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旅新时代丨失衡的云南文旅产业区域分布与民族文化资本的再开发

 方塘智库 2020-10-23


文|宋彦成(方塘智库文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1被遗忘的昭通和滇东北

我在云南七年,从未来过昭通。关于昭通,我只听见过三样,一样是苹果,一样是天麻火腿鸡,另一样是镇雄黑社会。后来又听说昭通多出官员,想必山高谷深的地方常有出走的人。

昭通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之处,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昭通的山很多,昭通的人也不少,但我见过的不多。1011日,飞机在昭通上空盘旋半天后去了昆明,晚间九点左右总算落地昭通。那时还落着毛毛雨,地面湿漉漉的,冷风迎面而来。来前,天气预报显示近几日平均10℃。山区的冷我见识过,像是一场阴谋,无孔不入。


昭通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

我见罢太阳已三天三夜,天空下着雨,也像下着雾。云南人喜用“好不好在”来形容某地宜居程度,坝区的人住惯了坝区,山地人或也就觉得山地好在。倘若坝区的人没去过山地,山地的人也不曾出山,心里便总想着彼此的模样。最简便的办法是道听途说,去过的人也乐得说。从前赶集,或是丈夫去了,或是妻子去了,总能收获许多消息。

从昭通尚未竣工的新客运站出发,车行在213国道,有时在山谷,有时在山腰,也有时在山顶(20161011日,过路隧道堵塞,不得不上山绕行,山路崎岖泥泞,颠在山巅),“摔死山羊弯死蛇”,不知尽头。两个半小时后来到大关,一座建在山上的小城,凌空看来像是修在梯田上的建筑群落,背枕褐土,面对青山,下临深谷。走在街道上,耳听夹杂着川音的云南话,或还是裹挟着滇味的四川话,相邻不远就是宜宾。

昭通深山峡谷风景与怒江峡谷各有千秋,但时人多偏爱怒江峡谷,而对乌蒙山区则关注不多,纵然他们或许知晓“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诗句。在对“昭通”进行关键词搜索,以及在学术网站上进行文献检索的过程中发现,关于昭通的新闻报道以及学术文章相比于云南其他地州少之又少,而就当地民族文化研究的文献更是捉襟见肘。在云南大学以及云南民族大学下属的研究单位中,从事民族文化研究的师生也很少将滇东北区域划入其研究范围,而且二校在重视基地建设的布局中也有意无意疏漏了滇东北这一地理单元。

以苗族芦笙为例,作为与贵州雷山县共同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大关县,理应受到从省、市、县各级的关注,但是主流学界的研究何以不愠不火?甚至有关芦笙的研究明显被贵州苗族芦笙和文山芦笙抢了风头,的确,在中国知网上以“芦笙”为关键词检索,所得文献多是贵州芦笙,而事实上是昭通整体文化研究的缺位造成苗族芦笙研究的缺位。

在昭通市非遗中心负责人看来,昭通之所以在云南的文化研究中没有位置,主要是省里主打民族文化品牌,像昭通这样汉族人口居多,(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不足的地域,自然受到的重视就少。据此而言,大理丽江迪庆怒江红河文山、西双版纳等地州民族色彩浓重,明显得到社会以及专家学者的青睐。

在研究遇冷的情况下,资本的遇冷在所难免。在昭通的产业布局中,与其他地州不同的是,文化旅游并没有尽早提上日程。

2滇东北民族文化资本弱势背后

云南作为多民族文化荟萃之地,各族文化内容丰富,换言之,文化资本的可能性与可塑性极强。但关于云南的想象,多是出自少数民族的异域风情,在消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所选择的重此轻彼其实是资本和资源的较量,而滇东北棋差一着在于其民族文化资本不具备典型性,尤其是存在于大众想象中的少数民族文化。

滇东北的文化缺位或民族文化资本未能抢占先机仍有其历史原因。据史料记载,昭通在秦汉时期因其身处咽喉要部,五尺道枢纽所在,故而汉人移民最早进入,得风气之先。后唐宋之时与中原疏离,也与南诏及大理王朝联系不密,元明间沿袭唐宋羁縻之治,土司制度日益成熟,清初即实行改土归流,与汉文化传播甚广的大理不同之处在于滇东北区域的土著民族由于历史间不断的汉人移民而被稀释。

此外,作为云贵川过渡区域的昭通,其向东伸入黔省,向北向西则背靠四川,西南则直抵昆明。如此,则其汉文化辐射辽阔,但常处于同滇中、滇南汉文化圈的失联状态中,以此滇东北无论在汉文化还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中都表现出先天不足的一面来。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昭通全市常住人口为521.3万人,其中汉族人口为4683478人,占总人口的89.8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530055人,占总人口的10.17%

