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岛财政收入远超大连以后:港城互动和国际化当是“十三五”战略重点︱重新发现城市

 方塘智库 2020-10-23

文丨叶一剑(方塘智库创始人)

在城市已经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国家镜像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通过城市和城镇化的视角来发现和讲述这个变革的世界和中国,这不但能够使我们更深刻的洞察历史,也将是我们思考中国未来的重要依据和逻辑起点。

更何况,在全球的“城时代”,与经贸时代不同,城市已经或正在成为最直接、最综合的发展平台、竞争载体、变革依托,因其在这个平台上汇聚了最齐全也是复杂的发展要素以及运营规则,在新的时代背景,任何一个城市都需要找到并明确自己在哪里?自己有什么?据此找到自己最核心的竞争力,并以此来带动面向内部的变革维新,和面向外部的开放连横。这不仅事关城市自身的成败,亦事关国家转型的未来。

青岛也不例外。

1站在新的历史十字路口的青岛

近两年来,青岛当是我走访频率最高的国内城市之一,其事由多为参加论坛活动或者就某项议题进行调研。如此一来,对该城市的印象除了像大部分到过这里的游客一样对这个城市的干净明亮、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形象甚是喜欢之外,更多了几分对青岛城市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综合了解,并开始尝试用多维度、长周期、横向比较的方式进行“超越青岛”的中国城市经济体转型发展的样本研究。

与此同时,我发现身边一些从事城市、经济、投资研究或实务的朋友,经常将青岛与大连相比,以对这两个名声在外的中国城市经济体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延伸到对中国城市发展的思辨。

这是两个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都可谓“暗战”多年的城市,梳理资料可以发现,在“十一五”期间和“十二五”前期,青岛官方频繁地将青岛的发展目标与大连进行对标,就连现任青岛市委书记李群在2010年底履职青岛不久,在其首轮市内调研中就不断提起大连的发展情况,以对比分析当时青岛发展之短板和发展之目标。当时青岛的GDP略高于大连,但大连的财政收入却高过青岛50亿。

当然,五年后的今天,这场竞赛应该说已经尘埃落地。在2015年中国城市GDP排名中,青岛以9400亿排名第12位,而且,按照正常的增长速度,进入万亿俱乐部当在朝夕之间。而大连以7800亿排名第17位,已经开始落后于长沙、无锡、佛山和宁波,再加上这几年东北经济受到重创,大连经济增速也难逃其影响,其排名恐怕一两年内都难免继续下滑。

在一系列改革维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青岛

而且,青岛2015年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006.26亿元,增长12.39%,顺利进入财政“千亿元俱乐部”, 远超大连。从横向对比来看,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青岛市与深圳等城市一起位居第一梯队。

对此,虽然青岛官方和民间可谓难掩兴奋,并进一步提出青岛过去五年所获得的包括经济总量快速增加在内的发展成绩不是偶然,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改革维新基础上的必然结果,并强调这些改革维新的红利将进一步在新一轮的城市经济发展中释放,如果发挥的好,不仅可以助其毫无悬念的进入“万亿俱乐部”行列,而且,进一步对标、甚至比肩国内的天津和深圳,以及欧洲的汉堡这样的国际化港口城市。

在方塘智库看来,与中国的很多城市一样,今天的青岛无疑已再次站在新的历史十字路口,虽然带着来路的辉煌,但是,无论是内部的变革逻辑,还是外部的发展环境,都在经历根本性的改变,无论是企业、产业还是城市经济都在经历快速迭变的发展时期,更加繁荣,还是快速衰落,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为此,在此全球变革情势之下,与全球主要城市经济体一样,今日和未来之青岛,需要深刻洞察时代变革趋势,立足于城市现实、区域发展、中国转型以及全球城市格局等多个维度,明确自身发展战略,并建构起自身的路径支撑。

对于青岛而言,重要的已经不是将哪一个城市作为赶超的对象,而是要更加立足“本土优势”,放眼世界,进行全球资源配置,在世界城市格局中找到青岛的独特地位。

毕竟,对一个经济总量近万亿的城市经济体而言,再想获得进一步的突破发展,仅靠区域内的市场和投资是无法支撑的,必须向全球开放市场和吸引投资。而且,也是在全球经济竞争新局下,像青岛这样具有参与全球竞争的中国城市经济体的责任之所在。

