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民地名」柳河沟镇村屯名字及由来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0-10-24
柳河沟镇

柳河沟镇,镇政府驻地柳河沟村。因柳河沟火车站而命名。

河沟镇人民政府

政区沿革

柳河沟镇现辖区域: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分别隶属驻地在王三户屯的新民府巡警总局第四分局和驻地在白旗堡的第五分局。黄旗堡为第四分局第一区所在地;富贵营子(1958年因修水库占地屯子消失)为第五分局第一区所在地,石狮子为分所所在地。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新民府巡警总局改为警务局,各分局改为区,隶属关系不变。1910年(清宣统二年),新民府警务局原第四警区(驻地在王三户屯)定为第五警区,原第五警区(驻地在白旗堡)定为第四警区,隶属关系随之变更。1913年(民国二年),新民府改称新民县,分别隶属驻地在白旗堡的新民县警务局第四警区和驻地在王三户屯的第五警区。

1923年(民国十二年),政区和警区分开,区划有改变,分别隶属驻地在六家子(现永安辖区)(现柳河沟镇永安据区)的新民县第四区和驻地在王三户屯的第六区。大黄旗堡隶属驻地在郭家屯新民县第一区,为管内主村。六家子(现永安据区)、大赵屯、潘家屯、滕甲河、大戴户屯、小桥子、王岗子、小赵屯、苏家屯、大石狮子、兴隆山、坝墙子(现柳河沟镇解放辖区)、高夹河为第四区管内主村。柳河沟(指现在的后柳河沟屯)、大曹屯、小朱屯为第六区的管内主村。

东北沦陷时期,隶属新民县第四区设六家子(现永安辖区)警察署,六家子(现永安辖区)为所辖村公所;第六区设王三户屯警察署。国民党统治时期,隶属新民县永安辖区,为第四区六家子乡。解放初期,区划有改变,分别隶属驻地在白旗堡的新民县第四区和驻地在卢家屯的第六区。原四区六家子(现永安辖区)划归驻地在白旗堡的第四区。南部的六家子(现永安辖区)、解放(即现坝墙子辖区)、大赵屯等村隶属第四区,北部的曹家屯、小朱屯等村划归驻地在卢家屯的第六区。1949年10月,区划变更,分别隶属新民县第四、五、六、十三区,黑岗子村的东押虎山、六家子(现永安辖区)村的莲花泡划归驻地在白旗堡的第四区;滕甲河村划归驻地在茶棚庵的第五区;潘家岗子、大石狮子、小朱屯、曹家屯划归驻地在卢家屯的第六区:南部六家子(现永安辖区)(即现在的永安)、大赵屯、坝墙子(即现在的解放)等村划归驻地在小根菜岗子(现金五台子辖区)的第十三区。1956年3月,分別隶属白旗堡区和小梁山区,小赵屯为白旗堡区所辖乡,曹家屯为小梁山区所辖乡。

此后,柳河沟现辖区域的沈山线铁路以南所有村屯隶属驻地在白旗堡区所辖的小赵屯乡;沈山线铁路以北的曹家屯等四个村隶属小梁山区所辖的卢家屯乡。1957年,六家子(现永安辖区)改称为永安。1958年2月,小赵屯调整为乡,隶属新民县。1958年10月,隶属红旗人民公社(大社),小赵屯、澎沙岗子和曹家屯为所辖管理区,村改称生产大队。小赵屯管理区辖解放大赵屯、永安、胜利等生产大队;彭沙岗子管理区辖上河滩、滕甲河等生产大队;曹家屯管理区辖潘家岗子、小朱屯等生产大队。

1961年7月,由红旗人民公社划出,成立柳河沟人民公社,辖小朱屯、曹家屯、潘家岗子、大石狮子、黑岗子、解放、大赵屯、小赵屯、永安、胜利、张家沟子、澎沙岗子、上河滩、滕甲河屯14个生产大队。1968年6月,成立柳河沟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2年,将潘家岗子大队所辖的自然屯前兴隆山和解放生产大队所辖的常家街和鲍家窝堡等5个自然屯划出,组建柳河沟生产大队。1974年,将大赵屯大队的潘家屯、毛三家子划出,组建潘家屯生产大队。

1983年9月,实行乡(镇)、村制,柳河沟人民公社改称柳河沟乡,生产大队改称村。乡辖柳河沟、小朱屯、曹家屯、潘家岗子、大石狮子、黑岗子、解放、大赵屯、小赵屯、永安、胜利、张家沟子、彭沙岗子、上河滩、滕甲河、潘家屯16个村。1997年10月,撤销柳河沟乡,设立柳河沟镇。所辖村屯不变。

政区概况

柳河沟镇位于东经122°43',北纬41°30′。地处新民市区西16千米处。东隔柳河与西城街道相望,西与大红旗镇搭界,南隔辽河与前当堡镇、大民屯镇相望,与金五台子乡毗连,北与梁山镇、卢家屯乡相邻。
2012年末,镇辖柳河沟、小朱屯、曹家屯潘家岗子、大石狮子、黑岗子、解放、大赵屯、小赵屯、永安、胜利、张家沟子、彭沙岗子、上河滩、滕甲河、潘家屯16个行政村,82个自然屯。

2012年末,驻镇单位:派出所、土地所、地税所、邮政支局、电信局、辽河河道管理所、柳河河道管理所、供电所、司法所、卫生院、学校、变电所。

域内河流有辽河、柳河。辽河从东至西由滕甲河村入境,从张家沟子村出境,河道长8.5千米。柳河从北至南由小朱屯村入境,在滕甲河村的上头子屯南部与辽河交汇,境内河道长14.5千米。

镇内有东部柳河沟和西部大石狮子2座沈山线铁路高架桥。有砖石结构桥梁10座,砖石结构小型桥240座,农田排水涵洞720个。

村屯名字及由来

柳河沟村

柳河沟村,建制村。镇政府驻地。隶属柳河沟镇。
因为柳河沟公社驻地而得名。
坐落在镇政府西南0.15千米处。柳河沟村东与西城街道柴屯村隔柳河相望,西与黑岗子村毗连,南与解放村相邻,北与小朱屯村接壤。
2012年末,村辖常家街、前兴隆山、鲍家窝堡、后姜泡、后荒地、四家人家6个自然屯。2012年总户数438户,总人口1340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64人,满族人口43人,蒙古族人口8人。
总面积5.81平方千米。地势北高南低,土质为沙碱土。耕地面积3483亩,林地面积2500亩;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全村有冷暖棚2480亩,是全镇设施农业人均面积最大的村。

境内有省道106公路,在村内通过,路段长3.2千米。村东部有柳河,流经长度1.58千米。

常家街

常家街,自然屯。村委会所在地。隶属柳河沟村。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因有两户常姓人家的来此地定居立屯,故得屯名“常家街”。
常家街东与后荒地屯毗连,西与前兴隆山屯相邻,南与后姜泡屯接壤,北与小朱村的后柳河沟屯隔沈山线铁路相望。
2012年总户数25户,人口88人。
总面积0.45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沙土。耕地面积246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前兴隆山

前兴隆山,曾用名醒龙山。自然屯。隶属柳河沟村
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道光皇帝东巡经过此地,中年休息醒来时问随行人所在地是什么地方?随行人答,是“醒龙山”,故此屯得名“醒龙山”,后来叫白了成为兴隆山。清朝末年修建沈山线铁路时,将兴隆山屯分为前后两屯,此屯在前,故得名“前兴隆山”
前兴隆山屯坐落在村委会西0.25千米处。东与常家街屯连,西与潘家岗村兴隆山屯相邻,南与解放村前姜泡屯接壤,北与小朱屯村后柳河沟屯搭界。2012年总户数174户,总人口514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160人,蒙古族人口3人。
总面积1.48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沙碱土、黑土。耕地面积1090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鲍家窝堡

