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二年级科学教案
2020-10-23 | 阅:  转:  |  分享 
  


课题 1、今天天气怎么样 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会设计简单的天气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2、了解自己遇到的天气情况:雨天、雪天、阴天、下雾天、雷雨等等。

3、认识各种各样的天气符号。

4、认识天气预报,并能从天气预报中读到有用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各样的天气符号。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天气预报,并能从天气预报中读到有用的天气信息。 教学准备 天气符号的图片、教学当天本地区的天气预报情况。 预习要求 关心当天的天气情况 教学过程 旁注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小诗:

关心天气

呼呼呼,起风了,

哗哗哗,下雨了,

雨停了,云散了,

太阳出来了!

走到户外,

去看天上的云彩;

挽起裤腿,

去溅路边的水花。

2、引导学生读一读。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讲了下雨之后,孩子们去户外活动的情况。一般说来,孩子们是最关心天气的了,因为天气好了孩子们才能出去玩。那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关注一下今天天气怎么样。

4、板书课题:1、今天天气怎么样齐读课题。

二、设计天气符号

1、同学们,今天你们有没有注意一下天气怎么样呢?

学生说一说今天的天气情况。

啊,看样子大家都关注了今天的天气。除了用语言来描述今天的天气,我们还可以最直观的符号来表示今天的天气。

2、教师指导学生设计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预设:,

A、天气晴朗,引导学生:大家看看今天的天气是(晴天),你觉得用什么符号来表示适合呢?从而让学生明白天气晴朗的时候,天空中有一个大大的太阳,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一个大大的太阳呢?

B、天气不好,天空中云层很厚,引导学生想想用什么来表示云呢?

C、如果是下雨天,再引导学生想一想,怎么表示下雨呢?…………

3、学生动笔开始设计简单的天气符号,记录今天的天气情况。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设计情况,并且做适当的指导。

4、学生把自己设计的作品,拿到展示台上面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全班评价并从中选出优秀作品。

教师小结:看了大家设计出来记录天气情况的简单符号,老师非常高兴,因为大家的符号设计得非常的漂亮。

5、小提示:同学们,今天外面有风吗?大家有没有感觉到风?风大不大?(有风,但是不大)

那我们怎么来记录看不见的风呢?学生交流讨论。

6、教师小结:我们在记录天气情况的时候,仅仅画上太阳,雨点或者白云,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上风等一些其他的因素,这样记录的天气情况才更完整,更符合实际情况。

三、认识天气符号

1、教师谈话:同学们,今天的天气情况,我们已经了解过了,并且我们也设计了简单的符号,记录了今天的天气情况,那么同学们还遇到过哪些天气情况呢?

全班交流讨论(雨天、下雪天、阴天、下雾天、雷雨天、大风天等等)

2、教师出示书本的第三页的四幅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这些图片了解一些天气情况。

书本第三页上面的四幅图,分别是雪、雷雨、阴、雾四种天气。

3、认认识天气符号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天气瞬息万变,千变万化,所以,所以光靠几个简单的天气符号是不能记录这些复杂的天气情况的,因此,我们要设计出很多很多的天气符号。

4、教师出示课本第三页下面的10个天气符号。

学生仔细的观察并交流,讨论一下这些天气符号分别表示什么天气,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全班交流讨论,了解这10个天气符号表示的意思.

教师作适当的指导,特别是下面一排最后四个符号比较陌生,学生可能有一点困难。这四个符号分别表示雾、沙尘暴、霾、风。

5、教师相机出示其他的一些天气符号,让学生了解了解。

四、阅读天气预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一些天气,还了解了一些与之相应的天气符号,那么,大家会阅读天气预报吗?

2、出示课本第四页上面一幅图,这是一份天气预报,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能不能从中读出有关的天气信息。引导学生读一读。

学生认真仔细观察这幅图,了解这幅图上面包含的天气信息。

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从图中读到了哪些天气信息,并且说一说是从,这幅图的哪个地方读出来的。

(天气:多云,最高气温19℃,最低气温12℃,南风2到3级。)

3、出示今天气象台,发布的我们地区的天气预报,请学生一起读一读看一看,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

4、教师小结:同学们从这份天气预报中,我们读到了一些有关的天气信息。天气预习可以让我们提前知道天气情况,对我们安排今后几天的工作很有帮助,所以学会朗读天气预报很重要。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今天天气怎么样》这一节课,了解了今天的天气情况,并且了解了有哪些天气,认识了一些天气符号,还学会了阅读天气预报,从天气预报中得到一些有用的天气信息。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天气方面的内容,请大家课后预习第二课《天气的影响》。













课题 2、天气的影响 课时 1-1 日期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哪些恶劣天气,知道恶劣天气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

2、了解天气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和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关心天气的兴趣,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动手做一做,利用食盐返潮的现象,做一朵晴雨花,来预报天气情况。 教学重点 了解天气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和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认识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对人们生日常生活的影响非常大,激发学生关心天气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制作晴雨花的相关材料 预习要求 1、准备相关的制作晴雨花的材料。

2、收集天气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和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影响的例子。 教学过程 旁注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哆哆嗦嗦的走进教室,说:“同学们,老师感觉非常冷,因为早上没有注意到今天会降温,所以穿的衣服少了。你们有没有跟老师一样?”

学生谈今天的穿衣情况。

2、教师出示课本第5页的上面两幅插图,指导学生看看,了解插图的内容。

全班交流讨论:

第一幅图:那位同学没有注意到天气降温,衣服穿的少了,所以感觉非常冷。

第二幅图:天突然下雨了,这位同学没有带伞,所以只好冒雨跑回家。

同学们,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谈一谈说一说。

3、教师小结:出现这样的情况,都是因为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可见天气的变化,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天气的影响》。板书课题:2、天气的影响学生齐读课题。

二、谁最关心天气

1、同学们,你们关心天气吗?为什么?

学生说一说自己关心天气的原因,或者说一说自己不关心天气的原因。

2、引导学生说一说,谁会关心天气呢?

同桌交流讨论。

3、教师指导

出示课本第5页下面3幅图,引导同学仔细观察观察,看看图上画了什么?说一说这些人为什么会关心天气?

第一幅图:农民伯伯正在扬晒粮食。农民伯伯很关心天气,为什么呢?因为晾晒粮食需要太阳。天气晴朗对晾晒粮食是非常有利的,而天气如果不好,就会影响粮食的晾晒。

第二幅图:滑雪爱好者,他们也很关心天气。

第三幅图画的是火箭发射升空的场面。火箭发射会不会受天气的影响?答案是肯定的,天气晴朗有利于火箭的发射,因此,火箭工作者是非常关心天气的。

4、引导学生再来说一说还有谁会关心天气?

5、教师小结: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很多人都很关心天气,环卫工人、送外卖的、快递小哥、卖蔬菜的卖水果的、上班的、上学的等等,可以说天气变化几乎影响着每一个人,所以,我们要关心天气的变化。

三、恶劣天气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

1、同学们,你们遇到过恶劣的天气吗?你们遇到过哪些恶劣的天气?谁来说一说,这些恶劣的天气对你们有没有影响?

学生列举自己遇到的恶劣天气,以及这些恶劣天气对自己带来的影响。

2、教师引导:其实恶劣的天气,不单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影响,也对所有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出示课本第6页上面四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这四幅插图画的分别是什么恶劣的天气,这些恶劣的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全班交流讨论,教师总结:台风、暴雨、霾、暴雪,这些都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很大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所以,恶劣的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四、天气变化带来的影响。

(一)研究天气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天气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吗?请大家举举例子来说一说。

2、教师指导:

出示课本第六页下面的三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三幅图上分别画了什么?谈一谈,天气变化对对动植物的影响。

3、大家还知道天气的变化对哪些,其他的动植物产生了影响吗?请大家再举举例子。

4、教师小结:同学们,其实,天气的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只要我们平时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天气的变化几乎会对每一个动物,每一个植物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二)研究天气变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1、天气的变化不但对种动物、植物会产生影响,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会产生影响。请大家来说一说,天气的变化会对我们日常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

学生交流讨论。

2、教师指导:

出示课本第七页上面两幅插图,引导同学看一看,了解一下这两幅插图的内容,再结合实际想一想,这两幅插图上描述的内容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这样的情况?

