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侮与不畏

 江北大汉 2020-10-22
一个人想要做到“软的不欺,硬的不怕”并不是很容易——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样的人才是正派之人、正直之人,并且希望现实生活中多一些这样的人。而在明朝,还真的就有这样的人,比如说雍泰。
雍泰是陕西西安人。作为中原西北一带的士大夫,长幼之间的礼节十分严格。年长之人一旦喊年幼者的姓名,或者是彼此换杯把盏相互敬酒的时候,年幼之人必须下跪,而不问彼此间的贵贱。雍泰在担任山西宪副期间,曾经趁便回家,前去访问昔日同窗朋友王生。这时候的王生已经放弃读书从事农业生产了。当王生在路上遇到雍泰之后对他说:“雍泰,你还记得贫贱之时结识的朋友吗?假如你不嫌弃我的话,约个时间我去你家拜访。”到了约定的那一天,雍泰穿戴整齐了等候王生。王生则穿着朴素的衣服,背了一只鸡带着酒葫芦来了。雍泰把王生当做哥哥来看待,与王生饮酒一直是跪着,而王生也不谦让,坦然地面对这一切。
所谓宪副,即按察副使,是负责一省司法的副长官。
按照明朝的官制,地方掌管一省司法的长官称之为按察使,官居正三品;其下设有按察副使,官居正四品。因为按察使又称“宪台”,所以,按察副使也称“宪副”。作为朝廷中高级官员的雍泰,能够放下身段来与昔日同窗,今天的一介农夫把酒言欢已经是了不得的事了——在封建时代,“劳心者”与“劳力者”的社会地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彼此间的鸿沟也是客观存在的;然而,雍泰不仅跟王生坐到了一起,而且还在换杯把盏的过程中,谨守乡俗,跪着给王生敬酒,真的很不简单——拿今天的话来说,或许可以说是他真的把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了;高度的低姿态、十分的有礼貌。
与雍泰对于年长之人、也是平民之人的谦恭有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雍泰对于为官之人就没有这样客气了:雍泰后来担任都宪——都宪为明朝都御史的别称,御史的一种,是都察院的长官,负责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他同时巡抚宣府,行政级别为正二品。在他这段时间的工作期间,曾经发生过一件事:参将李杰来拜见他,不按照一定的礼节;而李杰本身也有诸多不法行为。故此,雍泰一一数落他的罪过,然后招呼左右将李杰绑起来了,让他跪在庭下,大棍伺候三十下。因为这个雍泰一度被罢官。——这一故事,与雍泰返乡与同窗王生一起喝酒跪着敬酒的故事,都记录在明人黄瑜的《双槐岁钞卷第十》“长幼礼严”一章中。黄瑜对雍泰的做法用了《诗经》中的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出自《诗·大雅》里的“烝民”一章,其大意是说,柔软东西他不吃,刚硬东西偏下肚。鳏夫寡妇他不欺,强暴之人他不怕。而在这里,雍泰的昔日同窗王生,无疑可以算得是想当柔软的人了——一一介农民,还有比这更柔软的吗?而参将李杰,作为朝廷的中高级军官,与王生相比,要“强暴”太多了吧?可雍泰并不惧怕。这些反映出的是,雍泰为人的刚正。或者说,那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对于平民百姓是一张脸,对于朝廷命官又是另一张脸,是雍泰所不屑与不为的。
对于中原西北年长之人喊年幼者的姓名或者与其换杯把盏之时,后者必须下跪的这种所谓礼节,我是持有一定异议的:对于长辈或者年老之人的尊重是必须的,但是,尊重就一定要下跪吗?积极的回应与必要的谦恭是不是就可以了?或者说,下跪真的很让前者十分受用吗?即便是真的十分受用,有没有考虑到后者的感受呢?并且这样的做法至少是可以归于“繁文缛节”一类吧?不过,雍泰在与不同的对象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不侮矜寡,不畏强御”的精神,无论如何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秦汉之际曾有人未发达时与人相约“苟富贵勿相忘”,可真富贵了却翻脸不认人,并且在今天能够像雍泰这样做的人同样并不多,而俗语不是有“物以稀为贵”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