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学》第十七章重难点笔记

 新用户1687PmYw 2020-10-24

第十七章 企业技术创新

1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技术创新及其贡献

1.创新与技术创新

1)创新的含义

在熊彼特的理论中,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五个方面:①生产一种新的产品;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④掠取或控制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一种新的来源;⑤实现一种新的工业组织。后人在此基础上将企业创新分为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主要与生产制造有关,制度创新主要涉及管理和管理体制,即主要涉及生产制造的制度环境。

2)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经常被一些人以为与技术发明相同。实际上,创新的概念要远比发明宽泛;发明是一种创新,但创新决不仅仅是发明。创新既可能是这种全新技术的开发,又可能是原有技术的改善,甚至可能仅是几种未经改变的原有技术的一种简单的重新组合。

2.技术创新的贡献

技术或者依附于物质产品而存在,或者是为物质产品的实体形成而服务。因此,不论是何种内容的技术创新,最终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综合起来看,技术创新一方面通过降低成本而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更具价格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用途、完善功能、改进质量以及保证使用而使产品对消费者更具特色吸引力,从而在整体上推动着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二、技术创新的源泉

美国学者德鲁克把诱发企业创新的不同因素归纳成七种不同的创新来源:

1.意外的成功或失败

企业经营中经常会发生一些出乎预料的结果:企业苦苦追求基础业务的发展,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结果却是这种业务令人遗憾地不断萎缩;与之相反,另一些业务单位虽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却悄无声息地迅速发展。不论是意外的成功,还是意外的失败,都有可能是向企业昭示着某种机会,企业必须对之加以仔细的分析和论证。

2.企业内外的不协调

当企业对外部经营环境或内部经营条件的假设与现实相冲突,或当企业经营的实际状况与理想状况不相一致时,便出现了不协调的状况。这种不协调既可能是已经发生了的某种变化的结果,亦可能是某种将要发生的变化的征兆。同意外事件一样,不论是已经发生的还是将要发生的变化,都可能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一种机会。因此,企业必须仔细观察不协调的存在,分析出现不协调的原因,并以此为契机组织技术创新。

3.过程改进的需要

意外事件与不协调是从企业与外部的关系这个角度来进行分析的,过程改进的需要则与企业内部的工作(内部的生产经营过程)有关。由这种需要引发的创新是对现已存在的过程(特别是工艺过程)进行改善,把原有的某个薄弱环节去掉,代之以利用新知识、新技术、重新设计的新工艺、新方法,以提高效率、保证质量、降低成本。过程的改进既可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逻辑结果,也可能是推动和促进科技发展的原动力。过程的改进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技术创新也可能是由外部的某个或某些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

4.行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

行业结构和市场结构一旦出现了变化,企业必须迅速对之做出反应,在生产、营销以及管理等诸方面组织创新和调整。面对同一市场和行业结构的变化,企业可能做出不同的创新和选择。面对市场以及行业结构的变化,关键是要迅速地组织创新的行动,至于创新努力的形式和方向则可以是多样的。

5.人口结构的变化

人口结构的变化直接决定着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作为企业产品的最终用户,人口的数量及其构成确定了市场的结构及其规模。分析人口数量对企业创新机会的影响,不仅要考察人口的总量指标,而且要分析各种人口构成的统计资料。

6.观念的改变

对事物的认知和观念决定着消费者的消费态度;消费态度决定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消费行为决定一种具体产品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因此,消费者观念上的改变影响着不同产品的市场销路,为企业提供着不同的创新机会。

7.新知识的产生

在各种创新类型中,以新知识为基础的创新是最受企业重视和欢迎的。但同时,无论在创新所需时间、失败的概率或成功的可能性预期上,还是在对企业家的挑战程度上,这种创新也是最为变化莫测,难以驾驭的。知识性创新具有最为漫长的前置期,这类创新是以好几种不同类型的知识的组合为条件。

三、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

1.技术创新的战略和选择

技术创新战略选择一般涉及创新的基础、创新的对象、创新的水平,创新的方式以及创新实现的时机等多个方面。

1)创新基础的选择

创新基础的选择需要解决在何种层次上进行组织创新的问题:利用现有知识,对目前的生产工艺、作业方法、产品结构进行创新。如果创新的过程始于基础研究,则无疑将给企业的应用性开发提供异常广阔的空间。

2)创新对象的选择

技术创新主要涉及材料、产品、工艺、手段等不同方面。由于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是从外部获取的,因此材料创新主要是在外部进行的(这种创新实际上是上游企业的产品创新),所以企业可供选择的创新对象主要涉及产品、工艺以及生产手段等三个领域。

3)创新水平的选择

创新水平的选择主要是在行业内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的,需要解决的主要是在组织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时,是采取一个领先于竞争对手的“先发制人”的战略,还是实行“追随他人之后”、但目的仍是“超过他人”的“后发制人”的战略。

4)创新方式的选择

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中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选择:①利用自己的力量独家进行开发;②与外部的生产、科研机构联合起来共同开发。

