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鉴赏辞典》第六十八首《与诸子登岘首》(孟浩然)

 古风泊客 2020-10-24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三

 【古风泊客一席谈】

  与诸子登岘首


     【盛唐·孟浩然·五言律诗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拼音版:

rén shì yǒu dài xiè ,wǎng lái chéng gǔ jīn 。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jiāng shān liú shèng jì ,wǒ bèi fù dēng lín 。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shuǐ luò yú liáng qiǎn ,tiān hán mèng zé shēn 。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yáng gōng bēi shàng zài ,dú bà lèi zhān jīn 。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作品介绍]

《与诸子登岘首》又名《与诸子登岘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山水诗。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借古抒怀,融写景、抒情和说理于一炉,感情真挚深沉,平淡中见深远。

[注释]

⑴岘(xiàn)山:一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阳以南。诸子:指诗人的几个朋友。

⑵代谢:交替变化。

⑶往来:旧的去,新的来。

⑷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登临:登山观看。

⑸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

⑹梦泽:云梦泽,古大泽,即今江汉平原。

⑺尚:一作“字”。

⑻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

  [译文]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

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了六子。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著诗二百余首。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赏析

诗人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该诗即创作于诗人在家乡隐居读书、写诗自娱期间。诗人求仕不遇,心情苦闷,在极不得意的时候,与几个朋友登上岘山游玩,凭吊羊公碑,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着,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的话,正与诗人的处境正相吻合。由此借古抒怀,写下了这首诗。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岘山是襄阳名胜,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

首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颔联紧承首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胜迹”,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鱼梁洲等。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庙和堕泪碑。羊祜镇守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他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名为‘堕泪碑’。”诗人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

颈联写登山所见。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看到鱼梁洲,自然会联想到曾与司马徽、诸葛亮为友,数次拒绝刘表延请的隐士高贤庞德公。“深”指更远处,一望无际、辽阔广远的云梦泽展现在眼前。天寒水清,冷气阴森,更感湖泊之“深”。古代“云梦”并称,在湖北省的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部淤积成陆地,今洪湖、梁子湖等数十湖泊,皆为云梦遗迹。在岘山看不到梦泽,这里是用来借指一般湖泊和沼泽地。这两句诗写的是一种萧条荒落的情调,用来陪衬上下文。诗人登临岘山,深秋的凋零,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眨眼又是一年过去,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

尾联将题目中“岘山”二字扣实。“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蕴含了诗人极其复杂的情感。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非常巨大的。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自伤不能如羊公那样遗爱人间,与江山同不朽,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纵观全诗,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这首诗感情真挚,平淡中见深远。该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诗的前四句,就是概括羊祜的话。“人事”,人物及其事迹,是有新陈代谢的。一代的人去了,一代的人接上了。这就成为古今。山水今天依然是一个名胜,却轮到我们这一代人来游玩。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湮灭无闻”正是对诗人自己遭遇的真实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感生命之短促,表达怀才不遇之悲伤。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词:“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名家点评

《王孟诗评》:起得高古,略无粉色,而情景俱称。悲慨胜于形容,真岘山诗也。复有能言,亦在下风。不必苦思,自然好。苦思复不能及。

《唐诗援》:结语妙在不翻案。后人好议论,殊觉多事,乃知诗中著议论定非佳境。孟诗一味简淡,意足便止,不必求深,自可空前绝后。子美云:“吾爱襄阳孟浩然,新诗句句尽堪传。”太白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二公推服如此,岂虚语哉!

《唐风定》:风神兴象,空灵澹远,一味神化。中晚涉意,去之千里矣。

《唐律消夏录》:结语妙在前半首说得如此旷达,而究竟不免于堕泪也,悲夫!

《唐诗归折衷》:吴曰:死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昔人所为兴慨也。读罢沾襟,能自已乎?

