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小洁:明代《李诗选注》作者朱谏生平考论

 书目文献 2020-10-23

明代《李诗选注》作者朱谏生平考论

徐小洁

徐小洁,安徽歙县人,文学博士,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学批评史。

提  要  《李诗选注》是现存明代最早的李白诗歌注本,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作者朱谏于晚年“考论古今诗人”,撰写《李诗选注》十三卷,附《辩疑》二卷,卒后由其子朱守宣刊刻。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国朝献征录》等诸多文献资料,尚未见整体梳理。本文拟从史料出发,就朱谏读书、仕宦、归隐三个阶段对其生平进行考论。

关键词 《李诗选注》  朱谏   李白

朱谏(1462——1541),字君佐,号荡南,浙江乐清人。明孝宗弘治丙辰(1496)登进士第,明世宗嘉靖辛丑(1541)六月卒,一生主要活动于弘治、正德、嘉靖时期。当时正值李梦阳、何景明为中心的“前七子”倡导的文学复古运动盛行之际,朱谏与前七子一样,也是弘治进士,但名位不显。朱谏晚年致仕居家,“考论古今诗人”,撰写《李诗选注》十三卷,《辩疑》二卷。[1]明代理学大师湛若水的门人洪垣为此书作序,《序》称:“东坡雅好白诗,读之以意,而酷似其人。先生谨身砥行,与白之狂肆不似,而雅好其诗,选而注之以义。”以朱谏之“微”,评注李诗之“巨”,其胆略、识见与才力令人叹服。

本文拟从史料中整理出朱谏的生平事迹,并试图从中寻求朱谏的生平活动与评注李白诗歌之间存在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读书阶段

明代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期,时代与社会环境决定了朱谏必然走上读书求仕之路。据王健《吉安府知府朱先生谏行状》可知,朱谏从“七岁能作课义”到“十七应乡试,凡五试不第”,其仕进之路充满坎坷;但朱谏“愈自奋励”,闭门苦读,终于在“弘治乙卯举乡试,明年丙辰登进士第。”[2]生于天顺壬午(1462)的朱谏此时已三十四岁。屈指算来,自七岁启蒙起,朱谏的读书求仕之路长达二十七年。基于史料有限,拟从早慧、受学、师承诸方面来考论。

朱谏天资聪颖,素以“奇童”名闻乡里。王叔杲《朱荡南先生传》[3]、王健《吉安府知府朱先生谏行状》、姜准《岐海琐谈》[4]、诸大绶《荡南集序》[5]、俞宪《盛明百家诗》[6]卷八《朱荡南集》等,作者皆系明人,所载应可信。概而言之,对朱谏天资夙颖早慧的评价有:“荡南自幼颖异”(俞宪语)、“公生而颖慧,龆龀时日诵数千言。或占试之,辄应声对。”(王叔杲语)、“生而颖异,有志气,不群群儿嬉戏,七岁能作课义。”(王健语)、“负颖特资,夐出俗表”(诸大绶语),赞誉之辞不约而同。童稚之年的朱谏以警敏拔萃获得了郡守项守澄的赏识,并幸运地进入郡学,“选充弟子员”。王健《吉安府知府朱先生谏行状》所载甚明:“成章太守三山项公见而奇之,因试补郡学弟子员,名翘然起矣。”

对朱谏而言,入官学受教育具有双重意义:一则进入官方教育系统,意味着科举入仕的身份认同;第二重意义在于,学校的教育内容决定了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与思想体系。朱谏的仕进之途虽然坎坷,但学校教育对他的影响是深远而鲜明的。如修身:谨身砥行、行谊高雅、孝友纯至、自奉俭约、施以利人;如为官:“为政识大体”,皆有惠政。正统的儒家思想观念在朱谏的思想体系中已根深蒂固,并成为核心与主干。

朱谏因早慧得入郡学,“未弱冠,名倾庠序。”声名翘然而起。但尚无史料可以考证朱谏在官学的师承如何,故上文仅论及官学教育给予他的综合影响。在朱谏的师承关系中,文献所载的主要有两人:一为朱谏叔祖朱美;一为“布衣状元”朱墨癯。据王健《吉安府知府朱先生谏行状》:“有叔祖曰美者,端士也,教家严而有法。先生奉教,惟谨十二业举子。”称朱美为“端士”,可见其人品之端正;又是朱谏的叔祖,家学深厚,且“严而有法”,作为朱谏的启蒙老师,这点非常重要。述及家学,当追溯至朱谏七世祖朱希晦。朱希晦字景文,号云松,以诗鸣于世,以学行著称,以隐逸为志,尤以风神萧散、行检峻洁为人所景仰,元至正末隐居瑶川,“以诗名于元季,与四明吴主一、箫台赵彦铭先生游咏雁山中,时称为‘雁山三老’。”(朱谏《云松巢集后序》)《云松巢集》系朱希晦诗集,由其子朱豳传至朱美,又传至朱谏,可谓家学不坠。朱谏晚年为之编辑成集并刊行,目的之一就是“以训吾宗之子孙而已耳!”此诗集后收入《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流传后世。