独自开发与联合研究要求企业具备不同的条件,需要企业投入不同程度的努力,使企业不同程度地受益。

2.先发制人可给企业带来的贡献

1)可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

先发制人可使企业树立起一种开拓者或领先者的形象或者声誉。这种声誉是竞争者难以形成的。

2)可使企业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

在其他企业还未意识到之前,企业即已开发并进入了某个市场。显然,企业最先占领的也通常是最易占领的、并可给企业带来最为丰厚利润的市场区段。

3)可使企业进入最有利的销售渠道

由于建立并维持一个专有渠道需要企业投入巨额的资金,因此利用一个存在于外部的通用渠道是比较普遍的选择。这通用渠道的容量总是一定的,其不同部位表现出不同的吸引力。率先行动者自然可以选择最为有利的部位。

4)可使企业获得有利的要素来源

新的产品或新的产品制造方法可能需要企业利用新的生产资源。与销售渠道的进入一样,率先行动者可以获得最有利的原材料等要素的来源,甚至可以与供应商签订排他性的要素供应协议。

5)可使企业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率先推出某种产品可使企业至少在初期成为这种产品的垄断生产经营者,从而可使企业以远远高出成本的价格将产品销售给那些对产品感兴趣的用户。

3.先发制人的弊端

1)要求企业付出高额的市场开发费用

市场上尚未出现过的产品,潜在用户尚未了解其功能特性,甚至不知道这种产品的存在,因此要打开销路,企业必须投入大量的市场开发费用。

2)需求的不确定性

率先行动者虽然投入了大量的市场开发费用,但用户队伍能否形成,被唤醒的市场有多大容量,已表现出的需求可能朝什么方向变化,这些都是不确定的。

3)技术的不确定性

①一种新技术,不论是关于产品的技术还是关于工艺的技术,在实际运用之初都不可能是非常完善的,它只能在实际运用中逐渐成熟;②技术的变化不一定是连续性的,而可能呈现出一种跳跃性的势态。

四、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

1.产品开发的任务

1)产品性质的确定

生产何种性质的产品是企业自建立起就已提出并在企业存在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出的问题。企业生产何种产品最终取决于消费者对市场的需要和企业满足这种需要的能力以及是否可以从中获取足够利益的认识。

2)产品质量的确定

企业要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以提高声誉、争取用户、扩大市场。

3)新产品开发

新产品开发通常需要考虑如何开发产品;新产品开发在研制阶段结束后是否立即组织批量生产、投放市场;如何投放市场;何时投放等问题。

2.产品竞争战略

1)领先战略

领先战略又称“先发制人”的战略,是企业力图在本行业发展中始终居于领先地位。

2)追随战略

追随战略又称“后发制人”的战略,是指企业紧紧追随在领先企业的后面采用新技术,并对别人已经采用的技术加以改进和提高,特别是在降低产品成本和完善产品质量上付出更多的努力。

3)模仿战略

持模仿战略的企业靠购买专利、利用别人的研究成果来改进自己的产品。

3.产品寿命周期理论

1)产品寿命周期理论的内容

该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李维特首先提出来的。对产品来说,其寿命周期是指投入市场开始到完全退出市场为止所延续的时间。产品在寿命周期中通常要经历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等四个阶段。

①投入期。又称投放期或引入期,是产品刚刚试制成功、刚投入市场、销售量最低的一段时间。企业只能小批量生产和销售,成本较高、利润较少,甚至还没有利润。对于投入期的产品,企业应及时了解市场和用户的意见与建议并据此对产品结构和生产工艺进行改进完善;同时,企业应广泛展开促销活动,以迅速打开销路。

②成长期。成长期是产品开发的决定性阶段,企业应努力稳定产品质量,精心维护产品声誉,加速扩大生产能力,组织好销售工作,保证充分供应,绝不使产品在市场上脱销,谨防竞争对手乘虚而入。

③成熟期。产品经过成长期逐渐趋向成熟,这时市场已渐渐饱和,销售量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不前。这个阶段的延续时间,如无替代的新产品介入,一般要比前两个阶段长,企业从该产品获得的利润也将在此阶段达到最高,市场竞争在此阶段也最为激烈。

④衰退期。在这个时期,产品销售数量和利润急剧下降,出现负增长的趋势。当销售增长率降到一定程度后,有时可能会出现某种回升,这通常是由于某些用户出于习惯或其他原因所进行的更新性购买。对于处在衰退期的产品,企业应积极转移市场,努力在新的地区开拓对该产品的需求;或在不改变产品基本结构和性能的前提下,寻找新的用途,开发新的用户,力求在新的领域代替其他产品。

2)产品寿命周期理论的意义

产品寿命周期只是描述了产品进入市场后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各个阶段的划分也是相对的。由于技术进步和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不仅不同产品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不一,而且有些产品不一定要经历所有阶段。寿命周期理论对企业产品开发决策仍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企业管理者应经常对产品的寿命周期进行分析,准确判断产品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针对产品在各阶段的特点有重点地组织相关技术创新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工作。

相关资料:

《管理学》第一章重难点笔记

《管理学》第二章重难点笔记

《管理学》第三章重难点笔记

《管理学》第四章重难点笔记

《管理学》第五章重难点笔记

《管理学》第六章重难点笔记

《管理学》第七章重难点笔记

《管理学》第八章重难点笔记

《管理学》第九章重难点笔记

《管理学》第十章重难点笔记

《管理学》第十一章重难点笔记

《管理学》第十二章重难点笔记

《管理学》第十三章重难点笔记

《管理学》第十四章重难点笔记

《管理学》第十五章重难点笔记

《管理学》第十六章重难点笔记


日职会计学习网,微信号rzczxxw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