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晋南北朝(上):解读369年的大分裂、大动荡的历史,触目惊心

 伟天英 2020-10-24
魏晋南北朝(上):解读369年的大分裂、大动荡的历史,触目惊心

01

唐史学家刘知几《史通·邑里》云:“异哉,晋氏之有天下也!自雒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

衣冠南渡,刘知几原仅指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中原士族相随司马睿南逃,中原文明及政权南迁。后“衣冠南渡”逐渐演化为熟典,代指中原缙绅、士大夫等避乱南迁并落地生根的事件。

历史上有三次因动乱而发生的大规模人口南迁现象,分别是: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唐“安史之乱”后,中原士庶避乱南徙至金陵(今南京),建立南唐;宋高宗赵构渡江,以临安(今杭州)为行都,建立南宋。

本篇章即讲述,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分裂”时期——魏晋南北朝(分上、下两章)。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魏始,至589年,隋文帝统一中国,前后长达369年。

以“衣冠南渡”为标志,在此之前中国的“汉文化”以儒家汉人为正统,朝廷及地方(贵族)世家大族(即门阀政治)占据着统治阶级主体。

在此之后,四方“蛮夷”悉数登场。即,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少数民族,趁中原“八王之乱”衰弱之际,陆续建立北方政权而造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及至南北朝,造成了数百年的“大内斗”、“大屠杀”、“大分裂”。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这三百余年混乱无比的也可谓触目惊心的历史。

魏晋南北朝(上):解读369年的大分裂、大动荡的历史,触目惊心

02

226年,曹丕去世,曹叡在洛阳即位,是为魏明帝。在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等人的辅佐下,开始了他十二年的执政生涯。

曹叡,字元仲,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叡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设置律博士制度,重视狱讼审理,与尚书陈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编纂史上的重大进步

魏明帝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都颇有建树,但大兴土木,广采众女,据《魏略》记载,魏明帝后宫甚众,嫔嫱共达数万人。《三国志》记载至齐王曹芳时期,魏明帝所留嫔妃仅才人就有至少六十四位。因此留下负面影响。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时年三十六岁。少主曹芳继位,由司马懿和曹爽辅政,曹爽骄横跋扈,专擅朝政,打压异己。而司马懿则韬光养晦,蛰伏待机将曹氏势力一举击垮。

249年,司马懿不再装疯卖傻了,老谋深算的他终于干掉了大将军曹爽,发动“高平陵之变”控制了曹魏的大权。嘉平三年(251年),因病逝世,享年七十三岁。后其子司马师废齐王曹芳,改立曹髦为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不甘受司马氏兄弟的摆弄,意欲反抗但失败身死。

司马炎为司马昭的长子,曾出任中抚军。司马昭本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于咸熙二年(265年),册封司马炎为晋国太子。同年八月,司马昭中风猝死后,司马炎继承父亲的相国职位和晋王爵位。咸熙二年(266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是为晋武帝。

魏晋南北朝(上):解读369年的大分裂、大动荡的历史,触目惊心

03

西晋(266年—316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短命大一统王朝之一,另与东晋合称晋朝(两晋)。传四帝,国祚五十一年。若以灭东吴始,则仅立朝37年。

司马炎太康年间,西晋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279年灭吴(三国结束)后,司马炎逐渐怠惰政事,奢侈腐化。并且立了弱智儿子司马衷为太子。临死之前,让汝南王司马亮和国舅杨骏共同辅佐傻儿子。

但杨骏也是个“司马懿式”的人物,决定先下手为强,逼迫司马炎改了遗诏让其独揽大权。司马亮迫于情势没敢反对。但是,“超级悍妇”贾南风却不干了,决定勾结在外的其他藩王搞掉杨骏。这就是——“八王之乱”开始了。

贾南风(257年—300年),即惠贾皇后,小名峕,襄陵(今山西襄汾)人。她是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充的女儿。貌丑而性妒,因惠帝懦弱而一度专权,是西晋时期“八王之乱”的罪魁祸首,后死于赵王司马伦之手。

