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奈的农村空心化,老人过世都找不到抬棺材的年轻人!

 兰陵笑侠 2020-10-23

今天,有网友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

他问道:村里老人过世,队长通知在外打工的我回去抬棺材,回不去就须掏钱请人,合理吗?过分吗?

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一样的:不合理,但合情。

因为,办丧事需要打坑、砌墓、抬棺材,而这些活只有大小伙子才能干。

要是没有人来干这些活,老人就无法下葬。

农村有人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红事可以不回家,白事必须回家。

可是,由于农村大量年轻劳动力外流,在外打工的人很难请假回去,导致许多村子办丧事时想凑齐抬棺材的人都难。

春节期间,爷爷去世,受疫情影响我们兄弟们没能回去。

下葬那天,可巧本家的年轻人都没外出打工,帮了大忙。

要是这些人不在,当时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人活着就是社会中的人,不能把自己置身事外。

就这件事来论,现实点考虑,如果以后你打算不回村里,从此与村里乡亲划清界限两不相干,那么就可以不用考虑村长的要求。

如果你的生活基础还在村里,还有老人需要操办后事,那么就该回去回去,该交钱交钱。

并且, 回去比交钱显得更重视。

因为,以乡情为纽带的农村,人们讲究的是信用投资,这次你帮我,下次我肯定帮你,平时你不帮我,那我也没义务帮你。

这既是一种相互约定的人际交往,也是平等概率的互惠行为,长远看谁都不吃亏。

当然,这件事也反映了现在农村的困境。

大量年轻人外流,只剩下老弱病残还留守着空屋,可暂时又切不断联系,乡情的牵绊、生活的无奈让身处在这个时代的人充满纠结。

或许,下一步在农村会应运而生专门的殡葬行业。

老人去世后,由专业机构按照当地习俗实行一条龙包办,虽然办丧事的成本会增加一些,但可以省去子女不少麻烦,解决用钱买不来的东西。

时代的变化,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风俗和习惯。

当农村的老人逐渐凋零,荒芜的村庄将成为谁的故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