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父不进子房”后半句是啥?其实更经典,都是老祖宗的智慧

 元康百草园 2020-10-23

引言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我国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离娄章句上篇,意思是说不用圆规和直尺便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后来“规矩”便有了礼法、法度和标准、成规的意思。儒家思想中认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讲规矩,大到治国、平天下,小到修身、齐家,这中间就有许许多多的规矩,这些规矩逐渐演变成俗语,并对老百姓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使后人能够记住这些规矩,祖先们将其中的一些浓缩总结成了琅琅上口的俗语并流传下来。不过又正因为这些俗语高度浓缩,我们只能从中知道个大概的意思,却不知道为何有这些规矩。比如老话“父不进子房”,我们应该作何理解呢?

▲孟子绘图

01

由于中华文化包含着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中国人也以彬彬有礼而闻名于世,因此中国自古以来便被称为礼仪之邦,而很多礼仪也传承至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会对朋友和客人以礼相待、给足对方面子,而且在与家人之间也会相互尊重。

所谓“父不进子房”者,便是父亲不要轻易进入子女的房间,同理母亲也一样。不论是在古时候还是现在,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隐私,一些只能够自己知道的小秘密,就算是亲如父母也未必肯告知,此时就需要父母与子女保持合适的距离。等到子女结婚以后,父母便更不应该进入子女的房间了。

▲古代女子闺房剧照

或许有的父母会认为,孩子是自己生下来养大的,不应该对自己有秘密,于是随意进入子女的房间。然而子女并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随意作为很容易引发一些家庭矛盾。

不止如此,老话“父不进子房”还有着更加经典的下半句:“官不入民宅”,其实这才是整句话的精髓所在。

▲戏剧中清代县令的形象

02

不难理解“官不入民宅”是对“父不进子房”的扩展和延伸,意思十分清楚:人们经常说“父母官”,所以当官的人应该向父母不能随意进入子女的房间一样,不要轻易地进入当地百姓家中。不过为何会有这一的规矩呢?其中究竟有什么道理存在?

其实“官不入民宅”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老百姓不让当官的进自己家门,另一方面是当官的自己也不敢轻易进百姓的家门。

▲徽派古建筑群

在我国还处于封建社会之时,官员可不像现在的“人民公仆”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他们代表着国家和律法的威严,需要时时刻刻维持着不怒自威的形象,这样百姓们才会服从其命令。相应地,百姓们自然就会因此害怕这些官员。倘若他们是好官也就罢了,如果再行一些压榨百姓、鱼肉乡里之事,那即使身为朝廷命官,也逃不过走到哪里都要吃闭门羹的命运。

除此之外,古代官员们去百姓家中大多是因为这一家人犯了过错而前来调查取证,或者抓捕罪犯。此时且不说百姓真的犯了过错,就算是没有也会因为觉得忌讳而不欢迎当官的进入自己家中。这便是百姓不欢迎官员进家门的原因。

▲古代县衙旧址

03

至于为何当官的自己不敢进入百姓家里,自然是为了避嫌。作为手握大权的官员却进入普通百姓家中,这难免让人心生误会,被认为要收受贿赂或者是与这家人有什么其他关系等,传扬出去会影响自己的“公平公正”的名声。毕竟作为一方父母官需要时常受理治下的案件、主持赏罚等,失去公正便不能够再使百姓们信服。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古人便总结出来了一种官民和谐相处的规矩:“官不入民宅”。

▲充满人情味儿的北京四合院

由此看来,“父不进子房、官不入民宅”这句俗语包含了古人生活的大智慧,不仅能够发人深省、引人深思,还依然广泛地适用于现代的社会生活之中,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帮助!

结语

《战国策·赵策一》中有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祖先们既然将这些规矩总结成俗语流传给后人,那肯定是曾经有人因为不守规矩而吃过亏,于是他们便吸取了之前的经验教训,并作为后来行事的借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应该牢记“父不进子房、官不入民宅”这句老话,这样才能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受益终生。

参考资料:

《孟子·离娄章句上》

《战国策·赵策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