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赶在冬至之前回归故土(组诗) || 董玉玲

 河南文苑 2020-10-24

点上方河南文苑”即可免费订阅本刊

赶在冬至之前回归故土(组诗)

董玉玲

之一  归途

赶在冬至之前回归故土

是一个不期然的欲望打破了千百次的望眼欲穿

突忽而至的幸福总会令人彻夜难眠

亲们,今天的雾很浓很浓,可是却遮不住

4500度的远光视线。冬至迫在眉睫

就像此一刻的归心似箭。无论或远或近或饥或寒

都无法让人靠近,那目标之外的驿站

微雨薄寒,调和着心中燃烧的烈焰

刚刚好,刚刚好。有雁阵破寒而来

从四面八方,赶在这个时代的节点

赶在岁月未老之前,梳羽展翅,寻巢故园

落脚之处的繁华、以及彼此陌生的容颜令人瞠目

好在乡音未改,你依旧是你,我依旧是我

相见恨晚的时刻,是一生一世

永远挥之不去的共同情缘

之二  在贾艳梅剪纸艺术馆

晨辉、日光、水影,玉树临风

抽刀不可以断水,那是用情过痴

开剪能令仙鹤起舞百兽传情的

是否早已超出“人中龙凤”?外婆的剪刀

早已丢失多年,所有的窗花

都封存在童年的记忆。我当然不相信

人世间会有生死轮回;可是我又不能不相信

古人还真能起死还生。不信么?看眼前

花木兰正扬鞭催马战马嘶鸣着四蹄生风

黑风口的那场恶战仿佛至今还没有收兵

我不敢在这样一幅图前逗留太久

艺术的殿堂只适合小憩,不适合沉醉

一个不小心,就会掉进时光的隧洞里

秒秒间沦陷。在今天,沦陷的是我

而升起的,却是一个古老民族古老艺术

最崭新的——图腾

之三  在木兰文化广场

在木兰广场,我们向一堵墙聚焦

一堵墙。一堵墙成为历史的回音壁

一堵墙承载着这片古老土地的上下五千年

我们最有理由在这里驻足盘桓

无论相去多久、多远,我们都是这片土地

最虔诚的子孙。我们仍然血脉相连

我们依旧梦魂相牵。回音壁下

与伊尹论道、追烹饪起源

看仓颉造字、品杜康酒醴、与木兰论剑

或顶礼膜拜,或侃侃而谈。无论如何

我们不能不感动在心,今日之虞城,正大张旗鼓

把一个“五祖”故里的历史文化概念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隆重彰显

之四  在郭土楼村

郭土楼是我再熟悉不过的村庄,而杨善庙是她的近邻

无论是郭土楼还是杨善庙,都曾印下我最美的花季

如今早已今非昔比。年少时的伙伴不知飞往了哪里

身旁的同行似乎缺少了一种少年的底气。三十多年的阔别啊

莫道相逢不相识,何止是乡音不改鬓毛衰

土地还是那片土地,同样没有了从前的记忆

原生态的竹篱小院别具风味,这是时代转型最为明显的标记

大乡村大旅游全民入股,幼有学老有养如春风细雨

大食堂爱心饭彰显的是民风淳朴的平等与博爱

尊老孝老养老爱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祖宗留下的美德

薪火相传,一辈又一辈举起无尽的岁月更替

之五、在脐生堂观雷火神针

走进这个小院我仿佛在翻阅一段历史

当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竹简还原于本色之后

其空间还在无限地拉长,长到能贯穿天地和时空

能容纳宇宙、万物,包括神明

当“雷”与“火”相交融碰撞的刹那,难道

真的会有神针出世?不信是你的权利

相信是你的感受。当"神阙穴"上的火焰升腾药气下沉

过百脉之总枢直抵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这时你自会感觉到,你千疮百孔的生命

融入的,是修补的神功。不能不感谢我们的先人啊,

这智慧的结晶,至今为人类的阴阳平衡

保留着最为独特的神奇功能

(注:"雷火神针"的灸座与灸的圆和方表示天和地,中间的穿孔表示天地之间的沟通,当点燃灸条,被雾化的药气会贯穿于灸体和灸座内部,通过神阙穴进入体内。燃烧过程中的药气、火、烟雾就形成了与宇宙连接的"天地柱",以接纳天地之灵气、吸取大自然宇宙的能量,以恢复人体的元气,增加疗愈效果。——本注释来自于网络。)

之六  在科迪乳业畅想一个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三十年塑造一个企业,都属不易

从黄河故道贫瘠的土地上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需要的,不仅仅是胆识,还有魄力和毅力

