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亚公路:从古代驿道到环岛高速

 老鄧子 2020-10-23

遥远的驿马传来急促的马蹄声响,马匹奔跑的驿道尘土飞扬。海南自古就设有驿道,崖州(今三亚)境内分东西路各设驿道,驿道沿途设置驿站,沿海平原地区的乡村大道基本上畅通无阻,黎村苗寨的山路初步开辟形成。这就是公路最早的状态——古驿道。而真正的公路,从1927年最早的三亚公路——崖感路首段(崖城至港门临高市)建成算起,到开通海榆东、中、西三线,再到环岛高速公路、三亚绕城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三亚公路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

【历史篇】

古驿道:马蹄声声通南北

海南自古代开始就设有驿站,分为东西两线,均从琼州府(今海口琼山)起到崖州(今三亚崖城)止,连接南北两地,到了宋代已经形成驿道。

所谓驿道就是为车辆和马匹开辟的交通大道,用于转输军用粮草物资、传递军令军情等。驿站就是驿道沿途设置的各个站点,提供住宿、补给、换马,相当于现在公路上设置的为车辆维修、加油加气、提供餐饮的服务区。像电视剧里看到的“八百里加急”,马跑的就是驿道;到了某一个地方换马、补给,那地方就是驿站。

据史料记载,明代初年,海南共设有24驿道,后减至13驿道。其中,崖州境内东路设有太平、都许(又说许都)两驿道,西路设义宁、德化两驿道。

古崖州东西路驿道承担着海南整个沿海的交通命脉,联系了崖州到海南各个地方的交通,为古代的商业贸易往来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三亚崖城历史文化专家张远来告诉记者,“道路交通离不开运输,驿道作为古代交通命脉,本地区物资、特产通过驿道运输到沿途的港口,然后走水路运输到各个地方,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明代崖州境内东路铺舍驿站11处,西路设有9处。到了清末,牛车已经在驿道上担负运输,沿海平原地区的乡村大道基本上畅通无阻,黎村苗寨的山路初步开辟形成。黎苗村寨之间,通过驿道的交通便利,实现了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古崖州有的村落就是直接以驿站名为名,如“酸梅铺”。张远来说,“梅山旧名叫酸梅铺,以村子里古老的酸梅树而得名,后来驿站命名以村名酸梅铺为名”,可见古代驿站对村落的影响深远。

在古崖州驿站之间,流传着各种民间故事,其中就有关于海南进士钟芳家庭的一段美谈:明代钟芳一家在驿站边开了一家小店,有一天傍晚,有客人在小店用餐后落下了一袋银元,钟芳的父亲钟明发现了之后,觉得丢钱的人一定很着急,当天晚上便不打烊,等着失主来认领。当失主哭哭啼啼到小店找钱时,钟明经过确认,把银元还给了失主。失主感激不尽想以一半的钱答谢,却被钟明婉言谢绝:“如果我要你的钱,我还会在这儿等你回来,把钱还给你吗?”这件事传到崖州知州唐镜沅耳朵里后,为赞扬钟明还金取义之举,专门在驿站旁修建了一座纪念亭——“还金寮”。

记者从史料获得古代崖州东部三亚至藤桥(今海棠湾镇)段的驿道,梳理了驿道的路线:三亚街——林家村南田洋——抱坡村——南丁村——沙牛坡——中和——新田——回风岭——岭脚塘——草村——大墩村——军田城脚诸村——藤桥西河(古藤桥渡)——花市村(古吉阳县城,又称藤桥镇)——藤桥东河(古东山渡)——分界塘村——陵水。

张远来提供的《崖州志》记载西路的铺舍路线为:州前铺——抱腊铺——酸梅铺——抱陀铺——九所铺——乐罗铺——望梅铺——黄流铺——抱架铺。

如今,这些地名有的还保留着,从史料之中,我们依稀可以触摸到古代从海口通往三亚的交通道路。可以想象,驿马踏在青石板驿道上,驾马人策马从南到北,一路奔走,马蹄声声传来,或为传递军情,或为送文飞书,或为运送物资,或为贸易交流。

遗憾的是,如今这些驿道、驿站都已在时间的洪流之中消失不见,我们只能通过文献资料和专家的讲述获得一丁点儿想象。记者曾多次在三亚崖城镇崖州古城停留,寻找古城、古道的遗迹。走在崖州古城的道路上,经过文明门,想象几百年前就有从琼州府踏马而来的官员,跑过古道,穿过城门,一路尘土飞扬,送去紧急文书……