“八王之乱”共历时十余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七年。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遭到极严重破坏,导致了西晋快速亡国以及后续近三百年的动乱。

魏晋南北朝(上):解读369年的大分裂、大动荡的历史,触目惊心

04

首先,贾南风联合的就是司马亮,还有楚王司马伟。三人计划很快得逞,司马伟带兵杀进洛阳,将杨骏满门杀光。但是大权却旁落到了托孤重臣司马亮手中,司马伟当然又不干了。贾南风也非一般女流,也想着当权。

于是贾南风又联合司马伟让他干掉司马亮,并承诺事成之后让司马伟掌权。但是,最毒妇人心啊,司马亮被干掉以后,贾南风又以伪造圣旨诛杀朝廷重臣的名义杀了司马伟。贾南风顺利掌权。

但是,贾南风没有生子,现任的太子不是她的亲儿子,所以担心司马衷死后自己太后的位置不稳,所以想了个招,要废太子。

她模仿太子笔迹写了本奏章让司马衷退位,司马衷这时候脑瓜倒清楚得很,认为太子这是要谋反的节奏,“果断”的废掉了太子。

太子被囚禁后,掌控了禁卫军的赵王司马伦,此时明里是贾南风的亲信,实际上他是“黄雀在后”,他早已对这个娘们不满了,他想力挺太子除掉贾南风,但是后来一想,太子司马遹可不像他老子,很有些聪慧,假如将来驾驭不了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嘛!

所以,他是这么干的:先劝贾南风杀掉太子,然后又以为太子报仇为名除掉贾南风,可谓一箭三雕啊!

果然,司马伦计划得逞,并直接废掉了晋惠帝司马衷,自己当起了皇帝。然而司马伦不是一个治国的材料,其他藩王看不惯又开始蠢蠢欲动了。

第四个王齐王司马冏上场了!带兵杀进洛阳干掉了司马伦,并让傻皇帝司马衷又复位了。但司马冏掌权后沉溺酒色,一天到晚就知道玩女人。

于是,河间王司马颙联络了在京城的长沙王司马乂里应外合又干掉了司马冏。但是因为司马乂先下手占据了主动,独掌了大权。那司马颙自然不干了,又联合了第七个王成都王司马颖,并策反了司马乂手下的第八个王东海王司马越,背后捅了司马乂一刀,就这样,司马乂也被干掉了。

之后,司马越接班控制了惠帝,顺利掌权,司马颖被封为“皇太弟”。司马颙返回长安。之后,司马颖也带兵返回了邺城(今河北临漳,其原来镇守)。

不久,司马越又动起了歪主意,觉得自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了,竟撺掇司马衷去讨伐司马颖这个“未来的接班人”。结果大败出逃。

可是,司马越不甘心就这样败了,没过多久,联合了东北的少数民族势力打算卷土重来,司马颖担心打不过,准备逃走。不料部下刘渊却说,我也可以借匈奴的骑兵破敌。司马颖就轻信了刘渊,并封其为单于,让其去北方老家招兵。

结果,刘渊一回到家就变卦了,立刻自立为“汉王”,并称国号“汉”。史称赵汉。是为五胡十六国北方的第一国。

魏晋南北朝(上):解读369年的大分裂、大动荡的历史,触目惊心

05

司马颖得知后,后悔也没用了,只得带着傻皇帝又返回京城,不料司马颙已经潜回洛阳以逸待劳,抓住了司马颖废其封号发配回封地。风水轮流转,废掉了司马衷,司马颙又开始独揽大权。

对,别忘了还有在野的司马越呢?他怎么能容忍自己折腾了一圈,让司马颙摘了桃子?于是又以司马颙废帝篡权为名讨伐,打败了他。一不做二不休,又毒死了司马衷。改立司马衷同父异母的弟弟司马炽为帝。