3、大家还知道天气变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呢?再举举例子说一说。

4、教师小结:其实,天气的变化不但对动物对植物有影响,其实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关心天气,关心天气预报,了解未来几天天气的情况,以便于安排好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五、动手制作。

1、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天会不会下雨呢?除了关注天气预报之外,我们还可以自己动手做一朵晴雨花来预报天气情况。

2、指导学生制作晴雨花:

制作材料:蓝色的皱纹纸、浓盐水、小铁丝。

制作方法,出示课本第七页下面的三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制作晴雨花的步骤。

3、教师强调要领:用皱纹纸制作晴雨花效果更好一些,因为皱纹纸吸水性强;要喷洒的是浓盐水,盐水的浓度要高一些;用蓝色的纸张效果会好一点,因为蓝色的纸张颜色发生变化比较明显。

4、学生分小组动手制作晴雨花,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制作的情况,并相机做一点指导。

5、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成攻的晴雨花。

6、晴雨花制作好了,那么如何来预报天气呢?

7、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我们只要把制作好的晴雨花放在外面,晴天的时候晴雨花没有什么变化,等到要下雨的时候,因为空气中水分变多,湿度加大,这朵蓝色的晴雨花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它的颜色就会变淡。这就是晴雨花的使用方法以及它的原理。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天气的影响》这一课,知道恶劣天气会对人们的生活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了解了天气的变化对动物、植物以及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认识到了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







课题 3、四季的变化 课时 1-1 日期 教学目标 1、了解一年四季的天气特点,明白一年四季天气的特点是不一样的。

2、了解在一年四季中人们分别有什么不同的活动。

3、明白不同的花在不同的季节开放,不同的动物在不同的季节里面有不同的活动。

4、了解中国的二十四节气,知道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了解它们的含义。 教学重点 了解一年四季天的天气特点,知道一年四季中人和动物有哪些不同的活动,知道不同的季节有哪些不同的花。 教学难点 了解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及其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二十四节气表 预习要求 了解一年四季中人们有哪些不同的活动,收集一年四季不同花的名称。 教学过程 旁注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哪几个季节吗?(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每个季节的天气有什么不一样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四季的天气》。

2、板书课题:3、四季的天气学生齐读课题。

二、四季天气的特点

1、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天)那么秋天有什么特点呢?可以用哪些句子来描述秋天的天气呢?

2、学生思考,全班交流:天气凉快了、雨水少了、太阳光没那么强烈了。

3、一年四季中,除了秋天,还有哪三个季节呢?(春天、夏天、冬天)你们能够像描述秋天那样,说说其他季节的天气吗?

学生分别说一说春天、夏天和冬天的天气,教师作适当的引导。

4、教师总结: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一个季节都有每一个季节的特点。每个季节的天气也各不相同。

三、人们的活动

1、过渡: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的天气都不一样,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寒冷,那么在一年四季中,人们有哪些不同的活动呢?

2、学生列举人们在不同的季节中不同的活动。

3、全班交流讨论,教师总结:因为一年四季的天气各不相同,所以人们的活动也不一样,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人们忙着播种;夏天天气炎热,人们喜欢到河里游泳;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人们忙着收获;冬天天气寒冷,是小朋友们堆雪人、打雪仗的好季节。

四、一年四季中的动物和植物。

(一)研究一年四季不同的花。

1、一年四季都有哪些不同的花呢?请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先思考思考,再讨论交流。

2、教师:每一个季节都有不同的花,甚至于每一个月都有不一样的花。有人专门写了一首儿歌。描述了一年12个月中每个月不同的花。

3、出示儿歌《十二月花名歌》:

正月山茶满盆开,二月迎春初开放。三月桃花红十里,四月牡丹国色香,

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茉莉花如雪,八月桂花满枝香,

九月菊花姿百态,十月芙蓉正上妆,冬月水仙案上供,腊月寒梅斗冰霜。

4、学生自由的读一读《十二月花名歌》,了解12个月中不同的花。

(二)研究一年四季中动物的活动。

1、出示课本第9页下面的四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这四幅插图中分别画了哪几种动物?这些动物在一年四季中分别有哪些活动?

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问题。

2、全班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大雁是一种候鸟,他在秋天飞到南方过冬,到来年春天的时候再飞回北方。

蝉,生活在夏天。

蝌蚪,春天的时候孵化出来,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变成青蛙,冬天冬眠。

喜鹊,在冬天到来之前要垒好窝,在窝里面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3、引导学生再说一说其它动物一年四季中的活动。

4、教师总结:很多动物在一年四季中的活动都是不一样的,它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五、二十四节气歌。

1、了解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歌是中国的老百姓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把一年分成24个阶段,并且每一个节气长约15到16天不等。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节气都有它特定的名称,请同学们看一看第10页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一读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3、教师引导学生大致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4、为了便于记住这二十四节气,人们还把这二十四节气编成了一首儿歌,叫《二十四节气歌》。

5、出示《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晴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6、教师引导学生读一读《二十四节气歌》,了解《二十四节气歌》的意思。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第3课《四季的天气》,知道了一年四季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天气特点,并且还知道了人类和动物在一年四季中的不同的活动,同时,了解了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以及含义。









课题 4、晒太阳 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太阳,太阳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知道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并能用简单的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

3、知道太阳能够送给我们光和热,这是太阳送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两样礼物。

4、观察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知道太阳是从东向运动的。 教学重点 太阳能够给我们带来光和热,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难点 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能利用简单材料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准备 课件、制作简易太阳能的材料。 预习要求 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准备好制作简易太阳能的材料。 教学过程 旁注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首儿歌:

明又明,亮又亮,一团火球挂天上。

夜晚皎洁一盏灯,时而弯来时而圆。

青石板上钉银钉,数来数去数不清。

2、学生自由的读一读,想一想这首小诗里面说的是哪几样东西?

3、全班交流讨论,教师小结:是的,这首小诗写的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三个东西——太阳、月亮和星星。它们都是天空中的星体。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单元《天空中的星体》。

4、这首小诗的第一句话“明又明,亮又亮,一团火球挂天上。”说的就是太阳。今天这一课我们就先来学习第四课《晒太阳》。

5、板书课题:4、晒太阳学生齐读课题。

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太阳。

1、同学们,你们知道太阳吗?谁来给大家说一说?

学生说一说有关太阳的知识。

2、大家知道吗?太阳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面谁来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要利用太阳?

学生思考并自由讨论。

3、教师指导:

(1)出示课本第12页的四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看一看这四幅插图分别画了谁?他们在干什么?

(2)学生仔细观察几幅图片,了解这四幅图画的内容。

图一:小女孩在太阳下晾晒衣服。图二:农民伯伯在空地上晾晒粮食。

图三:一个工人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图四:一个老爷爷和孙女在晒太阳。

(3)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太阳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4)全班交流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

4、教师总结:是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太阳,太阳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生活当中很多地方都要利用太阳,比如说太阳能热水器就是人们利用太阳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

1、大家见过太阳能热水器吗?(见过)大家知道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吗?出示太阳能热水器的图片。这就是太阳能热水器,谁来说一说太阳能热水器是怎样工作的?

(1)学生说出自己对太阳能热水器工作原理的理解。

(2)教师相机的补充和小结:太阳能热水器是人们利用太阳能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只要天上有太阳,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就可以有用不完的热水。它的工作原理非常简单,(教师一边指太阳能热水器的图片,一边讲解原理)当太阳光照射到这些管子上面。这些黑色的管子就吸收了太阳能的热量,再把这个热量传到管子里的水上面,管子里的冷水接收到这些源源不断的热量,温度就由低变高,冷水也就变成了热水。只要有阳光,太阳能就会制造出源源不断的热水出来。简直是太神奇了,大家想不想也来试一试,制作一个太阳能热水器呢?

