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这哪是爱情,这明明是天长地久的依赖!

 新用户06174j8E 2020-10-23

 

总看到很多人傲骄于自己或者别人的天长地久的婚姻,不离婚不出轨,干净的就像深海里头的水。他们说了,这才是真正的爱情,天长地久,守你到老。

是么?是么?

不错,你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七大姨奶八大姑婆们,他们的婚姻确实是天长地久,地老天荒,可是,你敢说,那就是爱情么?

还有一首很经典的诗,叫做《从前慢》后来还给谱成了歌曲,上了《中国好歌曲》的舞台。有大家说,这歌曲演绎除了一种悠静恬然的慢节奏的复古情怀。于是乎,这歌曲不仅征服了导师,还征服了大众。真可谓是一石击起千层浪,千层浪又来个浪打浪,实实在在是风靡了一阵子。

从前的日子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这是诗歌的精髓部分。

我看着看着,就好像听到那些长辈们意味深长地说,想想毛泽东年代,怎么怎么地。家家户户夜不闭户,官官不敢相护,社会秩序也好的非常顽固。

我写着写着,又感觉是回到了老子时代,鸡犬可以相鸣,老死也不能往来。这样说,我们无为,啥也别做了。别去想,别去做,那该多好。

我不否认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嘛事都是要速度,要效率。这算是社会的进步呢还是社会的倒退呢?

你以为慢了的,只爱一个人的就是天长地久的爱情么?

我只能说有的也许是,有的还真的就不是。

同学小洁的姥爷姥姥,在一起一辈子。年轻的时候,男的当兵,女的守家。聚少离多。等男人回了家,身体也不好了,女的就把家里的所有活计都承包了。反正以前男人不在的时候也这样子,现在不过是多了个男人来伺候啊。做饭是她,刷锅是她,收拾家还是她。后来女人病了,整个一个大掉个,男人做饭刷锅收拾家。也是吵吵闹闹,然而,俩人还就这么凑合了一辈子。我的这个同学说,这才是伟大的爱情,爱情就是搭伙过日子,一过就是一辈子。

总觉着哪里出错了似的。

宋丹丹曾经说过,男人女人结婚之后,爱情就没有了,那叫亲情。刚开始,觉得不大对。但仔细琢磨琢磨,也不是没有道理。我们总是因为爱情才结婚,结婚了之后,彼此依赖,彼此依靠。见过很多不大平等的婚姻,最常见的就是一方上班,一方留守。或者一方挣工资,另一方家庭妇女。然而,越是这样的婚姻就越是长长久久。

他们的这种模式,造成双方谁也离不开谁。男的依赖女的伺候,女的依赖男的金钱。

有个朋友,他的爷爷奶奶,各花各的钱。爷爷给奶奶钱,买菜做饭。然,奶奶要花钱却是半分没有。直到后来,奶奶有了国家补助的养老钱,才能够买点自己想买的东西。他们这样的婚姻竟然也持续了很久。为什么?奶奶的精神不够独立,认为都这么大岁数了,孩子也都成家立业了,就这么凑合吧。于是,这一凑合就凑合了一生。这样的婚姻在中国属于大多数。

这也是长长久久,但里头除了依赖,没有爱情。

曾听过一个故事,男方生病瘫痪在床多年,女方端茶倒水,伺候的服服帖帖。即便如此,男的还是各种嫌弃。轻则骂,重则打。有天,女的给男的刮痧,要刮胸脯。女的就坐到了男的跟前,男的说,呀,可是逮着了。然后,男的打女的。后来男的死了,女的竟然哭的稀里哗啦。并且再也没有嫁人。你认为这就是爱情么?

这不过是一种依赖。男依赖女的伺候,女的依赖男的精神安家。

为什么越是有钱人越是名人,他们的婚姻越是难以长久?

你认为那些有钱人名人的婚姻里没有爱情么?

恰恰相反!

普通人,尤其是农村人的婚姻,长长久久,然而,我认为,那真的不是什么爱情,而是一种长长久久的依赖。在一起走的久了,就习惯了彼此。一个付出,一个收获,他们习惯了这种模式。彼此就像两个齿轮,时间久了,磨合的久了,婚姻自然就长久了。这跟爱情真的没有什么关系。

而那些有钱人,名人,他们都在成长,他们的爱情的齿轮也在成长。时间久了,彼此的缺点显露无疑。齿轮的长短大小无法适应。因为他们选择的机会比我们普通人的机会多的多,他们也有条件进行多次选择,于是,婚姻一变再变。然,我觉得他们追求的才是爱情。爱情总是短暂的,亲情才是长久的。

想想那些艺术上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总是发生婚变,因为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婚姻凑合。于是,很多艺术家就表现的非常滥情,非常渣。

总是有很多人骄傲于自己婚姻的长久,认为这样才是天长地久的爱情。其实不然。

张爱玲说,女人的阴道才是抵达她心灵的通道。当男人通过阴道抵达了女人的心灵最深处的地方,女人就爱上了男人。女人因为爱才付出,而付出成了习惯,这种习惯就是典型的依赖,而不是爱情。

所有的天长地久的婚姻都不是爱情,而是天长地久的依赖罢了。婚姻的长短在于双方的互相包容。在于一种付出或者收获的习惯,在于互相依赖的习惯。

 个人观点,随便喷,反正我不喜欢的不显示。




启事:从今日起,玉霞天地平台征集家庭、婚姻、爱情稿子,每篇上稿者稿费十元,阅读量上一千,再加十元。打赏全部归作者所有,欢迎各位赐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