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病号父亲的长寿“秘诀”||周国利

 河南文苑 2020-10-24

 点上方河南文苑”即可免费订阅本刊

我父亲九十三岁去世,应该算是长寿老人了。但了解他的亲友都知道他以前的外号“老病号”:一辈子被胃病纠缠,四十多岁因胃穿孔,做手术切除五分之三;右肺存在结核,还有较严重的前列腺肿大等。但就是这样一个外人眼里的“老病号”却是如何走到长寿老人的行列里呢?我们姊妹们过后分析总结了一下,其实,他老人家确实具有自己独特的一套长寿“秘诀”。

最首要的是“动”。记得有一位医学专家曾经说过一句话:活动,活动,活着就必须运动。我父亲曾经做过一家国营农场的主要负责人,工作期间就一直保持劳动的习惯,农田里的翻耕、播种、浇灌、施肥、收割,他几乎一个不拉,都要自己亲自动手去做。喜欢在田间地头与职工沟通、解决问题。从外表看起来,完全就是一个农田里老农民。离休后,仍然喜欢种菜、育树苗、喂养鸡、兔,甚至动手编制箩筐等。

过了八十岁后,父亲的手脚不灵便了,做不了家务和简单的农活,但仍然不会“偷懒”歇歇脚。每天几乎雷打不动的早起、上下午出去散步,到天鹅湖绕着欣赏荷花,傍晚去街道的健身小广场,各个器材都要上去,活动一下腰身。

直到临终前的半年时间,虽然在医院度过,被病痛折磨,走不了百十步远,但却坚持着推着轮椅也要到走廊里走一段、坐一段,再坚持走一段。最后,实在下不了床了,也要我们把毛笔、旧报纸摆在病床上,临摹两张颜真卿的字体。

其次一个原因,就是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态度。父亲经历过被日本兵抓挑夫,半夜从山坡上死里逃生滚下的生死关。也忍受过文化大革命无端审查、批斗,大字报一夜贴满自家门墙的考验。还有我姑姑贫困早逝的痛苦。在父亲眼里,生死、贫困都显得平平淡淡;在父亲眼里,人无完人,从来都不会抓住一个人的小辫子不放。总是看人家的优点,看人家的进步,鼓励总是多与批评。极少去评论谁的缺点、顽症。所有,他一辈子没有私敌,没有记住任何的恩怨,始终显得豁达、知足、感恩。

两个习惯,伴随了父亲的一生。活动不止,使父亲身体一直保持灵活、柔韧,充满活力,不僵硬,不萎缩;心胸豁达,使父亲不纠结生活的困苦和挫折,一直处于乐观向上,积极向前的健康状态。

虽然,胃被切除过一部分,那就少吃多餐,五谷杂粮成为主食,也不拒绝一定的鸡、鱼、骨头汤适当补一下。但绝不贪恋、多吃一口美食;虽然,肩负一家儿女八个的养育,我奶奶的细心照料,我外婆和舅舅的不断帮扶,几十年的生活充满艰辛、曲折、困顿,但坚信日子总会越来越好,生活水平也是越来越高。没有把生活负担当作绊脚石,相反,作为了磨砺石。

每一次的病痛,都不放在心上,相信总会治愈。即使了解到自己最后可能会走不出医院了,但仍然没有任何的悲观痛苦,每一天,每一时刻,能动一下胳膊腿、能吃下一口饭都就一定要坚持完成,就觉得是个胜利和高兴。老人家最后走的安安稳稳,没有表现出一点的痛苦。

老父亲一生虽然被称为“老病号”,却用良好的习惯和科学的态度,贯穿生活始终,最终赢得了长寿的胜利。这两个长寿“秘诀”,功不可没。


个 人 简 历

周国利,业余从事文学 、新闻创作,共在《工人日报》 、《中国工人》杂志、《杂文报》、《河南日报》、《华中电力报》、《中国体育报》、《河南电力报》、《焦作日报》等刊登各类文稿100多篇;并多次在各类征文活动中取得名次。


投稿邮箱3182529240@qq.com

533

扫描或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感谢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