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绞圈房探赜》出版了

 徐汇老寿oykxhg 2020-10-24

今天收到徐大纬老师寄来的《上海绞圈房探赜》一书,这是最近一个时期看到描写绞圈房内容的第二本书,这是徐大纬老师与万全林先生经过六年的努力编撰而成的一本关于上海民居发展史的一本专著。

先向大家介绍一下徐大纬老师,中国著名科学家徐寿的玄孙女,196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高级建筑工程师。任职于国家建材部水泥工业设计院和上海市地下空间设计研究总院(上海地铁二号线的承建单位之一),承担国家级和上海重大建筑工程设计项目,获部级和上海市优秀建筑设计一、二等奖,入围1976年国际住宅竞赛优秀设计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

万全林先生,196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工程力学系,上海原住民,儿时居住在上海绞圈房内。

曾担任上海市地下空间设计总院设计室主任,担任上海地铁一号线人民广场站及上海市人民广场地下空间开发的结构设计负责人。曾任上海市力学学会理事会理事。

现存保留的最好的周浦棋杆村顾家老宅航拍视频

首先我们看到序一部分是建设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写的一段序言,其中一段话可以认定这段序言绝非敷衍之作。他写道:我虽然也研究过上海传统建筑的历史,但主要目的是为了做好保护建筑和城市遗产的保护,对于历史的追根溯源就显得肤浅。我认真的读了这本书,真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作者是从实际勘察的资料说话,用剖析问题本质的方法来论述。在事实面前,你肯定会相信这些实际调研成果,也会随着作者入情入理的分析而得到答案。

第二段序言是由中国建筑学会、上海建筑学会理事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设计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曹嘉明先生(我幼儿园的老同学)写的。他写道:……两位作者耗费了六年时间,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完成了这部专著,开创了由专业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联手为上海民居---绞圈房立传的先河,难能可贵。

本书以上海的古冈身、古海塘等一系列海洋特征为背景,描绘了江南民居-上海绞圈房-上海石库门,一脉相承的繁衍演进过程,从源头上厘清了上海绞圈房的来龙去脉,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也正是这两段序言把我阅读的重点引向了书中的第四章第三节《上海古民居分布的奥秘》,我认为这是这本书中最精彩的部分,这就是徐大纬老师从地质测绘的角度来分析上海地质变化,上海滩陆地的形成中上海民居的变化特征以及形成的理由。我相信在徐老师之前还没有人在上海民居形成的探讨中有这样的发现。早期大家对于绞圈房的讨论经常在建筑的特性上拘泥于是否有“墙门间”、是否有“45度坡顶”、天井是否叫“庭心”。而对于为啥在上海七宝古镇以西见不到绞圈房都没有探究。

浦东航头下沙的傅雷故居修缮后的航拍视频

我对建筑是一个外行,但是对上海的民居演变过程颇有兴趣,因此我在做上海人口述记录时对上海人与建筑的相关性放在重点。在我的朋友圈里也有不少热心于上海老建筑的朋友,由于大家所站的角度不同,看问题的方法也不同,所以对某些问题上会有所分歧,目前绞圈房的问题沉淀了20多年后爆热是出于大家开始意识到这些建筑即将消失的严重性,希望在各方努力下这一上海早期民居的建筑形式得以妥善的保护,而有些问题的争议可以暂时搁置,同时我相信绞圈房的相关讨论和出版物不会就此结束,只要有兴趣,各路高手都可以参与和发表意见和出版自己的专著。

为了了解江南民居与上海民居演变过程的相关性,就是出游也不忘拍摄相关的内容。

  我积极推荐这本《上海绞圈房探赜》,因为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探索上海民居演变过程的新路子。

   上海市区内为数不多的绞圈房现状,书中提到的山西北路海宁路的钱氏老宅。

  最近还收到娄承浩老师和朱亚夫老师的新作《上海绞圈房揭秘》也是关于上海老式民居绞圈房的内容。

  还有小邱的觅境第二部《上海滩24小时》继续讲述上海老房子的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