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左右脉法应用

 图书 馆员 2020-10-25

左右脉法应用

“左尺细干涩,而右尺粗大,表示肾阴不足,肠道失润而大便干燥;左关弦大或突起热感,右尺粗滑,则表示肝火旺盛克犯脾土出现泄泻;左寸脉实大,表示阳气升动太过,如果左尺脉细干则说明是肝肾阴亏,肝阳上亢;如果右尺脉细软无力或芤大则说明是元阳不足,统摄沉降无力,导致虚阳上越;双尺脉实大而右关脉虚弱无力,则说明是脾气虚衰,运化不及导致的双下肢沉重或者水肿;右关脉沉、滑、稠、缓、黏滞则表示患者有饮食积滞;右关沉滑 “模糊”表明患者平日嗜食肥甘;饮水量少脉象:“枯”的脉象特征表明患者饮水量少。

左右寸口与脉阴阳

左边寸关尺心脑肝肾之位,体血用气,若脉甚则阴血旺阳气虚,用药禁通下伤阳,若脉小则阴血不足,用药禁发汗利尿。

右边寸关尺主肺脾命门,体气养血,若脉甚则阳气旺而阴血损,用药禁发汗利尿,若脉小则阳气不足,用药禁通下。

寸关尺中,寸属阳位,尺属阴位,寸尺交关属中位。

脉分阴阳,浮大洪等等属阳脉,沉小细等属阴脉,阳脉见阳位多阳气旺有火,阴脉见阳脉多阳衰有寒,而阳脉见阴位多阴虚,若兼阳脉有力则为下焦有火,阴脉见阴位则多阳虚,若偏左尺为阴虚重,偏右尺为阳虚偏重。

阳脉在关,木土之病,肝旺土衰,郁聚病,关寸阳脉,土衰水不济火,关尺阳脉,木陷于水。阴脉在关,木郁土衰之病。

寸尺阳脉,同侧同上,左寸右尺属君相火旺,右寸左尺属肺肾两旺。

脉诊技巧

1、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  
2、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  
3、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  
  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  
  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辨证要点,其实就是:  
  1、能量的多少(足不足);  
  2、能量的方向(升或降)。 
  和《万病至简论》所论六经实质是一致的。

上为总论,以下分论之————
分者,分部以论:左手侯阴血 ,右手侯阳气,或谓:左手侯能量的储存,右手侯能量的制造。
左手(寸)心(关)肝(尺)肾阴,心运血,肝藏血,血之精华入肾阴。
右手(寸)肺(关)脾(肾)肾阳,肺运气,脾生气,肾之阳化精为气。
男为阳,气盛,故右手脉盛于左手脉;
女为阴,血盛,故左手脉盛于右手脉。
——此为男女之常脉。
阳之要,在于能降,寸脉位于上(表),阳位,当以收敛沉降为顺,中取可得。
阳之要,在于能敛,尺脉位于下(里),阴位,当以收敛固密为顺,重取可得。

阳之要,在于能运 ,关脉位于中(中),中位 ,当以鼓荡滑畅为顺, 轻取可得。

简言之,两头小,中间大——现代社会最佳之财富(能量)结构,谓之:橄榄形。

脉位之浮沉,可以四季(本质就是温度的变化)以简述之:

—— 春(再重可得,气渐升散,热渐盛,春季常脉),脉体再小、弦。

—— 夏(轻触即得,浮脉:热则阳气升散,热证表证或夏季常脉之位),脉体最大洪。

—— 秋(稍重可得,气渐降敛,热渐退,秋季常脉),脉体稍小、濡。

—— 冬(沉按始得,沉脉:寒则阳气降敛,寒症里证或冬季常脉之位),脉体最小、细。

上述四条线中间再画一个V形,代表脉管随着温度高低的大小变化,也可以理解为河面随着温度高低变化而变化,最下面温度最低,冬季河面最小最窄。对应脉象最细为石。向上温度渐高,河面渐宽,脉管渐大。同等流量下,尺部肾脉管最小,所以压力最大,手感为“石”,寸部脉管最表浅,压力最小,血液压力释放,象波涛汹涌的河面,手感为“洪”。所以,脉象其实就是:压力、位置、体形大小三个因素的综合表达。

