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康康散文||一个民工的孩子

 新用户06174j8E 2020-10-23

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书店里遇到了一个衣衫褴褛的孩子。他正在书店的一角安静的看书。他看得很专注,我不愿去打扰他,便在琳琅满目的书籍中搜寻自己爱看的书。

那个时候,我是颇为潦倒的。大学刚毕业,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便任由热爱文学的品性所驱使,经常去书店看书。一者为了打发一些无聊的时光;二者为了增长些学识。

几年前的那个暑假,我几乎天天都去书店看书。每回去书店,我都会往那个僻静的角落里看一眼,而那个男孩却始终在那里看书。像这样勤奋且好学的孩子,我发自内心的钦佩。因为他的年纪是那样小,而他看书的神情却是那样的专注。

他的特立独行,引起了我的好奇心。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他虽看书认真,却掩盖不了一些忧郁的神色;性子恬静随和,却显得些许无奈的样子而倚在墙上了。

我假装拿起一本书看了起来,脑海里却是男孩看书沉默且坚毅的身影。他为什么每天来看书,是真的好学还是无家可归?他为什么选择一个僻静的角落?是为了躲避人们的视线,还是看书本身需要安静呢?书店是一处颇为雅致的场所,本不需要这样做。一个爱看书的孩子,其素养不会太低。为什么他的穿着竟是如此邋遢,甚至任由头发披肩而不加修理,衣服脏乱而不换洗呢?他看的是什么书,为什么能如此吸引他?

我像着了魔似的,这些问题在脑海里翻来覆去。我忍不住好奇心,鼓起勇气向他走去。他的身上散发出一股怪味,很难形容,大概已有很长时间没洗澡了。刚开始,他用敌意的目光瞥了我一眼。过了一会儿,他便又自己看书了。

我感到为难了,不知该如何索解心中的疑问。口渴难当,正想去买水的时候,我问他:“你渴吗?我可以给你买一瓶水。”他摇了摇头说:“不渴。”我想珊珊地离开的时候,书店里来了一对衣着时髦的青年男女。他们在书店内四处搜寻着,似乎在找人。过了一会儿,便径直向男孩走了过去。男孩想走,却被女的拦住了。原来那女的是男孩的姐姐,他们的父母是从贵州来的务工人员。从谈话中得知,男孩已在外面流浪多日了。夜晚在凉亭中歇宿;饿了,便用仅有的零钱买几个包子吃。没地方去,便到书店里一人静静地看书。他才上初二,因为心灵受伤而不愿回校念书。

受创的原由,是社会的不公正待遇和歧视。

从男孩哽咽的语调中,我听出他的话语是真诚的。是一群外来民工在社会底层遭受的磨难和辛酸的折射,而在一个孩子身上的反映。所以他的行为才会如此乖戾。不多久,他的父亲也来了,眼泪汪汪的神情,尽显苦楚。他一直劝说男孩回家,而男孩却默默落下了泪水。男孩的执拗超乎了我的想象,我看着他的背影在书店中渐渐远去,而他的亲人们却木然在书店里。

外来务工人员,是处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的一族。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也抹不去他们辛酸、无奈的内心世界。就像那个男孩一样,即使在一个雅致的环境中,依然会蜷缩在角落里看书。他缺乏关怀,但有的是学习的动力;他受到社会的冷落,却在内心坚守着一份自尊;他的生活充满艰辛,甚至伤到了脆落的心灵,可还是咬牙奋然前行。

而对外地人的到来,所歧视的心理却普遍存在于当地人群中。犹如一颗定时炸弹,威胁着孩子脆弱且敏感的心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