青岛再发展需站在国际化城市定位下付诸措施

基于此,在方塘智库看来,在城市战略定位上来看,区域性中心城市或者中国经济中心城市这样的定位已经无法匹配青岛的发展现实,需要一个更国际化的城市定位,世界城市建设当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发展周期中的城市战略目标。

在此战略定位之下,对内,立足“港城互动”发展逻辑,其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重塑、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品牌营销、市场投资等一系列城市发展问题,都需要在此战略定位之下进行重新审视,并做出相应适配性调整,参与或主导构建全球表达平台甚至规则。

当然,我们看到的是,具有鲜明的全球资源配置的项目和变革举措,在青岛已经展开了,接下来需要的就是更系统的体制机制设计,并具体落实到系列政策文本和项目上。

2从“港城互动”到陆海统筹

我的第一次青岛之行是从大海开始的。2004年因为参加国家知识产权局一个考察团,我第一次来到青岛,站在那个著名的栈桥上第一次看到了大海,并来到岸边,拣了几个贝壳,最后面朝大海合影留念。

是的,当时的我更多是以一个游客的身份来体验了大海给青岛这个城市带来的风景。但很显然,风景不是海洋带给青岛这座城市的全部,尽管我们注意到,在青岛的产业发展中,海洋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高(超过了20%),而与海洋有关的旅游体验也越来越多,对于今天的青岛城市经济整体转型发展而言,大海依然还有更多值得挖掘和利用的地方。

海洋对于青岛而言,无论是从海域面积、科技资源、岸线资源、人才优势、产业基础等,在全国都是绝对领先的。如何激活这座城市现有的海洋资源,转化成实实在在的GDP以及产业发展动力,更甚至重塑这座城市的精神,这当是青岛城市决策者一直在思考的。

青岛栈桥

2010年12月2日,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在自己履新不久去青岛港调研时指出,青岛是一座“城以港兴、港以城旺“的城市,港和城、城和港互为一体,密不可分。青岛港作为现代物流业的代表,承担着提升青岛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重任,推进港口发展对于青岛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意义重大。

如今,在科技和人才方面,青岛拥有海洋科研和教学机构28家,拥有海洋方面的专业科技人才1700多人,占全国的30%;两院院士达到51人,其中涉海院士占到全国的75%。

青岛有711公里的海岸线,而且非常漂亮,还有69个海岛、49个海湾。这些海洋的自然禀赋,在全国乃至国际上也是不多见的。

世界上建在海滨的城市大约有800多个,中国有56个,这些城市有的是海岸漂亮,有的是沙滩漂亮,有的是城市漂亮。海岸比较漂亮的城市世界上有很多,像法国的尼斯;海滩漂亮的也有,像美国的夏威夷;城市海湾漂亮的也有,特别是香港的维多利亚湾非常漂亮。 

“但是所有的城市中,海岸漂亮、沙滩漂亮、森林也漂亮,城市也美的,我想唯有我们青岛。山、海、城、礁、滩、湾交相辉映,这是我们青岛一个很大的优势。”李群说。

所以,海洋经济亦是青岛历次城市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所倚重的最重要的背景之一。

青岛城市经济转型亦需要海洋经济背景

但是,在方塘智库看来,直到目前,青岛的海洋经济发展依然与其所拥有的优势资源和国家战略部署并不完全匹配。依然需要在海洋和青岛城市之间找到更直接更和谐的融合发展之路。

比如,我们知道,青岛港经过多年发展,无论是货运吞吐量还是航线布局,在全球都具有广泛影响力,在中国北方港口中亦具有相当的优势地位。但是,与国内几乎所有的港口和所谓的港口城市类似,港口在青岛城市发展中,更多还是扮演了一种产业角色,在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上,港口并没有为这座城市带来更多价值,与港城互动发展的典型全球其他港口城市尚有不小差距。

而且,港城互动发展今天,所谓“港”已经不单单指海港、陆港或航空港,而是一种在大交通和信息化时代的综合港的概念,这就要要求在港口城市进行基础设施布局的时候,就要充分体现不同港口功能之间的衔接,统一协调,融合发展,在这一点上,青岛亦有不小差距。