鲍家窝堡,自然屯。隶属柳河沟村。1928年(民国十七年),有鲍姓人家来此庄头看地,搭了个地窝堡居住,后来此地形成屯落,故以“姓氏”加“窝堡”取名“家窝堡”
鲍家窝堡屯坐落在村委会东北1.5千米处。东与西城街道柴屯村茨榆岗子屯隔柳河相望,西与小朱屯村东岗屯和后柳河沟屯相邻,南与后荒地屯眦连,北与朱屯村黄旗堡屯搭界。
2012年总户数58户,总人口164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8人,满族人口14人。
总面积1.06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沙土。耕地面积546亩。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后姜泡

后姜泡,自然屯。隶属柳河沟村。1923年(民国十二年),有姜、齐两家族人在前姜泡屯的后边定居建屯,因为姜姓居多,故随之取屯名“后姜泡”。

后姜泡屯坐落在村委会南0.7千米处。东与四家人家屯毗连,西与黑岗子村的孙家岗子屯搭界,南与解放屯接壤,北与常家街屯相邻。
2012年总户数114户,总人口347口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ロ72人,满族人口13人。
总面积1.41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沙土。耕地面积826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后荒地

后荒地,自然屯。隶属柳河沟村。
1930年(民国十九年),因柳河涨大水,有几户人家搬家定居在前荒地后身,并立屯,取屯名为后荒地。
后荒地屯坐落在村委会东3千米处。东与西城街道柴屯村茨榆岗子隔柳河相望,西与四家人家屯毗连,南与解放村前荒地屯接壤,北与鲍家窝堡屯相邻。
2012年总户数为47户,总人口159口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3人,满族人口1人。
总面积0.85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沙土。耕地面积537亩。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四家人家

四家人家,自然屯。隶属柳河沟村。
1931年(民国二十年),从潘家岗子搬来4户潘姓人家,在此地落户定居,形成屯落后,取屯名“四家人家”。
四家人家屯坐落在村委会西南1.5千米处。东与后荒地屯搭界,西与后姜泡屯毗连,南与解放屯接壤,北与鲍家窝堡屯相邻。
2012年总户数为20户,总人口68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人,满族人口5人
总面积0.52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沙土。耕地面积237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小朱屯村

小朱屯,建制村。隶属柳河沟镇。因驻地命名。
小朱屯村坐落在镇政府驻地北2千米处。东与西城街道隔柳河相望,西与曹家屯村毗连,南与柳河沟村接壤,北与梁山镇顾屯村相邻。
2012年末,村辖小朱屯、朱家窝堡、黄旗堡、东岗、齐家窝堡、后柳河沟6个自然屯。

2012年总户数609户,总人口2020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ロ77人,满族人口32人,蒙古族人口13人,锡伯族人口14人,黎族人口1人。

总面积12.75平方千米。地势北高南低,土质为沙土、沙碱土。耕地面积7581亩,林地面积5920亩,其中果树187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全村有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300亩。
境内有国道102线,境内路段长3.83千米,省道106线公路,境内路段长2.4千米。
柳河在村东经过,河道长2.1千米。

小朱屯

小朱屯,自然屯。村委会所在地。隶属小朱屯村。
1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有几户朱姓人家在此居住,因户数不多,故以“姓氏”取屯名“小朱屯”。
小朱屯东与东岗屯相邻,西与齐家窝堡屯眦连,南与后柳河沟屯接壤,北与朱家窝堡屯搭界。
2012年总户数为41户,总人口163口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6人,满族人口5人。
总面积1.39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沙土。耕地面积815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朱家窝堡

朱家窝堡,自然屯。隶属小朱屯村。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有几户朱姓人家在此搭建窝堡,开荒种地,形成屯落后,以“姓氏”加“窝堡”取屯名“朱家窝堡”。

朱家窝堡屯坐落在村委会北2.5千米处。东与梁山镇郭屯眦连,西与卢家屯乡刘花屯相邻,南与齐家窝堡屯接壤,北与梁山镇的奇士闾屯搭界。
2012年总户数68户,总人口248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5人。
总面积4.6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沙土。耕地面积1154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为主。

黄旗堡

黄旗堡,自然屯。隶属小朱屯村。
清初,满族八旗制的黄旗人在此骑马占荒,并建起屯落,故取屯名“黄旗堡”(相传当时这里设有柳河码头,通京大御路在此通过,商贾云集,街市繁华)。

黄旗堡屯坐落在村委会东2.5千米处。东与西城街道范屯隔柳河相望,西与东岗屯毗连,南与鲍家窝堡屯隔沈山线铁路相望,北与梁山镇郭屯接壤。
2012年总户数127户,总人口414人。总人口中有农业人口5人,满族人口15人,锡伯族人口10人,黎族人口1人。
总面积3.67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沙土。耕地面积1855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大豆;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齐家窝堡

齐家窝堡,自然屯。隶属小朱屯村。
1732年(清雍正十年),有几户齐姓人家由关内迁到此地,搭建窝堡居住生活,形成屯落后,以“姓氏”加“窝堡”取屯名“齐家窝堡”。
齐家窝堡屯坐落在村委会西0.3千米处。东与小朱屯相连,西与曹家屯村茶棚屯相邻,南与潘家岗子村的兴隆山屯接壤,北与朱家窝堡屯眦连。
2012年总户数为45户,总人口158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11人,满族人口2人。
总面积1.26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沙土。耕地面积743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东岗

东岗,自然屯。隶属小朱屯村。
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在小朱屯东因柳河滚道冲积成一个大沙岗子,有几户人家在岗上建房定居,后形成屯落,取屯名“东岗”东岗屯坐落在村委会东1千米处。东与黄旗堡屯毗连,西与小朱屯相邻,南与后柳河沟屯接壤,北与梁山镇郭家屯搭界。
2012年总户数64户,总人口205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6人,满族人口6人,锡伯族人口4人。
总面积1.51平方千米。地势北高南低,土质为沙土。耕地面积935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后柳河沟

后柳河沟,曾用名柳蒿沟,自然屯。隶属小朱屯村。
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皇帝东巡在此路过,见遍地柳蒿,并且一条沟从村中穿过,皇帝见此说:“这是一条柳蒿沟”,“柳蒿沟”屯名由此而得。后因柳河在此经过,故改屯名为柳河沟。1972年,沈山线铁路南新建了柳河沟生产大队,为了区分南北柳河沟,故称此屯为“后柳河沟”。
后柳河沟屯坐落在村委会南0.7千米处。东与东岗屯接壤,西与潘家岗子村的兴隆山屯相邻,南与柳河沟村的常家街隔沈山铁路相望,北与小朱屯毗连。2012年总户数264户,总人口832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44人,满族人口4人。
总面积3.46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沙土,耕地面积2079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曹家屯村

曹家屯村,建制村。求隶属柳河沟镇。因驻地命名。
曹家屯村坐落在镇政府西北3千米处。东与小朱屯村相邻,西与卢家屯乡的陈彩窝堡屯毗连,南与潘家岗子村接壤,北与卢家屯乡的民屯搭界。

2012年末,村辖曹家屯、茶棚2个自然屯。2012年总户数645户,总人口2188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03人,满族人口10人,蒙古族人口4人,锡伯族人口15人,朝鲜族人口1人。总面积8.98平方千米。地势较为平坦,土质为沙碱土。耕地面积7654亩,林地面积1200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裸地菜、裸地西瓜、大棚“两瓜”。
有国道102公路,从村南通过,境内路段长4.4千米。

曹家屯

曹家屯,自然屯。村委会所在地。隶属曹家屯村。
1650年(清顺治七年),从山东曹州搬来曹姓兄弟四人在此定居立屯,以“姓氏”取屯名“曹家屯”。
曹家屯东与茶棚屯毗连,西与卢家屯乡陈彩窝堡屯搭界,南与潘家岗子村小桥子屯接壤,北与卢家屯乡的民屯相邻。
2012年总户数540户,总人口1813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79人,满族人口10人,锡伯族人口9人
总面积7.26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沙碱土。耕地面积6254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裸地菜、西瓜和大棚“两瓜”。