海南环岛高速

【历史篇】

崖感路:三亚最早的公路

1892年,崖州羊栏妙山村(今三亚市凤凰镇妙山村)一名叫王泽池的中医,生下了一儿子,取名王鸣亚。这个人,日后成为了投身孙中山门下,不惧身家性命,挪款修筑三亚最早的公路崖感路的革命者。

王鸣亚学生时代在崖州读书,从妙山到崖州需要沿驿道走上70公里的山路,途经下马岭。古崖州的“下马岭”,垒石耸立,山海相交,是一段崎岖难行的交通要道,过往行人需要绕着数以百计的垒石艰难前行,走完这段路往往疲乏不堪。于是,王鸣亚梦想着有一天能开山劈岭,扫除巨石障碍,修筑一条宽阔的大道连接崖州和妙山,也算是为家乡做出一点贡献。

后来王鸣亚投身孙中山门下,参加民主革命战斗。1927年,35岁的王鸣亚被任命为崖县县长。他上任后大干民生实事,办教育、兴水利、建公路、创盐务。他深知交通闭塞、落后的海南岛,需要通过改善交通来拉动经济的发展。这样有利于民生的想法,迫使王鸣亚执意在国民政府修建海南岛环岛公路工程中尽显力量。

王鸣亚主持修建崖城途经三亚到藤桥镇的公路,此条公路途经下马岭,即穿通今天天涯海角风景区。为促进公路早日动工,在工程款尚未到位之时,王鸣亚不顾危及自己的乌纱帽,利用港门火灾救济款,修通了全长10里的崖县最早公路——崖感路首段(崖城至港门临高市)。为此,王鸣亚还被人利用、攻讦,以“贪污救济款罪名”被捕。后来因为救济款实际上是用于修建公路,并非中饱私囊,无法按贪污治罪;又经多方斡旋,王鸣亚最终得以释放。

路,在王鸣亚的主持下修起来了。在崖感路的基础上,崖县继而拓建崖城至三亚公路。此后,民国政府多次投资兴修环岛公路线,崖县境内公路里程也随之增加。

据1935年广东公路概况表记载,当时崖县境内建成公路主干线主要有:崖佛路(崖城至佛罗),路线为崖城——临高——九所——望楼——乐罗——黄流——佛罗,全长96公里,属环岛西干线,省道民建;陵桥路(陵水至藤桥),全长90公里(崖县境内10公里),属省道官营;崖藤路(崖城至藤桥),路线为崖城——东关——马岭——三亚——三亚港——藤桥,全长153公里,属省道官民合营。

日本侵琼期间,为掠夺资源,开辟了几条战时公路。崖县境内主要有当年开往水源池公路(筹建三亚供水工程及采石灰矿石)的荔抱线(荔枝沟至抱坡岭)和通往琼岛腹地之路的马雅线(马岭至雅亮)。此外,在三亚附近,从抱坡岭经红花、罗蓬、三郎村附近(今海榆中线北侧),沿甘什岭南面的山脚还开有一便道,越过崇山峻岭,通往保亭县的南林、罗葵,后来废弃不用。

民国初年至日本侵琼时所建的公路,大都有失管养,不能正常使用。据国民党公路档案资料载:“琼崖公路办事处下属编制,仅设海口、金江、加积三个工务段和海口东、海口西、文昌、加积、那大、临高、定安七个交通管理站。”可见当时东干线公路自万宁以下均未列入管养范围,路况极差,交通安全缺乏保障。今天从三亚乘汽车往海口仅走几个小时,当年则需要花上2-3天的时间,其公路状况可想而知。

【发展篇】

   海榆线:海南交通大动脉

新中国解放后,海南公路修建事业被提上日程。1950年底,海南公路局开始集中力量重点整修东干线公路,加固危桥,同时发动沿途广大民众,抢修各段公路。1951年下半年,按五等国道标准,对东干线进行全面改造。

东干线全线铺筑宽3.5米、厚12-15厘米的泥结碎石路面;改渡为桥;拆除不符合规范荷载标准的旧桥涵。随着桥梁路基的修复,东干线成为当时全省交通运输大动脉。其中,三亚境内(包括三亚至崖城段)43.2公里,于解放后一年内基本恢复正常交通。

