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郢:元代宫山汉武帝庙碑考识

 书目文献 2020-10-23

元代宫山汉武帝庙碑考识

周  郢

提  要:新泰宫山汉武帝庙元至正碑久已残断,今在清末缪荃孙艺风堂藏拓中觅拓本,经从字体、文词、年代等方面,与今存汉武庙诸碑比勘,可以确定所拓即“大元至正”碑之下半段。今将碑、拓残文进行联缀复原,并对碑中所记“功德主”孙德寅生平以及所发武帝忏悔改过诏评论等问题试作初考。

关键词:新泰宫山;汉武帝庙;元至正庙碑;缪荃孙艺风堂藏拓;武帝忏悔诏

 

新泰新甫山(古称宫山,今称莲花山)古有汉武帝庙,康熙《新泰县志》卷二《建置》云:“汉武帝庙:新甫山阳。帝建宫于此,乡民立庙祀之。今废。”又清唐仲冕《岱览》卷二三《新甫山》:“候城西下有汉武帝庙,《汉书》:‘武帝巡狩所幸郡国,凡四十九,皆立庙。’此殆其一也,今废,残碑尚在。”[1]其庙故址在今宫山之阳的新官庄(大官庄村)北。历代所立庙碑众多,数见于各金石书之著录。可考者有以下数通:

1.宋元丰修庙碑。清金棨《泰山志》卷十七《金石记三》云:“修汉武帝庙碑:(正书,在新甫山西麓。)元丰□年。右碑连额高六尺,广二尺。文漫灭,行字皆不计。正书,径七分。案《新泰县志》:‘庙久废,西麓有碑,声类磬,为樵牧石子所击,遍成圆凹,深阔皆三寸许。字无一存,惟额上有“汉武皇帝之碑”六字。’今验,此碑漫灭,即非圆凹深阔之处,亦无可辨。惟碑下截之末,每行存二三字,然可见者只十六行。幸其中一行有‘元丰’二字,可定此碑为宋刻也。凡存四十余字,不至如《志》所云‘无一字存’者。”[2]清吴式芬《金石汇目分编》卷十之一《泰安府·新泰县》云:“宋新甫山汉武帝庙碑:正书,元丰□年。新甫山西麓。”[3]又缪荃孙《金石分地编目》卷六《山东·新泰县》:“宋修汉武庙碑残字:正书。存‘元丰’二字。在城西北四十里宫山。”[4]

2.元皇庆重修碑。清阮元《山左金石志》卷二二《元石》云:“宫山汉武帝庙碑残石三段:皇庆二年(1313)立,正书,篆额。尺寸未详。在莱芜县宫山汉武帝庙。右碑额题‘重修汉武皇帝之庙’,二行,字径二寸五分。第一段碑右腹首标题一行,以下十一行。第二段碑左上角十行。第三段碑左下角连中腹十五行。字径八分。此碑残缺殊甚,撰书人姓名皆缺,惟后存‘大元皇庆二年’六字,尚可定其时代。”[5]吴式芬《金石汇目分编》卷十之一《泰安府·莱芜县》云:“元汉武帝庙碑:残石,正书,首题皇庆二年,凡三段。宫山汉武帝庙。”[6]又缪荃孙《金石分地编目》卷六《山东·新泰县》:“元汉武帝庙碑:正书。额篆书。皇庆二年。在同上。”[7]张埙《张氏吉金贞石录》云:“元宫山汉武帝庙碑:残石三段,皇庆二年。”[8]

3.元至正重修碑。吴式芬《金石汇目分编》卷十之一《泰安府·新泰县》云:“元新甫山汉武帝庙碑:桐斋正书,篆额,至正己丑。碑己中断。”[9]

4. 无年月残碑。清杨守敬《三续寰宇访碑录》卷十二云:“元汉武帝庙碑:正书,无年月。山东新泰。”[10] 此或即阮元《山左金石志》卷二一[11]、吴式芬《金石汇目分编》卷十之一《泰安府·新泰县》所载“元宫山残碑”[12]

今莲花山景区新建一“汉武碑亭”,共陈列移自汉武帝庙旧址之碑石三方。其一为“响铃碑”,文字悉已漫灭,或即史籍所载宋元丰碑石。另一方仅存下截残段,碑末有“琛男黄州路麻城县尉徐彬”等字可识。第三碑螭首龟趺有篆额“汉武皇帝之碑”,仅残存上部一小段,行7字至10余字不等,碑末可见“大元至正岁次己□”之年款。下部今用水泥修补。历代庙碑无一完好,洵为新甫史迹之憾!