2、指导学生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1)制作材料:一个空塑料瓶、自来水、黑色的布

(2)制作步骤:出示课本第13页上面的材料,请同学们阅读并了解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步骤。

(3)教师讲解制作的要领:塑料瓶里面的水不能太满。裹瓶子的布用黑色的比较好,因为黑色的容更容易吸热,能够吸收更多的热量。

(4)学生分小组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制作的情况,并做简单的指导。

(5)展示学生制作好的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教师肯定并加以表扬,并鼓励学生回家后试一试,看看效果怎么样。

四、太阳的礼物

1、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太阳,那么太阳送给我们最重要的两样礼物是什么呢?(光和热)是的,光和热是太阳送给我们的最重要的礼物。

2、出示课本第13页下面三幅房屋的图片,同学们请看一看,不管是高楼大厦,还是平房,甚至于是茅草屋,他们都有窗户,大家想过没有,窗户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3、教师引导:

(1)同学们数一数,我们教室一共有几扇窗户?学生数一数,然后回答。

(2)如果我们把这些窗户全都堵上,或者用窗帘全部蒙上,那么我们教室里面会是什么样子?(教室里面会很黑、很暗)

(3)教师再次引导:仅仅是很黑吗?如果是冬天,我们把窗户全都蒙上,教室里面不但黑,还会怎么样呢?(里面还会很冷)

4、教师小结:是的,如果我们教室没有窗户,或者我们把窗户全都蒙上,那么我们的教室不但会很黑,而且会很冷。这些窗户的作用很大,帮我们把太阳的光和热从外面透进来,使我们的教室变得更加明亮,更加温暖。

五、研究太阳位置的变化。

1、出示两幅图,第一幅图是第12页的下面一幅图,第二幅图是第14页的上面这幅图,把两幅图并排出示,引导学生认真仔细的观察,看一看这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老师特别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太阳的位置,老人和小孩的位置。

学生仔细观察两幅图,并且思考问题

2、全班交流讨论。

第一幅图上,老人和小孩在屋前,而第二幅图,老人和小孩虽然在屋前,但是已经跑到了离屋子更远一些的地方。

3、引导学生思考,老人和小孩为什么会从原来的位置挪到现在的位置呢?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太阳的影子,注意太阳的位置。

哦,原来是他们原来坐的那个位置,已经晒不到太阳了,所以他们就把位置挪了一下,是为了更好的晒太阳。

为什么他们原来坐的位置本来能晒到太阳,现在却晒不到太阳了呢?

4、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太阳位置的变化。

大家想一想,一天当中太阳的位置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学生思考并交流,教师小结:是的,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他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早晨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升起,中午的时候,太阳已经跑到我们头顶上了,到了晚上,太阳跑到西边,从西边落下去了。天天如此,周而复始。所以古人经常利用太阳的位置来判断方向。

5、出示:早晨起来,面对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1)学生自由读一读,并了解儿歌的内容。

(2)全班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做一做,看看是不是如这句话所说的,“早晨起来,面对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晒太阳》这一课,了解到了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给我们送来了最重要的两样礼物,光和热。并且我们还知道了太阳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其实关于太阳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大家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多去阅读课外书,了解更多关于太阳的知识。下一节课,我们将一起研究月亮,请大家课后预习第五课《看月亮》。







课题 5、看月亮 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看到的月亮形状是发生变化的。

2、了解月亮运动的轨迹,知道月亮和太阳一样也是东升西落。

3、了解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历史。

4、了解观察月亮的工具天文望远镜,知道天文望远镜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历史。 教学难点 知道天文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学会使用天文望远镜。 教学准备 课件、简易的天文望远镜。 预习要求 1、观察天空中的月亮,知道月亮的形状是发生改变的。

2、收集资料,了解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历史。 教学过程 旁注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晒太阳》,了解了一些有关太阳的知识,知道了太阳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送给我们两样最重要的礼物——光和热。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月亮的知识。

2、板书课题:5、看月亮

3、学生齐读课题。

二、月亮的形状。

1、同学们看过月亮吗?你们看过的月亮是什么形状的?请你们拿出自己手中的笔来画一画,画出你们看到的月亮。

2、学生画出自己记忆中的月亮。

3、展示学生画出的月亮。

4、出示一个月的月相图,引导学生观察,从而明白,月亮的形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会发生变化的,从月牙,变成半圆,再变成圆,然后又变成半圆,变成月牙。

三、研究月亮的运动。

1、月亮在天上是怎么运动的呢?也是跟太阳一样,早上从东方升起,晚上从西边落下。

2、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3、教师小结:我们现在看到的月亮,差不多就是东升西落,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实际上,月亮作为地球的卫星,除了绕地球公转,本身也在自转。

四、人类探索月亮奥秘的历程。

1、月亮上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在望远镜发明之前,古人遥望月亮,却没有办法登上月球去一探究竟,只能想象月亮上的景色。

2、出示嫦娥奔月图和古希腊月亮女神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这两个神话故事人物。

在中国人的想象中,月亮上住着嫦娥仙子。她带着一只玉兔,住在月亮的广寒宫里。月亮上有一棵桂花树,吴刚每天都在那砍那棵桂花树。这就是故事《嫦娥奔月》,与之相连的故事就是《后羿射日》。

在西方人的想象里,月亮上有一个女神,人称月亮女神,她的名字叫阿尔忒弥斯。阿尔忒弥斯是宙斯和勒托之女,阿波罗的孪生姐姐,是希腊神话中的狩猎女神,为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

3、望远镜发明之后,人们凭借望远镜,终于看清了月亮的样子。

4、出示图片一,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相机介绍:一百多年前,伽利略第一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亮,这幅图片上画的人物就是伽利略,他正在用一架天文望远镜,观察月亮,而旁边的这幅小图就是伽利略在望天文望远镜里面看到的月亮的样子。

5、出示图片二,引导学生观察。

讲解:这是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时的情景。请同学们读一读旁边的这段文字。

6、学生自由朗读旁边的这段文字,了解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情景。

7、教师相机介绍:1969年7月21日,格林尼治时间12:56,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罗11号的登月舱,终于在月球上印下人类的第一个脚印,迈出了人类巨大的一步,至此,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翻开了新的一页。我国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能够登上月球。但是我国的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也可以登上月球。

五、研究望远镜

1、在天文学上,天文望远镜是必不可少的。天文望远镜是观测天体的重要工具,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望远镜的诞生和发展,就没有现代天文学。它对于人类观察宇宙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2、出示简易的望远镜,引导学生观察。

3、教师介绍望远镜的结构以及作用。

(教师指着天文望远镜的部件相机介绍)天文望远镜上一般有两只镜筒,大的是主镜,是观测目标所用的,小的叫寻星镜,是寻找目标所用的,也叫瞄准镜。目镜是单独的个体,是决定放大倍率的物品,目镜上都会有F值,这是目镜的焦距。

4、望远镜的使用方法

教师介绍望远镜的使用方法:第一步对准观察物,第二步调整望远镜筒身的长短,直到看清倒立的图像。

5、强调用望远镜的使用要领:一定要对准观察物,在对准观察物的同时调整望远镜筒身的长短。并且在望远镜里面看到的是倒立的图像,而不是正的。

6、学生练习使用简易望远镜观察景物。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观测情况,并做相机指导。

7、全班交流自己观测的情况。

8、教师小结:用望远镜观测物体时,要按照使用方法正确操作,切忌急躁。

六、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五课《看月亮》,了解了月亮的形状是发生变化的,知道了月亮和太阳一样,也是东升西落,并且了解了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还学会了使用天文望远镜。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第六课《数星星》,请大家课后认真预习。







课题 6、数星星 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天上有无数颗星星,他们大小不一、亮度不同、远近不等,有的发光,有的不发光。

2、明白我们白天是看不到星星的,并探索白天看不到星星的奥秘。

3、知道晴天的夜晚,在旷野里会看到更多的星星。探究在城市的夜晚很难看到繁星的原因。 教学重点 探索白天看不到星星的原因。 教学难点 弄明白白天看不到星星的奥秘,知道晴天的夜晚在旷野里会看到更多星星。 教学准备 课件、手电筒 预习要求 1、观察夜晚的天空,看看有什么发现。

2、在家长的帮助下,查字典弄明白“月明星稀”的意思。 教学过程 旁注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两课我们学习了太阳和月亮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星星的知识。

2、板书课题:6、数星星

3、学生齐读课题

二、认识星星

1、出示课本第18页上的星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看一看这张图片上的星星有什么不同?

