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塘大讲堂丨叶一剑:平顶山的新价值时代

 方塘智库 2020-10-23

文丨叶一剑(方塘智库创始人)

作为河南省辖市中曾经的经济强市之一,经过最剧烈的转型阵痛之后,开始将目标锁定在重返河南省辖市经济第一梯队——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平顶山似乎已经走过了经济转型的至暗时刻,而且,经过连续几年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为新一轮的转型发展甚至是追赶超越打下了不错的基础。

不过,考虑到2018年平顶山以2135.2亿元的GDP规模在河南18个省辖市中排名第12位,7.5%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省排第11位,而就已经公开的2019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其经济增速在全省排名甚至还下滑了一位,这就意味着,对平顶山而言,从现在开始,其经济增速要连续在全省排名中保持在第一梯队。

这样的目标的实现,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我们看来,虽然从落后产能淘汰、传统产业转型甚至是新兴产业集聚等方面(也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修课),平顶山确实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是,就当地进一步的转型发展而言,也开始面临新的瓶颈,尤其是在面对产业快速迭代、城市竞争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区域和城市社会治理正在面对包括人口结构快速而动态地转换在内的新挑战、国际化和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成为所有城市的基本素养等新背景、新情况、新趋势之下。

比如:当地人力资源结构与创新发展之间的不匹配;固化的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品牌认知与当地文旅产业转型发展之间的矛盾性和冲突性;在上一轮较大规模的投资中所遗留下的项目和固定资产与持续运营和消费相对短缺之间的落差,而这种落差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弥补,则可能导致新的转型压力,甚至是金融风险;较高的国有经济占比,不仅依然需要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攻关克难,还在客观上挤压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活力,而如果没有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活力,就不会有平顶山经济的彻底转型和持续繁荣;较大规模的游客人次与较小规模的旅游总收入之间的不匹配,以及背后所体现的文旅产业的发展短板和转型发展的迫切性,等等。

不过,在我们的研究梳理中,明显的感受包括:因为当地集聚了多家具有全球业务合作的企业,并与全国经济和产业链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使得当地经济的开放意识的培育和开放渠道的构建都更具优势;无论是当地决策者还是企业,对现代经济运行的特点和规律的认知都表现出了相对较高的专业素养,对互联网、资本、技术、市场甚至是文化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价值,也表现出了更多的敏感,甚至还在当地构建了相对完整的资本运营服务体系,致力于通过金融赋能地区经济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都将为平顶山接下来进一步的改变提供更多的支撑。

从各领域协同推进新一轮城市高质量发展

在我们看来,相对于河南省内其它几个依然正在经历剧烈的转型阵痛期的资源型城市而言,平顶山稳增长的压力已经没有前几年那么大了,这使得平顶山开始有精力和机会,也有更多的动力超越过度表现为落后产能淘汰、存量生态环境治理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转型阶段,进而从产业、生态、社会、城市、文化等各个领域协同推进、系统推进新一轮区域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阶段。

与此直接相关的判断是,虽然面向存量的短板和问题的转型议题依然重要,但随着一系列基本的问题得到解决和大多数问题的化解已经进入轨道,平顶山也是时候将更多的目光和精力投向增量的机会和变革,以更积极、更全面、更深入、更高质量的改革、开放、创新谋求新的发展,超越存量转型的思维,拥抱增量变革的逻辑,以此构建平顶山的城市新价值时代。

1

国企改革的新逻辑

   

和很多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一样,平顶山也是国有企业相对较多、经济份额占比较大。历史上,这些国有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直接贡献,长期以来,还是平顶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依托,不仅深刻塑造了这座城市的产业结构,对城市的空间结构甚至是城市精神和性格也带来了深刻影响。

成也国企,败也国企。“前些年,平顶山和国内省内很多地方一样,不少国有企业在全球经济低迷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生产经营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这不仅给当地的经济增长带来巨大压力,让平顶山从河南省第一梯队的经济大市一路下滑为经济困难大市,还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并使得平顶山的城市品牌遭遇了巨大冲击,直到今天,很多人提到平顶山都还先验性的认为“平顶山不行了”、“去那地方干嘛,环境污染严重”、“那是一个属于历史和没有未来的城市”。