茶棚

茶棚,自然屯。隶属曹家屯村。
1836年(清道光十六年),道光皇帝东巡路过此地,中午休息搭棚喝茶,故得屯名“茶棚”。
茶棚屯坐落在村委会东1.5千米处。东与小朱屯村的齐家窝堡屯相邻,西与曹家屯毗连,南与潘家岗子村的兴隆山屯搭界,北与小朱屯村朱家窝堡屯接壤
2012年总户数105户,总人口375口人,总人口中
有非农业人口24人,锡伯族人口6人,朝鲜族人口1人。
总面积1.72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沙碱土。耕地面积1400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潘家岗子村

潘家岗子村,建制村。隶属柳河沟镇。因驻地命名。
潘家岗子村坐落在镇政府西北1.5千米处。东与小朱屯村相部,西与大石狮子村毗连,南与黑岗子村隔沈山线铁路相望,北与曹家屯村搭界。
2012年末,村辖潘家岗子、兴隆山、小桥子3个自然屯。2012年总户数587户,总人口1485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25人,满族人口23人,蒙古族人口5人,锡伯族人口13人,壮族人口2人。
总面积6.48平方千米。地势北高南低,土质为沙碱土。有耕地面积6369亩,林地面积262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沈山线铁路从村南部通过,境内全长3.1千米。

潘家岗子

潘家岗子,自然屯。村委会所在地。隶属潘家岗子村。
清康熙年间,山东维县移民中潘姓一支兄弟四人来此垦荒,在一座土岗旁建屋定居,形成屯落后,以“姓氏”加“岗子”取屯名“潘家岗子。
潘家岗子屯东与兴隆山屯毗连,西与大石狮子屯接壤,南与黑岗子村孙家岗子屯隔沈山线铁路相望,北与小桥子屯相邻。
2012年总户数356户,总人口908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72人,满族人口26人,锡伯族人口13人,壮族人口2人。
总面积3.91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沙碱土。耕地面积3984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兴隆山

兴隆山,曾用名醒龙山,自然屯。隶属潘家岗子村。
清乾隆年间开始有人居住在一土岗上,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皇帝东巡路过此地,中午休息醒来后问随行人所在之地是什么地方?随行人答,是“醒龙山”,此屯由此得名醒龙山,后来因“醒龙”和“兴隆”是谐音,所以人们白了,就叫成了“兴隆山”。

兴隆山屯坐落在村委会东1千米处。东与小朱村的后柳河沟屯搭界,西与潘家岗子屯毗连,南与柳河沟村的前兴隆山屯隔沈山线铁路相望,北与曹家屯村茶棚屯接壤。
2012年总户数为68户,总人口为427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45人,锡伯族人口9人。
总面积1.83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沙碱土。耕地面积1741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小桥子

小桥子,自然屯。隶属潘家岗子村。
1883年(清光绪九年),有关内移民到此落户,屯落建在一座小木桥的旁边,故取屯名“小桥子”。
小桥子屯坐落在村委会西北1.5千米处。东与兴隆山和后柳河沟屯毗连,西与大石狮子屯接壤,南与潘家岗子屯相邻,北与曹家屯搭界。
2012年总户数63户,总人口150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8人,蒙古族人口2人。
总面积0.74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沙碱土。耕地面积643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大石狮子村

大石子村,建制村。隶属柳河沟镇辖大石狮子一个自然屯。以驻地命名。
1882年(清光绪八年),山东移民中,有苏、李、路三大户到此定居,因村西有五个大石头狮子,故得名“大石狮子”。
东与潘家岗子村相邻,西与大红旗镇流泉地村毗连,南隔沈山线铁路与黑岗子村和大红旗马糖坊搭界,北与曹家屯村接壤。
2012年总户数597户,总人口2111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72人,满族人口6人,锡伯族人口34人,回族人口1人。
总面积7.66平方千米。地势北高南低,土质为黑土、沙碱土。耕地面积7800亩,林地面积400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裸地菜。
沈山线铁路从村南通过,境内全长2.38千米。



黑岗子村

黑岗子村,建制村。隶属柳河沟镇。
村名由来是村与屯(村驻地)相区别而取得简称。
黑岗子村坐落于镇政府西南4.5千米处。东与柳河沟解放两村搭界,西与大红镇马塘坊村相邻,南与永安村连,北与潘家岗子村接填。
2012年末,村辖后黑岗子,孙家岗子、李影窝堡、东押虎山、前黑岗子、何家街、茨榆岗郭家荒8个自然屯。2012年总户数828户,总人口2786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34人,锡伯族人口8人、蒙古族人口1人。
总面积15.49平方千米。地势北高南低,土质为黑土。耕地面积12765亩,林地面积1054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水稻;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村内有县(县级市)级公交线路2条,是孙甲线,境内路段长3千米;二是柳大线,境内路段1.2千米。

后黑岗子

后黑岗子,自然屯。村委会所在地。隶属黑岗子村。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关内移民在大黑油沙土岗后边建屯,故此得名“后黑岗子”。
后黑岗子东与解放村毗连,西与东押虎山屯接壤,南与前黑岗子屯搭界,北与孙家岗子屯相邻。
2012年总户数125户,总人口441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6人,满族人口5人。
总面积2.65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黑土。耕地面积1844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水稻;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孙家岗子

孙家岗子,自然屯。隶属黑岗子村。1879年(清光绪五年),从关内迁来两户孙姓人家在此地的一个大岗子旁定居,立屯时以“姓氏”加“岗子”取屯名“孙家岗子”。
孙家岗子坐落在村委会北2.5千米处。东与柳河沟村后姜泡屯、解放村的后姜泡屯接壤,西与李影窝堡屯搭界,南与后黑岗子相邻,北与潘家岗子眦连。2012年总户数123户,总人口437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5人,满族人口5人。
总面积1.72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黑土。耕地面积1566亩。主要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李影窝堡

李影窝堡,自然屯。隶属黑岗子村。1883年(清光绪九年),山东移民李影迁到此地临时搭建窝堡定居,形成屯落后,以“姓名”加“窝堡”取屯名“李影窝堡”

李影窝堡屯坐落在村委会西北4千米处。东与孙家岗子屯毗连,西与大红旗镇马糖坊屯接壤,南与东、西押虎山屯相邻,北与大石狮子村搭界。
2012年总户数38户,总人口135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3人,满族人口2人。
总面积0.96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黑土。耕地面积655亩。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东押虎山

东押虎山,自然屯。隶属黑岗子村。此地原有座山,名为押虎山。1875年(清光绪元年),有山东移民来此地定居,在山的东侧建屯,故取屯名“东押虎山”。
东押虎山屯坐落在村委会西2千米处。东与后黑岗子屯毗连,西与大红旗镇西押虎山屯接壤,南与茨榆岗子屯相邻,北与李影窝堡搭界。
2012年总户数136户,总人口454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3人,满族人口8人,回族人口1人
总面积1.96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黑土。耕地面积1718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水稻;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前黑岗子

前黑岗子,自然屯。隶属黑岗子村。
1736年(清乾隆元年)。有山东移民在大黑油沙土岗子前建屯,故取屯名“前黑岗子
前黑岗子屯坐落在村委会东1.5千米处。东与何家街眦连,西与东押虎山、后黑岗子屯相邻,南与郭家荒屯搭界,北与后黑岗子屯接壤。
2012年总户数145户,总人口467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6人,锡伯族人口8人,蒙古族人口21人。
总面积3.55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黑土。耕地面积2836亩。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何家街

何家街,自然屯。隶属黑岗子村。
1862年(清同治元年),几户何姓人家来到此地定居建屯,故取名“何家街”。
何家街屯坐落在村委会东南2.5千米处。东与大赵屯接壤,西与前黑岗子毗连,南与永安屯搭界,北与解放村前姜泡屯相邻。
2012年总户数75户,总人口247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6人,满族人口67人。
总面积1.91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黑土。耕地面积1718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水稻。

茨榆岗子

茨榆岗子,自然屯。隶属黑岗子村。
1731年(清雍正九年),有两户人家在长满茨榆树的沙岗子上定居,形成屯落后,故以“植物”加“岗子”取屯名“茨榆岗子”。
榆岗子屯坐落在村委会南4千米处。东与郭家荒屯眦连,西与大红旗镇西押虎山屯相邻,南与永安村莲花泡和大红旗镇长岗子屯搭界,北与东押虎山屯接壤。
2012年总户数116户,总人口383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2人,满族人口12人。
总面积1.54平方千米。地勢平坦,土质为黑土。耕地面积1433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水稻。