2、学生自由观察图片,认真思考问题。

3、全班交流讨论,教师小结:这是一张夜晚的星空图,上面有无数颗星星,这些星星有的大有的小,有的亮有的暗,有的离我们近,有的离我们远。

三、探索白天看不到星星的奥秘

1、同学们,我们看星星都是在什么时间去看呢?(晚上)同学们有没有在白天看到过星星呢?那为什么白天看不到星星呢?

学生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预设答案:

星星睡觉了;星星被乌云遮住了;

太阳光太亮了;星星害羞,躲起来了;

星星回家了………

2、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白天看不到星星呢?下面我们来做做实验。

(1)教师指挥学生把教室的窗户关上,门也关上,窗帘全部拉上,灯全部关掉。

(2)教师谈话:同学们,现在你们感觉教室里面怎么样?(有点暗)

(3)是的,我们教室里面现在有点暗,就像我们到了晚上天黑了一样。而我们教室的天花板就像是夜晚的天空。下面请大家把自己准备好的手电筒拿出来,打开,照射到我们教室的天花板上,大家发现了什么?

(4)学生交流:发现手电筒照的光清楚的印在了天花板上,在教室的天花板上,形成了一个个小光斑。

(5)教师小结:大家把手电筒的光照射到我们教室的天花板上,在天花板上形成了一个个的小光斑,这些小光斑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得到,就像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夜空中的星星一样。

(6)教师继续引导:现在请同学们把我们的窗帘打开,门窗全部打开。继续把我们的手电筒照射到我们教室的天花板上,看一看,我们还能够清楚的看到一个个光斑吗?

(看不到了,光斑消失了。)

(7)教师让学生关掉手电筒,然后询问学生:为什么我们把窗帘、灯、门、窗全部关上的时候能够看到手电筒照射在天花板上的一个个小光斑,而把门窗打开、窗帘拉开的时候,我们却看不到这些光斑了呢?

(8)全班交流讨论,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适当的加以引导,引导学生从太阳光非常强烈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9)教师小结:是的,因为太阳光非常强烈,它的光远远超过了我们手电筒光的强度,当然也超过了我们看到的星星的强度,所以在如此强烈的太阳光下,我们手电筒照出来的小光斑当然看不到了,而发亮的星星也更加就看不到了。

3、出示城市星空图和旷野星空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幅图,边观察边思考:为什么这两幅图中,一个图上的星星少,一个图上的星星多?

(1)引导学生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进行解答。

(2)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问题:就像刚才我们所说的,在强烈的阳光下,我们看不到天空中的星星一样,因为在城市里面,灯光非常的明亮,所以我们看不到天上的星星;而在旷野里,四周一片黑暗,我们就能很清楚的看到天上无数颗星星。

(3)教师:如此说来,我们要想看到星星,就必须考虑到光的因素,那么我们要想看到满天的繁星,应该怎么做呢?

(4)出示课本第26页的中间一幅插图及相应的题目,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完成相应的题目。

(5)同桌交流讨论,并说一说为什么?

(6)全班交流讨论:我们要想看到满天的繁星,应该到旷野里去,因为旷野里很黑暗,有利于我们看到更多的星星。另外我们还应选择在晴天的时候去看星星,因为如果是阴天的话,天上会有乌云,会挡住很多的星星,我们就看不到满天的繁星了。

4、最后,老师来跟大家学习一个成语,叫“月明星稀”。

(1)学生读一读这个成语,读准字音。

(2)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可以借助字典。

(3)全班交流“月明星稀”的意思。(月明星稀的意思是,月亮明亮的时候,天上的星星就显得很稀疏。)

(4)教师引导学生弄清楚“月明星稀”的原因。因为天上的月亮非常明亮,他的亮度盖过了许多昏暗的星星的亮度,所以我们抬头看天上星星的时候,就只能看到少数的明亮的星星了,所以,我们要想看到满天的繁星,尽量要选择在天上没有月亮或者天上月亮不是太明亮的时候去看,这样才能看到满天的繁星。

(5)齐读“月明星稀”这个成语

四、课堂总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数星星》,知道了天上有无数的星星,他们有的亮,有的暗,有的大,有的小,并且我们还探索了白天看不到星星的奥秘,知道了当光线非常强烈的时候,我们会很难看到天上的星星。

2、到这一课为止,我们已经把第二单元《天空中的星体》全部学完了,从下一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第三单元《用力以后》,请大家课后认真预习第七课《推和拉》。 教





课题 7、推和拉 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知道推力和拉力是两种常见的力,明白什么是推力,什么是拉力。

2、观察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找出生活中的推力和拉力现象,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对力进行分析。

3、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明白力有大小和方向,方向不同,大小不同,结果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 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两种常见的力,明白力有大小和方向。 教学难点 明白力有大小和方向,方向不同,大小不同,结果也不一样。 教学准备 课件、生活中有关推力和拉力的图片 预习要求 观察生活中的推力和拉力现象。 教学过程 旁注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儿歌:

小脸蛋,捏一捏,表情丰富有变化。

小气球,压一压,一不小心会爆炸。

小弹簧,拉一拉,长短弯折变魔法。

他们变这又变那,你猜都是因为啥?

2、自由朗读儿歌,边读边思考这段话最后提出的问题:你猜都是因为啥?

3、全班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都是因为力的作用。

4、教师小结:是的,这些东西发生变化,都是因为力的作用。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三单元——用力以后。这一课,我们先来学习第7课——推和拉。

5、板书课题:7、推和拉学生齐读课题。

二、认识拉力和推力。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推,什么是拉吗?谁来做一做动作。

学生做一做,推和拉的动作。

2、教师:当我们做着推和拉的动作,并把它作用在物体上的时候,就产生了推力和拉力。

3、出示课本第22页的六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些图中,谁在推,谁在拉?

4、学生观察插图,思考问题,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5、全班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图2人和大象推车子,图3老爷爷在推超市的购物车,图5推土机在推土,这三幅图都是推的动作,用的是推力。

图1马拉车,图4学生拖着箱式书包,图6拖车拖一辆小轿车,这三幅图是拉的动作,用的是拉力。

6、我做你猜,进一步认识推力和拉力。

(1)刚才大家初步区分了什么是推力,什么是拉力。下面请大家来看一看老师做的这个动作是推还是拉?

动作一:教师在教室门外推门而入。

动作二:教师在教室里面拉开门出去。

(2)学生辨别老师同样是开门,哪一个用的是推力,哪一个用的是拉力。

(3)全班交流,教师讲解:是的,刚才老师同样是开门,但是在外面用的是推力,而在门里面用的是拉力。

(4)教师重复刚才的两个动作,引导学生确认老师的用力。

(5)下面请同桌之间合作,一个人做动作,另外一个人来猜一猜,看一看你们猜的准确不准确。

(6)同桌之间做一做你做我猜的游戏。

(7)教师巡视,相机了解学生游戏进行情况,并相机加以指导。

(8)教师根据刚才巡视了解的情况,有选择的邀请2到3组同学上讲台做一做你做我猜游戏。其他同学评价,进一步区分什么是推力,什么是拉力。

(9)邀请一个学生做一做拉开抽屉和关上抽屉的动作,全班同学交流讨论:这两个动作用的分别是什么力?