夏见秋冬春脉,为不及,热病见秋冬春脉,为渐愈。

冬见春秋夏脉,为太过,寒病见春秋夏脉,为渐愈。

脉气运行简述————饮食之入,始于右关(脾胃),主运化,可理解为赚钱部门,当最强(有力,脉位秋)为好。运化之物化为血液储藏——土养木,肝主藏血,存钱部门,右关之脉(肝),当最强(有力,脉位秋)为好。血之精华为精,下输于肾阴——精血同源,主藏精,脉当最沉(有力,脉位冬)。

肾阴若水(能源),肾阳若热(能量),水热合为一体共存——阴阳互根互用。心肾同属少阴,心念动,引发肾阳的点火,肾精化为气血,循肝(左关)上行——水生木,至心(左寸)——木生火,心火炎炎,心为能源-能量转化器,转化能量供应全身。一条线路直上供应脑部——心主神明、经过肺(右寸)敛降;另一条线路直下肾阳,肾是皇宫,先天之本(右尺),供养输送能量到后天之本脾胃(右关),脾胃属土,土生金,能量供养输送到肺(右寸),与心路汇合。

最后,金生水,肺(右寸)引导气血能量输送回归到肾阴(左尺),以肝作为运输途径。由此完成一个圈的循环。

辨证运用——————首辨能量足不足,再辨能量是否收藏(相火是否归位,阳明降与否,升降调与否)。

能量足否,脉管之大小,有力无力而已,不必详论。

相火者,根于肾,先发动于肝,故相火不位者,肝脉必弦多兼紧有力(气攻之象)。相火归位兼能量充足者,肝脉虽弦,但有柔和节律之象(犹将军之不怒自威)。但越用力下按,反弹之力越盛(犹太极高手,表面柔和,内里刚劲,敌强我愈强)。用阳者,寸脉必浮,相火不位者,寸脉亦浮(阳气不敛上散故也)。如何区别?短时用阳者(说话、运动、用神等等),短时静养休息寸脉即可归于收敛。相火不位者(长期阳散,类于用阳),短时静养寸脉亦不会收敛。

相火根于肾,则相火不位者,尺脉多偏浮(肾水为母,肝木为子,子败家挥霍不够用,就必须调用母亲的存款了)。

若静坐后,寸脉仍浮,即为阳明不降,相火不位,即可推断:失眠多梦,情绪焦躁,眼干喉痒耳鸣——脉而知之。

寸脉浮,同时尺脉亦浮,相火不位即可确诊无疑,尺脉浮为长期阳气外散的确凿证据。

左手尺脉(肾阴)无者,绝经、闭经、断经,轻者经量少。

右手尺脉(肾阳)无者,阳痿、性冷淡、不孕、流产、痛经、手足冰冷、抑郁症、失忆症、肌无力、尿频。其余根据所属脏腑功能类推,至简者,不论脏腑,但以阳虚诸证推断即可。

有妇女右脉强于左脉,当作何论?

服药前,当辨证为用阳过度,不能收敛,寸尺多浮;

服药后,当辨证为阳气得助,加快运化中,寸尺多沉。

同时可见两手关脉最强,右关为脾胃,主能量吸收加强(脾主运化);左关为肝脉,主能量收藏加强(肝主藏血)。

前提很重要,是否服药,同样的证,辨证意义完全不同。

左右两手脉候用药补泻法作者:薛东庆

左寸属心,内候心包;左关外候肝,内候胆;左尺外候肾,内候小肠膀胱。右寸外候肺,内候膻中;右关外候胃,内候脾;右尺外候命门,内候大肠(外者上也内者下也)。左三部之心肝肾属血,为阴;右三部肺脾命门属气,为阳。如左三部脉见濡微涩小,或散大芤革之象,是?血亏损之候,宜用四物汤,参入六味地黄汤,或附桂八味汤之类。虽有形寒发热似外感,切不可用表散药,以重竭其阴血。以汗乃人身之血液,发表以重竭其阴血。即《内》《难》两经谓之虚虚损不足之祸,亦即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之候也。