今有幸在清代学者缪荃孙艺风堂藏拓中,觅得一件《汉武帝庙碑》拓本。缪荃孙《艺风堂金石文字目》卷十七《元》:“《汉武帝庙碑》,正书,在山东新泰西北五十里新甫山。”[13]光绪十七年(1891)缪荃孙主讲济南泺源书院期间,曾委黄士琳尽拓泰安等地碑石[14]。《艺风堂金石文字目》中所收泰山附近碑约计七百方,多此时所获。今艺风藏拓归北京大学图书馆,此碑拓亦在其中。

缪藏所拓系一残碑,其碑上部已失,文字不知脱去几列。前后数行亦漫漶严重,读不成句。惟居中十馀行尚大致可辨。从字体、文词、年代等于今存汉武庙诸碑比对,可以确定所拓即今存“大元至正”碑残失之下半段之文(其中引汉武帝诏谕一段拓、碑文字前后相联,又拓、碑文字中均现“孙德寅”名,两事尤为显证)。首尾相残已久之碑(清吴式芬已称“碑已中断”,可知咸丰朝之前该碑已然断裂),至此借缪拓得以粗还旧观,亦可谓“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矣!今将碑、拓残文试联缀如下:

[碑额]  汉武皇帝之碑

    [第1行](原碑此行悉已漫漶)□□□□□□□□□□□□□□□□□□□□□□□斯民之享□□□□□庶□同统□之祠太□□□□(以上为拓本存文)

    [第2行](原碑此行悉已漫漶)□□栋□元□□□□□□□□属鬼神□□及行旅者征□薰□,不无废弛之弊,有乡耆孙德寅因□□□□□(以上为拓本存字)

    [第3行](原碑此行悉已漫漶)□□□□□□□□□□□□之,轮奂翚飞,金碧膠□。兼□创盖神门三间,栋梁□□之精□砌□□□□□□□(以上为拓本存字)

    [第4行](原碑此行悉已漫漶)□□□□或夫□□□□□□□□之□□□□□□□天□之殃,一境是赖,仁莫大焉。有耆艾徐君仲达明□□(以上为拓本存字)

    [第5行] □□□余……(以上为残碑存字)□□□□□将□□善莫大于是!请予文之,予不以芜陋辞。核史,稽帝之□属,可谓刚健大有为之君也。夫□(以上为拓本存字)

    [第6行] □纪事明……(以上为残碑存字)□□□□□□向风,重译□□,盛德□□□□□□□□□□□□泽流□□□□□□□□□□□□□□□(以上为拓本存字)

    [第7行]给人足府库……(以上为残碑存字)□慰元□□□□□□□证斯政□三代□□□□□□史□□□四夷□兴□利□费,云起干戈□□□□(以上为拓本存字)

    [第8行]贲居者送而……(以上为残碑存字)□□□□□□不禁□耻相冒□□兴利之臣□□□□□敬神以祠灶,却君以希仙,遣方士入海,文成、五利之徒,(以上为拓本存字)

    [第9行]以□计获宠而贵。……(以上为残碑存字)帝平城之围,效齐襄复九世之仇,以□(屯)田轮台,戍亭隧,开玉门,通西域,□截朔漠,求犀布、瑇瑁,以置珠崖之□(以上为拓本存字)

    [第10行]取枸酱、竹杖,以开……(以上为残碑存字)法度日峻,海内虚耗,及乎暮年,□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縻费(以上为拓本存字)

    [第11行]天下者,悉罢之。……(以上为残碑存字)□二□□□当如白□之士,有过□有功,□□□□主有过而能悔,又能改,可谓知且勇矣!常人壮者犹可自强,(以上为拓本存字)

