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行其道,人行其时||周凤森

 河南文苑 2020-10-24

 点上方河南文苑”即可免费订阅本刊。

文化!荟萃智慧的海洋 11

业而兢兢   思而省省  

        生命如旅,来去似风,世界如途,雨雪其中,世界送我无数疑问,憧憧往来如落英缤纷,我遗世界满途答案,高歌猛进犹千古绝唱,行之于意志,止之于智慧。生命过程,沟壑纵横,升华过程,如履平川,人之所为,不过有为与无为,为之所事,不过胜事与败事。故而立业,当兢兢不息,逆思之省,当夕惕若厉。人类惯于规划未来,前鉴历史而观昔事之得失,后鉴天道而问民心之所向。

       《论语》曰:三思而所行。大凡君子贤人,皆有反省之习,只是深浅不同,时机不同而已。人之反省大约来自四类,一是生命中的挫折磨难,二是他人的教诲鞭策,三是经典的圣贤总结,四是历史的教训经验。历史犹如镜子,以史为鉴是政治家的反思。在历史沉浮和朝代更替中所潜藏的规律性东西,常被政治家所捕捉。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重用谏臣魏征,自曰:“以镜为鉴,可以整衣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开创大唐走向大治。

        日月互推,万象循循。历史总是重复着过去的故事!以人为鉴是思想家的反省,以史为鉴是政治家的反思,以己为鉴刚是智者的反思。孔子褒奖颜回曰:“不迁怒,不弍过”,不管西方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还是东方思想家老子孔子孟子等,都是从人们日用而不知的大千世界芸芸现象中寻找到生命的运动规律。苏格拉底一分为二去看待事物,其思维方式成为辩证法的始祖。老子常常告诫人们,“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孔子教导人们,走中庸之路,过犹不及,宁可不及,亦不能过,不及还可以弥补,事物一旦过头了,就只能被推翻重来,行为如之,作品如之,婚姻如之,朝代如之,万象万事又何不如之。

         人之逆思,为之笃行,书以载道,道以化人,以书为鉴是读书人的反思。因为一部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轨迹,一部世界名著《红楼梦》让多少人明白了世事无常万物变迁、荣通富达转眼即空的道理,令心在红尘滚滚的反思中,有了难得的定力和方向,有了灵魂的依托和归宿。生命如泡,起灭瞬间,人生是一支永不回头的飞箭,高瞻远瞩,方晓路在何方!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然而人的过于自信、自大与狂傲,使我们一生中最难读透的人便是自己,这就叫灯下黑!所以以己为鉴是君贤之人的自我回光反照。

        孟子言: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基。若将每日之事,常常放在良心这杆天秤上,去仔细称一称,是诱惑欲望之引还是良心正义重现,其实不用他人评价,内心清晰犹如见其肺肝然。反思,让人趣向冷静和理性,少了些躁气和虚狂。 反思,让人适时适度而知止,反思让人在宁静的省悟后爆发出正义的力量。反思,让人活的有意义有价值,是理念的真实走向。正思维让我们兢兢战战,如履薄冰,反向思维让我们远观北斗,心存定力,不再人云亦云,随风逐浪,不再见风转舵,顺情出航。反思,让我们除掉繁文缛节,反思,让人平和无惧。 反思,让灵魂渐生智慧之光,心中明彻透亮,照耀着自己,也感化着周临。 反思,让人克服自我,谦谨收敛,反思,让人减掉欲望,知足无华。反思就是反观自照,就是让灯下黑从思中明彻, 反思的过程,也许是个自我否定的过程,是个脱胎换骨的过程,是个少私寡欲的过程,是个灵魂成长的过程。 人只有内心彻底反思,才会引起洗心革面的乾坤巨变,才会形成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局面。 当然莫甚苛责自己,只要能反思,哪怕一丝纤细的善念悔过,也是灵魂的进步与升华。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对于宇宙而言,我们失去的仅仅是点滴沙粒,而得到的却是澎湃不息的智慧海洋!

文化!荟萃智慧的海洋 12      

           天行其道,人行其时

        在冥冥天道之行中,我们灵长之人仅仅宇宙河汉中的浪花一瞬,蜉蝣命般,卑微渺小,不值言及!然而缘落尘寰道中,不藉时机而观道貌,不亦惜乎?《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然而看似简单的“道法自然” 之中却蕴涵着万物妙理,此之“自然”并非我们目视到的宇宙世界,而是直指宇宙本来的面目即宇宙本体!六祖曾教授弟子曰:“一念不生即心,一念不灭即佛”,“即心即佛”由之而生。其实老子的“道法自然”也就是六祖的“即心即佛”,同言一事,宇宙无二理!天下确实不必在“谁代表真理”的问题上争来争去!争得战火纷飞,争得文斗哲亡!

