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厉害的人,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走得最久的

 空谷罗汉 2020-10-23

人物志

慈怀君说

他是心怀百姓的神医,因精湛的医术和美好的医德,被后人尊之为“医圣”。

他是中医界的一位奇才,著有奇书《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学重要的理论支柱之一,即辨证论治的思想。

他就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

真正厉害的人,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走得最久的

少年立志,行医济世

东汉末年,权争与战争相互交织,征伐不断,兵祸绵延,民不聊生。

加上疫病流行,很多人死于非命,而官府却不思解救之法,只一味的争权夺势,欺压百姓。

“匹夫抗愤,处士横议”,在如此境地下,各地民众被迫揭竿而起,死地求生,试图以暴力革命的方式争取心中愿景。

乱世出枭雄,在这样的乱局中,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医学家。

张仲景,名机,仲景是他的字。

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父亲是个读书人,在朝廷做官,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使得他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到许多书籍。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史书上看到了名医扁鹊的故事,这一看便一发不可收拾,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使他对医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世上的所有偶然,往往是潜在的必然,张仲景这一生注定与医结缘。

面对当时战乱频发,疫病蔓延,生灵涂炭的惨境,学医救民的想法终于破土而出,他10岁左右时拜张伯祖为师。

张伯祖是南阳名医,行医救人无数,性格沉稳、生活俭朴,且对医学刻苦钻研,经验颇丰。

每次为病人看病时,他都十分认真,开方抓药很是细心,经他治疗过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因此很受百姓尊重。

得此良师,张仲景学习态度非常认真,上山采药不言苦累,外出诊病、开方抓药更是专心致志,一丝不苟。

比张仲景年长的一个同乡曾说张仲景才思过人,善思好学,聪明稳重,只要专心学医,将来一定能成为有名的医者。

听到这样的赞称,张仲景愈发坚定了学医的决心,在医术研究上也更加细致。

这样的学生无疑是招老师喜欢的,经过长久的观察和考验,张伯祖决定将自己毕生行医积累的丰富经验都毫无保留地传给他。

与其它老师不同的是,张伯祖的思想非常开明,他要求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长,也就是说希望他令觅高师,继续学习。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不得不说,张伯祖的教导和严格的要求都对张仲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真正厉害的人,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走得最久的
真正厉害的人,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走得最久的

崭露头角,博采众长

拜别师傅后的张仲景,并没有选择贸然行医,而是深居简出,潜心攻读。

凡事欲速则不达,缓慢往往就是稳妥,真正胜利的人不一定是跑得最快的,而是最能持久的。

就这样,张仲景的基本功越来越凝实,这块被反复雕琢的璞玉也愈发光彩照人。

一个冬天的夜晚,张仲景怀孕的大嫂突然腹中疼痛,急得家人团团转,正值深冬不便去请师傅,张仲景遂为嫂子针灸,疼痛立马便止住了。

一日,邻居好友找他闲坐,请他为自己诊脉,张仲景很快便得出结论,与邻居的日常情况如出一辙,邻居直说:神了,神了。

诸如此类的事情数不胜数,他的医术也愈发被人认可,涅阳又多了一位名医的消息不胫而走。

但他深知自己的医术尚且浅薄,师傅的教导更是萦绕在耳测,因此张仲景踏上了访师采众家之长的道路。

他久闻有一位叫吕广的名医,医术十分之高,善于凭脉论病,切而知之,不用病人开口就能将所患疾病说个清楚,因此张仲景决定拜他为师。

谁曾想,吕广竟然是个20岁上下的英俊青年,比张仲景小了十岁左右。

《师说》中说到: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知识不因年龄长幼而论之,看着年轻有为的吕广,张仲景打心眼儿里佩服。

一个人的谦虚和好学之心,往往能决定这个人的前途是否能走的更远。

两个年轻人相见恨晚,志趣相投,相处了十余日后才依依惜别,张仲景也因此获得了极多的医学经验,乃至于后来他医著中的许多医理都和吕广有联系。

阔别吕广后,他又踏上了征途。

他遇见了一个特殊的病人,这位病人同为医者,家中三代家传医术,当地人都称他为“仙师”,却苦恼于无人继承一身医术。

他身患重病,请了许多同道医治都不见好转,不料经过张仲景的治疗后,月余竟然就可以下床行走。

出于感激之情和对这个年轻后生精湛医术的满意,他决定将祖传秘书和经验传授于张仲景,希望他将之发扬光大,济世救民。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张仲景就这样被一步一步牵引着向前行去,博采众长,医术愈发精进。

