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港,香江(三)|| 刘保学

 河南文苑 2020-10-24

点上方河南文苑”即可免费订阅本

香港,香江(五)

刘保学

    “维多利亚港”我们来了!

    香港的夜景是世界上最为漂亮的三大夜景之一,而维多利亚港的夜色尤为壮观动人。

    香港维多利亚港,是香港的香港岛和九龙半岛之间的海港。由于港阔水深,曾被喻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香港亦因维多利亚港而有了东方之珠的美誉。游客在香港观赏维多利亚港,可以从太平山山顶上俯瞰维多利亚港、或从尖沙咀海旁欣赏到维多利亚港的景色。也可乘渡海小轮或其他海上观光船,置身于维港之中欣赏维港两岸景色。两岸高楼大厦遍布,夜晚华灯初上,万家灯火,相互辉映。由此,香港的夜景与日本函馆和意大利那不勒斯并列为世界上最为漂亮的三大夜景。

    那晚,我们冒着菲菲细雨来到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也就是前边提到和去过的星光大道相对过的岸上。尽管天上细雨漂漂洒洒,但人们还是冒雨或是打着雨伞相聚在维多利亚港观看美丽的夜晚景色。岸边那一对对情侣依偎在花雨伞下,或游走于沥沥的丝丝细雨之中,或相拥着坐在岸边的连椅之上,尽管座之上的遮雨篷只能遮住些许的雨水,但她们依然心无旁骛地边欣赏着维港夜晚的景色,边窃窃地私语着什么。维港两岸夜景下,有不少前来锻炼身体和爱好健身的人们,他们飞快奔跑的脚步照常不误风雨无阻。一些外国籍的男女朋友也跻身其中。健身、锻炼虽装束简便,但在纷飞的雨雾之下亦可想见落汤鸡的形象,可好者好,恶者恶是也。

    在对岸,眼见着明如白昼般的似一堵高高灯光墙,实际上那是一幢幢连着的楼宇,而那高楼之上之内一家一户的室内灯光在密集的向外展耀着。那灯光那楼群错落有致的倒影在江水里,而江水又有那海风吹起着波纹一晃一摆煞是好看。岸这边岸那边座座布满灯光的高楼比赛似地展现着展示着,那一串串霓虹灯忽而飞转上来,忽而飞转下去,忽而在左忽而在右。海上还不时会有一两只船舶往来穿梭,更为这维港的海景徒增异彩。

    做为外地的游客,来香港一次不易,在世界上最为美好的夜晚观赏景色,无论是维港还是香港的商业街景无疑是一种享受。尽管时辰已接近夜里零点,商业街的诱惑力丝毫未减。无论是在维港或是在街上的旅人或是当地人,在繁华的虽是狭窄的商业街道上还是拥来挤去的。辗转期间好似要过一个不夜城的感觉。这可能就是大都市的夜生活吧,当然这是夜生活的一种。而在那些影剧院里、舞厅、歌厅、迪吧、咖啡厅,以及茶馆尽情和忘情地潇洒到凌辰甚至不夜应是准夜生活的啦。

无论是在维港还是在商业街上,照相是免不了的,尤其是嘟奶。在维港在街道上在变幻莫测的霓虹灯下,在这五彩缤纷的夜景前。嘟嘟的奶奶,妈妈,姨妈,都要同嘟嘟以及小子墨分别留下了不少美好的记忆。

香港,香江(六)

刘保学

     香港,香江,说不清道不明。

     小嘟的爸妈常说,香港,其历史、文化、经济的底蕴非常深厚。而不仅仅在他的外表。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香港大学,以及它深远的历史发展历程就可以说明一切。但对于我来说,也可能是爱的深,也严苛的切了些吧。香港的礼貌和文明也应该和花园般的国度新加坡以及世界那些大都市相比美了吧,可在我的眼里就见到了诸多与印象之中极不相和谐的地方。

    “中国式过马路。”这是批评国人的交规语句。经多次游走在香港的大街上,在红灯下过斑马线的人在香港可不在少数。在红灯亮后,香港人,当然这里也不排除有内陆或是其它外来的旅人,我想从简装和装束上来看当是香港人。在红灯亮后,左右一瞧没有车辆过来,就急匆匆地过了斑马线。而且还不在少数,我常叹道,这香港人咋也这么在红灯亮时过斑马线呢。对于我这个内陆人来讲简直不可思议。对于红灯下过斑马线在大陆常常受到批评中国式的过马路这就带有点讥讽的味道了,香港是中国呀,也就是中国式的过马路啦。