不过,经过几年的转型努力,好消息是,从目前平顶山经济增长的数据来看,就像平顶山的整体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表现一样,平顶山国企改革的至暗时刻也已经过去,并开始再次成为平顶山经济发展的支柱,并为平顶山的综合转型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比如,作为平顶山最大的国有企业,以及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发展的风向标,平煤神马集团在2017年扭亏为盈,也成为了平顶山经济转型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之一。2019年上半年,该集团完成营业收入805亿元、增长46%(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643亿元、利税70亿元),实现利润16.7亿元、增长100%,特别是新产业、新产品的盈利比重明显提升,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利润达到10.4亿元,占全集团的62.4%,被当地政府评价为“有力支撑了平顶山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按照当地官方的介绍,围绕国有企业,主要推行的决策和改革包括:全面剥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推进国企中的“僵尸企业”的清理,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进一步深化国企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进一步深化国企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比如,平顶山有14家驻平央企、4家省属企业和7家市属企业需要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占河南全省三分之一以上的繁重任务。在此背景下,当地本着有利于企业改革发展、职工幸福提升、企业轻装上阵、企业职工稳定的“四个有利于”原则,在全省率先完成企业办社会职能剥离任务,共改造供水14万户、供电13.6万户、供热4.8万户、供气7000多户,物业服务14.2万户、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7.4万人、医保属地化管理21.5万人——由此也可以看出,国企改革在当地所涉及的经济、社会、民生等领域和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围绕国企中的“僵尸企业”的处置,从破除“不愿、不想、不敢”错误认识入手,以职工安置和资产处置为重点,通过政策帮扶“减负”解困一批、牵线搭桥“输血”救活一批、依法依规破产安置一批、政府兜底清算注销一批、“退城进园”搬迁改造一批、“腾笼换鸟”更新升级一批,全面完成纳入全省序列的57家“僵尸企业”处置任务,基本做到市场出清、企业精干。

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当地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推动125家规上企业进行混改,实现国企民企优势互补、劣势对冲。比如,以平煤神马集团纳入省首批混改试点为契机,将国企品牌、技术、人才和资源等优势,与民企产权清晰、机制灵活、市场敏锐的特点融合起来,促进企业产业结构、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转型升级。平煤神马集团混合所有制经济占比达到80%,混改经验在全国推广。

在我们看来,平顶山的国企改革,具有全国国企改革中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比如,回归并做强做大主业,完善企业法人治理体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等等,但考虑到国企在平顶山经济中的较高占比和在当地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定认知和思维,国企改革与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城市空间重塑、社会治理转型等之间,存在直接的相关性和本质上的一致性,甚至可以说,平顶山城市转型发展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国企改革和转型发展的问题,国企改革的成败,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平顶山经济转型的成败。

在此背景下,平顶山的国企改革也需要有一些新逻辑和新的价值评估模式,甚至可以构建一些新的商业模式。比如,可以将国企改革与城市空间格局的优化、公共服务的提升、生态环境的治理等城市新一轮转型发展中除产业结构调整之外的关键问题统筹考虑,还可以将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当地创新创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与当地全面开放的渠道构建和平台建设结合起来,与当地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整体战略结合起来,与当地新兴产业的集聚和产业生态的完善结合起来,等等,这些都值得专题研究和推进。

将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当地创新创业的发展结合

根据当地官方的介绍,当地在推进“僵尸企业”处置的过程中,通过“退城进园”“腾笼换鸟”,对老城区环境污染重、安全隐患突出的企业,投资40多亿元,运用环保和安全标准倒逼,推动飞行化工、神马氯碱、平棉集团等15家企业搬迁改造,腾出土地3000多亩,新建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优化城市功能、改善环境质量和促进产业升级的一举多得;针对市属国资的改革,明确提出“完善市属投资公司经营模式,支持其参与土地一级市场开发、广告牌和停车位经营、重要资源特许经营,不断壮大公司实力”;通过平高集团(产品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独立承建了多个国家的工程总承包项目)和平煤神马集团(该企业是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等世界著名轮胎生产企业的长期重要供应商,多种产品行销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多个国家)的案例,让当地政府和企业意识到,“没有开放就没有这两家企业今天的良好发展局面”,并为当地的开放发展提供直接的案例和示范。