另一位让朱谏终生敬仰的老师是号称“布衣状元”的朱墨癯。朱墨癯(1438——1519),名道魁,字守慎,别号霞山居士,永嘉珍川(今花坦)人。朱墨癯绝意于仕途,却致力于授徒,其传授之所称“花坦书院”、“墨癯书院”或“凤南书院”。书院虽小,而“一时知名之彦多出其门”。朱谏与朱墨癯的师承关系可考于光绪《永嘉县志》。《永嘉县志》卷二十四朱谏撰《汪昇墓志铭》记载:“永嘉乐梅汪先生卒,乃孙守愚请铭于墓。呜呼!知谏者先生也,铭先生之墓,非谏而谁?谏少时读书于墨癯朱先生所,常从先生游,资启发者居多,距今五十余年矣,而交情如一日。”又《永嘉县志》卷三十八“人物文苑”引《朱氏谱》记载:“明朱道魁,字墨癯,良暹孙,楠溪人。郡庠生贡入成均。壮岁弃举业,韬晦高尚。终其身为温处二郡义学山长。王瓒、朱谏、王澈、王激皆其弟子。著有《钟山诗集》、《墨癯养拙集》二十卷。其卒也,乡人赋《钟山鹤怨》以哀之,王激为之序。”[7]

朱美、朱墨癯之于朱谏的意义,不仅在于学问的传授,更在于他们自身的人格魅力。尤其是朱墨癯处清苦而陶然,视富贵如浮云的精神气质,特立独行、高蹈笃志的鲜明个性,其素行清修的山中高士形象势必对朱谏的一生都产生影响。

  仕宦阶段

朱谏从弘治丙辰(149634岁登进士第,到正德乙亥(1515年)54岁谢病归乡,为官二十载。其仕宦经历主要见载于王健《吉安府知府朱先生谏行状》、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五六“朱谏”条[8]、王叔杲《朱荡南先生传》、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卷三十三《吉安府知府朱君佐谏》[9]、祁承《牧津》卷四《朱谏》[10]、孙衣言《瓯海轶闻》卷二十五《朱谏》[11]、《歙县志》[12]以及康熙、同治、道光、咸丰、光绪诸朝所修府县方志。[13]比较众多文献记载,以王健《吉安府知府朱先生谏行状》(简称《行状》)对朱谏生平事迹的介绍最为详尽。从文献记载的具体内容来看,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徐象梅《两浙名贤录》与祁承《牧津》所载朱谏事迹几近《行状》所述,应是脱胎于王健《行状》。基于此,为了清晰地了解朱谏仕宦生涯,先将王健《吉安府知府朱先生谏行状》中有关记载过录如下:

弘治乙卯举乡试,明年丙辰登进士第。授知歙县,……时直隶县最称歙县治。丁员外公忧,服除,改知丰城,治如歙。江西县又最称丰城县治。……稍迁知武定州。……会瑾败,免,迁南京兵部武选司员外郎,再迁郎中。正德癸酉,赣州境有贼棲大帽山。……于是部举知赣州府事。……居无何,部议更才贤,例移知吉安府。……会丁太宜人忧,归,归二岁而濠果叛。……服除,自以仕途寡谐,即决志谢事,结庐雁山。

考察《行状》所载,并参考其他文献资料,朱谏的仕宦经历大致如下:弘治丙辰(1496)登进士第,授知歙县;弘治十四年(1501)以丁父忧离任归;弘治十八年(1505)服除,任丰城知县;正德元年(1506)稍迁知武定州;正德五年(1510)迁南京兵部武选司员外郎,再迁郎中;正德八年(1513)知赣州府事;旋移知吉安府,正德十年(1515)以丁母忧离任。以上列出的朱谏仕宦经历与大部分文献资料所载一致,可据以认定朱谏所任官职及任职之地不出于此。