不过,朝廷的内斗并未终结。加之北方蛮族的大举南下,司马越也无力抗衡,抑郁而死。“八王之乱”结束,也基本上断送了西晋。十年后,赵汉(刘渊父子)攻灭西晋政权,开始了东晋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峙的时期。

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宗室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政权,承续西晋。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有些史家也以江左代指东晋。

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极盛时期,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偏安江南)。东晋时代内部亦四分五裂,南北混战。东晋与之前的孙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六朝”。

魏晋南北朝(上):解读369年的大分裂、大动荡的历史,触目惊心

06

魏晋(西晋)结束,开始了五胡十六国时代。中央不团结,地方也一样。而且到处上演屌丝逆袭的故事,除了北方的刘渊,南方也有个人第一个自立为王,他就是成都王李雄(成汉)

话分两头,各表一枝,接下来就先扒一扒“五胡”们的这点事。

304年前后,起兵的刘渊一路势如破竹,直逼西晋都城洛阳。刘渊手下有三个大将,第一个是养子刘曜,能征善战;第二个是庶子刘聪,治国之才;第三个是羯人石勒,天纵英才。

308年,刘渊在平阳称帝,随即派刘聪为先锋进军洛阳,第一次“洛阳之战”开战。一开始刘聪打的很好,但是骄兵必败,被诈降的晋军偷袭得手,大败而还。不久,刘聪又开始了第二次“洛阳之战”,结果又大意了又败了。

310年,刘渊遗憾的离开人世,皇长子刘和继位,刘聪辅佐。不过,司马家的故事刘家并未吸取教训,而是照着葫芦画起了瓢。刘聪很快杀了刘和,自己当起了皇帝。

次年,刘聪命刘曜部、石勒部出兵第三次攻打洛阳,终于完胜。汉军杀进城内,烧杀抢掠,几万人丧生。生擒晋怀帝司马炽,史称“永嘉之乱”。

后来司马炽也被刘聪毒死,晋朝文武在长安重新拥立司马邺为帝。316年,刘曜西进关中攻克西安,司马邺投降。西晋灭亡。

317年,在王导(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东晋政权奠基人之一)等人的支持下,琅琊王司马睿“衣冠南渡”建立了流亡政府,建都南京,史称“东晋”。

两年后,刘聪嗝屁,太子刘桀继位,似曾相识的故事继续发生着,权臣靳淮杀了太子刘桀,靳淮的兄弟又自相残杀。刘曜出兵平叛灭了靳家兄弟,并在长安登基称帝,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

不过,此时在关东一直积蓄力量阳奉阴违刘聪的石勒,准备闪亮登场了!导致十六个“胡嘉宾”齐刷刷的“灭灯”。

魏晋南北朝(上):解读369年的大分裂、大动荡的历史,触目惊心

07

石勒是一个羯族奴隶出身,斗大字不识一筐。但是,草莽英雄往往都是这样的,你不服不行!在刘渊父子称雄北方的这些年,石勒表面上臣服于前赵,但实际上却是在等待机会,韬光养晦。

他先逐个解决了西晋残余的关东势力,然后拉拢汉族士人,实力日强。前、后赵之间的一场PK日趋临近。刘曜虽然也不是省油的灯,但是外交不行,在和石勒对峙的数年中,四处树敌国力日衰。终于,在328年,关于北方归属的两赵决战在洛阳开打!

结果石勒大获全胜,俘获刘曜,扫荡北方建立了“赵”,史称后赵。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奴隶皇帝——石勒的成功,堪称屌丝逆袭的“绝版”,从奴隶到上市公司的董事局主席,不知道马云了解了这段历史会作何感想?