商海里的波涛最为汹涌,能冲破暴风骤雨的

才能被称之为海燕或者雄鹰。张清海,一个农民的儿子

从三百公里农村包围城市,到全国省会中心爆发

辐射农村。一代伟人的战略战役被他演绎到精彩绝伦

三十余年破茧成蝶的过程,只有初衷

才能撞击出品牌效应而引发市场的裂变

也只有这一次次裂变式的发展

才能让一个科学启迪未来的梦想成真

作者简介

董玉玲,笔名陈萍、网名凌波飞舟、倚石庵主;汉族,原籍虞城;现居永城。务过农,经过商,历任报社记者、杂志社编辑。于农于工于生活,三十年笔耕不辍;写诗写文写岁月沧桑,风雨兼程,痴情无悔。先后在网络以及报刊、杂志媒体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以及新闻稿件数百篇,出版有长篇报告文学《崛起永城》以及《风雨流霞》诗文集,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永城市作协会员、永城市政协文史调研员、永城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

用心谱写诗意人生——董玉玲

编者按:董玉玲,女,汉族,1962年生于河南虞城,1984年迁居永城,先后历任永城市《淮海青年报社》记者、永城市《芒砀》杂志编辑、永城市瑞康医药公司办公室主任兼质管部部长、永城大地报社记者、编辑、《河南青年报》地方周刊采编部主任;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永城市诗歌学会副会长、永城市诗词协会副会长。多年来参与编写过《芒砀》杂志、《永城诗词》、《永城市老干部志》、《中国民间历史文化·永城卷》、湘潭大型报告文学集《辉煌的理由》等书刊。2004年结集出版《风雨流霞》诗文集,2011年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长篇报告文学《崛起永城》;作品散见于《人民政协报》、商丘日报、商丘晚报、商丘《黄淮评论》、《河南青年报》、《中国信息报》、人民日报海外网、中国煤炭新闻网、《北京诗人论坛》等媒体,其短篇报告文学作品于2005年、2007年、2010年先后多次获得中国新世纪之声全国报告文学金、银、铜奖;2003年在“红太阳杯”全国报告文学大赛中获金、银、铜三项奖;2010年获永城市首届芒砀文学奖;其诗歌作品先后获得“红旗渠精神”杯诗歌大赛一等奖;永城市“城管”杯诗词大赛一等奖;商丘市环境建设诗歌大赛二等奖;永城市“诚信”杯征文大赛二等奖,永城市“城市春天”诗词大赛三等奖等等。

汉兴网1:请您向汉兴网的朋友们介绍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好么?

   好的。 汉兴网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董玉玲,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认识并一起交流。从小学习环境并不是很优越,自5岁入学后,每天要往返步行10多里路,到后村的学校去读书。不论刮风下雨、冬寒夏暖,从不间断。14岁那年中学毕业,就开始参加农村劳动。农村劳动不论年龄大小,只要身个长成,一律成人对待。因此15岁队长们就分工让承包棉田管理,从此我用稚嫩的双肩,每天承担着一个成年人的工作量。因为喜欢阅读,所以在劳动期间我会在口袋里装着自己喜欢的书,每当休息的时候,就将书中有趣的故事讲给身边的哥哥姐姐、叔叔婶婶们听。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农民的生活还是想当落后闭塞的,精神食粮极其匮乏,没有电视电讯、更没有电脑网络,只有偶尔哪个村庄放一场电影,或者唱一场小戏,方圆十里八村的人都会涌上前去。所以我的阅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弥补了自己的精神空白,还给身边一些人带去了一份精神食粮。

受80年代文学热的影响,我开始了文学创作。并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在河南省很有名气的作家李明性老师,他是我的老乡,每次回虞城,他都会带上比我小2岁的他的女儿找到我家,我们三人一起去图书馆阅览室、文化馆、以及广播站。并引导我上了浙江省一个文学函授学校。从此我开始了我的二次学习,将自己写的东西通过书信的方式给学校指导老师及李明性老师邮寄过去,让老师给自己修改和指导。同时也按照李老师叮嘱,大胆的把写的稿子寄往虞城县广播站以及县文化馆。不久广播站真的采用了我的稿子,并且广播站主编郭义方老师亲自找到我所在的村庄,将二本文学杂志及5元稿费送到我手中。这对我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之后一发而不可收。《虞城文艺》、广播站、以及商丘市群众艺术馆一本文学期刊也经常采用我的稿子,时常有稿费及书信寄到家中,就连投递员都记住了我的名字。乡妇联主任、团委书记都经常找上门来邀请我参与一些活动,或者帮助写写材料什么的。商丘市群众艺术馆及虞城县文化馆一旦有文学培训班,也会通知我去参加。

