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牌如何在边界上起舞?从LV与SUPREME联手谈起

 mini9559 2020-10-24

编者按

  本文将讨论的是,如此联手,对于品牌本身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最后,曾鸣教授提出两个问题,等待你的回答。

谭旻:

  这次的合作意义非凡,是两个不同市场的领导品牌的联手,震动的是全球市场的所有媒体、品牌及消费者。得到的回响绝对超过两个品牌的得益,给所有品牌一次启发。

1.品牌跨界在以后会不会是常态?

许崧:

  LV和SUPREME这样的混搭,不会混淆消费者认知吗?偶一为之创造热点可以理解,会成为趋势吗?我想讨论的是,品牌本身会否为此付出代价。品牌如何保护自己的识别性?

  譬如,我是可口可乐粉,它要出个娃哈哈联名纪念版我会追着买。但如果一直搞下去,我大概会转投百事吧。一次新鲜可以尝试,打造热点也做成了,但是如果要可口可乐就此娃哈哈化,这个……

谭旻:

  这个主要看品牌的文化能不能包容这类探索。如果品牌文化在这种探索的过程是不断被加强,而不是被混扰或者是消弱的,这种跨界合作就值得。

  SUPREME的文化底蕴深厚,有强烈的群众根基。很多合作看是信手拈来,但实际品牌的文化包容性是目前能看到的品牌里最强的。而这一次LV的设计师要记上一大功,两个品牌应该相互收益良多。至于代价,目前还看不出来。

许崧:

  如果没有代价只有收益,那么是否可以推断这样的合作会变成常态?

Nick:

  我想借着许崧的话继续拔高,把讨论引到更普遍的问题。LV的逻辑似乎是,发现客户群的结构在流动,跟着流动走,扩张现有品牌的含义,立足于新的人群和定位中。先不说方法,这样的思路在现阶段中,是不是有普遍借鉴意义?

谭旻:

  跨界合作早就是常态了,只不过这一次是最大胆的。可以用“破局”来形容。这一次合作,打破了原来奢侈品牌和潮品牌之间不敢逾越的一条线。这意味着,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很明显,市场在双向融合:奢侈品消费者在要求高大上的同时也要求实用性;潮牌需要有更好的设计感及品质的加持。

  LV的跨界一直在设计和品质上坚持自己的标准,大部分原来的核心客户会觉得惊喜。比如这个旅行箱,虽然是跨界合作,但完全没有丢失LV原本的品牌标识及品质感,市场叫好也叫座,觉得非常有新意。现在都是核心的超级VIP才能订到,不过也要等至少三个月。

许崧:

  根据你的判断,这样的组合对两个品牌都没有损伤只有助益,并且现在已经能观察到市场的反应热烈,所以是否可以据此推断能形成长期合作?

谭旻:

  其实联名只是跨界的一种方法,一开始奢侈品和艺术界合作就开始了一种新的文化融合的模式。还有其他很多的方法,比如奢侈品LV可以找到一个方法和NASA合作。我们的公号里也提到,这种合作提升了品牌的精神。我判断,以后所有品牌的跨界都将是会加速的,单一的品牌体验将限制品牌本身的发展。

Nick:

  这场合作,是两个顶级品牌的强强联合,以最好的资源最好的渠道最好的产品,配以正确的方法,得到1+1=2的效果。那么,其他品牌能不能效仿呢?因为这两个品牌自身条件实在太好了。这次成功背后,到底什么是决定性条件?是思路?是方法?或是两个品牌坐拥的资源?

谭旻:

  两个品牌的胆识很重要,敢于自己破自己的局,就是在确认本身品牌的大方向不变的同时大胆拥抱不确定。

  这两个品牌的地位、资源决定了这种合作效应的不可复制,因为太突破了,同时又存在合理性,不是乱闯边界。这次市场的反应来看,普遍双方的受众都觉得被撩到了G点,整个市场更是兴奋无比。

  我个人的看法,这就是一种趋势,品牌需要不断连接最新的文化来拓展,一方面给原本的消费者新的体验,另一方面也进入新的圈层,带来新的消费群体。

2.为什么品牌要进入新的圈层?

郭力:

  为什么品牌要进入新的圈层?因为另一个理论推演是:如果品牌越来越成为精准的,群体的共同表达,对应的是越来越细分的社群,那么品牌就不需要拓展圈层……

谭旻:

  你说“精准客户”,是假设客户群体是稳定相对不变的,可是大部分的市场状况都是消费者会动态变化。从另外一个角度看,LV这次与Supreme的联手,也算是LV对目前奢侈品市场(年轻化)的“精准”的动态变化。

  以前有个特别明白的案例:诺基亚,完全忽略了新型族群的需求。当消费者变了,品牌就必须勇于探索新的品牌边界。

唐涯:

  从客户角度说,我个人是重度LV用户,唯一抱怨就是太老气。限量款有时也买不到,有的又觉得太贵没必要。奢侈品用户年轻化,价值观时尚观在变,这是奢侈品必须放弃“端着”姿态的基础。

谭旻:

  我之前提到过“品牌民主化”这个大趋势,当代的品牌应该是与消费者一起共创。消费者在互联网时代的特征是趋向多元化,所以我判断,品牌的多元化建设只会加强不会停止。

唐涯:

  这样的变化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而且会继续向纵深,向“个性化”方向进一步扩张。在社会富裕程度不高时,“财富,身份”是稀缺的。而当社会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技术变革成为驱动的时候,“态度,个性”变得稀缺。“奢侈”的含义在向“个性,才华,品味”转化。

  上一代人,一身名牌就会自我感觉很好,在社交中自然拔得头筹。譬如LV, Hermes 传达的是无限精致,优雅,奢华的信号。现在这一代人要是一身LV,Hermes,要小心被人当笑话看。人类“炫耀”心理永在,现在“炫耀”的方式和内容已经变了。

  从品牌方的角度看,客户整体变化太大了。第一,社会整体财富上升,没有所谓“特定客户群”了;第二,社会知识结构变化,观念更新加速,奢侈品的内涵得求变,更异质性,更有厚度。奢侈品从来是贩卖圈子和世界观的。在世界观重构的年代,如果不调整,奢侈品的核心价值就丧失了。

  我猜,奢侈品牌将和个人IP进行深度合作。将“价值观”重塑,如果他们要占据未来市场的先机。

3.品牌未来跨界的趋势

谭旻:

  连接更多的IP,的确已经是个明显的趋势。LV的设计师Marc Jacobs十多年前与村上隆的合作在当时也是遇到极大争议的。那时候奢侈品的市场位置比现在要“牛气”得多。业界觉得,和当时在欧美还是非主流的日本当代艺术合作,奢侈品就很掉份。但市场的反应恰恰相反,充满村上隆日式童稚风格的LV包包让全世界趋之若鹜,创造了LV全面革新品牌的第一次狂潮。那次合作正是开创了奢侈品引入更多元化文化探索的步伐, 同时也引领了时尚跨界与艺术家合作的风潮。村上隆也通过与LV的联名, 进入全球时尚圈的中心舞台。他逐渐从最具争议性的艺术家变成最热门的艺术家, 成为国际当代艺术的标志性人物,向世界推销着日本潮流文化。

  Supreme是连接全球次生文化的佼佼者,LV这次与Supreme联名的主要原因,是发现这类次生文化已经慢慢变成主流文化。比如Rap的文化,以前被认为是街头及贫民的文化,现在已经是统治美国流行文化的绝对主力。LV必须尽早和这些文化对接才能保持品牌的先进性。有趣的是,这些次生文化的领导者(如非常多Rap的巨星),也同时是奢侈品最大最核心的一个消费群。

Nick:

  这张照片展现所谓的品牌多元化,堪称完美,且不失内敛。

谭旻:

  其实这张照片就很有意思,单从这张头牌客的照片来看,就可以看到奢侈品客户的颠覆性变化。右边开始第一个(Fragment)和第二个潮牌(Supreme),LV已经在过往半年合作过并取得了极其大的成功,下一个品牌大家开始在猜会不会是右边第三个的潮牌Offwhite。

曾鸣:

  可能,跨界的提法都有些过于品牌自我中心了。

谭旻: 

  对的,如果仅仅是两个品牌的合作不算真的跨界,要跨的是原本品牌自我认定的“圈子和价值观”。

曾鸣:

  如果未来五年是C2B特色化的初期,消费者要的是特色化的多元价值观的表现。IP的混搭可能会是常态。两个关键问题:谁来做混搭的事情?混搭的过程怎样既保持鲜明的品牌特色,又能搭的起来,即有潮的核心元素。这样,品牌也会快速叠代演化。

  在跨界中演化,大部分传统合作方恐怕会沦为调色板。

唐涯:

  我自己的体会是,有两个路径,一个是局部的,像Fendi这样,小步的,修整型的,开始以自己品牌为主导,修正更新对自己品牌的认知和imagine。另一条是LV+Supereme这样,跨“圈子”交换“价值观”。后一种还可以举例,HM和Versace , Stella 都合作过。只是当时HM是弱势一方做主导,没有引起这么大震动。实际效果也非常好。还有个例子SW的长靴子,是通过博客+明星街拍塑造的,真的overprice,不过短期营销太成功了。

参与讨论者 (按发言顺序):

谭旻   奥美时尚中国区 CEO

许崧   社区研究者

Nick   阿里巴巴集团参谋部

郭力   阿里巴巴集团参谋部

唐涯   北京大学金融系 副教授

两个问题:

1.将来,谁会主导品牌的混搭?

2. 混搭的过程中,怎样既保持鲜明的品牌特色,又能搭得起来,有潮的核心元素。

请留言,告诉我们,你的回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