《唐诗矩》:前四语略率,得五、六一联精警,振起其势。“一”字大妙,有聊复尔尔之意。

《而庵说唐诗》:“我辈”二字,浩然何等自负,却在“登临”上说,尤妙。

《历代诗法》:浩气回旋,前六句含情抱感,末一句一点,通体皆灵。

《唐诗意》:羊公百世后能令人思,以比己之他日,可有人思之否,意在及时修德,正风也。

《此木轩论诗汇编》:前半首似泛而实切,此起法之高也。“羊公碑尚在”,推门落日矣。“人事有代谢”云云,直是恰好,不知者道是遇山便可如此起。

《唐诗别裁》:清远之作、不烦攻苦著力。

《茧斋诗谈》:流水对法,一气滚出,遂为最上乘。意到气足,自然浑成,逐句摹拟不得(“江山”一句下)。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先生曰:前半本色高浑之笔,所谓神足。五六承以景联,章法方称,而第六尤稳,结仍浑然,有起句故有结句,亦有结意故有起句耳。慨当以慷,无限牢骚形于登眺。落句:“尚”不如“字”,“字在”乃可读也。

《唐诗近体》:起四语凭空落笔,若不著题,而与羊公登山意自然神会。移置他处登山,便成泛语。

《诗境浅说》:前四句俯仰今古,寄慨苍凉。凡登临怀古之作,无能出其范围,句法一气挥洒,若鹰隼摩空而下,盘折中有劲疾之势。

佚名

赏析

此诗作年不详。“诸子”亦不详哪些人。岘(xian)山:一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阳南,为襄阳名胜。晋羊祜镇襄阳时,曾与友人共登此山,曾慨叹云:“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他死后,人民为纪念他而树碑立庙,“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名为‘堕泪碑’”。此诗写诗人与友人游此山的感慨,囊括了羊祜之事,发挥了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主题,暗寓自己仕宦失意的悲哀。首联信手拈来,语浅意深,为孟诗名句。刘辰翁评曰:“不必苦思,自然好;苦思复不能及。”“起得高古,略无粉色而情景俱称,悲概形容,真岘山诗也。复有能言,亦在下风。”评价极高。

孟浩然岘山是孟浩然故乡靠近汉水的一座小山,山的大小与其名声的大小颇不相称。岘山出名出在晋代遗爱在民的地方官羊祜。羊祜死后,当地人无不为之悲痛,因树碑于山,杜预称之为“堕泪碑”。羊祜生前游山,曾抒发过以下广为人知的感慨;“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 
       孟浩然登岘山,首先就想到这个故事,并感受到羊祜同样的心情。诗就从他的感慨说起:“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事的“代谢”是绝对的,而“古今”的概念是相对的——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个人的生老病死,人事永远处于不停的新陈代谢之中;古人曾经是“今人”,而今人亦有作古的一天,“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登临者做着古人做过的事,感受着古人感受过的心情,故“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王羲之),四句的“复”字,是个关键性字眼。 
      前四句寓深刻的道理于浅斟低唱之中。反过来说也成立,即前四句讲的是一个平常的道理,似乎每个人都能感觉到它,然而感觉到的不一定是深刻理解了的,经诗人一语道破,读者一面感到“甚合我意”,一面又感到他是发人所未发,实在深刻。这也可见孟诗“语淡而味终不薄”。 
      三句所谓“胜迹”,即名胜古迹,即打上了历史烙印的自然风光。它是风景,又不止是风景,面对它,你不能不缅怀与它相关的古人,这就是所谓怀古之思。然而怀古又不仅仅是一种幽情,其本质却在人对自身命运的凝注和关心。换句话说,人的生命有限,却偏偏向往于无限,渴望不朽。然而真正能够不朽的,后世之名而已,而且只有杰出者能活在后人心中。这既是怀古诗的感伤所在,也是其意义之所在。 
      五六句呈现的是初冬景色——“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两句不但再现了岘山四围的风景,还使人联想到一些古人的名字,将人带向往古的回忆:“鱼梁”使人想起汉末居住在岘山之南的隐士庞德公,“梦泽”让我们想到流放的大诗人屈原,——放眼望去,举目都是胜迹,这样一再烘托,突出了怀古的主题。最后读羊公碑而为之出涕,感伤之馀,有没有深思,这一点却是因读者而不同了。 
      这首律诗,其对仗在一二句和五六句,与常格不同,是五律一种早期的形式。这首诗也为诗人本人树起了一座纪念碑,——以后诗人登上岘山,就不会仅仅记起羊祜的那一段名言了。