说起那段岁月,我真的感到生活的有滋有味。边劳动边读书边写作,丝毫不感到生活的苦于累。有时间就阅读,有灵感就写作,当时就是一个边劳动边学习的一个状态。冬季农闲季节,我就在家帮母亲做缝纫。母亲是当地有名的裁缝,收的活常常要加班加点也赶不完。因为常常熬夜,母亲落下了头疼的病根。15岁我开始撑起了家庭的半边天。在家,母亲裁好的衣服全部由我来缝制,常常地三更灯火五更鸡;在外,我挣的工分和一个强壮劳动力不相上下。18岁开始迈向文学之路。为了打下扎实的基础,做缝纫的时候我就边做活边背诗,缝纫机对面墙上贴满了唐诗宋词,那种状态分明就是举首背唐诗,低头做缝纫。

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1984年,我开始了在永城的生活之旅。随着一双儿女的降生,我渐渐与社会脱节。直到1996年,受邀永城团委创办的《淮海青年报》,不久便辞职去了私企做服装。直到2001年,受聘于永城市文联担任《芒砀》杂志编辑;2005年杂志停刊期间,不得已又应聘到私企,在瑞康医药连锁公司担任办公室主任兼质管部部长;后来又到《永城大地报》担任记者编辑。2011年,受一位文友相邀,只身南下奔赴贵州,在永煤公司的下属煤矿担任宣传干事、工会办公室主任;2014年8月,由于煤矿停产,我又回到了永城,在《河南青年报》地方观察周刊这个平台担任采编部主任。

汉兴网2:您大概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呢?至今您仍在写作,是什么让您在这个写作的道路上坚持不懈的走下去的呢?

上面已经说过我开始写东西是在上世纪80年代,大概17岁左右。之所以选择写文章原因有两个:一、受80年代文学热的影响;二、因为当时要想上学是需要推荐的,名额有限,就没有被推荐上,想给自己找个精神寄托,再加上从小就热爱文学,这才走上写作这条路,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我给自己联系了一个浙江省的文学函授学校,对自己的帮助还是挺大的。当时写了一篇文章叫《甜甜黄河水》,2000字左右,刊登在文学青年杂志上,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在此期间,我还向广播站、文化站投稿,得到了县广播站站长、团委书记、妇联主任的重视;写作以来我的短篇报告文学作品于2005年、2007年、2010年先后多次获得中国新世纪之声全国报告文学金、银、铜奖,“红太阳杯”全国报告文学金、银、铜奖;永城市首届芒砀文学奖;“红旗渠精神”杯诗歌大赛一等奖;永城市“城管”杯诗词大赛一等奖;商丘市环境建设诗歌大赛二等奖;永城市“诚信”杯征文大赛二等奖,永城市“城市春天”诗词大赛三等奖等等,我得的这些奖项,它是社会对我的肯定,是我前进的外在动力。有些人是为了钱而去写作,这种我觉得是无法坚持下去的,社会上有很多比写作更赚钱的行业,一直以来让我坚持写作的内在原因还是对文学的热爱。

汉兴网3:您除了写作以外还有哪些业余爱好呢?

除了工作写作之余我喜欢旅游摄影,学过国画,还钻研过剪纸,最近又迷上了广场舞。我的兴趣爱好比较广泛,是一个思想超前,追求时尚的人,任何新的事物,只要自己感兴趣都喜欢去尝试。在贵州的三年,条件很艰苦,唯一让我在那里支撑下去的理由就是一部摄像机,我喜欢每天带着它穿越在贵州的风景名胜以及大大小小的县城之间,拍下那具有民族色彩的画面。

汉兴网4:平时您喜欢看哪类书籍?对您写作影响最大的是哪位呢?

文学创作期间认识的李明性老师,他的作品多以写农民见长,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平时喜欢看台湾女作家三毛的作品,比如《撒哈拉的故事》、《不死鸟》、《雨季不再来》等等,她的作品散发着亲切感,很自然舒服,没有深刻的哲学道理,她只是通过她的作品告诉世人人可以这么活,想怎么做就放心大胆的去做,为了心中的梦可以不惧怕任何现实,我喜欢她的作品更喜欢这样一个真性情的女人。除此之外,还喜欢毛泽东、李白的诗词,李白作品的雄壮豪放、天真率直和毛泽东诗词风格豪爽、奔放、大气磅礴正是我喜欢的类型。

汉兴网5:一般女作家的创作领域局限于爱恨情仇、家庭伦理这种以女性见长的题材,那您觉得您的作品是此类题材还是另有特点呢?

    受职业所限,我的作品绝大部分纪实性较强。2010年,受文联之邀,写作《崛起永城》长篇报告文学,包括平时发表的一些人物通讯、专题报道;除了这些,在诗词散文方面,也大多都具有真实性,像《刘河放歌》,《我与春天有个约会》等等,这些都是受别人之邀,应时应景写的文章,并不是说题材局限于哪一个范围之内,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泛,比如说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思考,或者是某一阶段感情的抒发等等。

汉兴网6:在您近期所写的文章中,您比较满意的是哪一个?能跟我们谈谈为什么吗?