海榆东线(G223)三亚段建于上个世纪30年代初,从1998-2008年进行路面改造,从升昌园村到三亚东方花园酒店止,途经海棠湾、林旺、吉阳镇、荔枝沟至三亚。

家住吉阳镇的陈先生告诉记者,“很早以前,三亚柏油路还没出现,都是泥路,和海南其他地方差不多;到了1987年左右,三亚到海口走的是海榆东线,柏油路,路线为三亚——陵水——万宁——琼海——文昌——海口,坐车走完全线大概需要6个小时左右。”

1952年,中央决定拓建国防公路海榆中线(G224),直穿琼岛腹地。同年9月,成立华南公路修建工程指挥部,主持修建任务。毛泽东和朱德分别题词“加强防卫,巩固海南”、“好好建设公路,为造福人民与巩固国防而努力”。

1954年,拓通纵穿琼岛腹地的大动脉海榆中线,全程270公里,三亚境内26公里。其终端田独至三亚段是民国前期所建的环岛东干线公路,现算入海榆中线里程。拓宽路基,改建永久式桥涵,达到二级公路标准。海榆东干线则改走荔枝沟镇抵达三亚。

海榆中线三亚段从1993-2008年进行路面改造,从甘什岭起到榆林三号门止,途经三浓、大茅、吉阳镇至榆林。

1956年,海南开始组队修建海榆西线(G225)公路的崖城至岭头段。当年底,三亚境内西干线公路71公里,全部修复通车。

为适应海南经济发展的需要,1985年4月,海南政府成立海榆西线公路改建工程指挥部,负责实施西干线二级公路改造任务。指挥部下辖三亚、乐东、东方三个施工段。三亚施工段负责境内K362~K404共42公里改造任务。自1985年底进行施工图测,1986年1月正式开工,历时1年又7个月后于1987年8月竣工。

海榆西线三亚段建于1941-1943年,从1988-2011年进行路面改造,从梅山角头村起到榆林止,途经梅山、崖城镇、天涯镇、凤凰镇、三亚市区至榆林。

海榆东线路段

【发展篇】

高速圈:东西连接环岛高速

从古代跑马驮牛的古驿道,到三亚最早的公路建成,再到海榆线的贯通,海南公路走向了交通发展的道路。但这还不够,连接东西,贯穿南北,高速、便捷,海南需要环岛高速公路。

1988年建省前,海南岛内交通道路等级低、路况差,通行能力明显不足。这些道路路面用砂土铺设,坑洼不平、坡度高、转弯多,相当一部分易发交通事故,有的路段甚至被戏称为“死亡之路”。在时间上,无论是从南到北,还是从东到西,班车通常要跑上一整天;如果是到乡镇,至少需要两天的行程。

1988年,国家批准海南立项兴建东线高速公路,掀开了海南高速公路建设的序幕。次年年底,海南环岛东线海口至三亚高速公路(右幅)开工建设,全长250公里,1995年12月竣工通车。此后该路进行拓宽,与1999年3月通车的全长324公里的环岛西线高速公路实现对接,形成海南环岛高速公路。

2008年,三亚绕城高速公路开工建设,2012年1月建成通车。至此,东线高速公路和西线高速公路实现了完全合龙,成为真正意义的环岛高速公路,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52公里。

如今,从三亚到海口,坐车走高速只需要3个小时左右。陈先生所说的“6个小时左右”已经提速了一大半。

三亚市辖内高速公路有三条,即环岛东线高速三亚段、环岛西线高速三亚段和三亚绕城高速公路。东线三亚段(S83K0+000—K7+806)总里程93.26公里,1994年全线通车,路面宽度24.5米,6车道(含2个紧急停车道),日交通量18373.5辆次(2012年统计数据)。西线三亚段(S84K0+000—K2+725)总里程27.25公里,1995年4月开工修建,1997年2月通车,主道路面宽10.5米,全线拥有4个互通立交共计4.06公里分别与S225国道连接,日交通量为12918辆次(2012年统计数据)。三亚绕城段(G98K235+839—K266+299)2008年开工修建,起点始于田独镇大茅村顺接东线高速,总里程30.46公里,路基宽度26米,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路面为沥青混凝土路面,2012年正式通车。

