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国在战国中存在感偏低,为何能并列战国七雄?它又为何会衰亡?

 脑洞趣味历史 2020-10-24

韩国身处四战之地,它西邻强秦、北面魏国、南临楚国,东面也与魏国边界接壤,韩国处在各诸侯国的包围之中,不得不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以求生存。以至于,在战国历史上,韩国给人的感受都属于存在感有点偏低那种。

那它有何过人之处,能与秦、赵、齐、楚、魏、燕并列战国七雄呢?

一、韩国并列七雄的原因

1、韩、魏、赵三家祖先原本是春秋时期大国晋国的家臣,他们三家分晋时接手了晋国的财产,韩国一开始便继承了晋国强大的军工实力

韩国的先祖姓姬,与周王室同姓,其后人因侍奉晋国有功,被封在韩原,这才有了后来的韩氏家族。

晋景公十一年,晋国置六卿的职位,韩氏族长韩厥因在和齐国作战过程中,立下大功位居一卿,号为献子。

这六卿之职一开始由十一个世家轮流执掌,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到公元前453年的时候,十一家便只剩下韩赵魏三家。当时的晋国国君晋出公不愿束手就缚,还派人请求齐鲁两国帮助他一起讨伐韩赵魏三卿,结果最后却以晋出公惨败,病死在逃亡路上收尾。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了韩、赵、魏三家的诸侯地位,周天子此举无形中也暴露出自身对诸侯们的掌控力已经到了快要彻底消失的地步。

而此时,韩赵魏三家基本掌握了晋国的军政、经济大权,晋国国君的影响力基本上名存实亡,甚至于到晋幽公那一代,原本的春秋霸主晋国,便只剩下绛与曲沃二地掌握在国君手中。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废晋静公而分其地,彻底接手了晋国的领地。

次年韩国灭掉了郑国,迁都于郑都新郑。这次政治势力的重新洗牌,拉开了战国的序幕。

站在晋国肩膀上诞生的韩、赵、魏三国,从一出现便具备着强大的实力,他们在各自疆域内早已建立了稳固的经济、政治根基。

在面对外敌的时候,韩赵魏三国也有着一致对外的默契,这无疑也是帮助他们在战乱不断的战国时代中,立足的政治智慧。

此时的韩国有多强呢

苏秦曾经游说韩宣王,他说了这样一番话:“韩……地方九百馀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谿子、少府时力、距来者,皆射六百步之外。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韩卒之剑戟皆出於冥山……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革抉簠芮,无不毕具

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蹠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 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韩卒之勇,天下莫能当。”(《史记·苏秦列传》)

简单来说,苏秦是在讲韩国的弓弩、剑戟很先进,敌人很难挡住韩国的士兵。只要韩国士兵披着坚固的铠甲,拉着强劲的硬弩,佩戴着锋利的宝剑,便可以在战场上以一当百,做到“天下莫能当”的程度。

苏秦能说出这样一番话,当然不单单是恭维,还因为他知道当时韩国宜阳是闻名诸国的冶铁中心,加上韩国手握战国时知名的铁矿山“宜阳铁山”,这保证了韩国能够在别国士兵还用着青铜武器的时候,韩国士兵便能凭借着铁器占尽装备上的优势。

不过,把韩国实力推上巅峰的,不是武器,而是一个叫做申不害的政治家。

2、韩国重用申不害改革,使得韩国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史记·韩世家》:申不害相韩,脩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

史记中的这段话,描述的是申不害在韩国进行改革之后,韩国国内得到治理,诸国不敢来犯的情况。

申不害在韩国进行改革时,推崇“法”治和“术”治,他强调加强君主的特权,限制贵族的特权,使民富国富。

申不害认为国家的兴亡在于权臣手握特权,国君逐渐失去了制衡权臣的力量,他上台后:一方面他收回了侠氏、公厘和段氏等强族手中的特权、私兵,并用他们的财产充实国库、军队来守卫国家,以此达到加强君主权威的目的;另一方面他鼓励人们开垦荒地、发展手工业,使国家的农业、铸造业、商业都能够发展起来

韩国地处中原,又与诸多强国交界,在和平时期,韩国便利的交通条件十分有利于发展工商业。不同于后世重农轻商的政策,战国时期韩国商人的地位并不低,甚至于他们还可以缴纳一定的金钱,参加政治。

这就是韩非子《五蠹》中提出的“商工”之害的由来:“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今世近习之请行,则官爵可买;官爵可买,则商工不卑也矣。”

抛开韩非子的意见不谈,申不害的改革无疑对于提升韩国的综合实力是有着很好效果的,《史记》中给出了一句很不错的评价: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彊,无侵韩者

能够让处于四战之地的韩国,保持一段时间的和平,足以证明申不害的能力。

3、七雄是汉朝人的说法,按综合实力排名,韩国却有资格进入七雄之列

前面我们从韩国的实力方面谈了韩国能并列七雄的原因,接下来,咱们再来谈谈什么是“七雄”?

“七雄”是《汉书·叙传》中的说法,它指的是秦国和六国合起来称为“七雄”:“周失其御,侯伯方轨,战国横骛,于是七雄虓阚,分裂诸夏,龙战而虎争。”

东汉学者应劭注解说:“七雄,秦及六国也。”

一开始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很多,经过了几百年的兼并战争后,到战国时期留下来的国家就很少了。

虽然与齐楚秦赵魏相比,韩国的综合实力要弱上一些,但和中山、鲁国他们相比还是强上不少,它能在汉朝文人心中进入七雄之列,一方面靠同行衬托,另一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

二、韩国走向衰弱的原因

1、韩国地处秦、魏、楚、齐的包围圈中,先天便被限制了发展道路

影响一个国家强弱兴衰的因素有很多,地理位置无疑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项。

韩国想扩张,它西边是有虎狼之称的秦国,北边是魏国,东边是齐国,南边是楚国,它们中任何一个都不是韩国可以应对的对手,这意味着韩国从分晋开始,便被限定在了特定区域内发展。

战国初期,韩国虽有武器上的优势,但打仗靠的还有兵力、粮草和指挥等因素,这些方面韩国远远比不上秦国、魏国,且随着时间的发展,韩国在武器装备上的优势也不断被六国追平。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要想发展,不光是有钱、有铁器就行,人口、粮食、人才等等因素缺一不可。

申不害的出现为韩国起了一个好的开头,但在申不害去世后,韩国却没有出现能够接替申不害的人才,人才的断层使得韩国国政再次陷入混乱之中。以至于此后韩国在面对诸国的进攻时,越发呈现出无力的态势。

2、韩国是秦国东进之路上首要目标,韩国数次应对都以失败告终,这使得其再无能力阻止秦国的吞并

面对群敌的环伺,韩国除了不断换盟友,用利益交割的外交手段来保全自身外,还曾数次主动出击对抗秦国,可都以失败告终。

比如釐王三年,公孙喜率领周、魏、韩二十四万联军在伊阙迎击秦军,却因遇见了秦军战神白起,最后以惨败的结尾收场。

此战,基本耗尽了韩国的国力。

关于韩国的兴衰,韩非子《五蠹》中的一句话可以用来做解释: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受制于环境局限的韩国,没有很好适应时代的变化,因环境的不同而做出变革,这细微的差距一步步让韩国失去了原本的优势,最终消散于历史当中。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