《用镜头装扮美丽人生—永贵能源杨柳煤业才艺女工董玉玲侧记》,这是我用第三人称写的我自己的事情,因为熟悉自己所做过的事情,所以写起来比较顺畅。这篇文章开头是一首诗,是在十年前为永城市一位颇有成就的摄影艺术家曹长春先生而写的,十年之后成为我生活的真实写照。不能说比较满意,只能说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代表性。就整篇文章来说,它收录了我在贵州三年足迹以及我在永贵能源杨柳煤业的点点滴滴,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宝贵的回忆。11年来到贵州,从事煤矿工会工作,其工作与生活条件都无法跟永城相比,所幸的是这期间我没有脱离自己的老本行,“在工作、生活与目光所及的范围内,用双眼挖掘人间至善,用笔墨构筑人间至圣,用镜头捕捉人间至善,用心营造人间至爱。在这里永贵人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的精神、淳朴忠厚及搏击大自然的意志,给予我太多的感动。贵州的自然风光也给了我丰厚的创作源泉。三年里我走遍半个贵州,从大大小小的县城到名胜风景区,乃至小山沟、水库或者核电站,拍下了雄浑壮观的山山水水、自然风光以及带着民族特色的摄影作品。

三年中有付出亦有回报,连年获得永贵公司优秀通讯员,2011年永煤公司授予“好母亲”荣誉称号,2012年永贵能源党群部授予“先进工会工作者”,能难能可贵的是,长篇报告文学《崛起永城》参加了全国煤炭行业艺术成果展,摄影作品《让俺也看看》获得永城市“爱书读书杯”摄影大赛三等奖,其矿山摄影作品在中国能源局、中国能源报社联合举办的“寻找中国最美矿山”大型公益活动中入展,这些对我来说是非常难得的,直到2014年6月,又回到了永城。这篇文章承载了我在贵州的记忆,与其说喜欢这篇文章,不如说喜欢这篇文章内容的真实。

汉兴网7:您平时写作是用电脑还是传统的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电子书盛行,年轻人更喜欢在手机、平板、电脑上面看,对这一现象您有什么样的看法?

    在网络没有兴起之前,我是用传统的方式写作,现在会用电脑写东西,我喜欢尝试新的东西,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可能有些慢,但我还是会很认真的去学。对于现在年轻人喜欢在电脑、平板、手机上看电子书的现象,我个人认为那只是浏览,浏览并不等于阅读,从字面意思上看,阅读是仔细的读,一个一个字的看,而浏览只是随便看看,看个大概,长期以来人的思维就会变得浅尝辄止;往更深的角度去想,网络在给人提供浏览自由度的同时,它对年轻人的意志力和毅力提出更大的挑战,如果年轻人不能克制感官的诱惑,将会离优秀的图书越来越远,我建议在网上还是有选择的进行阅读,强化阅读的意志力和毅力,如果你的意志力薄弱,那么还是走进图书市场,选择纸质图书进行阅读比较好。

汉兴网8:作为作家协会的一员,您对于那些喜欢搞文学创作的人有什么样的建议呢?

我觉得更应该把文学的创作当成一个精神享受,不要让自己受功利驱使,要甘于清贫,在你达不到单纯依靠纯文学写作为生时,找到适合自己的谋生方式,这样能继续支持自己写作,又不会损害自己写作的自由。

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多读别人的作品,收集大量的写作素材。世界经典作家的知名作品是你学习的主要对象,但你还是必须在一定时候阅读足够数量的同时代作家的作品,深入了解他们,趟过这些同时代作品,为自己的写作开辟一条道路。写作与年龄和阅历有着极大关系,阅历不足,对生活及人性缺乏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仅仅凭自己的知识学养和感受去写作,回过头来你会发现自己的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比较肤浅,只有丰富自己的阅历提高自己的境界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敢于尝试不同风格题材的作品,最先尝试的风格和题材不一定最适合你,即使你依靠这种风格和题材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所以在刚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就有必要进行多方面的尝试,以便在写作发展到瓶颈时有能力进行转型。日常生活中多进行写作练习,熟能生巧。

汉兴网9:您写了不少关于永城这所城市的诗歌,那您对永城是不是有着某种特殊的感情呢?您对将来有什么打算?

    是的。因为这里是我生活了30年的地方,亲眼看着他从一个贫困县一步步发展到今天一个影响全国的百强县,其感情至深,自然无可言表的,何况,这些年生活在这里,结识了很多肝胆相照的朋友,更有很多美好人和事深深地影响和打动着我。对于将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将重新把国画和摄影拾起来,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


阅读是一种修行,分享是一种美德,你所看到的,也许正是别人所需要的,感恩分享!

70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