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古银叙乡愁 ||姚昌德

 河南文苑 2020-10-24

点上方河南文苑”即可免费订阅本刊

千年古银叙乡愁                                               

            □姚昌德                                                      

在流经豫南的唐河、泌阳河、桐河交汇处,一个因河而兴的古老集镇——源潭镇何庄村的河岸上,孤零零在沙土地里挺立着一棵银杏树。

这棵苍翠挺拔的大树6枝主干自由地伸向天空,直冲云霄,枝叶扶疏,绿荫浓浓,伟岸苍劲,状如华盖,蔚为壮观。这是一个活着的历史坐标,乡村的资本,标榜的话题,已逾千年。她高高地直立起不屈的脊梁,岿然不动,气宇轩昂,生生不息。树高15米,径围7米,4个成年人手拉手臂搂丈量才能围住合拢,覆荫面积达2000平方米,侧枝分布较多,生长健壮。大树的根有几条露在外面,盘根错节,根深叶茂,强壮的粗根像庞大的利爪,紧紧抓住大地,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自我的生命张力。

她历经沧桑,却无老态龙钟之相,伸展的树冠将密密的树叶撑开,似一把伞举在空中遮住了大片地面,为一方百姓撑起巨大的绿荫,像是保护房子的战士和风雨的遮阳伞、挡雨棚。

她独特风格,树干粗壮,枝柯交错。以她斑驳的苔痕、高大的形象,以及厚重的树皮鳞纹,处处叙说着这方水土,这方风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根脉,可以窥见树龄之久,风霜之长。无论何时前来观摩,她都会静默地站在那里,用四种姿态迎接你,构成一道具有文化传承、历史合一的独特风景。瞧——

站在故乡充满灵性的岗地上,向北方眺望,相距2.5公里之远,便能望得见那棵高大的银杏树。随着天气的变化,在早晨时光里,能隐约看见高大的树冠上,烟雾缭绕弥漫的氤氲景象。在晴朗的午间时,仿佛可以看到扇形状的叶片,在阳光下墨绿充盈的风光,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

盛夏季节,伸展的树冠将密密的树叶撑开,忍受着炙烤酷暑,乘风摇曳满树扇叶,为家乡的人们撑起巨大的绿荫,像一把伞举在空中遮住了大片地面,向人们送去清凉,成为一道遮阳挡雨的靓丽风景,毫无一点老气横秋之相。

金秋时令,古木参天穿着黄金甲,与散落在河岸的何庄村交相辉映,盈满人们的双眼。一棵树,一幅画,一幕美景。银杏树伟岸挺拔、遮天蔽日,流金溢彩、灿若披锦,到处闪烁着异样的金色光芒。可以从多个角度、不同距离观赏到古银的雄姿,其神态也各不相同,树的大气古朴与枝繁叶茂,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寒冬腊月,风雪袭来,银杏树的叶子全部掉了,露出了她那笔直的驱干。但总有几只“顽强”的叶子在上面,显得异常悲壮,格外挺拔,等待新一轮的勃勃生机。

在树下仰视树冠,闪烁着阳光的树叶在微风中窃窃私语,鸟儿在枝头上歌唱,层层枝叶用爱密密织成的一张网,把阳光挡在了树上。有人站树下曾目睹狂风而来的情景:忽然,呼啦啦吹来一股疾风,宛若仙女婆娑身影浮过,树枝随着风的节奏翩翩起舞,如同蝴蝶翩动着翅膀,引得树叶放开喉咙狂怒地咆哮,时而哗哗直响,时而呜呜叫着,时而疲惫喘着粗气,好似咆哮的狮子,有如海涛汹涌,又似远处的马嘶,又像在大难之中的呼救声,一阵阵、一波波,势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

沿着唐河溯流而上至源潭镇南边,就是三岔嘴。立于陡峭的西河岸上,居高临下放眼望去,三条支流滚滚而来碰撞在一起,其汹涌澎湃之势荡人胸怀。自此以下,河道陡然开阔,河水浩浩荡荡奔流向南,那是流动着的生命,是流动着的诗,也是流动着的歌。抬头观望,三条河道一齐跃入眼帘,穿越历史的记忆,这里曾是鸭凫水上,鱼翔浅底,波光潋滟,彩霞耀金,帆影舟楫,渔歌唱晚,一派美景胜江南的时代。谁又能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多少动人的故事呢?

据网络记载,明崇祯年间,浙江宁波府的何士贵携妻带子逃荒,一天走到泌阳河边实在走不动,就在河边搭建茅庵栖身,一家人白天开荒种地,夜晚下河捕鱼。有一年河里涨大水,何士贵去河边捞柴草看到一小树苗从上游飘来,细看是一棵银杏小树,其叶青绿形状别致,树干笔直,根须茂盛,联想到自家漂泊流离生活遂心生怜惜,将小树捞起,栽种于岸上的院子里。

不乘想,这棵银杏小树入土即活,长得青翠茁壮,生机盎然,在阳光下泛起生命的涟漪,惹人喜爱。因为当地没有同样的树种,所以引来附近村民前来驻足观看,村民各个眉开眼笑,不禁令人啧啧称奇,感叹生命力如此坚强。也许是吸收了大自然的灵气,也许是和这方水土这方人有缘,这棵树越长越高,越长越壮,其干粗壮笔直,树冠开阔如伞,巍然屹立于河岸沃野之中。

