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怀王和屈原的故事

 汨罗江屈原文化 2020-10-24

你还记得郭沫若的《屈原》吗?

原标题:你还记得郭沫若的《屈原》吗?

◎杭程

◆经典常读

端午将至,除了粽子、龙舟等民间风俗,端午也曾短暂地拥有“诗人节”的身份。

1941年端午节,举行了第一届诗人节的庆祝活动。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文章说:“抗战以来,由于国家临到了相当危险的关头,屈原的生世和作品又唤起了人们的注意。端午节的意义因而也更被重视了……” 1942年1月,郭沫若完成五幕历史剧《屈原》,自元月二十四日起在《中央日报》连载十五天,四月二日起公演,引起巨大轰动,与今日之寂寥恰成鲜明对比。

在这个热闹的时代,让我们重读《屈原》,回望诗人的命运。

上个世纪初话剧出现在中国,带着新鲜的趣味和蓬勃的生机,以及明显稚嫩的特征,中国人并没有完全了解话剧的构造和编织的规律,就已经开始把它当做传递思想和情感的有力武器了。郭沫若1942年1月写的话剧《屈原》便是这样的作品,它不成熟却切中时代的要害,那些现在看来十分明显的文学缺陷,都被鲜明的主题和昂扬的激情所掩盖,成为呼唤爱国主义、抵抗日本侵略的风云之作。

七十余年后时代变迁、意识形态流转,这部一度被奉为历史剧经典的剧作,如今自己也躺在历史里,少人评说,更少有人想得起来去排演。它为什么被推上峰巅,又为什么被人冷落?让文学的归文学,政治的归政治,历史的归历史——是时候用文学的目光重新打量郭沫若的《屈原》了。

南后的阴谋

剧本《屈原》中的故事极其简单:第一幕,屈原教育学生宋玉,要像橘树一样“独立不倚”,在大波大澜的时代“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磊落”。并且通过侍女婵娟的KJ代,秦国使者张仪游说楚王,诡称秦以商於六百里之地予楚,条件是楚齐绝交。屈原则主张“联齐抗秦”,目标是成就统一大业。第二幕,南后在楚宫内廷设计陷害屈原,假装晕倒在屈原怀里造成调戏自己的假象。楚王罢了屈原的官并且改变主张,宣布和齐国绝交同秦国修好。第三幕,屈原跑回自己家,他的愤怒被大家认为是疯了,于是乡邻为其招魂,屈原出走。第四幕,屈原路遇众人,痛骂张仪怒责南后,楚王大怒之下把屈原关进东皇太一庙。第五幕,婵娟找到屈原,误服毒害屈原的毒酒而死,屈原逃往汉北。

《屈原》最重要的戏剧性事件在第二幕,南后假装晕倒以陷害屈原,以达到“短期间内打破国王对于屈原的信用”的目的。此事件是全剧的枢纽,也是逻辑中心,其他场次都是此事件的铺排和延展。

但是,剧本里没有一句话直接说明南后陷害屈原的动机。只是说张仪要选个美人进献给楚怀王,上官大夫靳尚还提到南后陷害魏美人夺宠,剧本似乎是暗示南后害怕张仪献美人会夺了她的宠爱,所以要陷害屈原。然而陷害屈原与南后专宠,与楚怀王改联齐为联秦的主张,实在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剧本的结尾,屈原又对太卜说,“请你相信我,我现在只恨张仪……是那张仪在作怪啦。”这意思是说张仪通过南后陷害屈原,从而达到楚怀王改变主张的目的。但是南后和张仪在陷害屈原之前从未见过面,剧中也没有张仪收买南后的描写,反而是南后派靳尚给张仪“送了一千五百个大钱”。

由此看来,南后陷害屈原的动机不足,而且是混乱的,对于剧作来讲这是核心性的硬伤。退一步讲,假设南后陷害屈原的动机成立,楚怀王看到屈原怀抱南后,便立即决心“一定要和齐国绝交,要同秦国联合起来,接受秦国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认为屈原道德败坏便不假思索地迅速改变了国策,逻辑上也实在有些牵强。你也可以说这正是楚怀王昏庸的表现,但是这样的塑造实在是过于粗糙、简单和幼稚了。

屈原的愤怒

被楚怀王称为“楚国的大事大计、法令规章,都出于你一人之手”的屈原,被南后陷害了,并不急着辩解被诬的真相,而是反复说“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你自己,是我们的国王,是我们的楚国,是我们整个儿的赤县神州呀”,意思是说,屈原愤怒得“发疯”,是因为国家被出卖。然而他很快被挟持下场,没有机会听到楚怀王“绝齐联秦”的决定。也就是说,从屈原被罢官到他回家,再到他出走这段时间,其实屈原一直不知道“国家被出卖了”,直到第四幕钓者告诉屈原,楚怀王“决定和秦国要好”。所以这之前屈原的愤怒就显得莫名其妙。

但是屈原必须愤怒,而且必须愤怒得所有人都认为他疯了,疯得乡邻都“务必要替他招招魂啦”。这是张仪、南后们想要看到的结果,这样人们就不会再相信屈原了。屈原被陷害后的疯态描写还可以解释为愤怒,但是第四幕屈原披头散发手持宝剑颈戴花环的描写,给人感觉屈原的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