不过,打江山易,守江山更不易。所以很多人一聊起三国就知道曹刘,却鄙视孙权,我是很不以为然的。不过他和孙权一样,都是在晚年选接班人的问题上犯了错误。

石勒本属意太子石弘,但是常年在外带兵的侄子石虎却是个威胁。可是石勒却很自信,认为石虎不会反叛。

可是,历史就是这样一再重演的,石勒一死,石虎即发动政变,废了石弘自立为王。这个人是个暴君,屠杀汉人,大兴土木,还虐杀了自己的儿子石邃和石宣,手段极其残忍。

建平四年(333年),石勒患病逝世,享年六十岁。

石勒能够控制住豺狼杀戮欲望爆发的乱世,并创建了一个稍微稳定的政权,且能在胡汉治理上承汉赵而启燕魏,所以,如果仅从其整合北方的政治与军事能力的侧面看,石勒是一个有能力的领导者。

但是,在秦汉帝制(第一帝国)刚刚彻底崩坏的时期,而新秩序还没有续上的五胡十六国时代,他不可能提出一个走向新秩序的未来,也包括慕容燕、符坚、拓跋焘吧?!

魏晋南北朝(上):解读369年的大分裂、大动荡的历史,触目惊心

08

同时期,天下也动荡不断。337年,慕容皝统一辽东,建立前燕。对了,就是《天龙八部》里面那个慕容复的先祖。

慕容复虽说是金庸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但是我翻阅史料,还是能找到一点影子的。金先生不愧是文学大家,也是历史大家。

鲁迅先生说过:“未曾阔的要革命,正在阔的要维持现状,先前阔的要复古。正在阔的人手里总要少沾点血。”而小说里的慕容复是一个完全没有仁义和品德可讲的“伪大侠”,行事功利,不择手段,就在于他不幸生在了一个“先前阔”的家族。

但我也恰以为,慕容复这样的人完全代表了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各种野心家们。而从他与其“五胡”时代的祖先们身上所折射出的,也恰是印证了一代代的中国人,不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始终都不过是活在了一个“春秋大梦”之中。

338年,鲜卑族拓跋氏建立代国,即为北魏的前身。345年,张骏又自称凉王,建立前凉。347年,东晋大将桓温灭成汉,对,就是十六国南方的第一国,前文所表李雄所建立的。

349年,石虎也死了,太子继位。不过,杀来杀去那点事还是要继续呀!石虎第九子齐王石遵联合石虎养孙石闵干掉了太子石世,自己当起了皇帝。石闵又不干了,设计杀掉了石遵,另立石鉴为帝,可是石鉴不甘受摆布,想派人暗杀石闵,可是计划失败。

这时的石闵终于亮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我其实是汉人!又开始了对胡人的一通杀戮,在冉闵(他的真名)的支持下,憋了很久的汉人们在后赵首都邺城开始大开杀戒,一时间血流成河。

冉闵(?—352年),字永曾,汉族人,小名棘奴,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建立者,西华侯冉良之子。

冉闵这个人是称不上“民族英雄”的,后赵皇位之争,原来在石虎诸子之间。冉闵介入之后,变成胡汉之争。“杀胡令”残忍无道,数十万人被杀,不乏冤死者。

其智慧谋略,也稍逊一筹。是以立国三年,归心慕义者甚少;又经营乏善,都无储粮,游食幽冀,身死白虏之手。那些把冉闵推崇为民族英雄的,只是个人一厢情愿的高抬。

魏晋南北朝(上):解读369年的大分裂、大动荡的历史,触目惊心

09

350年,冉闵称帝,称国号魏,史称冉魏

在刚说完“我汉族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这样的大话不久,燕王慕容俊挥师南下,东北人那真不是盖的,打起架来都不要命,一举扫平了冉魏,俘虏了冉闵。慕容俊迁都蓟城,前燕开始称霸北方。

不过,好日子都不长。原后赵将领氐族人符建占领了长安,并自立为王,史称前秦

不过,没多久符建就死了,其子符生继位。这个人跟石虎有一拼,生性残暴。眼看前秦又要败亡了,不过此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对,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符坚。代表正义代表人民枪毙了堂兄符生之后自立为帝,他唯才是用,大力治理国家,不久,前秦就国力大增,符坚也有了问鼎天下的野心。