佚名

赏析

                           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

想要理解一首诗歌,先来了解一下作者是很有必要的。《尚书·尧典》里说“诗言志”,《毛诗序》解释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可见,所谓的“志”,就是诗人内心感情的抒发。诗歌是作者思想的反映,感情的产物,大抵如此。

孟浩然,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诗人,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为了让大家更清楚的了解孟浩然其人,我在这里引用了《新唐书·孟浩然传》:

孟浩然,字浩然,裹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的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开元末,病疽背卒。

从这段传记中我们可以知道以下几点:

第一,孟浩然,字浩然,名不详,是襄阳人士,年轻的时候崇尚气节,讲义气,喜欢帮助患难之人,隐居在鹿门山。我想这里的“浩然”,是取“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之意。浩然之气,是出自《孟子》,孟子对“浩然之气”是这么解释的,“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意思是:那浩然之气,最宏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用邪恶去伤害它,就可以使它充满天地之间无所不在。那浩然之气,与仁和义道德相配合辅助,不这样做,那么浩然之气就会像人得不到食物一样疲软衰竭。用通俗的话来讲,浩然之气,是正义之气,与仁义道德相辅相成。

由此可见,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一方面说明他爱好泉林山水,但是从他的行为我们知道他不是那种对世事不闻不问,不食人间烟火,只爱忘情山林的隐士。孟浩然生活的年代,是武后到玄宗这一段历史时期,这一段时期可以说是盛唐时期,哪一个读书人不想建功立业,兼济天下呢。

第二,孟浩然,40岁的时候才去游历京师。曾经在太学赋诗,满座的人都感叹佩服,没有敢和他比的。张九龄、王维非常欣赏他。孟浩然出生于武后时期,但是他却一直隐居到40岁,直到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才出山。他的诗歌写的很好,当时的人都很折服,就连当时的大诗人张九龄和王维都很欣赏他,跟他做朋友。既然孟浩然的诗名如此之大,早些年为什么不参加科举考试呢?

私下里大胆的猜测一下:在隋唐以来,朝廷为了选拔和笼络人才,推行科举制度,但是那个时候的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是很有限的,不像后来的宋元明清那么多名额。唐朝的科举名目很多,以明经和进士为主要形式,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要想通过这两科进入仕途,是要过五关斩六将才能如愿以偿。对于孟浩然这种爱好自然山水又想自由自在生活的隐士来说,明经和写作应制诗对他来说是一种束缚,他是不愿意走这种正规渠道的。自从东晋出了个大隐士陶渊明,古人对于隐士那是非常向往和尊重的,孟浩然之所以隐居鹿门山不排除这种借“隐士”的名声来进入上流社会的想法。隐居几十年,又会写山水诗歌,名气自然是积累到了世人皆知的程度,这个时候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寂寞,选择了出山露脸。

第三,孟浩然可能是长期生活在山水泉林之中,内心比较淳朴的缘故,有好机会都没抓住。

开元十七年(729),孟浩然到长安寻求仕进之途,与王维意气相投。有一次王维邀请孟浩然到府上一聚,谈论诗文之时,没曾想到唐玄宗驾临,吓得他躲进王维的床底下。可能动静比较大,唐玄宗听到了,就问王维是否有人来过,王维哪敢隐瞒,就一五一十的道出了实情。想这玄宗也是爱才之人,想见见这位江湖诗人。孟浩然从床底出来面见玄宗,玄宗就说你写首诗我看看,惊慌失措的孟浩然,没见过世面的孟浩然,满腹怨气的孟浩然,爱好自然的孟浩然,天真可爱的孟浩然,就写了一首《岁暮归南山》,诗曰:“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玄宗一看就大为不爽,尤其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不是明摆着说玄宗不是一个明君吗?于是,孟浩然的仕进之路就此宣告断绝。

一方面,可以说孟浩然是不识时务的,做人不够游刃有余;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他洁身自好,不乐于趋承逢迎。他的这种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是时人和后人所倾慕的,张九龄和王维自不必说,李白、杜甫、白居易也非常欣赏他。