(10)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关抽屉是推,用的是推力;开抽屉式拉,用的是拉力。推和拉是常见的用力方法。

(11)板书:推和拉是常见的用力方法。学生读一读,明白推和拉是常见的用力方法。

三、探究力的大小和方向

(一)拉力大比拼

1、同学们,拉力有大有小,有的拉力大,有的拉力小。下面我们就来比试一下,看班上谁的拉力大,谁到哪里小。

2、(出示拉力器)老师这儿有几个拉力器?哪些同学愿意来比试一下,看看谁的拉力大,谁的拉力小?

3、邀请3到5名同学进行拉力大比拼,看看谁的拉力大,谁的拉力小。

4、比赛开始,其他同学观看比赛,并且给他们排一排谁的拉力最大。

5、教师感谢参加比赛的几位同学,并表扬拉力最大的同学。

(二)推力大比拼

1、不但拉力有大小,推力也有大小。(出示课本第23页最下面的表格)请同学们认真看一看,比一比,谁的推力最大,谁的推力比较小,给他们排个序。

2、交流排序的结果。

3、教师小结:在长征一号、长征2号f、长征7号这三种运载火箭中,以长征7号的起飞推力最大,它可以产生约七千二百千牛的推力。

(三)探究力的大小和方向对力的结果的影响。

1、出示课本第24页最上面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哪幅图表示的推力大?箱子会向哪边移动?你的依据是什么?

(1)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思考问题。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究竟哪幅图表示的推力大,箱子会向哪边移动,关键是要说清楚自己的依据是什么。

(2)全班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左边的箱子产生的推力大,右边的箱子产生的推力小。因为左边的箱子是父子两人同时向同一个方向去推这个箱子,所以产生的推力是爸爸的加上儿子的推力的总和,因此箱子是向左移动。右边的箱子是爸爸和儿子朝相反的方向推这个箱子,他们有一部分力已经相互抵消掉了,因此产生的推力是爸爸的推力减去儿子的推力的差。箱子是向右移动的。

2、出示课本第24页的下面两幅拔河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边观察边思考:哪边的拉力大?你的依据是什么?

(1)学生仔细观察两幅插图,边观察边思考问题。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2)全班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左边拔河小队的拉力大,因为因为绳子中间的红布条是朝左边移动的,说明左边这一支拔河队的拉力比较大,把绳子朝自己这边方向拉动。

3、教师小结

由这几幅图看来,拉力和推力不单有大小,它还有方向,你朝哪个方向用力,物体就向哪个方向移动。所以我们在用力的时候,不但要注意力的大小,还要注意力的方向。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推和拉》,了解了推力和拉力是两种常见的力,明白了推力和拉力不但有大小,而且还有方向。力的大小不同,方向不同,产生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五、课后作业

观察一下生活中的推力和拉力现象。







课题 8、形状改变了 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的动手操作,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2、探究生活中有关力的科学现象。

3、通过橡皮筋的实验探究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的关系。

4、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对力进行分析,比较传统和现代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方法,感受科技进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 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通过橡皮筋的实验探究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的关系。 教学准备 橡皮筋、气球、橡皮、铁丝等、课件 预习要求 观察生活中力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的现象。 教学过程 旁注 一、玩变脸游戏,激趣导入

1、(教师玩一个变脸游戏,引导学生看一看。)同学们,大家看一看,老师用手在脸上这样一捏,老师的脸还跟原来一样吗?(不一样了)大家也像老师一样做一做变脸游戏,看谁做的最滑稽有趣。

2、学生做变脸游戏,教师指5到6名学生上台表演。(注意不重复)

3、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我们的脸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让我们的脸发生了变化?

4、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小结:是的,我们的脸发生变化是因为力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形状改变了。

5、板书课题:8、形状改变了

6、学生齐读课题。

二、探究物体形状的改变

1、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带一些东西到学校来,比如橡皮擦、铁丝、橡皮筋、海绵、气球等等。大家带来了吗?

学生把自己带来的东西拿出来放在桌子上面,展示一下。

2、同学们带的东西真多呀!大家看这些东西放在桌子上面是这个形状,那么大家能不能使这些东西的形状发生改变呢?下面请大家动手来试一试。

3、学生自由动手操作,用各种方法使这些东西的形状发生变化,引导学生尽量使同一种东西的形状发生不同的变化。

4、全班交流,指生上讲台演示自己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的操作方法。

5、教师小结:刚才大家用自己的方法,使物体的形状都发生了变化,而且有的同学还使同一个物体形状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大家做的非常好。下面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些物体的形状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

6、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是的,这些物体形状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他们受到了力的作用,是力使这些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三、探究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大小的关系。

1、教师引导:力的作用会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那么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的程度有没有关系呢?

2、学生预测结果:有关系,没有关系

3、不管有没有关系,我们用事实来说话。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有关橡皮筋的小实验,探究一下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的程度有没有关系。

4、出示实验材料:橡皮筋、实验钩码3到5个、挂钩、一块板(可以用小黑板)、小尺。

5、实验的方法:出示课本第26页下面这幅图,引导学生认真仔细观察,了解实验的方法。

6、教师强调实验的要领:

(1)注意黑板上挂钩的高度要一样,便于我们记录。

(2)橡皮筋要用新的,这样弹力差不多,便于我们统计实验的结果,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7、学生分小组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的情况,并相机指导。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8、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实验记录,交流实验结论。

9、教师表扬学生在实验中认真严谨的态度并小结:正如同学们实验得出的结论一样。力会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用力大,物体的形状发生的变化大;用力小,物体的形状发生的变化小。力的大小和物体形状变化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四、比较传统和现代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方法。

1、同学们,用力都会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或大或小的改变,但是,用力不同,物体形状发生的改变也不一样,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传统用力和现代用力改变物体的物体形状的方法产生的结果。

2、出示课本第27页的六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研究和比较,思考一下,传统的用力方法和现代用力方法产生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观察观察图片,仔细比较,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过去,由于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影响,人们仅仅依靠自身的力气,改变物体形状的能力很小。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不断改进技术,利用现代化的生产工具,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变得更容易,更符合人们的要求。可见,科技进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4、大家再思考思考,想想看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用力使物体形状改变的现象?

5、学生列举生活中用力来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

五、课堂总结

刚刚大家列举了生活中许多用力来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是的,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而且力的大小直接对物体形状改变的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用力大,物体形状变化大;用力小,物体形状变化就比较小。

六、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在课后留心观察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用力来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

















课题 9、动起来与停下来 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知道用力能够使运动的物体停下来,也能够使停下来的物体动起来。

2、探究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与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力可以直接作用在物体上,也可以通过其他物质作用在物体上。

4、关注生活中物体停下来与动起来的用力现象。 教学重点 怎样使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探究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和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操作,探究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和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准备 乒乓球、不同重量的玩具小汽车2到3辆、课件。 预习要求 观察生活中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的现象,初步思考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和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过程 旁注 一、导入新课

1、视频播放:一辆公共汽车慢慢的驶向站台,停下来,乘客上车之后公共汽车,又开始启动,继续向前开。

2、教师讲解:这个视频播放的情景,大家应该非常熟悉,公共汽车到了站台就会停下来,乘客上车之后,又继续往前开。那么公共汽车停下来与动起来和什么因素有关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3、板书课题:9、动起来与停下来

4、学生齐读课题,了解学习内容。

二、怎样才能停下来与动起来

1、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叫你们让停止的滑板车动起来,你会怎么做?反过来叫你们让运动的滑板车停下来,你又会怎么做?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要想让静止的滑板车动起来,我们就要用脚使劲往后蹬一下。而想让运动的滑板车停下来,就要用脚用力抵住地面,使滑板车停下来。

3、教师小结:不管是让静止的滑板车动起来,还是让运动的滑板车停下来,都要用到力,只有借助力的作用才能使停止的滑板车动起来,或者让运动的滑板车停下来。

三、探究让小车动起来停下来与哪些因素有关

1、出示几辆不同重量的玩具小汽车。

同学们,大家看老师手上有几辆小汽车,这些小汽车型号不一,大小不同,重量也不同。老师手中的这些玩具小汽车动起来或者停下来,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教师相机指导。

与小汽车行驶的速度有关。

与小汽车的重量有关。

3、师生共同验证第一个假设:玩具小汽车停下来与小汽车行驶的速度有关。

(1)教师指两名学生上台操作,一名学生控制小汽车的速度,让小汽车用快和慢两种速度向前行驶。另外一名学生用力使小汽车停下来。

(2)学生开始演示,其他同学认真观看。

(3)完成之后,教师采访另外一名同学:你让两种不同速度的小汽车停下来,用的力气是不是一样大小?如果不一样,那么哪一个用的力气大,哪一个用的力气小?