文化资本的产值最大化最重要的是文化持有者的数量和质量,且二者都应以追求最大值为宜。显然,滇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的默默无闻在于少数民族人口基数的不足,也即是民族文化的典型性不足。

再加之气候因素以及交通要素的不充分,更加造成滇东北的脱域状态,而这个便是指向云南境内的文化旅游布局。

滇东北的山水极美,自然景观遍布,如念湖、天台山溶洞、大雪山原始森林、大关黄连河景区、铜锣坝国家森林公园、金沙江以及乌峰山等,但是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相关配套设施欠缺,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较低等,都是制约其旅游发展的条件。

此外,相比其他地州,滇东北人文景观不多,知名度不高,旅游资源禀赋不足,尤其是作为主打民族文化风情的旅游大省云南,滇东北的区位优势并没有体现出来。鉴于滇东北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山山水水,而在汉族人口居多的地级市中要想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确充满挑战。


滇东北自然景观遍布 人文景观不多

3自然景观的发展离不开人文景观

云南省域范围内拥有52个民族,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就有26个,而25个少数民族中就有15个为云南世居独有的少数民族。云南民族文化多元立体,可供挖掘的文化旅游资本丰富厚实,云南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非遗项目众多,涉及门类颇多,因此在文化旅游产业中占尽优势。

然而,在云南不同地州旅游业的产出并不均衡,在“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的整体品牌形象推广中,形成了昆明、大理、丽江、西双版纳、腾冲等旅游热点地区,而其他地区则因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市场的吸引力不足,其中一点就是民族文化资本薄弱或因其他如气候、交通等短板而导致文化旅游的遇冷。

热点旅游市域或县域,其成功的经验在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契合。譬如,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世人眼中的奇迹,从而哈尼梯田的知名度迅速蹿升,并于2013622日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然而,游客来此并非只是为哈尼梯田景观,还为求一见创造哈尼梯田的哈尼族人。哈尼梯田以种植水稻为主,纵使在旅游公司进驻之后,哈尼族本地人并也未放弃其农民的身份,而是依然在田间地头耕作,这也是旅游公司的要求。当外界需要用影像记录哈尼梯田,往往需要哈尼人的在场,更有甚者要求哈尼人穿着民族盛装在田间劳作。


哈尼梯田景观

我们将其理解为对于远山哈尼人传统耕作的美丽想象的消费,显而易见,游客的消费心理旋转于发达与落后之间城乡之间,而异域异族的哈尼梯田景观无疑满足这一需求。

在大理,甚至衍生出洋人街文化,而以洋人街的命名事出有因,当全球游客齐聚大理,那么可供承载的就不只是大理古城了,而是大理古城缔造者白族的多元文化。在云南的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地州,如德宏西双版纳怒江迪庆以及文山等,各有世居民族且独具民族文化的特征,而对于以文化旅游为产业支柱的云南来说,以上民族文化的丰富性显然成为云南吸引外来游客以及招商引资的巨大招牌。

4作为经济支柱的云南文旅产业

从中央到省委,对云南民族文化旅游的政策支持从未间断,云南位处边疆,是连接东南亚与长江地区的大通道,因此无论是从战略地位,还是经济建设的诉求方面,都难以脱离云南自有的资源。

对云南来讲,旅游强省的提出并非只是空喊口号,在近些年云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业所贡献的经济价值有目共睹。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围绕旅游“二次创业”,加快推进旅游强省建设,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增长,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不仅在推动全省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和就业、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旅游产业“十三五”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据统计,与2010年相比,2015年云南全省旅游总收入从1006.83亿元增加到3281.79亿元,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164.1%,年均增长率达26.0%,增幅比“十二五”规划目标增长率提高了11.3个百分点,也比“十一五”年均增长率提高了6.9个百分点。

此外,云南旅游业所得收入在云南经济总额中占比不容小觑,而这无疑依托于云南立体丰富的自然地理景观和文化集群的资本效应。在云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升级或更新换代的历史进程中,其依托基础依然离不开民族文化资本的再开发,这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整体诉求,也是云南旅游品牌的最大卖点。

文旅新时代

方塘智库在“文旅新时代”的主题之下,正在通过系列分析文章、研究报告、沙龙和论坛等形式,展开对这一时代命题的持续、深入、系统、建设性的关注和研究,对中国文旅产业进行新的综合价值发现。

注:本文作者首发于方塘智库,版权所有,转载请获得授权。授权请联系:xufengchao@ftzhiku.com

相关阅读:

1、白石山的旅游新价值时代:依然需要资本驱动,但要超越门票经济

2、重新发现乡村旅游(1):重构乡村精神与生活方式才是正途

关于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