李白曾在《赠孟浩然》中表达了他的爱慕之情:“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他还和孟浩然一起游历黄鹤楼,写下了那首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后辈诗人杜甫和白居易也很喜欢孟浩然,杜甫在《解闷十二首》中有一首是追忆他的:“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白居易在游襄阳的时候,怀念孟浩然,作诗一首《游襄阳怀孟浩然》:“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南望鹿门山,蔼若有馀芳。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

第四,孟浩然宁愿与友人喝酒,也不把做官放在眼里。采访使韩朝宗邀孟浩然一起到京城,打算在朝堂上推荐他,他却为了喝酒,宁愿得罪韩朝宗,失去做官的机会。

张九龄担任荆州刺史,把他征聘在幕府中。孟浩然曾经写过一首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我想这首诗就作于张九龄征聘孟浩然到自己幕府做官之前吧。当初在京师的时候,张九龄都很欣赏他,当孟浩然给他写这首诗之后,自然想关照他。在这段时间,二人诗酒唱和,孟浩然曾作诗《和张丞相春朝对雪》:“迎气当春至,承恩喜雪来。润从河汉下,花逼艳阳开。不睹丰年瑞,焉知燮理才。撒盐如可拟,愿糁和羹梅。”

开元末年,孟浩然背上长疮而死,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王维是孟浩然的好朋友,他在孟浩然在得病离世之后,路过襄阳作诗《哭孟浩然》:“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孟浩然虽然因为自己的性格和品行而终身布衣,但是他的操守和诗歌却让他名垂千古。他的一生,能够得到张九龄、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赏识,也算是“赢的身前身后名”吧!

了解了诗人的生平,下面我们一起来理解《与诸子登岘山》这首诗歌。从诗人的生平来看,这首诗歌大致是作于他从京城失意回到襄阳之后,与友人登临岘山,借古喻今,触景生情,感时伤怀,抒发自己求仕不遇的苦闷心情。

我们先来看看诗题——与诸子登岘山,这里的诸子无法考证,但是岘山是有些故事的。岘山,是襄阳的名胜,当然跟古隆中和古城墙相比,名气稍逊。古隆中因诸葛亮而出名,古城墙,我想大家更多的是因为金庸的小说而出名的。

岘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到处是名胜,遍身皆古迹。刘备马跃檀溪处,风林关射杀孙坚处,羊祜的堕泪碑与杜预的沉潭碑,刘表墓与杜甫墓,张公祠和高阳池,王粲井,蛮王洞等蜿蜓数公里。登临岘山顶往南看去,楚皇城、张自忠上将抗日殉国处以及古代色情文学鼻祖——宋玉故里(宜城)历历在目。朝东方向,夹鱼梁州与山水田园派诗的开创者——孟浩然的隐居地鹿门山隔汉水相望。向北远眺,襄阳米颠纪念馆,古邓国和关羽水淹七军遗迹尽收眼底。注目西去,孔明躬耕地——古隆中烟雨朦胧。岘山脚下的襄阳城和夫人城,是郭靖黄蓉大战元兵之地。

西晋时期,晋代魏后司马炎有吞吴之心,朝廷派大将羊祜坐镇襄阳,都督荆州诸军事。据《晋书·羊祜传》记载:羊祜登岘山,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镇襄阳十余年,屯田兴学,以德怀柔,颇有政绩,深得民心,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名为“堕泪碑”。

从题目中蕴涵的历史背景就可以看出,这首诗歌的基调,诗人正是借登临岘山,吊古伤今,缅怀古人的同时感叹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哀。

首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句话颇有哲理意味,人类历史是不断代谢的,朝代更替是历史的必然,生老病死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寒来暑往,春去秋来,就成古今之时。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时间和岁月的流逝是人力所能够左右的。在历史面前,在岁月面前,人是显得多么的脆弱和无力。

颔联,“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这句诗紧承前一句而来。“江山留胜迹”是古,“我辈复登临”是今。历史给我们留下了羊祜庙和堕泪碑,我们今天又来游历此处,自己却一事无成,古今对照,不免黯然神伤。