郭家荒

郭家荒,自然屯。隶属黑岗子村。
1930年(民国十九年),有几户郭姓人家在一片荒地上建屯,故以“姓氏”加荒地的“荒”字取屯名“郭家荒”。
郭家荒屯坐落在村委会南2.5千米处。东与永安村王家街屯接壤,西与茨榆岗子屯毗连,南与永安村莲花泡屯搭界,北与后黑岗子、茨榆岗子屯相邻。
2012年总户数70户,总人口222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3人,满族人口13人。
总面积1.2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黑土。耕地面积995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水稻。

解放村

解放村,建制村。隶属柳河沟镇。以驻地命名。
解放村坐落在镇政府南2千米处。东与大赵屯村搭界,西与黑岗子村毗连,南与永安村大赵屯村接壤,北与柳河沟村相邻。
2012年末,村辖解放、东青岗子、西青岗子、前荒地、前姜泡、齐家窝堡6个自然屯。
2012年总户数650户,总人口2094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102人,满族人口84人、蒙古族人口3人,锡伯族人口5人。
总面积9.88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沙碱土。耕地面积10140亩,林地面积3650面,果树地200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产品因质优而远近闻名。境内有省道106公路从村西穿过,境内路段长2千米。
境内有柳河在村东经过,河段长5千米

解放

解放,曾用名坝墙子。自然屯。村委会所在地。隶属解放村。
1919年(民国八年),因柳河水成灾,当地人在屯东、西两侧修坝似土墙、故此地有东、西坝墙子(两屯)名称之分。1950年,经新民县政府批准,东、西坝墙子合并统称为“解放”。

解放屯东与西青岗子屯毗连,西与前姜泡屯搭界,南与黑岗子村何家街屯接壤,北与柳河沟村后姜泡屯相邻。
2012年总户数166户,总人口539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22人,满族人口19人,锡伯族人口4人,蒙古族人口2人。
总面积2.76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沙土。耕地面积2901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东青岗子

东青岗子,自然屯。隶属解放村。
1917年(民国六年),有几户人家迁移到长满青松的大岗子东侧定居,形成屯落后,以“方位”加“岗子”取屯名“东青岗子”。
东青岗子屯坐落在村委会东3千米处。东与大赵屯村北四家屯搭界,西与西青岗子毗连,南与大赵屯相邻,与前荒地屯接壤。
2012年总户数119户,总人口405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11人,满族人口4人,蒙古族人口1人。
总面积2.09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沙土。耕地面积1968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西青岗子

西青岗子,自然屯。隶属解放村。
1917年(民国六年),有几户人家迁移到长满青松的大岗子西侧落户定居,形成屯落后,以“方位”加“岗子”取屯名“西青岗子”。
西青岗屯坐落在村委会东1.5千米处。东与东青岗子相邻,西与解放屯毗连,南与齐家窝堡屯接壤,北与前荒地屯搭界。
2012年总户数92户,总人口285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23人,满族人口2人。
总面积1.42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沙土。耕地面积1442亩,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前荒地

前荒地,曾用名荒地、自然屯。隶属解放。
1854年(清咸丰四年),关内移民在一片荒地上建屯,取屯名荒地,1930年,在荒地屯后又建一屯,称后荒地,荒地屯因地理位置居前也随之改称“前荒地”。
前荒地屯坐落在村委会东北2.5千米处。东与东青岗子屯相邻,西与柳河沟村四家人家屯毗连,南与西青岗子屯接壤,北与柳河沟村后荒地屯搭界。2012年总户数85户,总人口277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8人,满族人口12人。
总面积1.09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沙土。有耕地面积1189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前姜泡

前姜泡,自然屯。隶属解放村。
1878年(清光绪四年),有几户姜姓人家在河泡前边定居建屯,故以“方位”加“姓氏”加河泡的“泡”字取屯名“前姜泡前姜泡屯坐落在村委会西0.7千米处。东隔省道106线与解放屯相望,西与黑岗子村孙家岗子屯接壤,南与黑岗子村何家街屯搭界,北与柳河沟村前兴隆山屯毗连。
2012年总户数为115户,总人口345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34人,满族人口4人。
总面积1.38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沙土。有耕地面积1410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齐家窝堡

齐家窝堡,自然屯。隶属解放村。
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有几户齐姓人家在此地搭窝堡定居,形成屯落后,以“姓氏”加“窝堡”取屯名“齐家窝堡”。
齐家窝堡屯坐落在村委会西2千米处。东与大赵屯村北四家子屯接壤,西与解放屯毗连,南与大赵屯村接壤,北与西青岗子相邻。
2012年总户数73户,总人口243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4人,满族人口3人,锡伯族人口1人。
总面积1.23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以沙土为主。耕地面积1230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大赵屯村

大赵屯村,建制村。隶属柳河沟镇因驻地命名。
大赵屯村坐落在镇政府东南12千米处。东与潘家屯村相部,西隔省道106线与黑岗子村何家街相望,南与小赵屯村王家岗子屯接壤,北与解放村齐家窝堡屯搭界。
2012年末,村辖大赵屯、北四家子、高家窝堡3个自然屯。2012年总户数365户,总人口1284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5人,满族人口3人,蒙古族人口5人,锡伯族人口1人。
总面积8.29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沙土。耕地面积7800亩,林地面积1800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境内有辽新高速公路在村中通过,境内路段长2.96千米;有县级公路孙甲线在村中穿过,境内路段长2.7千米。

大赵屯

大赵屯,自然屯。村委会所在地。隶属大赵屯屯村。
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有赵姓大家族在此地定居,形成屯落后,取屯名“大赵屯”。
大赵屯东与潘家屯毗连,西与黑岗子村何家街屯相邻,南与小赵屯村王家岗子屯接壤,北与解放村齐家窝堡屯搭界。
2012年总户数257户,总人口978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14人,满族人口2人,锡伯族人口1人
总面积5.23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沙土。耕地面积4942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北四家子

北四家子,自然屯。隶属大赵屯村。
1862年(清同治元年),有四户人家在此地定居,形成屯落后,因在大赵屯北,故取屯名“北四家子”。
北四家子屯坐落在村委会东北2千米处。东与潘家屯村毛三家子屯接壤,南与大赵屯村潘家屯相邻,西与解放村齐家窝堡屯毗连,北与解放村的东、西青岗子屯搭界。
2012年总户数60户,总人口155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1人,满族人口1人。
总面积1.61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沙土。耕地面积1489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大棚“两瓜”。

高家窝堡

高家窝堡,自然屯。隶属大赵屯村。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有几户高姓人家到此地定居建屯,以“姓氏”加“窝堡”取屯名“高家窝堡,
高家窝堡屯坐落在村委会东南1千米处。东与潘家屯村接壤,南与小赵屯村王家岗子屯搭界,西与永安村王家街屯毗连,北与大赵屯相邻。
2012年总户数48户,总人口151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1人,满族人口1人。
总面积1.45平方千米。地勢平坦,土质为沙土。耕地面积1369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水稻;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小赵屯村

小赵屯村,建制村。隶属柳河沟镇因驻地命名。
小赵屯村坐落在镇政府南12千米处。东与彭沙岗子村接壤,西隔省道106线与永安村相望,南与张家沟子村、胜利村相邻,北与大赵屯村搭界。2012年末,村辖小赵屯、苏家岗、王家岗子、台泡子、小南地5个自然屯。2012年总户数618户,总人口1844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0人,满族人口2人,锡伯族人口3人。
总面积8.06平方千米。地势北高南低,土质为沙碱土。耕地面积9120亩,林地面积960面。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水稻;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境内有辽新高速公路在村东穿过,境内路段长2.34千米;有省道106线在村西经过,境内路段长1.5千米;有县级公路马前线从村中穿过,境内路段长2.6千米。