    [第12行]及乎血气即衰,则无……(以上为残碑存字)□□□者□过□□革去其□持精敏之明虽阙,而□遂非文过者远矣。既往之愆,与时俱徂,无可係执,而□(以上为拓本存字)

    [第13行]祈之善,照暎方来……(以上为残碑存字)□□□□秦穆公不得专美于前矣!俗儒政□□以昌□□岂为□□□□原偃武修文,以英伟之度,□于礼乐;□(以上为拓本存字)

    [第14行]猛之气,束于诗书……(以上为残碑存字)□之气,□人亡□□潜□□明并日月,仁□雨露,□□则风云,经纬则辰星,光大变化,而无滓秽,□可谓生为(以上为拓本存字)

    [第15行]明帝,死为明神。大矣哉!……(以上为残碑存字)□□杳霭□□□□□露。玩岱岳于层云之上,眺龟蒙于远汉之中,□□上而嶅山明,斜阳坠而徂徕碧,非仙释不(以上为拓本存字)

    [第16行]游,非隐逸不居。其孙德寅徜徉□内,慨然……(以上为残碑存字)□□居休□之风去花就实务以□复□尚刍□乎诗书□□乎□□能赐神明之居,洁神之祀,致兹千里,允厓(以上为拓本存字)

    [第17行]而内民于轨物,三时不害,而跻民于寿域……(以上为残碑存字)焉而□内,明之有礼乐,幽之有鬼神,神借人□,人资神佑,无非乡贤孙德寅敬神之所致也,反是则非人之□(以上为拓本存字)

    [第18行]知也。余之于神,敬焉以严,赞焉以幻,如在之□□□□□目……(以上为残碑存字)不免百拜于神座前,作享神之辞,以为之祝曰:(以上为拓本存字)

    [第19行]山巉岩兮川流,翠幈列兮深幽。壮神□□□恍……(以上为残碑存字)水□兮稠□,□层□兮帷幄。阊九重兮垂旒,□光现兮山文。奠酒馨兮兰□,□沉□芬□。(以上为拓本存字)

    [第20行]陈玉帛兮光浮。坎坎兮伐鼓,锵锵兮鸣□。帝□……(以上残字存字)山□□兮绸缪。攀云驾兮渺忽,□龙旌兮飏飏。新宫整兮神乐,福□□兮祥休。(以上为拓本存字)

    [第21行]迎之来兮送之往,云之翩兮忽之恍。人其敬兮……(以上为残碑存字)神前□兮方之诳。愿明直兮□□,人之□兮终贶。(以上为拓本存字)

[第22行]大元至正岁次己……(以上为残碑存字)旬。功德主孙德寅立。(以上为拓本存字)

[第23行]助工维首:帖冶都提举司吏□河史克□(以上为拓本存字)

[第24行]敦武校尉左卫□□□管军上百户牛□(以上为拓本存字)

[第25行]泰安州新泰县前达鲁花赤□□(以上为拓本存字)

[第26行]新泰县典史窦元亨,司吏戴国□、李思□、孙德□、向士□姜爵□(以上为拓本存字)

[第27行]进义校尉泰安州新泰县……(以上为拓本存字)

[第28行]泰安州新泰县达鲁花赤兼本县诸军奥鲁……(以上为拓本存字)