苻坚(338年—385年),字永固,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人,氐族。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君主(357—385年在位),惠武帝苻洪之孙、丞相苻雄之子。

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休养生息,加强生产”政策,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

由于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使他们更多的接触到华夏文化,与汉民族逐渐发展为同一生活习惯的民族,进而被汉族融合。

自晋、南北朝之后,中原北方大体已形成以汉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混居的人口构成形式,使中国正式自此成为具有相似生活习惯的多民族国家。

建元十九年(383年),符坚兴兵南下,发动淝水之战。意图江山一统,最终大败,导致前秦陷入混乱,各民族纷纷独立。建元二十一年,为后秦武昭帝姚苌杀害,终年四十八岁,谥宣昭皇帝。

魏晋南北朝(上):解读369年的大分裂、大动荡的历史,触目惊心

10

说回东晋,自“永嘉之乱”后,司马睿听从王导建议迁都到南京。南迁后王导以“镇之以静,群情自安” 政策稳定政权,他藉由当地名士顾荣、贺偱等世族为引,进而获得吴姓世族的拥护。

而后大量北方世族及皇族“衣冠南渡”,在王导号召下共同支持司马睿,使得江南诸州次第归附,东晋得以偏安。

但是,基于东晋本身并没有强大的实力,也是门阀政治发展的鼎盛时期,皇权衰落。因而,南北大族之间时常发生冲突,内乱频生,导致东晋政权并不稳定。换言之,依靠大族支持和民众容忍而存在的软弱的东晋王朝,在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和民众起义反抗的情况下,必然最后还是归于崩溃。

故而,东晋统治集团内部最主要的矛盾一直就是帝室和几个强大士族之间的矛盾(即门阀政治)。帝室如果安分享受尊荣,不干涉大族的权力,那么,各种势力相对平衡,政治上就呈现正常的局面。反之,帝室企图增强自己的权力,因而引起大族的不满,野心家便乘机而起,要篡夺司马氏的帝位。

东晋政权建立之初,就先后平息了王敦和苏峻之乱,统治趋于稳定。宗室、外戚和门阀世家大族王、谢、庾、桓先后共同左右着王朝政局。

323年,晋元帝司马睿忧愤病死,晋明帝继位,王导、王敦主持朝政。324年,晋明帝乘王敦病重,发兵谋讨王敦,王敦带病领兵来攻建康,被晋军击败。后王敦病死。

魏晋南北朝(上):解读369年的大分裂、大动荡的历史,触目惊心

11

晋成帝时,外戚庾亮当权。庾亮想振作帝室,排斥王导,疑忌荆州刺史陶侃,任意杀逐大臣,引起各势力间的不安。327年,野心家苏峻、祖约以杀庾亮为名,率叛军攻入建康。幸得陶侃、温峤起兵救援,329年,击破苏祖军。王导又执政,东晋朝又算危而复安。

庾氏势力不能专擅朝政,就转移到上游,宣称以北伐中原为己任,企图建立起自己的根基。庾亮、庾翼兄弟相继镇守武昌等地,几乎占有了东晋重要领土的一半。345年,庾翼病死,让他的儿子继任,又开藩镇世袭的恶例。东晋朝廷不允许他的要求,但用桓温去驱逐庾氏势力,东晋朝又出现篡夺危机。

桓温是当时最有才干的野心家。他做了荆州刺史以后,积极对外发展。347年,桓温就灭了成汉国,收复蜀地,威名大振。

东晋朝廷疑惧,引用虚名甚大的清谈家殷浩参与朝政,专和桓温作对。桓温伐前秦、前燕,都遭致失败,损害了他的实力和威望,在王、谢两大族抵制下,桓温篡夺的野心未能实现。

桓温死后,谢安执朝政。桓温弟桓冲做荆州刺史,与谢安同心保护帝室。东晋朝廷内部出现前所未有的和睦气象,此因谢安完全继承了王导力求大族间的势力平衡,顾大局、识大体。

魏晋南北朝(上):解读369年的大分裂、大动荡的历史,触目惊心

12

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名士,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从弟。