颈联,“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这句是写景,营造气氛,烘托情感。秋冬时节,河水水位下降,水落石出,天气寒冷,冷雾迷蒙,给人一种衰飒之气,萧条之感。面对此时此景,又是一年秋冬季,一事无成徒悲伤。

尾联,“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羊公碑”就是历史功绩的象征,是身后千秋名的代指。一个“尚”字,就将四百年的历史摆在面前,羊祜的功绩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历史留名垂千古。反观自己,终其一身,功名无望,事业无成,湮没无闻。羊公与江山同在,自己却只能灰飞烟灭,不禁潸然泪下。

纵观全诗,凭古伤今,借景寓情,感情真挚,平淡深远,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慨叹时不我待,事业无成,徒增伤悲之感。

佚名


《与诸子登岘首》   [盛唐·孟浩然·五律]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

代谢:交替变化。往来:旧的去,新的来。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登临:登山观看。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鱼梁洲因水落而露出江面,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

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梦泽:云梦泽,古大泽,即今江汉平原。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jīn)。(尚在 一作:字在) 

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

《与诸子登岘首》,岘山,又名岘首山。故而本诗又作《与诸子登岘山》。诗人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该诗即创作于诗人在家乡隐居读书、写诗自娱期间。诗题顾名思义,这是诗人与几个朋友登上岘山游玩时所作。

岘山的文化源流,当发轫于西晋,自羊祜始。羊祜(221278),字叔子,来自于声名显赫的世家大族泰山羊氏,谥成,封侍中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世称羊叔子、羊钜平(曾封钜平子、侯)、羊成侯、羊公等。以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不论是在襄阳历史上还是中国历史上,羊祜都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他在西晋的由三国乱世而统一的进程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羊祜一生最大的功绩,在于他对西晋平吴的积极而卓有成效的筹划上,他两上平吴疏,晋武帝司马炎在他临终之际派大臣向他询问平吴之策,可以说是西晋大一统事业的坚定倡导者和执行者。羊祜出镇荆州之时。荆州是平吴的关键之地,在岘山上留下了这样一段佳话:

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尝慨然叹息,顾谓从事中郎邹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

羊祜去世的时候,因痛失大将,晋武帝司马炎失声痛哭,由于天气寒冷,眼泪在胡须鬓发上结成了冰凌。更为感人的是襄阳百姓的反应,《晋书·羊祜传》记载:南州(即襄阳)人征市日闻祜丧,莫不号恸,罢市,巷哭者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羊祜的继任者,也是他竭力举以自代的大将军杜预因名为堕泪碑。《晋书·羊祜传》中所记述的:“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

首联是哲理之言,传世名句。也即诗人游历岘山,凭吊羊公碑后的总括感悟:时间流逝、朝代更替,江山依旧、人事短暂,来来往往皆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襄阳岘山,到处是名胜,遍身皆古迹。刘备马跃檀溪处,风林关射杀孙坚处,羊祜的堕泪碑与杜预的沉潭碑,刘表墓与杜甫墓等蜿蜓数公里。登临岘山顶朝东方向,夹鱼梁州与山水田园派诗的开创者――诗人自身的隐居地鹿门山隔汉水相望。向北远眺,古邓国和关羽水淹七军遗迹尽收眼底。注目西去,孔明躬耕地――古隆中烟雨朦胧。岘山脚下则是襄阳城。

当然,诗人登岘首山,主要就是凭吊羊祜的堕泪碑。

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其实也即是跟着羊祜的脚步。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鱼梁洲因水落而露出江面,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

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梦泽:云梦泽,古大泽,即今江汉平原。

颈联一是使人联想到荆州不仅有拒绝刘表延请执意隐居的高士庞德公,更有为国为民的屈原大夫。二是大起悲秋之意。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诗人长期处于出仕与出世的矛盾之中,现今求仕不遇,心情苦闷,在极不得意的时候,凭吊羊公碑,想到羊祜作出的历史功绩,想起羊祜说过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着,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的话,再联想起自己虽才高八斗、然而却怀才不遇,无法出仕,报效国家,忍不住热泪盈眶,失意之极。

《与诸子登岘首》,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处境伤今,抒发感慨,虽自身才高八斗,却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空掷岁月,不免感时伤怀,嗟叹不已。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