  如右三部脉见微细虚浮濡弱散大或结代短促之象,是元气亏损之候,宜用四君子汤,参入黄芪建中汤,或炙甘草汤、附子理中汤等类,以补其气。虽有胸满痞硬,大便秘结,饮食不进等症,切不可用攻利破气泻脾肺之药,以重耗其元气。若气虚而再用泻脾肺以破其气,是将元气消伐尽净,亦即《内》《难》两经所谓虚虚?不足之祸。如见此阴脉而误用攻下,亦即阴盛阳虚,下之则死之候也。
  如左右均见阴脉,或浮大且散,是阴阳气血俱虚,须用十全大补汤,或人参养荣汤、十四味建中汤之类,切勿杂入攻伐之品,以重损其气血。即《内经》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者,调之以甘药,亦即十补弗一泻之之义。如左寸关浮弦,右三部虚弱者,是外感风邪,正气虚弱,不能抵御外邪所致之候也。《内经》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宜用补中益气汤加荆芥防风,甚则加羌活,或用消风散去藿朴加芪术芍等。
  如两手脉均见浮弦者,是风寒两邪伤及营卫之候也,宜用小青龙汤。如?脉浮紧,右脉虚浮者,是肺气不足,寒邪伤营之候也,宜用麻黄汤加参芪以助正撤邪,而不损肺金,或用麻黄人参芍药汤。如左右两手均见浮紧脉,只须用麻黄汤而不用参芪。如两手脉均见浮缓者,是风邪伤卫之候也,宜用桂枝汤。如左手见沉弦脉,是水湿内伏于阴分之证也,宜用五苓散等。如右手脉沉弦者,乃水饮内伏于肠胃之证也,宜用十枣汤,或控涎丹。如两手俱沉弦者,是水饮伏于三焦之症也,宜用五苓散煎汤吞控涎丹。如左尺脉洪数有力者,肾火与小肠火也,滋肾丸或导赤散主之。
  右寸脉浮洪者,肺火也,泻白散加桔梗枯芩主之。右关脉浮洪有?者,是脾胃火之在气分也,轻则泻黄散,重则白虎汤。若沉实且滑动者,是脾胃之火在血分也,轻则调胃承气汤,重则大小承气汤,如有食积症,亦见右关沉实且滑,轻则保和丸加芒硝鸡内金,重则大承气汤。右尺脉洪数且滑实,是命门火太旺,水不济火也,宜用疗肾滋本丸。若沉实滑数,是大肠火盛也,宜用大承气汤。如脉上部盛而下部虚,或浮濡无根者,是肾虚而虚火上炎之症也,宜用六味地黄汤,加牛膝磁石连翘薄荷,清上而降下之。下部实而上部虚,是气虚下陷之症也,宜用补中益气汤以升之。

  总之脉实证亦实,脉虚证亦虚。见阳脉者是阳证,见?脉者是阴证。惟阳脉无力而无沉候者,为虚寒证。阴脉而见沉实者,为积滞症。见于左,是血分中之积;见于右,是气分及脾胃之积。见于何部,即何部受病。触类旁通,神而明之,在乎其人。举一隅可以三隅反,则用之无不当,而神且化矣。

辨“病脉证并治”解+男女左右脉象说

病有阴阳,“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此治之总纲也。

阴阳三分,总为六气: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是也。此辨之科目也。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微妙在脉,不可不察。浮沉迟数,表里寒热。察之有纪,从阴阳始。此辨之大概也。
阴阳、六气、浮沉,治之根据也。病,辨之佐证也。
以太阳病桂枝汤证为例:“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病位在阳,六气为太阳,脉浮为在表,头项强痛而恶寒为病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为桂枝汤证象,证即佐证、证据也。桂枝汤即处治方剂也。

