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64年,陕西一口气改了14个古城名字,响应郭沫若的建议

 雨夜听荷yu 2020-10-24

中国的文化渊源流长,一个新地名的出现往往带有复杂的政治背景和文化内涵,随着朝代的更替,地名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到了现代社会,一些地名的改变反而引起了大众的吐槽,不仅失去了原来的文化内涵,还没有原来的名字好听。比如驻马店原来叫汝南;枣庄原来叫兰陵;合肥原来叫庐州;苏州原来叫姑苏等等。

郭沫若发表文章,建议改地名

在上世纪60年代,国家统一修改了一部分地区的名称,尤其是陕西一下子改了14个古城名字,这改名风波还要提到一个文学大师,郭沫若。

1964年,郭沫若发表了一篇名为《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的文章,在文章里面他提到,日本对汉字的改革的原因是为了普及日本人民的识字率,加强日常的文化交流,为了更好适应日语的语音而对汉字进行了字形字音上面的修改。目前中国的文盲率还很高,教育程度也普遍比较低,为了改善这一情况,不如仿照一下日本也对文字作出适当的修改。

其实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对文化的改革就已经被文学界的大师所重视,从反对文言文到提倡白话文,其性质和郭沫若所提出的一样的。建国后,文化部门对如何提高文字普及率十分重视,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在1958年起,中国开始推广汉语拼音方案,与之相配合的是文字的简化,即由繁体字变为简体字。

郭沫若提出的改良地名,取代生僻字的做法也算是汉字改良的一项进程。新中国成立初期,交通系统还不完善,各地的主要通讯形式还是书信,生僻字的地名就给邮政投递和书写地址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所以,郭沫若的主张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正好陕西省有许多难认难读的生僻地名。

陕西省改地名

1964年,陕西省民政厅报经国务院批准后,发出了《关于更改盩厔等13个县和商雒专署名称的通知》,文件中说明了要高度重视更改地名生僻字工作,推动汉字简化和整理工作新进展。

于是陕西省14处千年地名被改,具体修改地名有;盩厔县改为周至县,郿县改为眉县,郃阳县改为合阳县,鄠县改为户县,雒南县改为洛南县,邠县改为彬县,鄜县改为富县,葭县改为佳县,沔县改为勉县,栒邑县改为旬邑县,洵阳县改为旬阳县,汧阳县改为千阳县,醴泉县改为礼泉县,商雒改名为商洛。

这些生僻地名的修改确实是便利了许多,但是随之失去的也是这个名字背后的含义。比如葭县来说,“葭”字的含义是:初生的芦苇。宋元丰五年(1082年),宋置葭芦寨,可见那时葭县人民的母亲河葭芦河流域芦苇茂盛。

后历经西夏、北宋晋宁军、金,1184年更名葭州,1226年改寨设县,隶属葭州。后历经元、明、清三朝,或降州为县,称葭芦县;或升县为州,称葭州。近1000年来,葭县只有隶属关系的变更,无论称作“葭州”、“葭芦县”、“葭县”,县名或州名始终没离开这个“葭”字。而改为佳县不过是取自谐音。

陕西省地名修改最为被人惋惜的无疑是该长安为西安,长安作为汉唐的都城,取其长久之安之一,寄予了各朝君主的盛世野望和黎民百姓的社会理想,而改名为西安总感觉少了一份韵味。不过明朝的时候就已经将长安改为西安,取西北安定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