在我们看来,国有企业之于平顶山的发展而言,不仅是直接的产业资源,还是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重要的品牌资源、平台资源,而且,在当地整体性的国有企业改革中,不仅应该考虑到对存量国企的改革,还要基于新一轮区域和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需要,成立和发展新的国有企业平台,通过市场化的逻辑和开放合作的机制,来推动当地多元而丰富的资源价值的变现,推动当地的新兴产业的发展。

只不过,在新的转型背景、战略布局和运营逻辑之下所诞生新的国有企业,一出生就应该风华正茂,不仅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所建立的,而且,从产业选择、资本运营、品牌管理、对外合作等各个方面,与区域和城市新一轮的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高度的适配性,市场化推进地区产业和经济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是深度融合,以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合纵连横,来推动地区经济和产业的高起点发展——比如当地文旅产业的转型发展。

2

政企合作的新模式

   

据当地政府介绍,截止到2019年9月,通过对传统产业实施绿色改造、智能改造、技术改造,延链补链强链,使老产业焕发新青春,促其“脱胎换骨”,构建了5条清晰产业链。其中包括著名的大尼龙产业链。

公开的资料显示,2016年7月份,在综合考虑到产业转型、市场前景、历史基础等多方面优势之后,平顶山市和平煤神马集团共同决定大力发展尼龙产业,进行尼龙产业集群的招商,从主业到配套,研发、运营,在区域内发展一条尼龙产业的完整生态链,建设中国尼龙城,全产业链打造尼龙产业的“航空母舰”。

围绕打造中国尼龙城,平顶山规划了“一核两翼”120平方公里的尼龙产业基地,至2020年投资达到600亿元,产值达到1000亿元,10年实现产值5000亿元。

截止到2019年9月,当地已经形成了全球链条最完整、竞争力最强的大尼龙产业链(其主导产品尼龙66工业丝、帘子布的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尼龙66盐规模位居亚洲第一,尼龙66切片规模居于全国首位),该产业不但被列为河南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平煤神马中国尼龙城建设还上升为省级战略,并晋级为国家产业集群。

而对于当地最大的国企平煤神马集团而言,煤炭年产量从高峰期的6000万吨下降到目前不足3000万吨,集团主营业务收入中,煤炭产业占比不足五分之一,以尼龙新材料为主的非煤产业利润已经超过煤炭产业。

尤其值得进一步观察和思考的是,围绕中国尼龙城的建设运营,当地政府和主导企业平煤神马进行了很好的直接互动,不仅通过联合招商和共同出资在高校建立了联合研发中心,还依托各自优势,进行充分的资源配置——为了给前来落户的企业提供服务,平顶山市政府设立了2亿元的尼龙产业(织造类)发展专项资金,对新购置的中高端尼龙织造设备进行奖补,支持民用尼龙织造企业在平顶山市投资;为了改善尼龙产业聚集区的交通状况,平顶山还大力推进沙河复航,正在高新区和叶县建设一个年吞吐量500万吨(11个泊位)的内河港口,改善平顶山货运交通状况。

在我们看来,作为由当地最重要的大型企业所直接参与和共同主导的尼龙新材料产业集群的打造和中国尼龙城项目的建设,不仅代表着当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国有企业转型发展的具体成果之一,或将继续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关键企业、传统产业、产业集群和所在城市之间协同发展的典型样本之一,也是确保资源型城市经济平稳过度并构建新的发展动能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推动区域和城市转型中可谓是一举几得。

落后产业淘汰、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聚集

当然,就像我们在讨论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经常提到的,对于这些城市的产业发展而言,努力的方向无非是三个:落后产业淘汰、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集聚,在平顶山也是如此。

如果说尼龙新材料产业更多展现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特点的话,那么,文旅产业在平顶山的发展曾可谓是最具代表性的新兴产业,也是当地政府最近几年投入精力和资源最大的产业之一,也是被寄予厚望的产业之一。