举一反三,余病仿此。辨证施治,莫不如是。

男女左右脉象说 - 格物堂 - 三七养生 中医|三七|养生

经云: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人分男女,脉分左右。左血右气,男女有别,试以脉象说之:
左脉木生火,震下一阳(尺)经巽太阳之开(关),化离外二阳(寸)而出,以精化气,一分为二,是为散,阳之用也。
右脉金生水,兑下二阳(寸)由艮太阴之开(关),化坎中一阳(尺)而入,以气生精,二合为一,是为聚,阴之用也。
男子阳用有余,故脉象常大于左;女子阴用有余,故脉象常大于右。孕脉云左盛为男,民间谓男左女右,皆是此理。然今时之人,居变处动者多,守常归静者少,欲竭精而耗散真,华其外而瘁其内,两尺恒弱,阴阳俱小,反为常见,又不可盖以常数拘之也。
宇轩:
我倒觉得应该是从右尺肾阳上升,蒸发脾胃(关)水谷精气入肺(寸),肺收敛精气凝结成心(左寸)阴液,再化为阴血入肝(左关),肝血化精入肾(左尺)为右尺提供上升只能源,这样循环往复。
右脉主升化气,左脉主降成阴。男人升强降弱,固右强于左。女人多内敛固左强于右。
三七生答宇轩:
然。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先天行于左,后天行于右。此说颇合今人之脉象,今人右寸关大于尺,右尺浮弦逆升,水气不藏,反泻于土金,正顺后天人欲之故。
肝血化精入肾之说似与五行顺生之序不合,精血相生之理拙论《津液气血论》聊供参正。
宇轩:
肝血化精入肾,我理解为农村烧炭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肝血化精入肾的过程。
虽然转化率不高,但也还能勉强维持过冬取暖。
所以这个化只是的左肾精,先天肾精(石油,煤)什么的,没那么容易化的。
孙海亮晶晶答宇轩:
原帖由 宇轩 于 2009-11-20 21:23 发表 
我倒觉得应该是从右尺肾阳上升,蒸发脾胃(关)水谷精气入肺(寸),肺收敛精气凝结成心(左寸)阴液,再化为阴血入肝(左关),肝血化精入肾(左尺)为右尺提供上升只能源,这样循环往复。
右脉主升化气,左 ...
非常好的逆流观点,左升右降,与右升左降,个人认为是并存的,阴阳相互对流互化,左路初之气厥阴风木,为阳气最弱时,当为阴气最旺时,肝血化精入肾(左尺),。。。。。到六之气太阳寒水降于右尺,太阳为阳中之太阳,阳气最旺,相合于右尺肾阳上升(为阳气最旺时)。正合与伤寒论的六气互化!理论与经方实践相吻合。
赞叹!三七先生、宇轩先生!
三七生答孙海亮晶晶:
然,左路,厥阴风木,薄阳以化重阴,如果脉象浮弦大,木气失位,行盛暑之令,当重用酸敛木气,苦泄相火之法,以降之收之为治!肝体阴用阳,阴为体,阳为用。
悠然子

我的看法略有不同,仅供参考:

脉气皆由两尺所发,左尺肾阴为体,右尺肾阳为用,阴阳共居一室,同属于肾。左右皆升,皆降于右寸肺【阳明降,金生水】。五脏惟肺金独降,余脏皆升。脾土为气升降之通道,定义为“运”“转”,不以升降言。六气之太阳寒水阳明燥金,皆包含肺之功效,寒水燥金之降,即肺之降。详见于下文:

脉气运行简述————

男女左右脉象说 - 格物堂 - 三七养生 中医|三七|养生 - Powered by Discuz! - 顺从自然 - 顺从自然

饮食之入,始于右关【脾胃】,主运化,可理解为赚钱部门,当最强【有力,脉位秋】为好。运化之物化为血液储藏——土养木,肝主藏血,存钱部门,右关之脉【肝】,当最强【有力,脉位秋】为好。血之精华为精,下输于肾阴——精血同源,主藏精,脉当最沉【有力,脉位冬】。

肾阴若水【能源】,肾阳若热【能量】,水热合为一体共存——阴阳互根互用。心肾同属少阴,心念动,引发肾阳的点火,肾精化为气血,循肝【左关】上行——水生木,至心【左寸】——木生火,心火炎炎,心为能源-能量转化器,转化能量供应全身。一条线路直上供应脑部——心主神明、经过肺【右寸】敛降;

另一条线路直下肾阳,肾是皇宫,先天之本【右尺】,供养输送能量到后天之本脾胃【右关】,脾胃属土,土生金,能量供养输送到肺【右寸】,与心路汇合。

最后,金生水,肺【右寸】引导气血能量输送回归到肾阴【左尺】,以肝作为运输途径。由此完成一个圈的循环。

“寸关尺”命名原因探

摘要:“寸关尺”是中医脉诊的重要部位,诊脉时一般均采用“密排三指”之法,但究竟“寸关尺”何以命名,业医者则多茫然。文章从探悉 “寸关尺”的本义出发,探悉了其在中医脉诊中的意指,指出“寸尺”当均指长度,“关”则意为关界,并进而阐明了“寸尺”在诊脉实践取用时的具体量取方法。