         道是什么?即心即道。佛是什么?即心即佛。身是什么?即心即身。心是什么?佛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而凡人修心须从修养卑身开始。《大学》言:自天子以至于庶民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故身为天人之载体。命数有律,需之以时。  大自然的规律其实非常简单即矛盾的双方阴阳推递,物极必返,动态合谐,复归于太极。这里的“合”不是“和”,“合”即人下一“口”,有合作也争吵,而“和”则是和平,平安无事。太极生两仪,这是万物之始,有统一就有对立,有阴阳就有太极,有机遇,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斗争,有斗争才推动问题的解决,而解决社会矛盾的最终结局就是归于一统天下!即万术归道,和而不同。

        人若不明道,道焉能明人?大观天下纷纷扰扰,“合久则分,分久又合”!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循环往复中不断前进的,所以说历史总是重复过去,人类总是重蹈故辙,从帝国到列国,从列国复入帝国,正如马克思所言“正是人类社会的矛盾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这让人类未来生机郣郣光彩灿烂”。人,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春秋,而以人为鉴,则可知吉凶祸福矣。

         人类社会现象,大到国邦之争,民族之争,宗教之争,小至个人之幸福与痛苦,喜悦与烦恼,一切皆为心生之物。心小则有,心大则无。执住则有,不住则无。心私则有,心公则无。故,不以己喜,不以物悲,不以得喜,不以失悲,犹寒梅傲雪,犹如青松傲霜,愈是天寒地冻,愈是枝灿溢香。远航的渔人,从不被身边的冲天波涛吓倒,他的眼睛中没有恐惧。人的恐惧来自内心的不安!而不是外界的击杀,“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拒之”。

         历数中国万载学问,浩瀚深奥,称之世界之最,也实不为过,全世界像中国学问这样,诸子百家三教九流体系分明又无思想斗争者,唯存中华一文明耳。自伏曦氏起约六千年来,一部《易经》将宇宙变化规律和盘托出。得易之道者,在天为道,在地为仙,在人为圣。受之军者,为兵道,受之药者,为医道,受之仕者,为官道,受之政者,为王道,受之耕者,为农道,受之有为者,则中庸之道,受之无为者,则自然之道。  不能用别人狭小的百年新文化运动之尺度来衡量七千年文化积淀,对于《易经》揭示的宇宙大律,从圣至凡,无人敢于否定!圣人对于百经之首的《易经》,视为天书,这是巨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天有天道,人有人衢,物与物,人与人,其存在的本身就是价值,不与天争高,不与地争阔,不与山川江海争姿,其内在涵略如青青之草,逢旱则伏,逢润则芳。

         君子立世,闻道而安,入世则兼济天下,出世则天人一合。道已达心之日,命逢其机,运聚其德,人待天时,得道多助。不管承认否?我们都有自己的命运极限,这就是定数,在这个定数之内,其内含的一切因素可以自由交换,比如我们用财富换取健康,用欲乐换取寿数,用名利换取道德,用阴徳换取子孙的旺盛发达等。《易经》.系辞传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为,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道者恒也,时者变也,变者化也,化者虚实互换也。故,天下之物事,无一不处于运动之中,待天之沉,待地之升,阴阳交合,时在其中矣。人生可以放弃很多东西,但上天赐给我们的三样东西应当终身保留,这就是:一德行,二智慧,三能力。德行代表我们人生的厚度,故厚德载物,智慧延表我们人生的长度,故智骋千里,能力代表我们人生的价值,故福造子孙。有的人,有德行,有智慧,却愿隐居山林之中,观天悟地。有的人,有德行,有智慧,又用能力改天换地。人生之具得其一者,已足矣。就怕“无知”人生,死不知往何?生不知何归? 人来于宇宙之中,宇宙之道我们岂可逃脱乎?


作者简介:


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于山东潍坊,1985年至济南学习、1989年工作至今,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业余爱好者,愿与天下同仁鼎力并肩共推华夏文明回归正位,共助民族文化重立自信。

投稿邮箱3182529240@qq.com

378

扫描或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感谢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