若干年后,何士贵夫妇百岁无疾而终。傍晚,他的几个儿子和前来吊孝的乡亲们,听见门前银杏树叶响声中,仿佛有阵阵笙萧乐器般鸣奏,都说这是银杏树为二位老人送终哩。打这以后,何家子孙后代更加敬重爱护这棵树了。百把年光景,树佑何家人丁兴旺,成了一个大家族,从一户到百户,当年的茅草庵,繁衍生息成了一座乡村——何庄村。

沧海桑田,这株古银杏默立河边,历经千年雨雪风霜,承揽着天地灵气,承载着时空的岁月变迁,印证着走过的历史痕迹,目睹着村庄的前世今生,见证着生灵在此栖息,记录着各自文化脉络,守护着这块和谐安宁的净土,讲述着民间独有的故事,守望着乡土文化的寻找,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也是具有独特生命特征的文化遗产,体验着别样的生态之美。

银杏树,虽然经历了千年的洗礼,扎根沃土吸吮大地营养,将生命的意志凝结于土壤里。它一年四季伫立在这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守卫村庄,庇佑河流,仍然不屈不挠地修炼着,老而弥坚,直立犹然,又谁说这不是最美的景色?

再美的风景也遭遇大煞风景之事。据传,一个隆冬的夜晚,风雪交加,两个游手好闲者想发外财,偷偷摸摸来伐树,又是砍,又是锯,两人折腾了大半夜,到天破晓时往树上一看,吓得目瞪口呆,树干上裹的厚冰竟连个斧锯印痕都没有!这俩人正要逃走,恰巧何士贵和几个儿子开门出来,当场捉住,被狠狠教训了一顿。

口口相传的是,日本侵略中国时,进村扫荡,有村民无处躲藏,情急之下爬到银杏树上,藏在繁密的枝叶间,竟逃过一劫。

还有全国大炼钢铁的年代,一群人提着锯和斧头不怀好意地来到银杏树下,要把她变成柴火。他们用木锯锯了稍许就拉不动了,于是往锯上小便(以降低温度,减少摩擦),可锯条像长进去了似的,怎么也拔不出来。用斧头砍,没想到树被砍的伤口流出了鲜红汁液,吓得一群人一哄而散,而砍树的人也在不久后大病了一场,于是便有了“砍不倒的银杏树”之说。自此再也没有人敢打她的主意了。

在古银树下,有一口幽深的井。据说,这井是宋朝时期人工挖出的井,成为全村人吃水的水源。常饮此井水,具有养生保健作用,对人体各系统疾病的治疗和恢复有较好的辅助效果,可助人们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可惜,多年前这眼井已经干涸,井口上面用石板封盖了。2016年夏天,该树南面的一枝树干被雷击中,导致干枯,虽略显沧桑,但也更加显得苍郁遒劲了。当地政府加强对古树的保护,采取挂牌、砌台、围栏等方法重点予以管护,古树下的泉井也已修复。带着纯朴和文化的气息,静静地恭候人们去寻觅、去挖掘。把古树当神灵一样地供奉,守护好,等待去发挥它最大的价值,把精美的一面展现给世人。如今,这株古银杏树以其独有的文化魅力,依然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召唤着那些慕名而来观赏的访客。

好大的一棵树!来此游览过的人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叹。

好美的一棵树!银杏已成为当地一处独特的壮美景观。

银杏树周边土地肥沃,鸟语花香,滋养着本土村落,幸福安康。作为当地的地标性风景树,吸引了四面八方如醉如痴的游人和摄影爱好者,抵达赏景游览采风祭拜,祈求人间的福寿康宁。穿越千年,以寻找内心的宁静。可能是人们渴望着与古树融为一体,领悟更高层次的人生意义吧!

当我再度来到这棵银杏树下,仰望蓝天下的古树,气势如虹,壮如少年。枝干发达,绿叶如茵,密密匝匝的叶子遮天蔽日,嶙嶙古木上勃发的幽幽枝桠,铭刻的年轮与丛生的旁枝交相辉映,展露出诱人的勃勃生机,昭示着自己生命的刚毅与雄奇,令人为之赞叹!这些点点滴滴唤起文化的印象,树下留下童年快乐的身影。虽然没有看到最美的叶子,却看到了最美的风骨。它以一种莫名的力量,吸引自己屡次走近最美古树名木,每次看都有着不同的感觉和收获。

乙亥猪年春节,受命撰写此文,重拾故里的淳朴乡愁,唤起人们对家乡厚重历史文化的深深印记,记述这株千年银杏的孤独傲立和诗意守望。

   仅以此文,以飨乡亲。

作者简介

姚昌德系豫南唐河人,投身于雄奇的战略导弹方阵26载,直线加方块的生活历练着军人的性格和意志,丰富了色彩斑斓的生活底蕴,总是坚持不懈地用自己那支笔去触摸火热的军地生活这个海洋,记录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纵横驰骋在码字的天地里。熟练掌握了党政军机关公文写作的方法和要领,有文学创作、新闻采写、文稿起草和政策研究等工作经历,发表了大量各种体裁的作品并获得奖项和荣誉,5次荣立三等功,近年来散文创作方面屡有收获。现就职于北京市政府部门。

阅读是一种修行,分享是一种美德,你所看到的,也许正是别人所需要的,感恩分享!

投稿邮箱3182529240@qq.com

750

扫描关注免费订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