小赵屯

小赵屯,自然屯。村委会所在地。隶属小赵屯村。
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从北部的大赵屯搬迁出部分人家在此地落户立屯,因户数较少,故取名“小赵屯”
小赵屯东与台泡子屯毗连,西与苏家岗子屯相邻,南与张家沟子村和胜利村搭界,北与永安村张家街相望。
2012年总户数120户,总人口349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2人,锡伯族3人。
总面积1.26平方千米。地势北高南低,土质为沙碱土。耕地面积1480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水稻;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苏家岗

苏家岗,自然屯。隶属小赵屯村。
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有四户苏姓人家从山东移民到此地的土岗子上建房立屯,故以姓氏”加土岗的“岗”字取屯名“苏家岗”。

苏家岗屯坐落在村委会西北1.5千米处。东和南与小赵屯相邻,西和北与永安村接壤。

2012年总户数90户,总人口290人。
总面积1.08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沙碱土。耕地面积1150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

王家岗子

王家岗子,自然屯。隶属小赵屯村。1780年(清乾降四十五年),有几户王姓人家从关内移民到此地,再附近的土岗子上盖房建屯,故以“姓氏”加“岗子”取屯名“王家岗子”
王家岗子屯坐落在村委会东2千米处。东与上河滩村马场屯相邻,西与台泡子屯毗连,南与张家沟子村苏家屯接壤,北与大赵屯村高家窝堡搭界。
2012年总户数120户,总人为327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8人。
总面积1.76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沙碱土。耕地面积2140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台泡子

台泡子,自然屯。隶属小赵屯村
1768年(清乾降三十三年),有几户关内移民在一河泡子旁的土台子处盖房,定居并建屯,故取屯名“台泡子”
台泡子屯坐落在村委会东1千米处。东与王家岗子屯连,西与小赵屯相邻,南与张家沟子屯搭界,北与大赵屯接壤。
2012年总户数130户,总人口409人,总人口中有作农业人口6人。
总面积1.93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沙碱土。耕地面积2200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大“两瓜”

小南地

小南地,自然屯。隶属小赵屯村。
1950年,有部分农户从小赵屯迁出,在南部的一个地方建立个小屯子,因户数较少,故取屯名“小南地”
小南地屯坐落在村委会西南1千米处。东与张家沟子村的苏家屯毗连,南与胜利村的赵家窑相邻,西隔106公路与胜利村南四家子屯接壤,北与小赵屯搭界。
2012年总户数28户,总人口80人。
总面积0.38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黑土。耕地面积350亩。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

永安村

永安村,建制村。村委会驻地在永安街,隶属柳河沟镇。
村名由来是村与屯(永安街)相区别而取得简称。
永安村坐落在柳河沟镇政府南8千米处。东与大赵屯、小赵屯搭界,西与大红旗镇长岗子村、马糖坊村毗邻,南与胜利村搭界,北与黑岗子村接壤。2012年末,村前八家子,八家子,东

八家子,莲花泡、永安街、张家街、王家街7个自然屯。2012年总户数437户,总人口1536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1人,满族人口1人,锡伯族人口15人。
总面积8.97平方千米。地势北高南低,土质为青碱土、黑土。耕地面积8510亩,林地面积1370亩。其中果树650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水稻;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有省道106线由村东穿过,境内路段长1.58千米。

永安街

永安街,曾用名六家子。自然屯。村委会所在地。隶属永安村。
1670年(清康九年),有六户人家在此地落户,立屯时故取名六家子。1957年,取全街水久安定之意,经新民县政府同意改为“永安街”(现在的永安街还包括原来的白家街)。
永安街屯东与张家街屯毗连,西与莲花泡屯相邻,南与胜利村南四家子屯接壤,北与黑岗子村何家街屯搭界
2012年总户数95户,总人口302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5人,满族人口3人,锡伯族人口4人
总面积1.91平方千米。地势北高南低,土质为青碱土。耕地面积1890亩。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等

前八家子

前八家子,自然屯。隶属永安村。
1877年(清光绪三年)立屯,有前后两个屯均为八户人家。此屯在前,故得屯名“前八家子
前八家子屯坐落在村委会西南2千米处。东与小赵屯村的苏家岗子屯毗连,西与大红旗镇东平岗子屯接壤,南与胜利村南四家子相邻,北与西八家子屯搭界。
2012年总户数74户,总人口239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6人,满族人口1人,锡伯族人口2人。
总面积1.2平方千米。地势比较平坦,土质为黑土。耕地面积1050亩。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主要经济作物大棚“两瓜”

西八家子

西八家子,曾用名后八家子。自然屯。隶属永安村。
1877年(清光绪三年)立屯,有前后两个屯均为八户人家。此屯在后,故取屯名后八家子。后因屯子扩大,又分东、西八家子,此屯居西,故改屯名为“西八家子”。
西八家子屯坐落在村委会西2千米处。东与东八家子毗连西与大红旗镇东平岗子屯接壤,南与前八家子相邻,北与莲花泡屯搭界。
2012年总户数64户,总人口201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1人,锡伯族人口2人。
总面积1.08平方千米。地势比较平坦,土质为黑土。耕地面积980亩。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等。

东八家子

东八家子,自然屯。隶属永安村。
1877年(清光绪三年),后八家子建屯后户数和人口逐年增多,屯子越来越大,部分居民搬迁到屯东另立新屯,取屯名“东八家子。

东八家子屯坐落在村委会西1.5千米处。东与永安村永安街屯接壤,西与西八家子屯相邻,南与前八家子屯连,北与莲花泡屯搭界。
2012年总户数53户,总人口215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1人,锡伯族人口2人。
总面积1.15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黑土。耕地面积1040亩。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莲花泡

莲花泡,自然屯。隶属永安村。
1780年(清乾隆四十五年),有几户人家在长满莲花的泡子旁建房定居并立屯,故以“植物”加水泡子的“泡”字取屯名“连花泡”。

莲花泡屯位于坐落在村委会西1千米处。东与永安村永安街屯搭界,西与大红旗镇东平岗子屯接,南与东八家子屯毗连,北与黑岗子村后黑岗子屯相邻。

2012年总户数39户,总人口153人。总人口中有作农业人口2人,锡伯族人口1人。
总面积0.95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黑土。耕地面积860亩。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主要经济作物为大“两瓜”。

王家街

王家街,自然屯。隶属永安村
1704年(清乾隆五十九年),有几户王姓人家在此地先居,形成屯落后,取屯名“王家街”
王家街屯坐落在村委会东北1.5千米处。东与大赵屯接,西与永安街相部,南与张家连,北与黑岗子村和大赵屯村搭界
2012年总户数47户,总人口175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2人,伯族人口1人,蒙族人口5人
总面积1.15平方千米。地势比较平,土质为青碱土。耕地面积1120亩。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等

张家街

张家街,自然屯。隶属永安村
1718年(请康熙五十七年),有张姓人家在此地建房定居,立屯时,故取屯名“张家街”。
张家街屯坐落在村委会东1.5千米处。东与大赵屯村接壤,西与永安街毗连,南与小赵屯村苏家岗屯搭界,北与王家街相邻。
2012年总户数65户,总人口251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4人,锡伯族人口3人。
总面积1.53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青碱土。耕地面积1570亩。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胜利村

胜利村,建制村。隶属柳河沟镇,因驻地命名。
胜利村坐落在镇政府南12千米处。东与张家沟子村相邻西与大红旗镇长岗子村搭界,南与金五台子乡鲶鱼泡子村接壤,北与永安村毗邻。
2012年末,村辖胜利、关家营子、魏家窑赵家、南四家子5个自然屯。2012年总户数526户,总人口为1803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8人,满族人口164人,蒙古族人口4人,锡伯族人口125人,回族人口1人。
总面积8.52平方千米。地势较低洼,土质为黑土。有耕地面积8370亩,林地面积257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水稻。
境内有辽新高速公路在村东通过,境内路段长1千米;有省道106线从村东经过,境内路段长3.5千米;有县级公路马前线贯穿东西,境内路段长1.5千米。

