分享

丝竹陶写

 江北大汉 2020-10-22
“丝竹”,在中国古代常常用以代表音乐;“陶写”,愉悦情性,消愁解闷。合起来,“丝竹陶写”大致就是用音乐来陶冶性情、消愁解闷的意思。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中。这里有一段故事:东晋之时的某一天,太傅谢安对右军将军王羲之说:“我中年以来,受到哀伤情绪的折磨,和亲友话别,总是好几天闷闷不乐。”王羲之说:“人到了晚年,自然会这样,我们只能惜助音乐寄兴消愁。可就是这样,还常常担心子侄辈减少欢乐的情趣。”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谢安在提及“晚年”这层意思的时候,没有使用“暮年”——一如曹操《观沧海》诗中“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样,而使用了“中年之后”的委婉的说法。这表明谢安虽然贵为朝廷重臣,但在生离死别一类的问题上,与常人一样,没有能够彻底看开;也不仅没有彻底看开,而且相当纠结——接下来说到的“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足以证明这一点。相对于谢安,王右军要相对豁达一些,他的看法是:这是自然规律,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借助音乐来让自己快乐一些。
音乐委实是样好东西,尤其是那种欢愉、轻松的音乐,更是具有把我们从忧愁、苦闷中“拔”出来的巨大魔力。我不知道别人怎样,但在我,如果有不愉快的事儿一下难以摆脱,那么,我会选择听一会儿音乐;并且音乐真的就有这样神奇的功效。换个角度说,假如你因为情绪低落之类的问题去看医生,医生往往也会给你提出类似的建议。当然,假如有这情致,本来又有这爱好,高歌一曲,或许效果更好——你知道吗,位居对健康长寿最有益的运动排行榜第一位的,竟然就是唱歌。
古代的医学没有今天这样发达,可古人某些感觉还是有的。比如说,王右军他便有“丝竹”是最好的消愁的药方的感觉。不过在他看来,即便是有“丝竹”消愁,可子侄辈的问题,还是会影响到人的情致的。为什么?因为中国式的父母,对于儿孙太过揪心了,总是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的。故此,今天的我们,是不是该在儿女的问题上适当开明、豁达一些,该放手的就放手?假如这样,不仅可以让儿女更多自由,也可以让自己更加轻松和快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