细考文献,发现朱谏任丰城知县之后的经历各类记载一致,但在任丰城知县之前,有两个方面的记载存在出入:一为朱谏登进士第后是否立刻赴任;二为知歙县与知丰城的时间先后问题。大部分文献记载认为朱谏登进士第后即赴任歙县,但据王叔杲《朱荡南先生传》:“弘治乙卯、丙辰连举进士,即乞养归。起令丰城,又令歙,所至有惠政。”;又据《盛明百家诗·朱荡南集》俞宪《序》:“按荡南自幼颖异,弘治乙卯、丙辰连举进士,即乞养归。起令丰城,又令歙,皆有惠政。”再据弘治《徽州府志》卷四:“朱谏,字君佐,浙江乐清人。由进士授任。弘治十二年(己未,1499)八月十五日到,以忧去。”康熙《徽州府志》卷之四“歙职官”载:“朱谏,字君佐,浙江乐清人,进士,弘治十二年任。”[14]《歙县志》卷二“官司志”亦载:“朱谏,乐清人,进士。十二年任。”十二年为己未,即1499年。依据这五则材料,朱谏登进士第后到任丰城县令之前的仕宦经历可能存在第二种情况,即:弘治丙辰(1496)登进士第后,就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弘治十二年(1499)才到任歙县县令。弘治《徽州府志》言及“以忧去”,即弘治十四年(1501)朱谏因父丧归。根据道光《丰城县志》卷六所载: “朱谏,乐清人,宏(弘)治十八年(乙丑,1505)任,有传。”可知朱谏服除后,于弘治十八年改知丰城。

朱谏居官不高,基本为地方官,所任之地主要在安徽、江西境内。综合考察目前已有史料,可以发现朱谏每至一地,皆有惠政,体现了他的善政理想。诸多文献资料对朱谏为政的评价甚高,而且趋于一致。如王健《行状》:“授知歙县,其治锄抑暴强,植立孱弱。……时直隶县最称歙县治。……江西县又最称丰城县治。御史上其治绩……居无何,部议更才贤,例移知吉安府。”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初知歙县,以干治称。……以功移知吉安。”陆深《跋荡南诗》:“令歙,最有声称。”[15]孙衣言《瓯海轶闻》:“授歙县知事,有吏材。”王叔杲《朱荡南先生传》与俞宪《《盛明百家诗》俱称朱谏“有惠政”。朱谏一生政事中广为传颂的有三件:知歙县,妙破凶案;知赣州,智除贼害;知吉安府,预测宸濠叛谋,且积极防备。王守仁自吉安讨伐宸濠,“竟得其力”。政由人举,官以治称,朱谏所得并非虚誉,其政绩足以证明他的才干。

朱谏的善政理想及惠政之道也为他注评李白诗歌提供了思想基础与现实基础。尤其是能够反映李白美政理想的诗歌,朱谏更融进了自己的善政理想,使得评注更贴近李白诗歌的内质,避免流于浮泛。兹举一例以见之。如《李诗选注》卷之六《赠清漳明府侄聿》诗云(摘录):“小邑且割鸡,大刀伫烹牛。雷声动四境,惠与清漳流。”,朱谏注云:“君负青云之器,实自天所生者。志存民社,忧及苍生。今虽宰乎小邑,异日终当大用。化行四境,若雷声之震动;惠及黎民,与清漳而同流矣。”;诗云:“赵北美善政,燕南播高名。过客览行谣,因之诵德声。”,朱谏注云:“夫政由人举,有是人则有是政也。明府作邑,功效若此,岂偶然哉?盖由明府之有清德也。”我们可以看到朱谏解读李白诗歌,不仅扣住诗意来解诗,而且借注明志,有深化与延伸之意。政美人和,是李白的美政理想,也是朱谏的善政理想,只不过李白用诗歌来称颂,而朱谏以惠政来实践;李白用诗的语言描画理想图景,朱谏则尽一己之心力,行一方之惠政。可见,李白和朱谏在政治思想方面有其相通之处,这或许构成了朱谏“雅好其诗,选而注之以义”的思想与情感基础。

