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愁是谁人的,又该如何安放?︱重识乡土中国

 方塘智库 2020-10-23

1乡愁是什么?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一个诗化的概念。诗人余光中写到:什么是乡愁?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一个怀旧的概念。无数的文人骚客用它怀念过去的美好记忆。它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更是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中央文件中最感性的概念。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召开了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公报中提到,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著名媒体人叶一剑先生出版的《乡愁里的中国》,试图通过对一个个真实中国的切片的近距离观察,在完成对基层中国故事化记录的同时,表达他对消失的乡愁的理解、探讨。还有不少学者、文人也在谈论乡愁。

“乡愁”说起来很好,这一次乡愁的谈论主要是中央会议和文件中提到,对于“乡愁”的理解要回到当然的语境之内。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讲话中提到的乡愁都与乡村的环境有关,尤其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6个主要任务,乡愁一词出现在第五点“提高城镇建设水平”中,可见“乡愁”主要是对乡村城镇改造、美化环境、保持古村风貌等的重要意义。

尤其在今天,留住乡愁就意味着在城镇化过程中,反对破坏生态环境和对传统文化的大拆大建,反对改变农民生活习惯且不适用当地人的“被上楼”做法,而是努力打造适合于村民居住的环境。

2谁人的乡愁?

我们理解了乡愁是什么,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乡愁是谁的乡愁?

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便人在都市,远在他乡,心中也少不了那一缕淡淡的乡愁。

首先明确一点的是乡愁是走出农门人的乡愁,是如熊培云提出的“拿着笔杆子进城的人”。乡愁不是一个新概念,只是在现代社会中又被人重新记忆和激发起的概念。

放大了来看,乡愁理应成为所有离开农村的人共通的情感,每个人都有资格为自己的家乡自豪,乡愁不可以是一家一户、一村一庄,或者哪个宗族、哪个阶层独有的玩物。

有人说,历史地看,“没有乡绅,就留不住乡愁”这话说得是对的。他们认为历史上乡绅就是住在乡间的绅士阶层,绅士分为官绅和学绅。这个群体的特征,一是拥有一定数量的财产,在这个意义上绅士阶层和地主阶层大体重合;二是享有社会特权,为四民之首。

他们因为享有名望或者财富,在“有闲”之后生发出“乡愁”来。但是对于那些“熟人社会”中,生于斯死于斯的广大村民来说,基本上没有出远门的机会,他们一辈子的活动范围限于十里八村。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基本上是没有乡愁来惆怅的。

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和近代化进程,我国的广大农村已部分融入到现代化之中,不是半个世纪前的既熟悉又陌生的乡土中国。因为中国历史上,恐怕再没有哪一个阶段像近30多年这样,有如此多的人离开故乡。

此外还不得不提的是游离在乡村和城市之间近3亿的农民工。中国历史上一直具有“安土重迁”传统的,长期的封建自然经济使人们对土地产生了一种依赖和爱恋的情感,同时对集体有一种缱绻之情,导致封建自然经济下的人们在心理上很难适应外面的生活,到哪里都不忘落叶归根。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在想象的故乡与现实的故乡之间,形成了一个情感的共同体,营造了一个“隐形的中国”。

或许感同身受,或许一笑了之,但不能不承认的是,无论在文化、心理上,还是在伦理、价值上,变动中的秩序拷问着人们应该如何找寻远方。

乡愁的主体是从农村走出去的知识精英和文化精英,他们的走出去基本上背负着“走出农门,改变命运”的沉重期盼,这道沉重的道德压力让他们走出农门之后,部分人忘记了自己的出发点,不仅不主动关心自己的故乡,还嫌弃自己的故乡;而大多数人完全忘记了自己曾经是农民的家世,对于故乡只是在心灵上或者回家时候感慨一番,没有做出点点努力来改变自己的故乡,哪怕是从道义上或者知识上给予帮助改变。

从这点延伸开来就是乡村和城市的传递效应逐渐背向而驰,现在的大学生有几人回到自己的乡村,即使回去也会遭到村民的看不起,而本来的城市人基本上没有回到乡村的想法。这样长此以往,农村更加知识匮乏、精神凋敝。

2015年春节期间,上海大学博士生王磊光撰写的返乡见闻文章,一度引起广大网民的热议。作者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对家乡现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痛感乡村共同体的断裂和传统伦理的流失,感慨现代生活和物质文明“让人的心肠变硬”。言辞之间,弥漫着迷惘的乡愁,不乏对传统乡土社会的向往,甚至对文明和开放的抵触。

能够引起热议说明广大走出农门的子弟依旧在心灵中对自己故乡的眷恋,心中依旧不泯灭良知。但是引起热议也说明这些问题被揭示出来的机会之少,反过来证明走出农门的子弟对故乡关怀不够。

3乡愁如何安放的好?

