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 | 我的照片情缘

 富平人原创馆 2020-10-23

我的照片情缘

文/刘媛玲

一直喜欢看照片,年轻时到朋友或同学家,总喜欢欣赏墙上镜框里的照片,指着问这个问那个,一种家的温馨的气息也随之扑面而来。

喜欢看照片当然也喜欢拍照片,正值青春时期,充满活力,都想把自己年轻时的样子留下来。可惜那时拍照片都要去照相馆,自己生活还未自立,父母成天还在为一家人的吃穿发愁,哪里有闲钱让你去拍照片呢。至今除过有手机后拍的大量照片,能看得见的只有我小时候的百日照、小学三年级和班主任老师及几位同学的合照,下乡前和几位好友的一张纪念照,去外地求学时和家人拍的一张全家福,师范毕业照。小学毕业和中学毕业时因为文革,全班同学连个合影都没有,至今都很惋惜。面对这寥寥几张照片,现在想起来直后悔,没有在一生最好的年华留下自己更多的青春身影。

因为没有相机,错过了多少我记忆中美好的时光啊!记得上小学时有次和闺蜜去麦地给她家养的羊拔草,当时是多美的一幅景象啊!残阳如血,西边半个天空都被染成了红色,我俩置身于翻滚的麦浪中,脸上、身上也仿佛镀上了一层红色。望着那美丽的天边,年少不知愁滋味的我们深深地陶醉在了那美景之中,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那首《丰收歌》:麦浪滚滚闪金光,棉田一片白茫茫。丰收的喜讯到处传,社员人人心欢畅……

忘了看过一部什么电影,从此一直羡慕纺织女工一一头戴白色的无檐圆帽,腰系白围腰,站在机器旁,手执纱锭,紧张地忙碌着。回想那镜头,多少次想象着自己也能装上那一身工装该有多好一一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能成为一名纺织女工,该是多么荣耀的事。没想到这个愿望也能成为现实。一九七四年我在渭南地区大荔师范上学期间,学校组织我们学工学农,我第一次走进纺织厂,穿上了电影中看到的那身工服,戴着口罩,一天三班倒,站在机器旁接纱线,倒纱锭,干得满头大汗。几小时下来,眉毛睫毛上全是棉絮,尽管戴有口罩,鼻孔也痒痒的很不舒服。这才感觉到当好一个纺织女工多不容易,但毕竟穿了几天纺织工装。至今遗憾的是,多好的机会啊,竟没有留有一张穿着工服站在机器旁劳动的照片,那可是我一直以来的夙愿啊!那感觉,就像一个人当过兵却没留下一张穿军装的照片一样,要是在今天有手机拍照,能拍几张保存下来做纪念该多好啊!

1998年暑假和女儿第一次去北京,临行带上了相机,走到哪拍到哪,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故宫、颐和园……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母女俩兴冲冲地对着景物互相拍照,都想留住这难得的时刻。没想回来到照相馆冲洗却被告知,胶带没有装好,竟然一张都没有拍上。娘俩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想着为拍照片站在烈日下找角度、做姿势,未料却功亏一篑,白白忙了一场,有点哭笑不得。去了一次北京,没有留下一张照片,现在想起来还自责当时的大意。

自从有了智能手机,对爱拍照的我简直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像要弥补心中的缺憾似的,走到哪,拍到哪。回家乡,出去逛、亲友聚会、外出旅游……一路走一路拍,真想一处不漏地都存入我手机的QQ空间相册中,拍照技术也日益见长。没事的时候,打开手机,把近两万张照片翻出来像牛反刍似的再一次回味,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犹如身临其境,一次次带我陷入美好的回忆中,这种时刻对我来说,真是一种绝妙的享受。

爱旅游,爱拍照,缘于对大自然、对美景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除想留点纪念外,还总想把自己和亲友嵌入这美景中。趁自己还跑得动,还有这份兴致,总想把今天最美好、最健康、最年轻的自己用照片留下来。对我这个年龄来说,今后的每一天都是我最年轻的一天,因而也就格外珍惜。就像我在一首“ 诗" 中抒发的那样:今同美景恰相逢,拍照留念忙不停。愿教倩影常相见,不向亲人留病容。

作者简介:刘媛玲,西安市灞桥区退休教师。喜爱文学创作,多年来勤耕不辍,先后在《中国教育报》《教师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陕西广播电视报》《八小时以外》《家庭生活指南》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发表作品千余篇(首)。在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纪念改革开放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泾渭文苑》原创平台签约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