谢安少以清谈知名,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后谢氏家族于朝中之人尽数逝去,他才东山再起,历任征西大将军司马、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等职。

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为东晋赢得数十年的和平。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太元十年(385年),谢安病逝,年六十六。获赠太傅、庐陵郡公,谥号“文靖”。

谢安多才多艺,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王俭(王导后人)称其为“江左风流宰相”。

桓温之子桓玄在谢安死后,又继续“蒸蒸日上”,除掉了接续执政的司马道子父子,再度把持朝权。至404年,刘裕在京口约集失意士人密谋攻桓玄,被众推为盟主。

后刘裕击败桓玄,掌握东晋政权。“孙卢之乱”爆发,桓玄又乘势而起,后公然篡权称帝,未成功,试图入蜀,被益州督护冯迁所杀。

魏晋南北朝(上):解读369年的大分裂、大动荡的历史,触目惊心

13

同时期,前燕崛起,已经不只是东北一隅。在消灭冉闵之后,前燕一路南下,在慕容恪(前燕太原王)和慕容垂合力之下攻破洛阳,并使得秦王苻坚也不得不亲自领兵前往陕城拒守,以防备前燕的进攻。

不过慕容垂(前燕征南大将军,后燕建立者)并没有能够在前燕受到重用太久。之后,虽然慕容垂击败了桓温带领的东晋北伐军队,但是却也因此遭到了当时主政的重臣慕容评的嫉恨和驱逐,因此不得不出逃至前秦苻坚处。

对于慕容垂的投靠,苻坚大喜过望,犹如刘邦得韩信的符坚开始了统一北方之旅。

370年,前秦灭前燕,慕容垂一边效力,一边密图兴复。之后,符坚先后灭了前凉,代国和西南割据势力,就剩下东晋了。此时王猛等旧臣和慕容垂等新将两派开始意见不合了,一派主张休养生息先解决内部民族问题,一派主张一鼓作气一统河山。

而此时的符坚志得意满,自认为“带甲百万可投鞭断流”,于383年,统兵80余万,浩浩荡荡杀向东晋,著名的“淝水之战”打响了!

淝水之战其实很狗血,符坚对阵谢安、谢玄指挥的“北府兵”,符坚本欲让大军假装撤退,引晋军在渡河途中击杀,但是士兵们会错了意,以为自己真的打败了是逃跑,那就赶紧散了吧!以至于“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兵败如山倒。符坚这一败,使得本来已经统一的北方又陷入混乱。

谢安乘前秦元气大伤,使谢玄等率诸将北伐。384年,收复徐、兖、青、司、豫、梁六州。385年,猛将刘牢之收复河北名都邺城。此为东晋朝建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战胜扩地。取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东晋内部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和睦,有些力量可以对外。

魏晋南北朝(上):解读369年的大分裂、大动荡的历史,触目惊心

14

符坚败亡,首先打响复国之战的就是慕容垂,384年,建立后燕。紧接着所有人都他娘的反了!符坚也被叛将羌人姚苌所杀,姚苌自立为王,建立后秦

此后,北方分裂为北魏,西燕,后燕,后秦,西秦,后凉等国家。这些国家又相互攻伐吞并,上市公司,皮包公司,山寨公司悉数上演恶性竞争,你方唱罢我登场。

那么南方的东晋也不甘寂寞,汉人嘛还是老一套,改朝换代还是咱们最在行!自隆安三年(399年)起,逐渐掌握军政大权的刘裕对内平定了“孙卢之乱”的孙恩和狂妄的桓玄,消灭西蜀、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后,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