求知之路往往没有尽头可言,属于张仲景的精彩人生不过刚刚开始。

真正厉害的人,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走得最久的
真正厉害的人,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走得最久的

四方游历,坐堂行医

医学理论往往要经过实践才能看出疗效,路漫漫其修远兮,因此张仲景踏上了走方行医之途。

时逢瘟疫横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让张仲景惊叹之余又万分痛苦,决定在此坐诊,所救之人不胜枚举。

后来他北上京都洛阳,又紧接着溯黄河而上,一路上救治病人无数,他的声望越来越大,经验也越来越丰富。

但这样游历的自在日子并没有太久,很快一件事就打乱了他的全盘计划。

尽管他不喜官场,但为了家族荣誉,不得不举孝廉入仕,后被朝廷任命为长沙郡太守。

即便为官,他仍不忘为百姓治病,依旧希望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

在那个时代,为官者不能随意出入民宅,因此无法接近百姓,这样便无法为百姓治疗,自己的医术便也失去了它的用处。

思来想去,张仲景决定每月的初一和十五这两天都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患病的百姓进来,他端坐在大堂上,挨个为患者诊治。

因此他让人贴出告示,告诉百姓这一消息,这一举动很快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每到这两日,衙门前总是人满为患,后来人们便将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统称为“坐堂医生”,用此来纪念张仲景。

得到百姓信任的张仲景,在医术上更加精益求精,不断探索,大量采集民间验方,进行认真研究。

但时逢动乱,天灾人祸,百姓们的生活属实艰苦,许多人身患疾病因得不到汤药治疗而一命呜呼。

身为长沙太守的张仲景看着这样的情况内心万分焦急,于是决心上山采药,为百姓治病。

他的仁德令人感动,他的医术精湛而药到病除,他担得一声神医之名。

动乱之中也总有些浑水摸鱼的庸医,对患者趁火打劫,不认真诊治便随意开药。

更有一些人虽师承名医却不思进取,不精心研究医术医方,用以解除百姓的病痛,只顾着竞相追逐权力与虚名,忘记了自己的本分。

张仲景为此感到非常气愤,痛加斥责草率从事的庸医、装神弄鬼的巫士,他更加决定要在医学上做出一番成就。

不得不说,仁爱是张仲景思想的重要部分,医生的品德修养任何时候都重中之重。

真正厉害的人,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走得最久的
真正厉害的人,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走得最久的

著书立说,精神永存

在那个瘟疫横行的年代,无数人的生命就像飞蛾一般,轻飘飘地就脱离了世间,即便他是名医,也无法阻挡。

他陷入了回忆之中,他曾亲眼看见许多地方变成空城,见过百姓哀嚎痛哭,见过病情肆虐,他终于对仕途对朝廷彻底失望了。

乱世里什么都是乱的,但此时的张仲景却格外的清醒。

瘟疫以伤寒病居多,若是找到了根治它的方法,让世人都了解了伤寒病,那么百姓就有救了,庸医也无法诓骗世人了。

因此他辞乡归家,决定重操旧业,收徒和著书成了他至关重要的两件事。

在无数个深夜里他挑灯夜读,无数个白日里为百姓诊治,将所思所得记录下来。

他终是做到了,《伤寒杂病论》一出现便震惊世人。

这是中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整整十六卷,字字是张仲景用心所铸。

其中记载了300多个方例,使得中国的临床医学和方剂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此书被中国历代医生所推崇,被誉为群方之祖,医门圣书。

其中的药物配方成为了中华医药的瑰宝,伴随着他的仁心与精神与世长存。

他本有大好前途,却选择了一条极其艰辛的道路,众多士大夫将他视为异类,但那又如何?

人总不能活在他人的看法里,更不能被别人异样的眼光而挡住了前进的路。

这一生不过来去匆匆几十年,选择自己一条认为对的事,或快或慢,不断前行,总会走出晴空万里。

就之如张仲景那般,虽独孤辛劳,但最终成为人人称颂的医圣,在医学史上奠定了无法磨灭的地位。

这是他一生的坚持,也是他最好的回报。


*作者:书子,一人一笔,无问西东。本文首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因书明理,以慈怀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