胜利

胜利,曾用名孙家窝堡。自然屯。村委会所在地。隶属胜利村。
1783年(清乾隆四十八年),孙姓庄头在此地搭建窝堡先居,形成屯落后,取屯名孙家窝堡。1948年新民解放,农民会研究决定改名屯为胜利,后经新民县政府同意正式命名为“胜利”。
胜利屯东与魏家窑屯毗连,西与大红旗镇长岗子村韭菜岗子屯接壤,南与金五台子乡鲶鱼泡屯搭界,北与南四家子毗连。
2012年总户数165户,总人口521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ロ8人,满族人口55人,锡伯族人口4人,回族人口1人
总面积2.75平方千米。地势低洼,土质为黑土。耕地面积624亩,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玉米。

关家营子

关家营子,自然屯。隶属胜利村。
清雍正年间,有关姓兄弟五个在此地建房定居(关姓是清朝八旗中人,锡伯族),因当时全屯无二姓,故取屯名“关家营子”。

关家营子屯坐落在村委会东南1.65千米处。东和南与金五台子乡鲶鱼泡村周家岗屯接壤,西与金五台子乡小根菜子屯搭界,北与魏家容屯毗连。

2012年总户数57户,总人口205人,总人中有非农业人口1人、锡伯族人口110人。总面积1.31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黑土。耕地面积1323亩。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玉米。

魏家窑

魏家窑,自然屯。隶属胜利村。
1865年(清同治四年)立屯,屯中魏姓人家居多,以烧窑为生,故取屯名“魏家窑”。

魏家窑屯坐落在村委会东0.5千米处。东与张家沟子村李家屯相邻,西与胜利屯接壤、南与关家营子屯搭界,北与赵家屯毗连。
2012年总户数81户,总人口276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3人,满族人口1人,锡伯族人口3人。
总面积1.35平方千米。地势较低,土质为黑土。耕地面积1327。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

赵家窑

赵家窑,自然屯。隶属胜利村。
1883年(清光绪九年),有几户赵姓人家在此地建房居住,以烧窑为生,故取屯名“赵家窑”。

赵家屯位坐落在村委会东北1千米处。东与张家沟子村苏家屯接壤,西与张家沟子村南四家子屯相邻,南与魏家窑屯毗连,北与小赵屯村小南地屯搭界。2012年总户数100户,总人口306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3人,满族人口6人,锡伯族人口4人。
总面积1.45平方千米。地势低洼,土质为黑土。耕地面积1447亩。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

南四家子

南四家子,曾用名四家子,自然屯。隶属胜利村。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有四户人家在此地先居,形成屯落后,取名四家子。因镇内大赵屯村有北四家子,四家子位居南,故解放后改屯名为“南四家子”。
南四家子屯坐落在村委会北1.5千米处。东与小赵屯村小南地屯搭界,南与胜利屯毗连,西与永安村前八家子屯相邻,北与永安屯接壤。
2012年总户数123户,总人口465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3人,满族人口101人,锡伯族人口4人。
总面积1.66平方千米。地势低洼,土质为黑土。耕地面积1647亩。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张家沟子村

张家沟子村,建制村。隶属柳河沟镇。因驻地命名。
张家于村坐落在镇政府南13千米处。东与彭沙岗子村相邻,西与胜利村接壤,南与金五台子乡鱼泡子村搭界,北与小赵屯村毗连。
2012年末,村辖张家沟子、李家窑、林家窑、崔家窑、杨家岗、古岗子、青台泡、苏家屯8个自然屯。2012年总户数574户,总人口1943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8人,满族人口13人,蒙古族人口3人,锡伯族人口6人。
总面积10.57平方千米。地势比较低洼,土质为黑土,耕地面积9572亩,林地面积980亩,其中果树165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水稻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辽新高速公路从村中通过,境内路段长3.7千米。辽河在村南部经过,境内河段长3千米。

张家沟子

张家沟子,曾用名榆树坨子,自然屯。村委会所在地。隶属张家沟子村。
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有山东移民来到此地,在长满榆树的沙丘上建房定居并立屯,故取屯名榆树坨子。后因河流在屯旁冲出一道沟且屯中张姓居多,故改屯名为“张家沟子”
张家沟子屯东与苏家屯、青台泡屯毗连,西与李家窑、林家窑屯相邻,南与古岗子、杨家岗搭界,北与小赵屯接壤。
2012年总户数58户,总人口214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8人,满族人口3人。
总面积1.2平方千米。地势低洼,土质为黑土。耕地面积1085亩。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和玉米。

李家窑

李家窑,自然屯。隶属张家沟子村。1874年(同治十三年),有李姓移民在此地建房定居并立屯,以烧窑为生,故取屯名“李家窑”。
李家窑屯坐落在村委会西1.25千米处。东与张家沟子屯相邻,南与林家窑相连,西邻胜利村的魏家窑,北与胜利村赵家窑屯接壤。
2012年总户数41户,总人口112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2人,满族人口3人。
总面积0.95平方千米。地势低洼,土质为黑土。耕地面积938亩。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

林家窑

林家窑,自然屯。隶属张家沟子村.
1872年(清同治十三年),有林姓移民在此地建房定居,以烧窑为生,形成屯落后,取屯名“林家窑”。
林家窑屯坐落在村委会西1.8千米处。东与张家沟子屯眦连,西与胜利村魏家窑屯接壤,南与崔家窑屯接,北与李家屯相邻。
2012年总户数35户,总人口105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2人。
总面积0.78平方千米。地势低洼,土质为黑土。耕地面积587亩。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


崔家窑

崔家窑,自然屯。隶属张家子村。1876年(清光二年)、有姓移民在此地建房定居,以烧窑为生,形成屯落后,取屯名崔家窑。

崔家窑屯坐落在村委会西南1.5千米处。东与张家沟子屯相邻,西与胜利屯接壤,南与金五台子乡鲶鱼泡村周家岗子屯搭界,北与林家窑相连。
2012年总户数61户,总人口289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1人,满族人ロ1人,锡伯放人ロ3人
总面积1.3平方千米。地勢低洼,土质为黑上。耕地面积1325亩。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

杨家岗

杨家岗,自然屯。隶属张家沟子村。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有杨姓移民在大岗子上建房定居,形成屯落后,取屯名“杨家岗”。
杨家岗屯坐落在村委会南1.5千米处。东与古岗子屯毗连,西与崔家窑屯相邻,南与金五台子乡鲫鱼泡接壤,北与张家沟子屯搭界。
2012年总户数41户,总人口224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1人,锡伯族人口1人。
总面积0.98平方千米。地势低洼,土质为黑土。耕地面积932亩,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

古岗子

古岗子,自然屯。隶属张家沟子村。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有移民开始在土岗子旁建房定居并立屯。这一土岗子多年经辽河涨水冲刷,仍然存在,故得屯名“古岗子”。

古岗子屯坐落在村委会南0.5千米处。东与青台泡屯毗连,西与杨家岗屯相邻,南与金五台子乡季家房屯接壤,北与张家沟子屯搭界。
2012年总户数68户、总人口196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1人、蒙古族人口1人
总面积0.96平方千米。地势低洼,土质为黑士。耕地面积965亩,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玉米。

青台泡

青台泡、曾用名青苔泡,自然屯。隶属张家沟子村。
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有关内移民开始在长满青苔的河泡旁建房定居并立屯,故取屯名青苔泡、后叫白了称“青台泡”
青台泡屯坐落在村委会东南1、5千米处。东与彭沙村前高家窝堡屯相邻、西与张家沟子屯毗连,南与金五台子乡鲫鱼泡村李家房屯接壤、北与苏家屯搭界。
2012年总户数73户,总人口172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3人、满族人口1人。
总面积0.98平方千米。地势低洼,土质为黑土。耕地面积898亩,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玉米

苏家屯

苏家屯,自然屯。隶属张家沟子村
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关内移民中有几户苏姓人家在此地建房定居并建屯,形成屯落后,取屯名“苏家屯”。
苏家屯坐落在村委会东0.8千米处。东与彭沙村前、后高家岗子屯相部,西与张家沟子屯毗连,南与青台泡屯搭界,北与小赵屯村王家子屯接壤。