对外又先后消灭南燕、后秦等国,出击北魏,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了洛阳、长安两都。至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自立,是为宋武帝。定都建康,国号“宋”,史称刘宋、南朝宋

不过,此时的北方也渐渐硝烟散尽,一代雄主也是心机婊的拓跋焘(北魏太武帝)终于也逐个干掉了那些小公司和山寨公司。至439年,北魏一统北方大部,终结了“五胡十六国”,中国自此进入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上):解读369年的大分裂、大动荡的历史,触目惊心

15

魏晋时代,活跃着一个著名的文人集团,也左右着政治局势与舆论,时人称之为“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刘伶、向秀、阮咸、王戎。当时,在政治上正面临着王朝更迭的风暴与人人自危的局面。

公元263年,司马氏篡权的前夕,某一天,洛阳城的天空布满阴雨,雷电交加,司马氏太学的学生大约三千人,在一处行刑场,集体送别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嵇康。

嵇康,谯国(今安徽濉溪)人,文学家、音乐家,魏晋时期的大名士。他隐居不仕,屡拒为官。因得罪司隶校尉钟会,遭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时年三十九岁。

嵇康与阮籍等名士当时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 ,对于两晋及后世的时代风气与价值取向有着巨大影响。

嵇康工诗善文,其作品风格清峻。他注重养生,曾著《养生论》。有《嵇康集》传世。他的言行、作品反映出魏晋时期思想与文化的碰撞与思考,并给后世思想界、文学界带来许多启发。终因不愿与企图篡权的司马氏集团合作,慷慨赴死。

他死后,名曲《广陵散》从此失传——“魏晋风度”(鲁迅语),所代表的不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和不断被唤起的民族与国家意识。其更让我感慨的是,他在临死前却出人意料的将儿子嵇绍托付给政敌山巨源(即山涛)抚养,并嘱咐儿子尽忠报国。真可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啊!

“七贤”的政治倾向亲魏,后来,司马氏日兴,曹魏日衰,胜负之势分明,他们便分化了。首先,便是山涛投靠司马氏做了官,随之他又出面拉拢嵇康。之后是向秀。但在民间,最有名的大概是刘伶,酒鬼酒的“代言人”。

嵇康是“七贤”的精神领袖,出身寒门,与魏宗室通婚,故对司马氏采取了拒不合作的态度。为了表明自己的这一态度,也为了抒发对山巨源的鄙夷和对黑暗时局的不满,他写下了名篇《与山巨源绝交书》。

魏晋风度,相较于诸子百家而言,我认为,更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当时的“士”)的一种成长与蜕变(尽管缓慢而又曲折)。在此之前,只有文人,或者说儒士(刀笔吏)。可惜司马氏的政权未能长久,即进入了“五胡乱华”。

不过,谢安拒前秦百万大军于淮水,却也塑造和奠定了有气节,知忧患的知识分子开始正式与更多的走向政治舞台,开始担当起国家与民族的重任。不过,很多时候,知识分子也许是软骨头,但是嵇康却向我们证明了:非也!

嵇康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端得有侠隐之风!他的文章,刘勰一语中的,“嵇康师心以遣论”。有了这句话,嵇大侠可以比肩先秦矣!《绝交书》亦可谓是信手掂来,落笔有神的真性情之作。余评曰:无所承袭,世外高人,达到了踏遍青山又眼中无山的人生境界。“两汉本绍继,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李清照诗)

在嵇康之后,东晋的陶渊明可谓是继起者,年少时,读《桃花源记》不过觉得是一篇游记散文,现在看来,感慨颇深,其实,陶潜也是以笔作刀,在刻画着既不愿同流合污又不甘沉沦的“士”之心目中的那一片净土啊!