明代中叶以后,统治者昏庸无能,权奸当道,政局动荡。二十年的宦海沉浮,让朱谏看尽人生百态,洞悉世事难料,其诗歌亦流露如是之沉忧:“君不见,汉天子,大烹养贤士。韩彭铁券墨未干,颈血又溅咸阳市。古来鼎食含祸胎,一见笋鼠令人哀。”(《笋鼠》)于是知几而作,“偶不得于当道,即谢病归,归即杖策入山中。”(王叔杲《朱荡南先生传》)以吉安知府致仕。朱谏感慨:“仕至二千石,于书生分侈矣!顾终日役役,何为哉?”况朱谏此时已年过半百,人生短促,“终日役役”的官场生活让他厌倦不已,不由得发出“何为哉?”这样关于生命意义的追问。此问标志着朱谏由儒家经世思想向道家隐逸情怀的转变,也意味着其人生态度由追求经世济用转向澄怀观道、颐养天性的自我完善。致仕后,朱谏回到家乡乐清,结庐雁山,以俸资构建“雁山书院”,从此“临眺广宇,徘徊茂林,翛然有尘外之怀焉。”

三   桑榆晚境

朱谏于五十四岁致仕,八十岁辞世,“凡优游林下者二十有六年”,主要卜居于“雁山书院”,书院系朱谏归乡后以俸资与其子朱守宣所构建,是朱谏盘桓著述之所。朱谏六十六岁时由朱守宣接回家中养老,于是将书院改为“六贤祠”(或称“七贤祠”),祭祀乡先贤。朱谏的晚年生活充实、丰富而有价值,是一个更加焕发生命光辉的重要人生阶段。

朱谏初致仕,“子弟或进曰:‘窃闻大人所历仕地,民讴歌思德,诸缙绅识与不识,又咸想见光采,世未忘大人也,大人何忘世哉?’先生笑而不答。然间遇达官贵人过从,辄复取古今治乱兴衰之迹,圣君贤相之业相与诹讲。言及海内多难,则又未尝不慷慨太息也。”(王健《行状》)这段文字也见载于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稍异。朱谏为官有善政,归乡后亦热衷公益,多行善事,造福故里,说明他并未忘世。王健《行状》称朱谏:“自奉俭约,服食器具不择鲜美。至少有余绩,辄施以利人。尝见芳林岭峻崄,人苦负挽。即于海滨平衍处甃路余三十里。所居东山外有渡,当鄞、台、瓯、括之冲,水驶而深。庚子冬溺死余五十人,躬往捞瘞其尸。命季弟清江令诰造巨舟移渡,山内行者便之。诸如二事,类者甚众矣。盖其天性固然,非若末世有所矫而为者。”徐象梅《两浙名贤录》亦言及此二事。朱谏为官清廉,致仕后生活其实并不宽裕,有时甚至到无米下锅的地步,曾作诗《谢吴少参惠廪米》以记困顿境况:“五斗懒折腰,归家室如磬。旅食到荒城,枯肠欲成病。使君天上来,襜帷造荒迳。玉粒廪中分,春生范丹甑。芳樽亦不空,暝然见真性。举手谢使君,愿作丰年庆。”幸得使君雪中送炭,解燃眉之急,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筑路、移渡,均非易事,朱谏却力行之,如《瓯海轶闻》引侯一元《二谷山人近稿》五《奉直大夫知州朱公墓志铭》所载:“其居乡也,尝倡义治桥、道海壖,凡数十里,以避芳林之险,至今行旅息担,讴吟荡南公云。”

点检前述各种史籍所载,可发现归隐后的朱谏尤以“诗酒仙”为人生旨趣所在,此亦可从朱谏的《荡南诗集》得到验证。朱谏归老菟裘,恣情林壑,课徒著述,啸傲会友,丰富的文学活动成为朱谏晚年生活的鲜明主题。朱谏诗名早著,其诗“宗李”是鲜明的艺术特色,史料中多有论及。《朱荡南先生传》曰:“其诗遒雅清逸,不暇构思,癖嗜李太白,故所为歌行等篇酷似之。尝著《李诗补注》若干卷。”此言与洪垣《李诗选注辩疑序》的看法不谋而合:“先生谨身砥行,与白之狂肆不似,而雅好其诗,选而注之以义。”洪垣于《序》中自称“予故善先生”,说明他与朱谏私交甚好,比较熟悉朱谏的诗歌审美趣味。而王叔杲用“癖嗜”、“酷似”形容朱谏对李白诗歌的爱好之深与模仿之重,可见“宗李”几乎成为朱谏诗歌艺术特点的标签。诸大绶《荡南集序》也明确了这一点:“盖先生诗出入往匠,镕以己见,而尤慕谪仙。……迹其所向,几似近之,匪直其言称同调也。”朱谏专力学习李白,诗风受其影响,故诸大绶以“同调”言之,是有一定眼光的。

