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秋节,跟孩子们聊聊古诗中的月亮……

 新用户2356fYUI 2020-10-23

中秋节,跟孩子们聊聊古诗中的月亮……

文/蔡朝阳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小朋友们好,今天是中秋节,一开始呢,我们来读一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中秋节,我们总是会想到很多跟月亮相关的诗歌。这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是其中特别有名的一首。我们想念远在他乡的亲朋好友,就会引用张九龄的这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样的句子,已经成为我们汉语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文化之中。

阿老师特别喜欢“海上生明月”的这个“生”字。但这同时也是我小时候,读这首诗不理解的地方。你看,这个“生”,是生长的生,而不是上升的“升”。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不是明月从海上升起来,而是生出来呢?小朋友们听我这么一说,会不会也有一些疑问呢?

后来,我的理解力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有自己的想法。因为,古人写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一共只有40个字,而要在这40个字里,呈现一个完整的结构,表达一种丰满的情绪,所以,每一个字,都很重要,是不会随便写的。为什么是“生”,而不是“升”?

阿老师觉得呢,这里用这个“生”字,是要强调一个月亮从无到有的过程,就像在海面上长出一个月亮,而不是一轮明月从水面上升起来的意思。所以呢,用“生”字,就特别有意境。不仅仅是一种动感,而是一种生命意识,因而就特别动人。

我经常把这句写月亮的,和另一句写落日的诗歌并列起来,认为这是古典诗歌中,写月亮和写太阳的双绝。写落日的那句,是王维的《使至塞上》里的句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海上生明月”,和“长河落日圆”,一个写月亮,一个写太阳,一个面对着辽阔的大海,一个面对着辽阔的沙漠,境界都非常广大,令人心生豪气,就像唐朝人的胸襟一样,有气度,有格局,有境界。这就是唐诗的境界。

这次中秋节,我们有一个很长的假期。小朋友们都放假在家,不用上学,是不是很开心呀。也许呢,有的小朋友要做一个短途旅行,正在路上,阿老师也祝你节日快乐。那么我们就来讲讲中秋节的来龙去脉吧。

其实,中秋节有很多另外的名字,比如叫月亮节,祭月节、秋夕、团圆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另外几个就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在这些节日的时候,阿老师都会做一个音频节目,跟小朋友们聊聊这些节日的来龙去脉。比如,端午节的时候,我们讲了屈原的故事,以及为什么要吃粽子的风俗,再之前,元宵节呢,我们讲了为什么要吃元宵,以及元宵这种食物的来龙去脉。那么,中秋节呢,我们来讲讲为什么要吃月饼。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祭拜月亮的节日呢?其实呢,这未必不是上古时代祭拜月神的遗留。在远古时代,我们还有很多图腾崇拜,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先民认为有一个月神,也有一个太阳神,是需要敬拜的。

后代,关于月亮,也有很多传说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在《古文九十九》的课程里,老师曾经说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吃了灵药,就飞升了,跑到月亮里去了。传说,月宫中,有一只捣药的玉兔,还有一只蟾蜍,还有一个桂花树,有一个叫吴刚的人,犯了错,被天帝惩罚,一直在砍那棵桂花树,但是总也砍不完,因为一斧子砍下去,马上就又长好了。这些故事,在阿老师小时候,给了我无数的遐想。

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当时,中秋的风俗在我国北方已经很流行。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就像我们刚才说的那首张九龄的。

到了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规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这句诗谁写的,就是著名吃货苏东坡。这就是我们现在吃的月饼的原型。而苏东坡这一句诗,大概是比较早的描写月饼的诗歌。当然,更早的原型,其实是来自古人祭拜月亮的贡品。到了现在,月饼就成为中秋时节最重要的一种食物了。

月饼这个词本身呢,根据现存文献,最早收录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月饼与各地饮食习俗相融合,发展出了广式、晋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月饼。我们比较常见的,是苏式月饼和广式月饼。阿老师所在的江南一代,一般都喜欢吃苏式。苏式百果,是阿老师喜欢的款,但是糖分太多,现在也不敢多吃了。

在《古文九十九》里,我们也讲过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这本书里也有对中秋节的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可见,到了宋代,中秋节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热闹的节日了。

关于中秋的诗歌,除了张九龄这首《望月怀远》,最著名的大概就是苏东坡的那首《水调歌头》了。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最近呢,是故宫建成600年的纪念,在北京故宫里,有很多精彩的展览,其中最让阿老师心动的,就是苏东坡真迹展。但是因为种种原因,阿老师都没有去成,但是阿老师朋友圈的北京朋友,纷纷在朋友圈发苏轼展的图片给我看。也算是聊以慰藉了。

苏东坡是我们中国人特别喜欢的一个诗人,这首《水调歌头》,可以说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最近,阿老师读了一本李一冰写的《苏东坡传》,里面也讲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苏轼和他的胞弟苏辙感情特别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两兄弟形影不离。但是一旦踏上仕途,两个人经常在距离很远的两个不同的地方做官,暌隔千里。这一年的中秋之夜,苏轼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想念他的弟弟苏辙。

诗歌中多有名句,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类,千古流传。“婵娟”,指的是姿容美好的女性,大概嫦娥也算婵娟吧,这里就是指代月亮。

南宋的文学批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他认为《水调歌头》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那最后就剩下一个问题了?为什么,中秋节,总会看着月亮,想念自己的亲朋友好呢?我觉得,这里至少有两个原因。一个,中秋节,月圆之夜,月圆,象征着团圆。另一个呢,古代的时候啊,交通不便,关山远隔,寄书长不达,只有一样东西,是我们身在两地,却可以同时看到,从而产生共情的,这就是月亮。跟我们现在不一样的,古代没有视频电话啊,想念对方了,只好对月抒怀。

所以,“天涯共此时”这句话,跟“千里共婵娟”这句话,是同一个意思。天涯,无非是相隔千里,相隔千里,那就是人各天涯。但这个我们共同的月亮,就像我们之间传递情感的信物,这是我们可以共同看见的恒久的事物,也是得以共情的基础。这就是月亮在我们东方的文化环境中特别重要的原因。时至如今,我们表达忠贞不渝的情感,还是会说:月亮代表我的心。

即便是动画片《美少女战士》里,水冰月的名言,还是:我要代表月亮消灭你。小朋友们在吃月饼之前,可以用手指着月饼,说这句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