魏晋南北朝(上):解读369年的大分裂、大动荡的历史,触目惊心

16

近来,收到不少读者“热心”的评论与反馈,本篇末节聊作回复。当也不算是题外话,仍是我的历史观。

有些人大概是拿历史当武侠小说读的,老想着“狭路相逢勇者胜”,或是“赌一把”什么的。实际上,读书不思考,不能融会贯通,是不如不读的。

读史更是如此,不能明了这其中的规律和本质,不能籍此了解社会发展的真相,也是不如不读的。不过也是,中国人历来喜欢做梦。比如“清官梦”、“大侠梦”、“神仙梦”,总之,“阿Q”死了很多年了,但精神永存。

讲到三国、魏晋之交,比如“高平陵之变”,魏晋历史因此彻底改变,司马氏自此执掌了曹魏大权,不久司马炎就灭蜀开国(西晋)了。

有读者说是因为曹爽不敢赌,还有读者说是陈泰的斡旋。还有人说是司马懿运气好,堪比清朝入关。诸如此类。

纵观三千年,皆是时势造英雄,英雄难以改变时势。最多是顺应时势。但我这也不是什么褒义的概念,也就是就理论理言之。

遑论,一个小小的陈泰或是曹爽焉能改变历史的走向?司马懿历经曹家四代的经营,高平陵之变难道是偶然的么?

当时的小皇帝曹芳又还有多少的拥护者?曹爽其人也无才能,投降不过是想着继续安享富贵罢了。至于陈泰,也不过是明哲保身一类的人物。

曹操为何至死没有称帝?核心原因是因为三国正好处在旧贵族世袭与新世族崛起的夹缝时代。反之,司马氏又为何能代之一统?

这从大历史观来说,则是以司马氏为代表的世族门阀(势力)的兴盛取代了曹操提前开创的寒门士族(实力)当政的模式。

直至三百年后,陈朝灭亡,隋唐建立,世族门阀政治才不完全的退出历史舞台。真正的、皇权至上的中央集权体制+官僚制才开始形成及完善。秦汉以来都没有摆脱完全的“封建化”。

就文化导向而言,魏晋南北朝处于儒学崩溃、玄学盛行,但是又奢靡成风、清谈误国这样的一个旧文化行将没落,新文化又没接续的时期。

这就导致了人心丧乱,世风日下的快速迭代时期,并持续了三百年。加之“五胡乱华”,汉民族与汉文化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

魏晋南北朝(上):解读369年的大分裂、大动荡的历史,触目惊心

读历史,不通政治发展趋势,不知人心向背,不了解文化背景,是读不懂的。

清也不是凭运气取江山,明朝自万历始,党争祸国、吏治腐败、自毁长城,直至李自成攻陷北京,那是气数已尽,没有清,也会有别人来取而代之。

故,很多人见识短浅不在于读没读过几本书,也不在于其认不认真,不过是看了几本闲书、几篇网文,知晓了几个历史人物及故事,便开始自以为是的意淫。

即使是唐宗宋祖,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力挽狂澜或一战成名式的“帝王将相思维”不是科学的历史观,反而是一种奴性的体现。

上文已述,司马氏也不过统一了37年,就“衣冠南渡”了。而两晋之黑暗与腐朽,我认为,古往今来无出其右。这同样也是门阀政治(极盛)造就的结果。

从此“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真正的开始“深入人心”。一直到隋唐再次一统。

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是崖山之后再无中华,而是司马氏篡权之后,华夏历史沿革即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单就一个“门当户对”,就可以观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曹操的历史价值与特殊意义就体现出来了,在“王莽”及“东汉”两章节我已聊过此话题,在此就不赘述了。

但是,无论是“成王败寇”还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也都不是什么褒义词。历史终究是该由人民主动来创造的。

至于人民为何在三千年里,总是被压迫被奴役而不知反抗(从陈胜到洪秀全,在我看来,并不叫反抗),这该是“意淫者”们更加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

魏晋南北朝(上):解读369年的大分裂、大动荡的历史,触目惊心

张锋编撰 己亥端午修改于启东翠彧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