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中秋之月||廉彩红

 河南文苑 2020-10-24

月亮在每个月中旬都会圆上几天,但唯独中秋之月的圆让人千思百结,感慨万千,忧愁和欢喜同在,思念与惆怅同存,甜蜜与感伤同行。但无论何种情绪,人们对中秋之月的爱是无可比拟的。那么中秋之月何以如此受到我国人民的重视和爱戴呢。

中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周礼春官》就有“ 中秋夜迎寒 ”、“ 中秋献良裘 ”的记载;北宋正式有了“中秋节”的说法。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云: “ 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 中秋佳节,赏月与吃月饼是主题。于是每逢中秋时节,家家户户都要摆上月饼、石榴、葡萄等水果,美酒清茶相佐,一家老小其乐融融,共赏明月,共品佳果。而月饼其实只是一种象征或一种寄托,它的甜醇厚腻也象征着人们心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家庭团圆的美好祝愿。若此时家中尚有亲人远途未归,那势必会让人牵挂泪落,宋朝大诗从苏东坡那样一个豁达的人也没能免俗,在中秋之夜写下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诘问,发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怅叹,但苏轼毕竟是苏轼,结尾之处又留下了美好的恒古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一向性格不羁的唐朝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贯穿千年。简单的词句,在俯仰之间,将思乡之情尽诉于此,这床前的明月光是否能把他的思念迢迢寄回他的家人身边。而此后的千年之间,每逢中秋,这首五绝一定会挂在人们口头,借以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而对中秋之月,辛弃疾发出了疑问:“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有人说他这首诗有现代科学性,但我总认为,是中秋之月让他伤感之极,触景生情,由此而怜悯起天上月亮来了?还多情的为姮娥担心:“姮娥不嫁谁留?”读此句仿佛看见了凄冷的广寒宫里那轻舞广袖的嫦娥,看见了这位月华仙子幽怨的眼神,还有她脸颊上思乡的泪痕。将寂寞惆怅,痛苦彷徨,全都融在了自己曼妙的舞姿里。呵,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更惹人相思。

此时,又是一年中秋,夜风习习,皓月当空,月圆情浓,果品飘香,我仰望着这一轮明月,任凭夜风渐凉,拂动衣衫。耳边是女儿和老公的亲昵笑谈,伴和着草间的虫唱蛙鸣,清静而安逸,远处一片灯火阑珊,虽不曾看到城市人的身影,远处的窗里有温馨的灯光,我知道人们早已摆好供月的果品和月饼,感受着中秋来临前的别样月色。

或者月的本质便是人类情感的反映,它的圆或缺,无不关涉着我们的寄托和感情。我们拜月,拜的其实正是自己的情感啊!所以,当拜月成了一种固有的传统时,这种固有的属于中国人情感也一脉脉的传承下来,不息不止。


作者简介:

廉彩红  河南焦作人,1975年出生。爱文字爱生活,喜欢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并连缀成文。偶有文字见诸报刊,《焦作晚报》《开封晚报》《河南工人报》《南方都市报》《牛城晚报》等。


投稿须知  

  1.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微刊平台,不限纸质是否发表过,文责自负。

  2. 投稿时一定要在稿件后直接注明联系方式及作者简介、照片。

  3. 稿费来自赞赏,赞赏的百分之五十为作者稿费(两周内以红包形式发给作者本人),百分之五十用于平台活动费用(赞赏低于十元不发放稿费)。

  4. 投稿邮箱:3182529240@qq.com。投稿后请加主编微信13803895976

  5. 名誉主编:乔健   张国领

  6. 主编:郭俊霞

  7.稿件在一个月内未刊登的请自行处理

第二百七十二期:廉彩红作品(图片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