(4)学生回答问题:让速度不一样的小汽车停下来,用的力气是不一样的,速度快的小汽车,用力比较大,而速度慢的小汽车,用力比较小。

(5)引导学生两人一组,动手操作,亲自验证一下小汽车停下来与小汽车的速度有关。

4、下面还有一个假设,请全班同学分小组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小汽车动起来与停下来是不是和小汽车的重量有关。

5、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做相机指导。

6、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小汽车停下来与动起来,和小汽车的重量有关,小汽车越重,停下来与动起来,用力越大;小汽车越轻,停下来与动起来用力越小。

7、教师小结:大家刚才通过实验,已经证明了小汽车停下来与动起来,主要的和小汽车的行驶速度及重量有关,小汽车越重,速度越快,越难停下来与动起来,而小汽车越轻,速度越慢,越容易停下来与动起来。

8、引导讨论:明白了这一点,那么关于安全行车,同学们,你想对重型卡车的司机说些什么呢?

9、理解重型卡车,所谓重型卡车是指体积庞大,载重量大,动力大,速度快的卡车。

10、全班交流讨论:你认为要想安全驾驶重型卡车,司机叔叔们要注意些什么?

11、教师总结:要想安全驾驶重型卡车,司机朋友们就应该注意,一、卡车的速度不能太快;二、卡车不能超载行驶;三、司机朋友不要疲劳驾驶;四、要注意遵守交通规则。

三、吹球游戏

1、玩吹球游戏,探究力的作用会使物体发生哪些改变?

2、引导学生读一读课本第30页上面的文字,了解游戏规则。

3、教师强调:吹球就是对球用力,请同学们在玩吹球游戏的时候,边玩边想一想,力使乒乓球的运动发生了哪些变化?

4、引导全班同学分成两人一组,玩吹乒乓球的游戏。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游戏情况。提醒学生在游戏的同时,不要忘记思考问题。

5、小组同学之间交流讨论问题。

6、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在力的作用下,乒乓球运动的速度和方向都会发生改变。可以这样说,力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方向都发生了改变。

7、讨论交流:踢足球时,运动员是如何对足球用力的?在力的作用下,足球的运动发生了哪些改变?

8、全班交流讨论,弄明白在力的作用下,乒乓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九课《动起来与停下来》,了解用力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停下来,也可以使静止的物体动起来,并且知道了用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方向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五、课后延伸

课后,请各位同学仔细观察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后,其运动的速度和方向发生了改变。









课题 10、明亮与黑暗 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知道明亮与黑暗是由于光的原因产生的,光线照射到的地方就是明亮的,而光线照射不到的地方就是黑暗的。

2、知道生活中什么情况下需要亮一些,什么情况下需要暗一些。

3、明白在过强或过暗的光线下看东西都会伤害眼睛,要学会保护眼睛。

4、探究手电筒放置的远近与光斑的关系,明白手电筒离得越远,光斑越大,亮度越暗;反过来,手电筒离得越近,光斑越小,亮度越亮。 教学重点 知道黑暗与明亮是由光线产生的,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亮一些,哪些地方需要暗一些。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手电筒放置的远近与光斑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一个封闭的暗箱、手电筒、一张深颜色的卡纸等 预习要求 观察生活中光线暗和光线亮的场景,了解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亮一些,什么情况下需要暗一些。 教学过程 旁注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首小诗,引导学生读一读,边读边思考:这首小诗写了什么东西?

我无法尝到闻到摸到光,

但我可以看到光。

蓝光、红光、绿光,

阳光、灯光、烛光??

有了光,生活才变得多彩;

有了光,世界才变得明亮。

2、全班交流讨论,教师指导:

这首小诗,主要写了什么东西?(光)

光有哪些特点?(无法尝到,无法闻到,无法摸到,但可以看到。)

光有什么作用?(有了光,生活才变得多彩,有了光,世界才变得明亮。)

3、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四单元——奇妙的光,了解有关光的知识。这一课我们先来学习第十课——明亮与黑暗。

4、板书课题:10、明亮与黑暗

学生齐读课题。

二、了解明亮与黑暗的产生与光有关。

1、(教师出示一个封闭的纸盒,上面有几个小孔)同学们,大家看,这是一个纸盒,纸盒里面放着一些东西,纸盒上面有几个小孔,下面老师考考大家,你们能在不打开纸盒的情况下,弄清楚纸盒里面究竟有什么东西吗?

2、全班交流讨论,学生提出自己自己的方法。

有条件的可以对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验证。

3、教师引导,用手电筒照射小孔使封闭的纸盒里变得明亮起来,然后透过小孔就可以看到纸盒里面有哪些东西了。

4、指几名学生上讲台体验一下,用手用手电筒照射纸盒上的小孔,使封闭的纸盒里边变得明亮,透过小孔看一看里面有哪些东西?

5、教师小结:大家刚才通过验证,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纸盒里面有哪些东西,这就说明我们刚才提出的这个方法是非常有效的。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个方法里面起着关键作用的东西是什么?

6、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在刚才的小实验中,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光是明亮和黑暗产生的原因。有了光,周围就会变得非常明亮,而没有了光,就会变得黑暗。这一点每个同学都有都有体验。

三。探究生活中光的事例

1、在平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候需要非常明亮的光线,而有的时候就需要暗一点的光线,那么大家知道人们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亮一些,什么情况下需要暗一些。

2、同小组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全班同学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亮一些,什么时候需要暗一些。对于有些问题学生提出来的一些情况,可以做适当的解释。

预设:

看书写字的时候,要亮一些;

看电影的时候要暗一些;

睡觉的时候要暗一些;

开会的时候要亮一些……

3、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讨论:我们看书写字的时候需要怎样的光线?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在看书写字的时候,光线不能太暗,也不能太亮。无论是过亮的光线,还是过暗的光线,都会对眼睛产生伤害。

4、继续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我们怎样才能保护眼睛呢?

出示课本第33页的五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保护眼睛必须做到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这几幅插图,弄清楚在这几种情况下怎样做才是对眼睛最好的保护,并且弄明白其中的原因。

全班交流讨论,教师作相应的指导。

5、情境讨论:同学们,如果在室外,你会选择在哪里看书?为什么?