按照当地官方的说法就是,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思路,推进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依托当地的文旅资源禀赋,主要包括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工业旅游和乡村旅游等),大力发展全域旅游,让美景连线成片、文化纵深成卷,努力打造海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真正实现“近者悦,远者来”。

按照当地发布的数据,平顶山2019年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6039.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14.3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3.6%和18.2%;截止到2019年底,平顶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为31处,位居河南全省第三;旅游资源单体4200多个,居河南省第二位;尧山、汝瓷、温泉、马街书会等,具有良好的历史和文化基础。

在我们看来,从当地的文旅资源禀赋来讲,平顶山还是有着较好的基础,而且,资源类别也比较丰富,在文旅产业发展中,产品和服务的创意空间和层次感也值得期待。不过,就目前的产业表现而言,短板和问题也是比较明显的,比如,从2019年的旅游人次和旅游总收入的对比来看(如果统计数据没有问题或者说接近真实的话),人均带动的旅游收入不是一般的低,甚至存在过境而不消费的情况,这显然与当下文旅产业发展的趋势是背离的,此外,这样的消费水平也很不利于当地已经投资建设的大型文旅项目的运营——没有一定规模的消费支撑,之前投资驱动甚至是基于土地和地产逻辑建设的一些项目,将很难获得运营突破,甚至会引发更多的关联风险,对平顶山来讲,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考虑到平顶山作为传统的资源型城市,其城市品牌虽然不能说长期被“污名化”,但直到目前,外界对其认知与当地实际的生态环境、旅游环境和转型效果之间还是存在落差的,这也在客观上限制了平顶山作为直接旅游目的地的区域和城市品牌形成和强化,距离区域性的旅游集散地就更难了。

在我们看来,无论是出于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是对平顶山文旅产业更综合的转型发展来讲,突破口之一在于一个具有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的地方文旅投公司的出现,通过这一文旅投平台,对内进行文旅资源的梳理和产权清晰化改革,对外进行市场化的和国际化的资源的合纵连横。

通过文旅投平台对内进行文旅资源的梳理

就公开的资料来看,平顶山市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于2010年03月04日在平顶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900万元。但就目前看到的运营效果而言,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品牌影响力以及具体的产品和服务运营能力来看,显然还未能发挥类似于平煤神马集团之于尼龙新材料产业集群那样的价值和作用。

接下来,值得期待的是,平顶山如何通过该公司平台,围绕当地的文旅产业发展构建起与市场化企业和机构的一系列合作——这将是又一种政企合作推动某一产业集群发展以及实现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模式,为此,也需要针对当地的文旅投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专题研究,并作出具体的规划和布局——从而快速而高起点地推动当地文旅产业新一轮的转型发展。

革故鼎新,创变未来。就像我们之前讨论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转型中多次提到的,对于平顶山这样的区域和城市而言,文旅产业的发展,其价值不仅是综合性的,而且尤其具有战略性,因为,这将直接推动当地城市品牌的历史性重塑——我们甚至认为,对平顶山来讲,只有其城市品牌实现历史性重塑之后,才算真的完成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阶段性胜利。

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和层面来讲,我们认为,对于平顶山发展文旅产业的问题,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必须大力推进的问题,尤其是当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开始稳中有升的情况,更是要全力推进文旅产业的发展。这背后也直接体现了以对增量变革的积极拥抱来赢得更大更全面的城市转型的战略合理性。

在我们看来,如果说对存量问题的成功化解,避免了平顶山的经济社会的崩溃,那么,在新的时代变革和国家转型背景下,平顶山如果要走向可持续的繁荣,重返河南省辖市第一梯队,甚至是在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和城市格局中赢得一席之地,则要积极的拥抱更具时代性和国际化的增量变革,打破对既有产业和产业链的过度依赖,跳出传统的城市资源禀赋认知,以新消费需求、新技术变革、新发展理念来重新审视区域和城市的资源禀赋,敬畏于民间和市场上的每一个创新创业的实践,甚至无中生有出一个又一个产业发展的可能和城市治理的美好。



编辑:徐威威  

设计:孙月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