“斤尽鲁侯柏,苔残汉武碑”(明王应修《新甫山怀古》中句)。碑文虽已零落残断,但若仔细梳理,仍可寻绎到诸多史痕。

第1行至4行,叙述宫山汉武帝庙之“废弛”与重修之工,言“创盖神门三间”以及修葺后“轮奂翚飞,金碧膠□”之盛。其中点出“乡耆孙德寅”之名,此人在文末再次出现,碑末又列名于“功德主”,可知其为此次庙工之发起人或董事者。德寅其人,历修《新泰县志》无传。据新泰羊流镇苏庄孙族所藏清代钞本《新甫孙氏族谱》载:二世“讳甫,字孝元,元朝进士,隐逸不仕,讲学于新甫之阳,而从之者甚众。(妻)靳氏、陈氏。五子:长德岩,次德诚,三德寅,四德润,五德昌。”[15]谱虽未载其行迹,但卷首有《三世祖孙君孝思之记》,为元代王扩诸人所撰、书(原题:“泰安州新泰县丞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劝农事马睿篆,乡贡进士王扩撰,前任泰安州新泰县张泰书”),记德寅长兄德岩之事,可据以考稽德寅家世与生平。记云:“孙君德岩字仲威者,门风朴淳,世居新泰。幼倚寒窗,鲁鱼堪辩,壮坐虎幄,牂羊未闻。君自县吏,升州吏,郡邑咸颂其贤。信义服于朋友,慈惠溢于闾阎。懿欤休哉!何其位之高而心之谦也。辛卯年(至正十一年,1531)值天下乱,归家务农,勤于耕稼,十有七年。……祖名荣,以农为业,笃厚勤俭,教子有方。……父名甫,字孝元,登元朝进士,博览经籍,享年六十有一。”据此谱传,知孙德寅为元末进士孙甫之子,州吏孙德严之弟,出身于新泰一科第之家(天启《新泰县志》卷六《人物》称孙甫“新之人文颇著盖自公始”)。孙甫曾讲学新甫之阳,家族与是山关系尤密。故孙德寅以乡老身份,发起重修武帝庙庭,竣工后并以“功德主”之名立此丰碑。

碑文中提及之“耆艾徐仲延”,疑出羊流名臣徐琛家族。徐琛亦与新甫多具因缘,另一方元代重修残碑中之“琛”,即徐琛。天启《新泰县志》卷六《人物》本传略云:徐琛,字国宝,世为泰安之新泰人。唐英公世勣之后。世乱,子孙流寓于新。琛仪观魁杰,有古杰士风。历官广德路总管府判官、宁海州知州、归德府亳州知州。大德间(1297—1307)卒。故此一徐仲延,或即琛之后人。

第5行至16行,转入对汉武帝事业功过的评述。作者一方面列举武帝北伐匈奴,“效齐襄复九世之仇”(汉武帝曾言:“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典出于此),以及“□(屯)田轮台,戍亭隧,开玉门,通西域,□截朔漠”之伟略丰功;同时又开列出其“敬神以祠灶,却君以希仙,遣方士入海,文成、五利之徒,以□计获宠而贵”的种种不经妄举,以致统治末期“法度日竣,海内虚耗”。而笔锋倾注,则在武帝晚年的忏悔罪已与政策改易。碑文备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诏全文后,对武帝迷途知返、幡然自新予以高度评赞:“过而能悔,又能改,可谓知且勇矣!”其超“遂非文过者远矣”,足使“秦穆公不得专美于前”!最后称颂武帝“偃武修文,以英伟之度,□于礼乐”之宏业,堪称一代有为之君。其“生为明帝,死为明神”,祀之宫山,理其宜矣!按:自宋代伊始,论史者开始关注汉武帝晩年悔过易政。如南宋末王应麟在《通鉴答问》卷四《罢方士不复出军》中论称:“秦穆初败于殽,过而知悔,悔而不能改,彭衙再败,又有济河之役,《春秋》书‘秦人伐晋’以责之。若武帝知神仙之虚诞而斥方士之妄,知征伐之劳费而罢轮台之田,于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实用其功。旧愆既更,新德益茂,义过于秦穆矣!”[16]碑文“秦穆公不得专美于前”句可能即借自王应麟之语。南宋钱时也盛誉汉武帝之悔过:“武帝即位,至是五十有二年矣,颠冥狂眩,过失万端。盖无日不履祸败之途,天事不蹈覆亡之辙。方其安于所习而未悟也,肯自谓狂悖乎?肯自谓愚惑乎?肯自谓受欺妖妄乎?肯自谓伤害百姓、愁苦天下乎?追悔昔非,一朝感动,如久处幽暗而见天日,如乍脱荆棘而行康庄,何其幸也。”[17]元末明初唐肃《日观赋》更假借汉征和之四年封禅后大夫东方朔与武帝之晤对,启帝悟往政之非,终使帝“天颜悦怡,圣衷攸启,悟至道之昭晰,念前行之或昧。乃诏郡国,询政理,培一德以隆基,明四听以广视。收远讨之疲兵,罢求仙之淫祀,大开明堂,垂拱而治”[18]。论者如此关切汉武此悔,除了“宋代以来,学者基于天理、人欲的论议框架,对于汉武帝本心之迁转极为看重”[19]之外,或寓含了对统治者施政的委婉讽谏。至少庙碑此段关于汉武的铺陈议论应作如是观。