    “请给有需要的人让座。”这是在香港的大巴车上常看到的提醒乘车人的标贴。不能说在香港乘车没有让座的,有,但少数,看在眼里的不多,尽管我们老年人也接受过有礼貌旅客的让座,但少之又少。在地铁上,一位看上去年龄有七十多岁的老太太拄着拐杖上了车,我们都背着大包小包,抱着孩子推着车子,没法让座。可看到那位老太太的女儿(或许是女儿),接过老太太的拐杖,老太太就双手扶着车上的不锈钢立柱站在那里,旁边那么多年青人坐在座位上视而不见,谈笑风声。嘟奶见有一下车的,空了位子,即刻让那老太坐,在老太推让下,空位置已让一中年女人占据了。在市内的大巴上也是一样,让座位与老年人的所见不多。我亲眼见一老者一上车径直上了车的二层上。好像不奢望有人让座位似的。

    “公众场合讲文明。”旁若无人地接打电话;公交车上吃包子;横着身子躺在连椅上------。这是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在电视上常常看到的画面。可在这次乘地铁时,时近中午,看到身边一位年青人背着包,解开手中装有面包的塑料袋子香喷喷地吃着他的或是早餐或是午餐。吃完了一包又从包里掏出一包接着边看手机边享用。在市内一公寓门前,一叨着香烟卷的人正要进门时,猛吸了两口将烟头丢在了门外的人行道上。嘟姨妈在人行道上捡起了前边小孩丢下的两三个硬币,交给在身边的子墨让子墨追上前边的小孩,交给了那小孩。在前边等孩子的妈妈看了也不知道来声谢谢。

但在香港大多数人的礼貌文明是不可否认的。以上说,可能是我偏于一隅,如只在红磡这个离市中心较为远了点的地方,有一叶障目或是没有识到庐山真面貌罢了。

无论怎样,“瑕不掩玉”。香港,香江,繁华富贵的国际大都市!

香江,香港!我眼中的香港,香江!


作者简介:刘保学,喜爱文学、书法。作品曾见于河南日报、大河报、焦作日报、冶金报、老人春秋及河南文苑等报刊网络。

刘保学作品展示区点击以下阅读:
香港,香江(二)||刘保学
香港,香江||刘保学
巴黎的雪||刘保学
在巴黎过斑马线||刘保学
古老的鹏城||刘保学
云飞,云舒,云漫||刘保学
一根银针走天下||刘保学
那年,那伞,还有那厦门||刘保学
座位与车位||刘保学
四十一年来相会  ||刘保学
爷爷和孙子||刘保学
换位思考断是非||刘保学
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雨||刘保学
那天早起在香港||刘保学
说一说恭维孩子||刘保学
曾经的《七二一大学》||刘保学
酒文化饮酒缘由谈||刘保学
苦瓜的滋味||刘保学
玉米摊前 || 刘保学
“七一”登台唱红歌 ||刘保学
观光车上的交响曲||刘保学
晚霞中的街心环岛||刘保学
那年那少女的眼神||刘保学
开眼!这名字绝了!||刘保学
七台河行之记忆||刘保学
父亲教我们学“写字” || 刘保学
熏陶在大芬村的油画中||刘保学
诗和远方华侨城||刘保学
雨中即情||刘保学
海蓝蓝天蓝蓝||刘保学
那年的抽烟史||刘保学
尴尬的乡音||刘保学
那年澳门游 || 刘保学
阳台上的鸟儿||刘保学
童趣的记忆||刘保学
说“迁徙”||刘保学
也说“摆地摊”||刘保学
由公交车上的阅读者说起|| 刘保学
星巴克门店前的素描||刘保学
《风声雨声雷电声》刘保学原创
儿时的家乡水||刘保学
儿时家乡的柿子||刘保学
拄着双拐的旅行者 ||刘保学
还是读书好 || 刘保学
四个年青人|| 刘保学
自行车情结 || 刘保学
邂逅郭老师 || 刘保学
组合字的趣味性 || 刘保学
香辣山韭菜 || 刘保学
听娘的话 || 刘保学
斗室练拳 || 刘保学
拄着双拐的旅行者 ||刘保学
老邢 || 刘保学
一把车掸子 || 刘保学
免费的口罩||刘保学
杏花楼的邻家们 || 刘保学
电梯的门“防疫的门”||刘保学
穿薄纱裙的女童 || 刘保学
老彭  || 刘保学
说说吃“辣椒” ||刘保学
七旬老太学网购||刘保学
结缘在书画 ||刘保学
油瓶倾倒前后 ||刘保学
别样留影五老峰 ||刘保学
对话女保洁员||刘保学
预报天气的小男孩||刘保学
“厕所革命”和“懒茅” ||刘保学

河南文苑稿件要求原创首发

投稿邮箱3182529240@qq.com,

择优发布的作品不再撤回

第1193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