教师出示三个情境:一、阳光下;二、树荫下;三、昏暗处。

6、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先说一说自己会选择在哪里看书,再说一说为什么。

7、全班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要想保护眼睛,最好选择在树荫下看书。因为在阳光下看书,光线太强;而在昏暗处看书,光线太暗。在过强或过暗的光线下看书,都会伤害眼睛,所以我们要想保护眼睛,保护视力,就要避开阳光下或者昏暗处看书。

四、探究手电筒放置的远近与光斑的关系。

1、教师演示:用手电筒照射一张深颜色的卡纸,学生会发现卡纸上面会出现一个光斑。

2、教师引导:同学们,光斑的大小和亮度会有变化吗?它的变化与手电筒放置的位置有关系吗?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光斑的大小和亮度与手电筒放置的远近的关系。

3、出示材料:一个手电筒、一张深颜色的卡纸。

4、引导学生看一看课本第34页的操作方法,了解具体的操作方法。

5、教师强调:尽量固定卡纸,移动手电筒的位置,然后仔细观察卡纸光斑大小和亮度的变化。操作时,记好实验记录。

6、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相机了解学生操作情况,并相机做适当的指导,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7、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和实验结果。

8、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大家都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那就是光斑的大小和亮度与手电筒放置的远近有直接的关系。手电筒放置的位置远,光斑越大,亮度越暗,反过来手电筒放置的位置越近,光斑越小,亮度越亮。

9、引导学生猜想光斑亮度变化的原因。

学生做出自己的心猜测,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明亮与黑暗》,了解了明亮与黑暗的产生与光有关,光线照射到的地方是明亮的,光线照射不到的地方是黑暗的,同时还知道了在过强或过暗的光线下看东西都会伤害眼睛,我们要想保护眼睛,就要避免在过强或过暗的光线下看东西。在这节课的最后,我们还通过实验,探究了手电筒放置的远近与光斑的关系,明白了手电筒离得越远,光斑越大,亮度越暗,反过来,手电筒离得越近,光斑越小,亮度越亮。

六、课后延伸

同学们,课后的时候,大家可以认真观察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与光线有关。







课题 11、透明与不透明 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一些典型的物体,发现光可以透过某些物体或材料,知道物体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种。

2、联系生活实际,了解不同透明程度材料的作用与运用。

3、体会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 知道有些物体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种,并能分别说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材料的特点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了解光照到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上,分别会产生什么现象。 教学准备 透明玻璃片、毛玻璃片、瓷砖片、不同透明度的灯泡以及线路和其他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物体。 预习要求 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透明的,哪些物体是半透明的,还有哪些物体是不透明的。这些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物体各有什么特点。 教学过程 旁注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玻璃、毛玻璃和瓷砖。)同学们,这三种物体大家认识吗?大家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在这三种物体中,玻璃是透明的,毛玻璃是半透明的,而瓷砖是不透明的。

3、引导学生了解什么叫透明,什么叫不透明?

像玻璃这种物体,能透光的,可以透过玻璃看到外面的,我们称之为透明物体。而不透光的物体,就叫不透明物体。介于透明和不透明之间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半透明物体。

4、教师小结: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有的是透明的,有的是半透明的,有些却是不透明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1课——透明与不透明。研究这些透明和不透明的物体。

5、板书课题:11、透明与不透明

学生齐读课题。

二、根据透明与不透明的标准给物体分类

1、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带一些东西到学校来,大家带来了吗?学生把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各种各样的东西拿出来,摆放在桌子上。

2、大家带来的这些物体,有的是透明的,有的是不透明的,下面请大家来用透明与不透明的标准,给这些物体分分类,看看哪些物体可以归为透明的一类,哪些物体可以归为不透明的一类,而哪些物体介于透明与不透明之间,归为半透明的一类。

3、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辨别物体是透明还是不透明的。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第35页下面的文字和图画,了解辨别物体是透明还是不透明的方法及标准。

教师小结:辨别物体是透明的,还是不透明的,我们可以隔着这些物体看木块。如果能够清楚的看到木块,那表明这个物体就是透明的;如果完全看不见木块,那就表明这个物体是不透明的;而如果看到的木块是模糊不清的,就表明这个物体是半透明的。下面,大家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辨别一下本小组学生带来的东西究竟是属于哪一类。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本小组学生从家里带来的物体,按照透明与不透明的标准来分类。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分类情况,并相机加以指导。

5、全班交流,学生分别展示本小组的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和半透明物体。

三、探究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和半透明物体的透光度。

1、教师出示两种灯泡,一种是白炽灯,灯泡是透明的;一个是磨砂灯,灯泡是半透明的。同学们,这两种灯泡有什么不一样呢?

2、学生仔细观察两种灯泡的玻璃,弄明白这两个灯泡一个是透明的玻璃,一个是半透明的毛玻璃。

3、这两种灯泡发出的光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教师动手操作,把灯泡接上电源。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种灯泡发出的光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透明玻璃的灯泡发出的光比较亮,感觉刺眼,而磨砂玻璃灯泡发出的光比较暗一些,但是光柔和一些。

4、不仅灯泡如此,生活中其他许多材料也是如此,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进行选择。出示课本第36页的下面四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看一看,并思考: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下面不同的物品。

5、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交流,说出自己的选择,并说一说自己做出这样选择的原因。

6、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其他同学可以相互补充:

不透明的雨伞,晴天、雨天都可以用;透明的雨伞,只在雨天选用。

纸质包书皮,包裹严实;塑料包书皮,能看清书名,便于查找。

可视储物箱,容易分辨箱内的物品;不可视储物箱,可以储藏私密性比较强的物品。

纸鞋盒,透气性比较好;塑料鞋盒是透明的,便于寻找鞋子。

7、教师小结: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材料,有的时候我们需要选择透明的材料,有的时候却需要选择半透明的材料,还有的时候需要选择不透明的材料,这个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四、探讨家庭装修中材料的选择。

1、我们家里在装修的时候,很多地方要选择透明的材料,还有些地方要选择半透明或不透明的材料,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2、出示课本37页上面的四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的看一看,思考一下:这些地方在装修的时候选择了什么材料?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材料?

3、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讨论,说清楚选择什么材料以及选择这种材料的原因。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交流情况,相机做一些指导。

4、全班交流讨论:

阳台的门窗选择透明玻璃,原因是透明的玻璃,不会阻挡光线,可以使客厅里更加的明亮。

卫生间的门选择半透明的玻璃,那是为了保护人的隐私,避免尴尬。

卧室里的衣橱都会选择不透明的材料来做门,原因是衣橱里面一般放的是衣物,具有一定的隐私性。用不透明的门可以避免从外面看到衣柜里面的东西。

装饰柜的门选择透明的玻璃,那是因为装饰柜里面摆放的艺术品,是用来供人观赏用的,选择透明的玻璃,便于供人们欣赏里面的装饰品。

5、如果你有一间小书房,你会选择什么材料来制作书房门、书柜门、窗帘呢?请你们来说一说你的理由。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讨论,相机完成活动手册11页上面的表格。

全班交流讨论,其他同学相机评价并加以补充。

6、教师小结:刚才大家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了一些相应的材料来制作书房门、橱柜门、窗帘等来装饰自己的小书房。不管怎么装,都是大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材料的。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1课——透明与不透明,了解了生活当中的透明的、半透明和不透明的材料,并且认识到了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材料各自的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相信学了这一课,对大家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来装饰自己的房间有一定的帮助。









课题 12、玩玻璃纸 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舞台上演员裙子变色的实验,知道物体在色光的照射下会改变原来的颜色。

2、能发现透过彩色透明玻璃纸看物体,物体的颜色会发生变化。

3、通过玩玻璃纸,认识到光与色彩的变化充满了奇妙和趣味。 教学重点 探究舞台上演员裙子变化的原因,知道物体在色光的照射下会改变原来的颜色。 教学难点 透过彩色透明玻璃纸看与玻璃纸颜色相同的物体,发现其颜色不变;而透过彩色透明玻璃纸看与玻璃纸不同颜色的物体,其物体颜色会发生变化。 教学准备 白色芭比娃娃玩偶、红绿蓝三种颜色透明玻璃纸、手电筒、卡通小狮子的图片等等。 预习要求 观察生活中,物体在色光的照射下,颜色发生变化的现象。 教学过程 旁注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课本第38页上面的三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这三幅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学生仔细观察三幅图片,找出三幅图片中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教师相机引导学生重点观察舞台上演员裙子的变化。

4、全班交流讨论,教师相机引导:舞台上的演员是一样的,但是他们裙子的颜色发生了变化。

5、为什么舞台上演员的裙子会发生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玩玻璃纸。

6、板书课题:12、玩玻璃纸

7、学生齐读课题,了解本课学习的内容。

二、探究舞台上演员裙子变色的原因。

1、同学们,舞台上演员的裙子颜色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探究一下舞台上演员裙子变色的原因。

2、实验材料:白色芭比娃娃、手电筒和不同颜色的玻璃纸。

3、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9页上面的实验步骤,并观察与之相应的两幅图片,了解实验的步骤。

4、教师强调实验的注意点:芭比娃娃要求是白色的,这样做出来的实验效果会非常好;玻璃纸的颜色不要太多,2到3种就行了。

5、学生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做一些适当的指导,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6、全班同学交流实验的结果。

7、教师小结:大家通过刚才的实验,都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即蒙上什么颜色的玻璃纸,芭比娃娃身上的白裙子就会变成什么颜色。是不是其他的情况下也是一样呢?下面我们做一个小狮子变身的实验,来探究一下。

三、探究小狮子变身的秘密

1、教师出示小狮子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这个小狮子有什么特点?