不可否认,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现在的农村大部分出现了“空心化”的现象,所谓的“空心化”是指农村的劳动力、原材料、资金都被工业化城市化吸纳殆尽,农业凋敝,劳动力流失,农村的经济及社会皆已失去再生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乡愁何处安放?如何安放?乡愁集体发作的时段,就是主题为“回家”的过年时段。家,是一年到头,人们归来的地方;家,也是一年新岁,人们出走的地方。如果没有了故乡、没有了村庄、没有了家舍,乡愁何处安放?

乡愁要安放的好,需要尊重自然客观规律。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来看,城镇化是大趋势,“空心化”也是符合村庄演进发展的客观规律。“空心化”实质上是农村的人口离开农村,农村人口的流动性明显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向城镇,一些村庄会聚集更多的人口,也有一些自然村村落人口大幅度减少,甚至会消亡。但是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尤其是村庄之间差异很大,南方沿海地区、中部平原区与偏远内陆山区的村庄差异性就是很大。所以说未来的发展城镇化是中国的大趋势,但是所有的乡村都城镇化也不是现实,目前西方国家也不是全部都城镇化。

乡愁要安放的好,需要保留部分特色村庄。乡村不能全部都变成城镇,相当部分具有特殊村貌的村庄应该保留,适合旅游开发的也可以开发,没有特色的破败的村庄可以重新合并规划建设。

正像一些人写的那样,不要搞大拆大建,而应科学推进老村改造:不填河塘,不砍树木,不刻意取直道路,尊重村民的生活方式,体现农村的自然性、 空间性、传统性和休闲性。将现代生活设施融入传统村庄,既保存乡村风貌,又满足村民现代生活需求。珍视乡愁,可以带着传统进入现代,建设有历史、有人文的新型城镇。

大拆大建、大破大立,抛弃历史,终将被历史抛弃。这样的所谓现代化、城镇化,走不远,也走不好。所以唯有保留部分特色乡村,这样才能让乡村保留原始风貌,让乡愁可以永远留存下来。

乡愁要安放的好,需要尊重农民的权利。乡愁安放的好,这里面尊重客观发展规律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尊重农民自己的权力也是重要的。因为农村怎样才算好,农民最有发言权。无论是城镇化也好,还是新乡村建设也罢,主体都应该是农民自己,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权利。所谓“留得住乡愁”,也应主要考虑农民的感受,而不是以早已逃离农村的人看法为准。

乡愁要安放的好,需要知识分子回流农村。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人才流失已经造成农村工作缺乏人才支撑,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投入。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推出相应的鼓励政策。大学生村官利用自己的所学和特长,积极为建设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作贡献。他们利用有知识、眼界宽、信息灵的优势为发展生产、致富农民、建设新农村服务。除了大学生村官外,还应该鼓励更多的知识分子回流乡村,帮助农村发展。

乡愁要安放的好,需要国家加大基础投资。上文已经谈及,城镇化是未来农村发展的方向。而要保留乡愁,需要将城市融入大自然、接续传承,既有现代元素,又有历史文脉的城镇化,才是高水平的城镇化。这样光靠农民自己是没有能力发展好城镇化的,需要国家和当地政府提供比较好的软硬环境,硬环境方面,国家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软的环境就是从医疗、养老、教育、金融等社会基本服务要实现均等化。

(注:唯有重新发现,方能洞察本质,进而启示未来。“重识乡土中国”是方塘智库学术委员、《豫村里的中国》作者蒋伟涛先生进行的基于乡村变革的新型城镇化专题研究的成果专栏,致力于通过全球化、互联网、城市化、技术革新、资本入场等多重时代背景下,多维度、宽视野、系统性求解中国乡村变革的未来。)

注:本文作者首发于方塘智库,版权所有,转载请获得授权。授权请联系:xufengchao@ftzhiku.com

关于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