第16行至18行:分别描述汉武帝庙四围形势,列出岱岳、龟蒙、嶅山、徂徕诸山,描摹“玩岱岳于层云之上,眺龟蒙于远汉之中”之盛境,叹其地洵为通灵隐仙之区(从数语中亦可知“嶅山神灯”、“徂徕夕照”于元代已列为一方胜景)。接述人神之辨与禋祀之要,继而称颂孙德寅复庙续祀之功德:“洁神之祀,……年时不害,……人多神祐,无非乡贤孙德寅敬神之所致也”!

第19行至21行:为迎神送神之祝辞,文辞仿《九歌》。以“山巉岩兮川流,翠幈列兮深幽”开篇,结以“新宫整兮神乐,福□□兮祥休”诸语。

第22行至28行:为年代及助工诸人之题名。残碑今存“大元至正己”字,据吴氏《金石汇目分编》著录知为“至正己丑”,即元惠宗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题名者除去“功德主”孙德寅外,又有“帖冶都提举司吏”,“敦武校尉左卫□□□管军上百□牛□”,“泰安州新泰县达鲁花赤”、“新泰县典史”、“司吏”等。惟撰碑者“桐斋”之名今已不可复见。所记“帖冶都提举司”当为“铁冶都提举司”,元代置此官于莱芜,据李谦《莱芜铁冶都提举司纪绩碑》云:“莱芜铁冶尚矣。至元甲戌(1274),翰林学士徐公琰,以陕西行中书省部中来充提举,始立官冶。”[20]铁冶提举司属设于莱芜县冶西[21],与宫山相近,故其官吏参与此次庙宇之重修。其他诸人则悉为新泰县文、武官吏。其中“新泰县典史窦元亨”一名,见于天启《新泰县志》卷五《职官》:“元至正典史,窦元亨。”则此碑立于至正毫无疑意。

除以上内容考索,碑文中还涉及到汉武帝研究中的一个关键点,即“征和之谕”问题。碑文所引“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数语,出自征和四年(前89)武帝口谕。《资治通鉴》卷二二记武帝封泰山,“癸巳,禅石闾,见群臣,上乃言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22]此谕被后世视为孝武一朝转变政策的思想源头。但由于此谕不见《汉书》,每滋史家之疑,明王袆《大事记续篇》卷一曰:“《通鉴》载上每对群臣自叹曰:‘乡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节食服药差可少病而已’。此出《汉武故事》,其言不类西汉。《通鉴》误取尔。”[23]。今人易中天《汉武的帝国》[24]、辛德勇《制造汉武帝》[25]也有类似质疑。而在《汉武帝庙碑》中,恰也引述此谕全文,惜未注明所出。此不外乎两种可能,一是其源自《资治通鉴》,另一是源自其他史料(如袭自宋元丰常曾《汉武帝庙碑》旧文)。如是后者,则为此谕的真实性提供了一则旁证。

现存宫山元汉武帝庙碑除至正碑外,尚存残碑一角,正文可识者有:

本堂羊流晚进儒生赵惟敬撰

……山环水远,左掩右抱,可为胜地者乎?自汉末千……年间,螟蝗伤稼,老者转乎沟壑,幼者死于道路,是……不忍视之,慨然有志于兴心,与耆老议曰:四周村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不朞年焉而兴成……粧塑……。……立石为铭,可乎?否乎?予应之曰:可。欣然拜谢……而欲讲明于数千载之前,亦已难矣。于余(下缺)。

……琛男黄州路麻城县尉徐彬

……韩铸孙管军万户府提控案牍韩□年。

(以下题名从略)。

木匠 徐六□ 瓦匠 陈□ 石匠 李荣刋

此碑残文今人书中已有著录[26],但所录题名中“男”、“铸”前之字均有缺,2017年2月莱芜美术馆《拓古传今·莱芜石刻拓片展》所展吕建中藏此碑拓本,中“男”字前尚有“琛”字清晰可辨,“铸”前“韩”字亦隐约可识,可据以补苴。