退居山林后,朱谏有非常充裕的时间著书立说。王健《行状》云:“晚年造诣益深,凡前人有疑未解者,必为参互以求证微词奥义,多所发明。所著有《学庸图说》、《李白诗注》、《宋史辨疑》、《诗评》、《雁山》、《江心》二志。”可见朱谏于著书立说方面用力甚勤,本着“求证微词奥义”的谨严态度,对文学、理学、史学都有深入的研究,著作颇丰。其中朱谏所修撰《雁山志》四卷[16],后世颇为重视,《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史部地理类存目,是了解明代雁荡山人文地理环境的重要资料。其《李诗选注辩疑》最用心力,也最为朱谏看重,可以说凝聚了朱谏一生的心血。王心《刻李诗选注辩疑序》云:“荡南先生既罢吉安之守,致政居家,放意山水,多所吟赏。考论古今诗人,为《李诗选注》十三卷,《辩疑》二卷。”“将终之日,厥子仕都下,乃躬手封识,遗教俾守掌焉,盖平生所注意在此也。”[17]朱谏临终时将《李诗选注》十三卷,《辩疑》二卷郑重交付给儿子朱守宣保存,朱守宣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嘱托,用自己的俸禄刊刻了《李诗选注辩疑》,此时距朱谏去世仅五年。遗憾的是《学庸图说》、《宋史辨疑》、《诗评》等著作已散佚,无从得见其原貌。

王健《行状》引明儒蔡清的话称赞朱谏说:“居常究心经典,方其在丰城也,虚斋蔡公督学江西,与论诸经及《河图》、《洛书》之旨至夜分,握其手曰:‘吾始见君制作,谓为诗家;继见政事,谓为能吏;乃今而知理学中人也。’其为世儒所推许如此。”蔡清,字介夫,晋江人。成化甲辰(1484)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此事亦载于《两浙名贤录》,行文略有不同,其中“诗家”改为“词家”,也不为无据。朱谏词作不少,有一定水平,《荡南诗集》存若干首,《全明词补编》亦收其词作十七首。[18]相比而言,朱谏的诗歌艺术水平更高,应以“诗家”为名更妥当。

朱谏的桑榆晚境可谓老有所安,诚如蔡清《祭朱都宪文》中所言:“事定功成,功成名遂,明哲保身,急流勇退。角巾私第,优游余龄,桑榆日霁,松菊风清。”蔡清的这段话几乎可以视为封建士大夫的人生理想,而朱谏的人生则达到了这种理想状态,这与他自己的智慧与思想修养是密不可分的。正因为有了优游林泉的二十六年,朱谏才有充裕的时间与精力撰写《李诗选注辩疑》,这是继元萧士赟删补宋杨齐贤注而成的《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之后的第二部李白诗歌注本,也是明代第一部李白诗歌注本,其价值不容忽视。从这个角度来看,对朱谏的生平事迹作如上比较细致的考论,是完全有必要的。


[1] []朱谏: 《李诗选注》13卷、《辩疑》2卷,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隆庆壬申刊本。

[2] []焦竑:《焦太史编辑国朝献征录》卷87,《续修四库全书》第52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3] []王叔杲《王叔杲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43页。

[4] []姜准:《岐海琐谈》,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5] []孙诒让撰,潘猛补校补:《温州经籍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9页。

[6] []俞宪:《盛明百家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07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7] []张宝琳修,王棻、孙诒让等纂:《永嘉县志》,清光绪八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708册。

[8] [] 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续修四库全书》第534册。

[9] [] 徐象梅:《两浙名贤录》,《续修四库全书》第543册。

[10] [] 祁承㸁:《牧津》,《续修四库全书》第754册。

[11] []孙衣言撰,张如元校笺:《瓯海轶闻》,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12]石国柱等修,许承尧纂:《歙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版。

[13] []丁廷楗修,赵吉士纂:《徽州府志》,清康熙三十八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版。[]魏瀛等修,钟音鸿等纂:《赣州府志》,清同治十二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徐清选修,毛辉凤纂:《丰城县志》,清道光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版。[]李熙龄修,邹恒纂:《咸丰武定府志》,清咸丰九年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李登云修,陈坤等纂:《乐清县志》,光绪二十七年修,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版。

[14]  []彭泽,汪舜民纂修:《(弘治)徽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影印明弘治刻本。

[15] []陆深:《俨山集》卷8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16] []朱谏撰,胡汝宁重辑:《雁山志》,上海:上海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四库存目丛书影印本。

[17] []朱谏:《李诗选注》,南京:南京图书馆藏明隆庆六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本。

[18]周明初,叶晔:《全明词补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注:本文发表于《中国文化研究》2013年第2期,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徐小洁教授授权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