2012年总户数197户,总人口631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10人,满族人口5人,锡伯族人口2人、蒙族人1人。
总面积3.51平方千米。地势低洼,土质为黑碱土。耕地面积2842亩。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彭沙岗子村

彭沙岗子,建制村。村委会驻地在东陈屯,隶属柳河沟镇。
彭沙岗子是原管理区名称,1958年10月,是红旗公社的管理区也是原生产大队名称。实行乡(镇)、村制时,改称彭沙岗子村。
彭沙岗了村坐落在镇政府东南15千米处。东与上河滩村搭界,西与张家沟子村相邻,南与前当堡镇茨林子村接壤,北与大赵屯、潘家屯村毗连。
2012年末,村辖东彭沙岗子、西彭沙岗子、前高家窝堡,后高家窝堡、双木挂、东陈屯、西陈屯7个自然屯。2012年总户数343户,总人口1513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5人,满族人口5人,蒙古族人口7人。
总面积7.63平方千米。地势低洼且北高南低,土质为黑土。耕地面积900亩,林地面积1354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水稻;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境内有县级公路马前线在村北部通过,路段长1千米。境内有辽河经过,河道长4千米。

东陈屯

东陈屯,自然屯。村委会所在地。隶属彭沙岗子村。
1881年(清光绪七年),关内移民来此定居建屯,因陈姓人家较多、且位置居东,故取名“东陈屯”
东陈屯东与双木挂屯眦连,西与西陈屯相邻,南与后高家窝堡屯搭界,北与大赵屯接壤。
2012年总户数60户,总人口266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4人。
总面积1.21平方千米。地势低洼,土质为黑碱土。耕地面积1560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和水稻等;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东彭沙岗子

东彭沙岗子,自然屯。隶属彭沙岗子村。1780年(清乾隆四十五年),有几户彭姓人家首先在沙岗东侧建屯,故取名“东彭沙岗子”。
东彭沙岗子屯坐落在村委会东南1.8千米处。东和北与上河滩村相邻,南与前当堡镇茨林子屯搭界,西与西彭沙岗子毗连。
2012年总户数58户,总人口258人。
总面积1.12平方千米。地势低洼,土质为黑土。耕地面积1456亩。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西彭沙岗子

西彭沙岗子,自然屯。隶属彭沙岗子村。
1780年(清乾隆四十五年),有几户彭姓人家在沙岗子的西侧定居建屯,故取名西彭沙岗子。
西彭沙岗子屯坐落在村委会东南1.5千米处。东与东彭沙岗子连,西与前高家窝堡屯相邻,南与前当堡镇茨林子屯隔辽河相望,北与双木挂屯搭界。
2012年总户数45户,总人口191人。
总面积1.02平方千米。地势低洼,土质为果土。耕地面积1144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水稻;主要经济作物为大“两瓜”。

前高家窝堡

前高家窝堡,曾用名高家窝堡。自然屯。隶属彭沙岗子村。
1741年(清乾隆六年),有几户高姓山东移民来此地搭窝堡定居,形成屯落后,取屯名高家窝堡。后来因辽河涨水,河道北移逼近村屯(当时没有辽河大堤),1955年前后,高家窝堡全屯分期分批迁往现住地,形成前后两个屯子,此屯在前,故取名“前高家窝堡”。
前高家窝堡屯坐落在村委会南1.5千米处。东与西彭沙岗子眦连,西与张家沟子村青台泡屯相邻,南与前当堡镇茨林子屯接壤,北与后高家窝堡搭界。
2012年总户数34户,总人口149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人。
总面积0.91平方千米。地势低洼,土质为黑碱土。耕地面积912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水稻。

后高家窝堡

后高家窝堡,曾用名高家窝堡。自然屯。隶属彭沙岗子村。

1741年(清乾隆六年),有几户高姓山东移民来此地搭窝堡定居,形成屯落后,取名高家窝堡。后来因辽河涨水,河道北移逼近村屯,1955年前后,高家窝堡全屯分期分批迁往现住地,形成前后两个屯子,此屯居后,故取名后“高家窝堡”。
后高家窝堡坐落在村委会南1.2千米处。东与西彭沙岗子屯相邻,西与张家沟子村苏家屯接壤,南与前高家堡屯毗连,北与双木挂屯搭界。
2012年总户数49户,总人口202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5人,满族人口5人。
总面积1.08平方千米。地势低洼,土质为黑土。耕地面积1288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水稻: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双木挂

双木挂,自然屯。隶属彭沙岗子村。1876年(清光绪二年),有关内移民来此定居,因此地有个土岗子,岗子上长满桑树,冬季雪后,满树银白,早春、深秋季节常有雾淞出现,雾凇俗称树挂,景色壮观,故取名桑木挂,后来叫白了,叫成“双木挂。
双木挂屯坐落在村委会东0.5千米处。东与上河滩村陈家街屯接壤,西与东陈屯毗连,南与后高家窝堡相部,北与上河滩村马场屯搭界。
2012年总户数50户,总人口226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人。
总面积1.26平方千米。地势低洼,土质为黑碱土。耕地面积1377亩。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玉米等;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西陈屯

西陈屯,自然屯。隶属彭沙岗子村。1881年(清光绪七年)关内移民来此定居建屯,因陈姓人家较多,且位置居西,故取名“西陈屯”
西陈屯坐落在村委会西1千米处。东与东陈屯毗连,西和南与张家沟子村苏家屯搭界,北与小赵屯村王家岗子屯接壤。
2012年总户数47户,总人口221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3人。
总面积1.03平方千米。地势低洼,土质为黑碱土。耕地面积1254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水稻;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上河滩村

上河滩村,建制村。隶属柳河沟镇。因最早有人居住在辽河上游的滩地上,故而命名。
上河滩村坐落在镇政府东南15千米处。东、南两面隔辽河与大民屯镇西章士台村南岗屯相望,西与彭沙子村搭界,北与潘家屯村接壤。
2012年末,村辖陈家街、窦家街、赵家街、张家街、小二罗、小桥子、马场7个自然屯。2012年总户数352户,总人口1389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6人,满族人口1人,蒙古族人口1人,锡伯族人口1人。
总面积13.49平方千米。地势比较低洼,土质为黑沙碱土。耕地面积13000亩,林地面积750亩。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境内有县级公路马前线从村中穿过,路段长2千米。境内有辽河经过,全长3.2千米。



窦家街

窦家街,自然屯。村委会所在地。隶属上河滩村。
1874年(清同治十一年),关内移民开始在此立屯,当时窦姓居多、故取名窦家街。1998年将原来的张豆房小屯子(只有16户人家)合并到“窦家街”。
窦家街屯东与赵家街屯毗连,南与张家街相邻,西与陈家街屯接壤,北与马场屯搭界。
2012年总户数70户,总人口280人,总人口中锡伯族人口1人。
总面积2.62平方千米。地势低洼,土质为黑碱土。耕地面积2600亩。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陈家街

陈家街,自然屯。隶属上河滩村。
1872年(清同治十ー年),关内移民来此定居,因多数人家为陈姓,故取名陈家街。
陈家屯坐落在村委会西南0.7千米处。东与案家街相部,西与彭沙岗子村双木挂屯接壤,南隔辽河与前当堡镇林子屯相望,北与马场屯连。2012年总户数35户,总人口141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人
总面积1.35平方千米。地势低洼,土质为黑碱土。耕地面积1300亩。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

赵家街

赵家街,自然屯。隶属上河村。1877年(清光绪三年),关内移民开始在此定居立屯,因赵姓居多,故取名“赵家街”。

赵家街屯坐落在村委会东0.5千米处。东与小二罗屯相邻,西与窦家街屯毗连,南与张家街屯接壤,北与马场屯搭界。
2012年总户数46户,总人口185人。
总面积1.83平方千米。地势低洼,土质为碱土。耕地面积1700亩。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玉米

张家街

张家街,自然屯。隶属上河滩村。
1876年(清光绪二年)开始有移民在此定居立屯,因张姓居多故取名“张家街”
张家街屯坐落在村委会东南1千米处。东与小二罗屯连。西与窦家街相邻,南与小桥子屯搭界北与赵家街屯接壤。
2012年总户数23户,总人口70人。
总面积0.75平方千米。地势低洼,土质为土。耕地面积680亩。主要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等

