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宾客

 江北大汉 2020-10-22
喜欢跟风而不喜欢动脑筋进行独立思考,是很多人的通病。
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规箴》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陈纪因为父亲去世十分悲恸,一直骨瘦如柴。他母亲心疼他,在他睡觉的时候,悄悄地拿来一条锦被给他盖上。郭泰去吊丧,看到他盖着锦被,就对他说:“你是国内的杰出人物,各地的人都学习你,怎么能在服丧期间盖锦缎被子?孔子说:‘穿着那花缎子衣服,吃着那大米白饭,你心里踏实吗?’我不认为这种做法是可取的。”说完就拂袖而去。自此以后有百十来天宾客都不来吊唁了。
在我看来,这郭泰的说法和做法很有问题:他虽然亲眼看到了陈纪服丧期间身盖锦被,可他并不知道“前因”。因此,他在说那番话之前,是不是应该问一问陈纪为什么,然后再做议论?当然,如果拿今天的观点来看,或者说我们拿更为人性的观点来看,不仅陈纪没有问题,而且陈纪的母亲也没有问题:人终有一死,在已经故去的人和活着的人之间,哪个更重要?无疑是生者。
在封建社会,确实是有“死者为大”的说法的。可即便如此,假如我们能够考虑到那条锦被并非陈纪自己盖上的,而是其母亲帮助他盖上的,那么,对陈纪我们是不是该给予一定程度的谅解?假如一定要说责任,那责任也该是由陈纪的母亲承担,而非陈纪。不调查、不了解,玩主观主义,郭泰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陈纪,不仅是相当武断和蛮横的做法,而且造成了相当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这郭泰恐怕才是真正该打板子的。
郭泰是他那个时代很有影响的人物,曾经被太学生推为领袖,也曾经被官府屡次辟召,但却不就。后来他为避祸而闭门教授,弟子达千人。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当这个公众人物登高一呼的时候,从者如云乃是必然之事。所以,对他来说,发表议论、品评人物,是不是该慎重一些?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宾客”来说,太过迷信郭泰,没有人对于郭泰的说法稍做推究以澄清事实、弄清原委,同样让人十分遗憾——或许是因为他们太过相信郭泰这样的意见领袖了,因此便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早已形成了惰性思维,把自己的脑袋交给了别人。
类似于因为郭泰批评而不再上门吊唁陈纪的父亲的宾客,今天是不是已经绝迹了?大概没有。不仅没有,数量可能还相当惊人。因此,我们是不是该在他们后背上猛拍一巴掌,唤醒他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