关键词:寸关尺 命名 原因

“寸关尺”是中医脉诊的重要部位,通称三部。其取用的方法,一般均采用北宋医家丁徳用的所谓“密排三指”之法,即如宋·王贶《全生指迷方》卷一中所述:“于腕上侧有骨稍高曰高骨,先以中指按骨谓之关(注:恰为腕关节波节处。关之所以称为关,乃是因为此处为纵波驻波波节点而自然构成关界,一般人的关的位置是固定的,确定了关可进一步确定寸和尺的位置。其脉一般有严格位置,不能随便窜移,否则是病脉,但在超常状态下却可生理性漂移,如功夫界奔机逗节之谓,其机,常与玄连用,与8字双向气流关系密切,奔机者,实乃阴阳脉的漂移,逗节者乃对8字驻波节点的制控,因波节处是驻波能量信息传递的集中通道,其有预应力,给予微扰则关涉极大,是有逗之谓。),前指为寸部,后指为尺部。”后虽有南宋朱熹曾对此提出疑义——“至于徳用之法,则予窃意诊者之指有肥瘠,病者之臂有长短,以是相求,或未得为定论也”(《御纂朱子全书》卷六十五)——,却于实际中沿用至今。但若进一步详究“寸关尺”何以命名,业内人氏则几乎皆茫然无知。笔者经搜罗查考相关资料,冥冥中似乎略窥端详,现特叙其大概,以抛砖引玉,就教方家。

一、“寸尺”当均指长度

1.“寸尺”的本义
“寸”义有二,一则据《大戴礼记·主言》引孔子语:“布指知寸,布手知尺”,“布指知寸”詹鄞鑫认为“即以一个指头的宽度为一寸”(《古文字诂林》三579页)。马叙伦则以为是“谓以指却间之距离为一寸也”(《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十六》,见《古文字诂林》七,687页)。二则据许慎《说文解字》卷三:“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一。”“又”是手的象形,“一”为指事符号,以指示寸口的部位。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即谓:“一则记手腕下一寸,此指事也。”戴家祥《金文大字典上》曰:“金文寸字如许氏所言,一为指事符号,所指之处,恰为寸口所在。”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禾部曰;十发为程,一程为分,十分为寸。……却犹退也,距手十分动脉之处谓之寸口,故字从又一,会意也。”这是认为“寸”即“寸口”,也就是从人手至寸口的距离为一寸(十分)。
“尺”义根据许慎《说文解字》卷八曰:“尺,十寸也。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尺,所以指尺(斥)规矩事也。周制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之体为法。”(注:规矩事与古代之勾三股四弦五暗合,而在古埃及也有类似认识)
        
[转载]“寸关尺”命名原因探[转]
“寸,十分也”,“尺,十寸也”,寸、尺皆应当是古代度量长度的单位,并且是“皆以人之体为法”,即“近取诸身”的产物。

2.“寸尺”诊脉部位的量取方法
段注《说文解字》:“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郑注周礼曰:脉之大候要在阳明寸口。疏云:阳明在大拇指本骨之高处与弟二指间。寸口者,在大拇指本高骨后一寸是也。”晋·王叔和《脉经·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曰:“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段氏所指之“大拇指本高骨”应即是鱼际,如此,是二者皆以从鱼际后退一寸处为寸口。
王叔和《脉经·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曰:“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宋·黄震《黄氏日抄》卷三十六载曰:“经之所以分寸尺者,皆自关而前却以距乎鱼际尺泽。”南宋·朱熹《御纂朱子全书》卷六十五中亦言:“盖尝细考经之所以分寸尺者,皆自关而前却以距乎鱼际尺泽。”据之可知,尺的量取方法应与肘部尺泽穴有关。而“中医古籍整理丛书”《脉经语译》(沈炎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3月第一版)谓“从寸至尺,名曰尺泽”的“尺泽”为:“此指寸口脉后半部的尺脉部位”。《中医大词典》解释“尺泽”条义项二为:“指寸口脉后半部”,并引《脉经》“从寸至尺,名曰尺泽”为例。其二者皆以“尺泽”指“尺脉”,而非肘部之尺泽穴,不知何所据。
又,《难经·论切脉的部位和阴阳属性》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中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对此段文字,元·戴启宗《脉诀刊误》卷上解释有:“蔡氏曰:手太阴之脉自腕中横纹至鱼际横纹,得同身之一尺一寸。”腕(当指肘腕)中横纹处即尺泽,鱼际横纹处即鱼际,其意为从尺泽到鱼际,在身体上的长度为一尺一寸。其后文又曰:“自腕中横纹前尽一尺为阴之位(即《难经》所谓“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自鱼际后一寸为阳之位(即《难经》所谓“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
        