小二罗

小二罗,自然屯。隶属上河滩村。1878年(清光结四年),有两户罗姓移民在此定居,故取屯名“小二罗”。
小二罗街坐落在村委会东北1.5千米处。东和南与大民屯镇西章士台村隔辽河相望,西与赵家街相邻,北与滕甲河村高甲河、山里红岗子屯搭界。
2012年总户数68户,总人口271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ロ3人,满族人口1人,蒙古族人口1人
总面积2.72平方千米。地势低洼,土质为沙碱土。耕地面积2620亩。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玉米。

小桥子

小桥子,自然屯。隶属上河滩村。
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开始有移民在此定居,立屯于辽河支流的一小木桥旁,故取屯名“小桥子”
小桥子屯坐落在村委会东南1千米处。东与小二罗屯毗连,西与东彭沙岗子屯相邻,南隔辽河与前当堡镇茨林子屯搭界,北与张家街屯接壤
2012年总户数41户,总人口164人。
总面积1.56平方千米。地势低洼,土质为沙碱土,耕地面积1500亩。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玉米。

马场

马场,自然屯。隶属上河滩村。
1851(清咸丰元年)清朝正清王在此地设养马场,后来开始有人居住立屯,故取名“马场”。
马场屯坐落在村委会西北1.2千米处。东与滕甲河村的高甲河相邻,西与小赵村王家岗子屯接壤,南与窦家街屯毗连,北与潘家屯村相邻。

2012年总户数69户,总人口278人。
总面积2.66平方千米。地势低洼,土质为碱土。耕地面积2600亩。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滕甲河村

甲河村,建制村。隶属柳河沟镇。
村名由来曾因驻地在藤甲河自然屯得名。

后滕甲河自然屯改名称为沙岗。为村与屯相区分,保持原名称不变。
坐落在镇政府东南16千米处。东和北隔柳河与西城街道梁家烧锅村相望,西与潘家屯村接壤,南与大民屯镇的东章土台村隔辽河相望。2012年末,村辖高甲河、山里红岗子、沙岗(原名滕甲河)、上头子、戴户屯、何吕窝堡6个自然屯。

2012年总户数567户,总人口1565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16人,满族人口9人,蒙古族人口2人,锡伯族人口2人,回族人口1人。
总面积13.15平方千米。地势北高南低,土质为沙土。耕地面积11327亩,林地面积6355亩,其中果树地80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林业和畜牧业是该村的特色产业。
境内有辽河、柳河在本村的上头子屯南部交汇,境内柳河段长4千米,辽河段长6千米。

沙岗

沙岗,曾用名藤夹河和藤甲河。自然屯。村委会所在地。隶属滕甲河村。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有几户滕姓移民来此地定居,在辽、柳河中间的沙岗子上建屯,故取屯名滕夹河,后取谐音叫滕甲河,再后来因此地春夏风沙特别大,故改屯名“沙岗”。
沙岗屯东隔柳河与西城街道梁家烧锅村王家窝堡屯相望,西与何吕窝堡屯接壤,南与大民屯镇西章士台村隔辽河相望,北与上头子屯毗连。
2012年总户数94户,总人口295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3人,满族人口3人。
总面积4.82平方千米。地势较高,土质为沙土。耕地面积4728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高甲河

高甲河,曾用名高夹河。自然屯。隶属滕甲河村。
1879年(清光绪五年)有5户高姓关内移民在辽、柳河之间定居,屯子夹在两河之间,故取名高夹河,后取谐音称“高甲河”
高甲河屯坐落在村委会西南1.8千米处。东与山里红岗子屯毗连,西与上河滩村马场屯相邻,南与上河滩村的小二罗街指界,北与何窝屯接壤。

2012年总户数91户,总人口302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18人,锡伯族人口2人。
总面积1.58平方千米。地势较高,土质为沙土。耕地面积1455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山里红岗子

山里红岗子,自然屯。隶属甲河村。

1920年(民国九年),有几户李姓人家来此定居,并在土岗上栽种山里红树,故此得屯名。
山里红岗子屯位于坐落在村委会西南1.5千米处。东与大民屯镇的平安堡隔辽河相望,西与高甲河屯相邻,南与上河滩村小二罗街邻,北与何吕窝堡屯相邻。
2012年总户数123户,总人口345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17人,满族人口2人。
总面积3.61平方千米。地势较高,土质为沙土。耕地面积2987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有大棚“两瓜”。

上头子

上头子,曾用名上码头,自然屯。隶属滕甲河村。
1831年(道光十一年),有关内移民来此定居,当时这里是辽、柳河交界的地方,设有码头,每当卸货时,船工都喊:“上码头!上码头!”,故取名“上码头”,后来叫白了,就改称“上头子”
上头子屯坐落在村委会北1.7千米处。东和北隔柳河与西城街道梁家烧锅村王家窝堡屯相望,西与戴户屯相邻,南与沙岗屯接壤。
2012年总户数110户总人口265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18人,满族人口2人
总面积0.95平方千米。地势较高,土质为沙土。耕地面积681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戴户屯

戴户屯,自然屯。隶属滕甲河村
1881年(清光绪七年),有移民开始在此建屯,因戴姓户数居多,故取屯名“戴户屯”。戴户屯位于坐落在村委会西北1.7千米处。东与上头子屯相邻,西与潘家屯村接壤。南与何吕窝堡屯搭界,北与西城街道的张家岗子隔柳河相望。
2012年总户数83户,总人口214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3人,满族人口2人。
总面积1.27平方千米。地势较高,土质为沙土。耕地面积828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何吕窝堡

何吕窝堡,曾用名霍吕窝堡、自然屯。隶属滕甲河村。
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有关内移民霍姓、吕姓两户人家在此搭建窝堡定居,立屯时,以两家“姓氏”加“窝堡”取屯名霍吕窝堡。后因“霍”和“何”近似谐音,当地人叫白了而习称“何吕窝堡”
何吕窝堡屯坐落在村委会西0.35千米处。东与沙岗屯毗连,西与潘家屯村接壤,南与山里红岗子屯相邻,北与戴户屯搭界。
2012年总户数66户,总人口144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7人。
总面积0.92平方千米。地势较高,土质为沙土。耕地面积648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潘家屯村
潘家屯村,建制村。隶属柳河沟镇因驻地命名。
潘家屯村坐落在镇政府东南12.5千米处。东与藤甲河村相邻,西与大赵屯村搭界,南与上河滩村毗连,北隔柳河与西城街道柴屯村相望。
2012年末,村辖潘家屯、毛三家子2个自然屯。2012年总户数379户,总人口1188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8人,鲜族人口9人,锡伯族人口3人。
总面积6.31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沙土。耕地面积6658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米、水稻: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因产品质优,远销全国各地。
境内有辽新高速公路在村中穿过,路段长4.1千米:有县级公路柳潘线在本村通过,境内路段长4千米。

潘家屯

潘家屯,自然屯。村委会所在地。隶属潘家屯村。
1604年(明万历三十二年),有几户潘姓移民来此定居立屯,故取名“潘家屯”
潘家屯东与膝甲河屯相邻,西与大赵屯搭界,南与上河滩屯毗连,北与毛三家子屯接壤。
2012年总户数289户,总人口897人,总人口中有非农业人口13人,少数民族有朝鲜族人口9人,锡伯族人口3人。
总面积5.05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沙土。耕地面积5130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水稻;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毛三家子

毛三家子,自然屯。隶属潘家屯村。
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有三户毛姓人家移民在此定居,故取屯名“毛三家子”。
毛三家子屯坐落在村委会北3.5千米处。东与甲河村的戴户屯相邻,西与大赵屯村的北四家子毗邻,南与潘家屯相邻,北与西城街道柴屯隔柳河相望。
2012年总户数90户,总人口291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5人。
总面积1.26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质为沙土。耕地面积1528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大棚“两瓜”。

你若喜欢,请点个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