三亚绕城公路建成后,海南东线高速公路、西线高速公路连接成海南环岛高速公路圈,与国道G223、G224、G225线及规划的中线高速公路连接成一体,形成快速的环岛高速公路网络,通过修建连接线可实现亚龙湾、天涯海角、南山等重要景区与三亚市城区交通快速转换,提高三亚及周边地区路网的通行能力,高效、合理地疏散三亚市出入境和过境交通,进一步解决凤凰机场的快速通道问题,对三亚作为国际滨海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人物篇】

孙令冠: 见证三亚城市道路 发展的“工程医生”

为了了解三亚城市道路的修建情况,记者在三亚市图书馆找到《三亚市志》,据记载,到1990年底,三亚市区共修建了街巷82条,总长44.5公里,主要道路6条,全长8公里;次要街道17条,总长8公里。其中有6条沥青路,全长10.63公里;4条水泥路,全长6.56公里。而这些道路的修建,与80年代人称“工程医生”的孙令冠密切相关。

“三亚市区的主要街道有解放路、河东一路、河西一路、榆亚大道、红旗街路、新风路……”在三亚市建设局宿舍,记者来到了孙令冠的家中。讲起三亚城市道路的建设,这位七旬有余的退休老局长感慨万千。

1988年海南建省,海南公路建设日益紧迫,三亚的城市道路修建的工作也亟需落实。此时身在五指山的孙令冠被调到三亚城建局,任副局长,参与、主持道路修建工作。机场路、金鸡岭路、南边海路、滨海路、解放路、河东路……这些城市主要道路在城市基础设施战场指挥部的领导、孙令冠的主持下一条条修建起来。

“解放路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条路,全长5.11公里,分解放一、二、三、四路段。这是建于1942年的道路,当时水泥混凝土路面8米宽。后来扩大路面,铺设沥青,但路况还是比较差。”孙令冠告诉记者,“海南建省三亚升格为地级市后,市政府对解放一、二路近2公里的道路进行改造,路面拓宽至40米,其中快车道宽16米,两侧分隔带1.5米×2,人行道宽6米×2……”

改造后的解放一、二路快车道和慢车道为沥青路面,人行道为水泥预制块地面。地下供水、雨水、污水和通讯管线同时到位,并预留燃气管道和电力地下电缆位置。按照孙令冠的说法,城市道路修建已不仅仅是路面铺设工作,更是多功能的道路建设。

“1993年,市政府继续对解放三、四路3公里多的道路进行改造,道路红线宽40米,其中快、慢车道共宽25米,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其余是人行道,铺设彩色步砖。路段两侧也铺设供水、雨水、污水、通讯、电力和路灯等地下管线,同时绿化、美化道路。”孙令冠说,“当时还特别在解放四路与月川路交叉口建设四千多平方米的地下广场,平时作为立交使用,战时作为人防工事使用。”

政府大力修建城市道路,需要建设设备,投入大量的资金。孙令冠告诉记者,“当时修路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不是技术、人员问题,而是资金和施工设备问题。当时三亚地方财政收入比较少,光修解放三、四路就花掉7000多万,而财政收入才1个多亿;同时修路所用设备都是比较落后的。”

但在孙令冠的克服下,道路修起来了,人们驶上了条条大路,通往城市的各个地方。而孙令冠克服困难的方式就是——躲债主。道路是他主持修建的,施工合同也是他签的,工程承建单位自然也要找他要钱。但政府拿不出钱,孙令冠也没办法,每年过年时只好躲起来。

孙令冠笑着告诉记者,那时候最多的有八九家单位来找他要钱,他照躲不误。后来三亚慢慢发展起来,政府也有钱了,才慢慢把修路的工程款还清,有的还以地皮抵债。但不管怎样,路终归是修起来了。这是孙令冠感到骄傲和自豪的。

1993年,孙令冠升任三亚城建局局长,全面主持道路建设工作。1998年,孙令冠被调到人大任职。从1988年到1998年的这10年,孙令冠修过的路,建过的桥,涵盖了如今三亚的大部分桥路。他当之无愧成为三亚城市道路的建设者和见证者。

谈到今日三亚的城市道路交通问题,孙令冠十分感慨,“现在三亚交通拥堵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解决的很多,比如路网过密,红绿灯太多,公共交通欠发展等等”。退休后的孙令冠仍然关心着城市道路交通的情况,他说,缓解三亚交通拥堵,需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强管理;需要高水平规划、高品位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和高效益经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