此碑年月已残,据碑中所记“□□年间,螟蝗伤稼,老者转乎沟壑,幼者死于道路”语,按《元史》之《武宗纪》与《五行志》,武宗至大元年(1308)二月,泰安等州县饥荒严重。四月,泰安蝗灾。明年四至六月间,泰安等地仍是蝗蝝遍野,百姓艰食[27]。与碑文纪事相合。以年代推之,残石或即《山左金石志》所著录之皇庆二年(1313)碑。

残碑题名中之“琛”即徐琛,事迹已见上文,“彬”为琛子,时任黄州路麻城县尉[28]。惟天启《新泰县志》称琛“大德间(1297—1307)卒”,此碑之立已在其身后。或琛生前曾倡修庙之议,卒后庙工方竣,立碑仍追书其名。又碑中之“韩铸”,康熙《新泰县志》卷五《人物志·杂职》元代下有:“韩铸:常州府知事。”当即斯人。据此知当日助修宫山汉武庙之乡宦,除徐琛父子外,尚有韩铸祖孙也。

上述宫山汉武帝庙两方元碑,《全元文》中均失于收录,日后重刊,应入补佚编中。

注释:


[1]孟昭水校点集注:《岱览校点集注》下册,泰山出版社2007年版,第644页。

[2](清)金棨:《泰山志》,《泰山文献集成》本,泰山出版社2005年版,第440441页。

[3](清)吴式芬:《金石汇目分编》,《历代碑志丛书》第25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版,第262页。

[4]张廷银、朱玉麒主编:《缪荃孙全集·金石》第4册,凤凰出版社2014年版,第222页。

[5](清)阮元:《山左金石志》,《历代碑志丛书》第15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版,第265页。

[6](清)吴式芬:《金石汇目分编》,《历代碑志丛书》第25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版,第266页。

[7]张廷银、朱玉麒主编:《缪荃孙全集·金石》第4册,凤凰出版社2014年版,第223页。

[8](清)张埙《张氏吉金贞石录》,《石刻史料新编》第二辑,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年版,第9351页。

[9](清)吴式芬:《金石汇目分编》,《历代碑志丛书》第25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版,第266页。

[10](清)杨守敬《三续寰宇访碑录》,《杨守敬集》第8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78页。

[11](清)阮元:《山左金石志》,《历代碑志丛书》第15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版,第224页。

[12](清)吴式芬:《金石汇目分编》,《历代碑志丛书》第25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版,第266页。

[13](清)缪荃孙:《艺风堂金石文字目》,《历代碑志丛书》第24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版,第478页。或谓缪藏为元丰汉武帝庙碑(马东盈:《顶上是莲花:新甫佛教参访录》,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15年版,第120页),盖未核对艺风原拓。

[14](清)缪荃孙:《艺风老人日记》(影印本),北京大学出版1986年版,第378页。

[15]《新甫孙氏族谱》,清代钞本,新泰李光星先生提供。

[16](宋)王应麟:《通鉴答问》,附《玉海》第6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80页。

[17](宋)钱时:《两汉笔记》卷五《武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8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75页。

[18]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58册,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19]余全介:《百家致治与儒术独尊》,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539页。

[20](元)李谦:《莱芜铁冶都提举司纪绩碑》,《全元文》第9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4页。

[21]莱芜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莱芜矿冶》,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2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第2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738页。

[23]转引自《中国学术编年·汉代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第206页。

[24]易中天:《汉武的帝国》后记《汉武帝下诏罪己了吗》,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第195页。

[25]辛德勇:《制造汉武帝:由汉武帝晚年政治形象的塑造看〈资治通鉴〉的历史构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11页。

[26]马东盈:《话说莲花山》,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687页;《顶上是莲花:新甫佛教参访录》,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15年版,第120页。

[27](明)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95页,第511页,第1076页,第1073页。

[28]天启《新泰县志》卷六,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原刊本。

注:本文发表于《泰山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周郢老师授权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