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巜直面未知》(外一篇)||刘李胜专栏(十)

 河南文苑 2020-10-24

点上方河南文苑”即可免费订阅本刊

巜诗歌的当代性1:直面未知》

/刘李胜

这座21世纪高空架桥——

玻璃和弹簧构造,

来自李白的浪漫和杜甫的写实?

风,在我们不需要时刮起,

战战競競与美丽享受的钳接点。

诗人们总唠叨回到理念身旁,

投入情人怀抱,走近自我狂放世界,

可现在,他们相信了——

思维被网络撕成碎片,

重量大于体积,

你,将归为哪一类,哪一派呢?

林立的诗歌群里,不用多想,对号入座。

当我们瞪大眼睛:

李白富有理想而受推崇,

杜甫过于实在,被边缘化了。

疼痛的诗歌,已贴上膏药。

诗人啊,直面未知吧,

你将站在这天空之城的塔楼上,

持续地惊鄂。

【刘李胜对话摘录】

董芳:看得出教授您,是把“直面未知”作为诗歌当代性的第一个特征的。这与传统的经典诗歌相比,有什么讲究吗?

刘李胜:当代人类更缺乏安全感。灰犀牛和黑天鹅同在,蝴蝶效应明显。当代的人类比以往,更关心自身的安全问题、健康问题、发展问题,说到底是希望有更好的命运。我在诗里说,当代诗人和当代人类都站在21世纪的高空架桥上,胆战心惊地希望弄清涉及自身的所有未知问题,哪怕是不可避免地遭受毁灭性命运的打击,包括身处的宇宙的一切方面。当然,任何阶段的人类出来没有熄灭过梦想火焰。

董芳:这是否意味:当代诗人应在这方面有所担当?可诗人并不是政治家啊!

刘李胜:对,诗人不是政治家,但他们有政治家的使命和思维。诗人从来是深入人类的内心世界的。可以看到,当代诗人和诗歌已开始转向,从单纯描写现实,阐释已知的理念、传统的爱情歌颂,自我超脱约束的抒情,向探索人类所关心的问题进发。比如,描写爱情也不再局限歌颂爱情美好,而是探索爱情发生的机理,爱情保鲜的秘密,或者找到爱情根本不可能保鲜的可能的答案。诗人在这方面更为敏锐,诗歌语言更有力量。

董芳:您认为,当代诗人该如何诗意地直面未知,同时,让诗歌更富独特的魅力呢?

刘李胜:诗人是操控不确定命运的魔术师,各有各的妙招。一种可能的恰当做法,是让诗歌与诗人内心猜想的秘密保持形影不离,在没有科学实证宣告结论前,不加以明确的表达,只是一种怀疑主义的问号,犹如诗歌界的“十万个为什么”。但是,诗人的魅力又不是单纯地描写和挖掘彼岸世界的风景,“而是一个闪烁钻石光辉的由穿越性的在场与暴雨中的朝圣者组成的当下的焦点”,这是我引用法国诗人勒内.夏尔的话。诗人不动声色地将未来改造成现实。

巜诗歌的当代性2:暴烈能量》

/刘李胜

所有我们想到的都赋予能量——

源自持久的压抑。

当你感觉人性变的粗鲁,

不再耐烦,

都想独自逃到火星上去,

甩出一把镐头击打坚岩,

直至一簇簇礼花般火星喷溅;

甚至不需要返回家园的路,

在浩渺的空间里,

与同类间离,疏远。

徐志摩将衣袖缝制成粗麻袋,

将大片的云朵收藏,

搬运……

不再沉湎于那最温柔的沙优娜拉假笑。

前面碰到的一切,不再妥协——

壁炉里的火焰和玻璃窗的雪花;

天空的群鸟与抓捕它们的阳光;

单边主义与全球化;

乞讨者的姿势也高高在上。

我们重新审视一切,

存在与虚无转向彼此——

不是生活的生活,别处的现在,

地狱里的天堂,人体基因中的兽。

【刘李胜对话摘录】

晓夏:同意教授您的看法,当代诗歌充满暴烈能量。在国际诗坛上,较少卿卿我我的靡靡之音,无病呻吟、吴侬软语式的小资情调,可能在中国境内的文艺青年习作里流行。正如您在诗歌里所言,“源自持久的压力。”

刘李胜:诗歌是时代风暴的呼啸,是宇宙深处的声音。当代人类面临的压力是以往全部压力的总和,发出的声响里有隆隆撞击影子。我在诗内偷取了一种意象,想象人类不再能忍受人性的粗鲁,也无法承担地球生态和资源的压力,因而逃到目前认为最可能适合人类生存的火星上。逃上去后,积存的压抑能量还是发挥不完,就用铁镐头击打顽石,甚至不想再返回地球之家。这只是一个例子。

晓夏:在猛烈抵抗的同时,是否还需要抚慰伤痛的温柔之歌?

刘李胜:当然需要。徐志摩当年写的,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多么令人惬意!气氛越沉闷,越压抑,就越需要舒缓,平静,陶醉。只要看看周围,紧张的人际关系,压力山大的生活,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都需要更积极的人文关怀。但是,很明显,只简单停留在花花草草、歌舞升平、东拉西扯、言不由衷的虚幻描写上,那是隔靴挠痒,引不起人们兴趣的。因为我们的压力已进入到骨髓,进入社会更深层次,触及整个世界态势和人类命运走向。

晓夏:当代诗人的诗歌需要柔中有刚,绵里藏针?

刘李胜:说的好!不知道从哪一刻开始,整个地球变的到处是对立和不妥协。到底还是不是和平与发展时代?该采取怎样的策略应对?诗人们,无疑应当关注,并提供精美的精神食粮。中国诗歌要屹立于国际诗坛,应当体现出中国诗歌的精神内涵和气派。中国诗歌无论多么温柔,婉约,多么软绵绵,追求场面的唯美,里面都需要一种“骨气”,一种斗争精神,一种保持抵抗性事物共有的高贵品质,石头的坚硬,生命的刚强,灵魂的不屈,至死不渝爱情的忠贞。这与诗人思想的自负无关,思想自负是脱离实际而且缺乏科学支撑的自我麻醉、膨胀的产物。当代诗人,尤其是中国当代诗人,他们的灵魂是孤傲而不羁的。

作者简介:

刘李胜,当代国际诗坛著名“潜越派”诗人。

他系著名经济学家和国家智库专家,金融与管理学教授及导师,经济学博士后及哲学博士,先后毕业于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国防大学、中央党校、南开大学等,著有50多部学术著作和10多部译著,跨越哲学、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当代前沿学科基础、文学等领域。

    他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山西,在当代历史转折和急剧变革中,具有知青、军人、学者、官员、财经专家、培训大师、诗人等传奇性的人生经历,并被派赴美国、香港、日本等国际金融机构交流工作学习,特别是派赴世界最大型三峡水电工程挂职,拥有不同职业和工作岗位的体验,完成跨越式的职业生涯。

刘李胜原创有上万首现代体诗歌。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洞穴之光》;2019年即将出版《人类之舌从未说出的真理》《献给女人的歌》《针对小人的发难》《敲开石头的门》《思想的猜想》五部诗集。

      现居住于中国北京市。

阅读是一种修行,分享是一种美德,你所看到的,也许正是别人所需要的,感恩分享!

投稿邮箱3182529240@qq.com

747

扫描关注免费订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