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84年,招宝山发现“谜”一样的石刻,经过研究竟是这六个字

 历史解密坊 2020-10-24

招宝山寓意“招财进宝”之山,是非常有名的风景游览区。不过在1984年,招宝山竟然发现了摩崖石刻,谁也不明白上面石刻符号代表着什么意思,经过研究,竟然是这六个字。您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小编就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招宝山位于浙江宁波市,是宁波非常著名的风景游览区之一。它位于宁波出海口,自古以来,都是镇海关隘、甬江咽喉、海防要塞,素有“浙东门户”之称,更是兵家必争之地。不过,招宝山的原名却为“鳌柱山”和“候涛山”,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的海口“商舶所经、百轸交集”,改称招宝山,寓“招财进宝”之意,被赋予吉祥富贵的期望。

1984年2月,镇海县委开展招保山整治的活动,召集了一些老干部在此进行义务劳动。有人却发现,在赵保山的南侧崖壁上,竟然有六个大字,六个字字迹非常清晰,排列也异常有序,看起来却如同神秘的符号,更像是天书一般,它们代表了什么意思?为了找到答案,当地县委召集了懂得古文经书的专家来此考察,却没有人能够给出准确的答案。“天书”的名气越来越大,引起了许多人的好奇,当地为了能够找到答案,甚至给出了有奖竞猜的礼物,比如彩电、冰箱等,在那个时期,这些都是价值非常高的家电。

直到一位对印度梵文有研究的历史专家,他查阅大量资料,才给出了准确的答案。原来这六个字是佛教梵文,汉字译音为“唵、嘛、呢、叭、咪、吽”,是古印度佛教的咒语,又称“六字大明咒”、意思为“六字真言”。经过进一步考证发现,此梵文为古印度的兰查体,盛于唐代。

梵文的音译以及篆刻的时代,经过一步步地考察推测出来了。然而,问题又出现了,当时的人为了什么事情而篆刻它的?又是什么人去篆刻它的?经过重重考察,专家给出了三种可能性的答案。

第一种猜想正是与阿育王舍利子来中国有关。这并不是猜测的,因为在日本有一本历史典籍——《禅学大辞典》,上面记载:“大权修利是天竺阿育王郎子,为护育王所建舍利塔,以神力来支那国,止明州招宝山”。根据其中的意思可以得出,当时释迦牟尼的舍利子,是送到“招宝山”这个地方。

还有一本《旧唐书》,也有相关记录:“宣宗即位,改元大中。大中元年二月,废除废寺令,度僧尼大兴法门,并敕释提桓因‘招宝七郎大权修理菩萨’之号。”从中得知,阿育王子护送舍利子来华,受到了当时朝廷的重视,并用招宝山的山名赐给他一个封号。根据以上的记载以及推测,阿育王舍利子来中华后,为了纪念他们或者纪念与他们有关的事件,而篆刻了这六个大字。此种猜想,也不无道理。

第二种猜想也有证据——“天书”与普陀山观音像迁入镇海有关。据普陀山的有关文献记载:“嘉靖二十六年至三十二年,王直等引倭寇骚扰山寺。三十二年秋,都司刘恩至等灭倭于潮音洞一带。督军王谊命把总李秀会同主簿李良模带兵到山,拆寺迁僧。三十六年,总制胡宗宪迁寺至镇海招宝山巅。四十年,总兵庐镗拆圆通殿至招宝山麓,另建寺院,僧真海奉观音像西迁,山中空虚。”

文献记载的年代、事件都非常清晰地指出了一件事——普陀山的观音像,迁往了镇海。据镇海的《招宝山志》记载:“观音像迁往镇海时,招宝山的布置,有紫竹林、有潮音洞等,这些景点至今犹存。

以上的历史事件,与招宝山的梵文摩崖石刻,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在佛学经典中,“六字大明咒”的文字与读音都来自于梵文。

“六字大明咒”是观音文化的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普陀山观音象迁往招宝山时,是否会有人因此刻上大慈悲观世音菩萨咒?

最后一种猜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活动有关。根据《普陀山志》记载:“崇宁间,宋侍郎刘达,给事中吴械,同使高丽还。历四昼夜,月黑云翳,罔知所向。舟人大怖,遥叩大士。俄神光满海,四烛如昼,见招宝山,遂得登岸”。

简单来说,这段文字记载了宋徽宗崇宁年间,户部侍郎刘达、给事中吴械,一同出使高丽国返程的故事。他们回程时,航船经过四昼夜,乌云蔽空、星月无光,穹宇一片墨黑,整艘船的人都非常害怕,船夫跪在船舱上,远远地向着普陀山的方向叩首祈祷。顷刻间,乌云散去,视线清明,招宝山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中。他们一行在招宝山上岸后,会不会在山体崖上,刻下大慈非观世音菩萨咒?

虽然招宝山山崖上的石刻谜团重重,但上面的寓意却很朴实——六字真言。招财进宝虽然代表着人们的期望,但是想要谋得幸福,获取财富,最终还是要靠我们自己的双手去努力。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冯豆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