这只小狮子身上主要有两种颜色,一种是红色,一种是黄色。

2、教师引导:本次实验的材料除了这只小狮子,还有两张玻璃纸,一张是红色的玻璃纸,一张是黄色的玻璃纸。我们先把红色的玻璃纸蒙在这张小狮子的图片上,看一看,透过红色玻璃纸,图案中的哪些部分发生变化了?

3、教师动手操作,把红色的玻璃纸蒙在小狮子的图片上,学生仔细观察,观察之后说一说,透过红色玻璃纸,这只小狮子有没有发生变化?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

4、学生交流讨论:小狮子变成了小狗。

5、引导学生比较小狮子和小狗,比较一下,从小狮子变成小狗,哪些部分不见了?这些部分有没有共同的特点?

(从小狮子变成小狗,狮子头上的毛、尾巴上的毛不见了,还有眼睛胡须都不见了。而这些地方,都是红颜色的。)

6、再引导学生用黄颜色的玻璃纸蒙在小狮子的图片上看一看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不是与前一种情况一样?

7、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小结:通过实验、观察以及讨论,我们发现,与玻璃纸颜色相同的部分不见了。

四、探究消失的英文单词

1、教师出示一张英文单词卡,单词卡上有红色的英文单词以及对红色单词进行解释的黑色的文字。

2、引导一名学生上讲台,用红色的玻璃纸,蒙在单词卡片上,引导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3、全班同学讨论交流:红色的英文单词消失了,只剩下黑色的文字。

4、教师小结:从小狮子变身,再到英文单词的消失,我们发现,当我们有色玻璃纸蒙在物体上的时候,与玻璃纸颜色一样的物体部分,就看不见了。那下面让我们带着有色的玻璃纸到自然界中去看一看,是不是也是这样的现象呢?

五、玻璃纸后面的世界

1、引导学生每人带2到3张玻璃纸到外面去看一看,透过玻璃纸看看外面的景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2、教师引导学生有结构的看,先看白色的物体,再看与玻璃纸一样颜色的物体,然后再看看与玻璃纸不同颜色的物体,分别说一说看到的结果,并把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3、学生带上玻璃纸到外面去看各种物体,看看物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4、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观察的情况,并作相向机指导,提醒学生按照先白色,再同色,然后不同颜色的顺序去观察,同时要完成活动手册。

5、全班交流讨论:自己观察了哪些东西?观察的东西发生什么变化没有?

6、教师小结:大家刚才带着玻璃纸,观察了外面的景物。发现无论哪种颜色的玻璃质看白色的物体,颜色都会发生变化,而看与玻璃纸同色的物体,颜色则不变,再看与玻璃纸颜色不一样的物体,颜色都会发生变化。这个结论,跟我们刚才在课堂上探究狮子变身的现象以及单词消失消失的现象是一样的。

六、课堂总结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玩玻璃纸》这一课。在这堂课上,我们通过玩玻璃纸,了解了舞台上演员裙子变色的奥秘,知道了透过玻璃纸看外面的世界,发现除了看与玻璃纸同色的物体,颜色不会发生变化,看其他颜色的物体,颜色都会发生变化。这又是关于光的奥秘,其实只要大家平时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的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









课题 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 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能动手动脑,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出满足需要的风向标并向同伴展示。

2、继续在实践中经历工程活动的三个基本环节:明确问题、设计制作和展示分享,体验像工程师那样工作。

3、通过阅读爱迪生的故事和设计制作风向标,进一步激发发明创造的愿望。 教学重点 设计并制作风向标。 教学难点 找到并解决制作风向标时遇到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教学准备 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故事的图片和视频、纸、笔、硬纸片、剪刀、胶带、大头针、吸管、铅笔等等。 预习要求 课外收集资料,了解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的故事。 教学过程 旁注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爱迪生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同学们,你们认识他吗?(认识,他是爱迪生。)

2、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爱迪生?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交流世界著名发明大王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1847一1931),是举世闻名的发明家,被誉为世界发明大王。他一生共有一千余项发明专利,如电灯、留声机、打字机、活动照相机等。

相机出示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留声机、打字机的图片。

爱迪生发明的一千多项专利中,以电灯的发明最为著名。爱迪生在改良灯丝材料的过程中,历时13个月,对数百种材料做了上千次实验,最终选择碳丝作为灯丝材料,使灯泡的寿命大大延长。

3、教师小结:爱迪生是世界著名的发明大王,他一生共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其中以电灯的发明最为著名,在他发明电灯的时候,为了改良灯泡,对数百种材料做了上千次实验。由此可见,要想做一个工程师,必须要不断的测试和改进,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册课本的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

4、板书课题: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

5、学生齐读课题,了解学习的内容。

二、设计并制作简易的风向标

1、同学们,每个人都想做一个工程师,那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工程师呢?2、我们首先要提出和工程有关的问题,请大家看一看课本第42页上面的一幅插图,了解和工程有关的问题。

3、学生按要求观察图片,了解工程师的工作方法。明白要根据实际需求确定产品。

4、教师提出本课的制作要求:

本节课我们就来像工程师那样做一个风向标,请大家来讨论讨论:需要做个什么来测风向?风向标有哪几部分组成?怎样才能使方向标灵活转动?

5、教师指导:

(1)同学们,你们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用来测风向?

树叶、国旗、塑料袋、纸条、布条等等都可以,这些物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轻巧,凡是轻巧的物体都可以用来测风向。

(2)那我们今天来制作一个风向标,大家选择什么材料才比较合适呢?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第42页的方向标图片,了解制作一个风向标需要木片、小钉子、方向牌、小木棍、一块小木板等等。

(3)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课本上学生做成的风向标,然后同小组的同学相互讨论一下风向标的制作步骤。

(4)教师强调:风向标在制作的过程中主要有三个部分,底座用于固定,支架用于支撑,指针用于指示方向。一定要注意要让风向标旋转自如,不能出现卡顿现象。

6、学生动作制作风向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风向标的制作情况,并相机指导。并提醒学生注意同学之间的合作。

7、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的风向标,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8、测试制作好的风向标。

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吹风来测试自己制作的风向标。测试的时候,可以用小风扇送风,如果没有小风扇,可以引导学生用书本在同一方向不停的扇风。

教师选择1到2组同学上台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9、教师从风向标的制作、学生同桌之间的合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表扬、肯定。

三、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专项学习一一像工程师那样??了解了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的事迹,学习了他的持之以恒、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同时动手制作了一个风向标,知道了制作风向标的步骤及方法,培养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2、同学们,到今天为止,我们这一册科学书的内容已经全部学完了,但是关于科学的探索并没有随着科学课的结束而结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大家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动手,都能够有所发现。 教





















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1









献花(0)
+1
(本文系姚贺甲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