所以,在我们看来,接下来青岛需要从更高的战略维度和更综合的战略价值来思考当地的海洋经济发展,从国家的陆海统筹战略出发,更系统的界定海洋与城市的关系,从城市空间布局、产业重塑、城市品牌等多维度,为新时期的港城互动发展做出经验探索。这将不仅是青岛海洋经济发展的产业价值体现,也是青岛作为滨海城市为其他沿海城市提供转型经验的价值体现。

3让“城市青岛”对世界表达

说到青岛港与青岛城市的关系,还有一个值得玩味的角度,那就是,相信在很多国际场合,青岛港的品牌认知度和口碑恐怕比青岛这个城市的品牌认知度和口碑都要好。

当然,这也并不让人感到奇怪,毕竟,在全球经贸时代,港口因其在经贸往来中的重要地位,被更多的曝光也是正常的,对全球很多港口城市而言,都面临类似情况。

城市核心竞争力之一主要体现在城市的整体形象上

但就青岛而言,比这个城市品牌影响力还大的企业品牌恐怕不只是青岛港,青岛啤酒、海尔、海信,甚至当年的双星,其品牌影响力当年可能都在青岛城市之上。

这让我们思考的是,企业品牌和企业所在城市的城市品牌之间是什么关系;在新的发展阶段,一个城市应该如何去向世界表达自己是谁;此外,在城市越来越成为国际交流和全球资源配置的载体、平台和“风向标”的时候,一个符号明确、气质鲜明、价值彰显的城市整体形象将是必需,这是一个国际城市所必须要面对的,也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之一。

在今天和未来,对于像青岛这样规模和体量的城市而言,其城市品牌不应该是被一家或几家企业所代表,而是由一个明确的城市品牌统领众多的企业品牌,一个国际化的城市需要国际化的企业品牌,但同时更需要一个国家化的城市形象和品牌。这也是我们今天在回答“青岛城市在哪里”和“青岛是谁”的时候,所需要思考的。

2010年12月31日,李群在调研时就明确提出,青岛的发展应当树立世界眼光、坚持国际标准,同时也要发挥好本土优势。这成了过去五年来,青岛城市发展的纲领。

在李群看来,青岛有很好的区位、港口腹地和产业基础优势,从拥有的资源、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所具有的潜力来说,青岛一点不亚于国内甚至国外一些先进和发达的城市,所以,青岛应当高标准定位,谋划好青岛的发展,敢于和国内最先进的城市比,而不能在已有的成绩上停滞不前、固步自封、自我满足。所谓“求乎其上,可得其中”。

以国际城市战略地位进行全球性的城市品牌传播和表达是中国城市向全球市场开放的必需

五年后的今天,再看这一城市发展战略,难免有所感慨的是,对当时的青岛来说,不仅具有前瞻性,甚至可以说都有点晚了。

从目前中国城市GDP排名来看,在青岛前面的城市,毫无疑问都在国际化方面谋划已久,并按照国际城市的战略定位,进行全球性的城市品牌传播和表达,以直接促进其面向全球的市场开放,以及全球资源配置,这已经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然。

而且,与之前通过跨国公司和政府交流实现的跨国要素流动的时代不同,在大交通和互联网时代,城市经济规模将不再是衡量一个城市是不是国际城市的最重要的标准,以城市为载体和平台而展开的全球资源配置效率和质量,将变得更加关键和具有决定性意义。对此,我们看看乌镇经由世界互联网大会迅速实现国际化转变的案例就明白了。

这是一个剧烈的变革,对于像青岛这样的城市发展而言,不仅会影响到能不能在下一轮的全球城市竞争中占得先机,而且,如果不能实现整体城市的国际化,将可能被快速边缘。

所以,五年后的今天,青岛在国际化宜居城市的打造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深化对“树立世界眼光、坚持国际标准,同时也要发挥好本土优势”的认识,通过国际化完成青岛的下一轮崛起,而下一轮崛起,一定是城市的整体崛起,不是一个企业或一个产业的孤军崛起。

我们期待一个更加国际化的青岛已经在路上!

重新发现城市

理想城市,理想社会。就像多年前用城市营造来实现对建筑的多维批判成为共识一样,用社会变迁和人口迁徙来实现对城市的多维批判已成为今天的共识,此所谓方塘智库提出的“重新发现城市”的逻辑和前途。

注:本文作者首发于方塘智库,版权所有,转载请获得授权。授权请联系:xufengchao@ftzhiku.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