那么又该如何理解“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中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这段话呢?《难经》南京中医学院校释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11月第一版)的注文是这样解读的:从腕关节到肘关节(屈侧面)计长一尺一寸(以“同身寸”计)。以关为界,从肘中的尺泽穴到关后长一尺为尺部;从鱼际到关前长一寸为寸部。把总长一尺一寸除去一寸,其余为尺部;除去关后的一尺,其余为寸部。所以说:分寸为尺,分尺为寸(因为总共长1尺1寸,所以以关为界,分寸得到尺,分尺得到寸)。但诊脉时并不需要这样的长度,实际是尺部仅取一尺中的一寸,寸部仅取一寸中的九分。所以说:故阴得尺中一寸,阳得寸内九分。这一解读应该称得上是言之成理的。
        
据此,“尺”、“寸”均指长度明矣。而按照这种在身体上量取长度(从肘中的尺泽穴到关后长一尺为尺部,从鱼际到关前长一寸为寸部,从腕关节到肘关节计长一尺一寸)以取诊的方法,其结果当与密排三指之法的取用结果相类同。
据此,“尺”、“寸”均指长度明矣。而按照这种在身体上量取长度以取诊的方法,其结果当与密排三指之法的取用结果相类同。
        
又,《古今图书集成·医部总录》之《云麓漫抄》中有:“医书论人脉有寸关尺三部,手掌后高骨下为寸,寸下为关,关下为尺。自高骨下至切寸脉指尽处,得寸为寸;则自切尺脉指尽处上至中指尖,岂非尺乎?古人以身为度,故寓于脉以言之。”是亦以在人体上量取的长度为“尺”、“寸”命名的原由,但其量取的方法,即以“自高骨下至切寸脉指尽处”为“寸”,“自切尺脉指尽处上至中指尖”为“尺”,与以“尺泽”、“鱼际”为准的取用方法不同,其以“自高骨下至切寸脉指尽处”为“寸”,亦有道理,然以“自切尺脉指尽处上至中指尖”为“尺”,何以要“上至中指尖”?则颇令人费解。

二、“关”意为关界

“寸”后“尺”前为“关”,那幺“关”是何意呢?
        
《说文解字》卷十二:“关,以木横持门户也。”段玉裁注:“周礼注曰:关,畍上之门。又引申之,凡曰关闭,曰机关,曰关白,曰关藏皆是。凡立乎此而交彼曰关。”
        
医书中的“关”亦当是根据“立乎此而交彼”之意而来。如晋·王叔和《脉经·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曰:“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其后,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十四中曰:“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如天地人为三界。”宋·王贶《全生指迷方》卷一中有:“尺寸以分阴阳,阳降阴升,通度由关以出入,故谓之关。”元·戴启宗《脉诀刊误》卷上有:“尺寸之间谓之关,关者,阴阳之限也。”是皆以为“关”乃分别人体阴阳之“关界”、“关限”,故称“关”。

除此之外,人体的各个部位,也常以关命名。如《素问·骨空论》:“腘上为关”;汉·荀悦《申鉴·俗嫌》:“邻脐二寸谓之关”;《淮南子·主术》以耳目口为三关。皆不外关口、关界之意。

另,明·朱橚等的《普济方》卷二又有:“凡寸后尺前两境之内生于关,为寸关尺也。上部属阳,故法天,下部属阴,故法地,中部阴阳合,故法人。关者,穿也。言上可以穿其天,下可以穿其地,上下关通而取其中,故言关也。”此处,其虽释“关”为“穿”,与“关界”,“关限”之意却不相悖,故亦可备一说。

古埃及人使用绳子丈量土地。职业结绳者的工作就是在测量用的绳子上打出等间隔的绳结。可能就是他们最先发现了某些长度一定的三条绳子所组成的三角形,其最长边所对应的那个角是直角。其中一种是由3个、4个、5个等间隔的绳结长度组成的;另一种取5个、12个、13个等间隔的绳结长度。把窄木条锯成这样的长度,首尾相接,就做成一个直角三角板。有了这种三角板,以后的测量和画图就方便了。

[转载]“寸关尺”命名原因探[转]
在埃及,主要的长度单位是腕尺,它是自肘到中指尖的长度。小一些的单位有:掌尺,它等于七分之一腕尺;指尺,它等于四分之一掌尺。因为那时候的埃及人理解分数的意义非常费劲,所以这些小单位很有用。今天,人们熟悉分数了,但是在习惯上,大家一样喜欢用小单位。比如英国人和美国人总是说七英寸,不肯说十二分之七英尺。在我国,有说半尺的,但是谁也不说十分之五尺。

根据古埃及文献记载,建筑金字塔时使用的长度单位是“肘尺”(cubit,即从指尖到臂肘关节的长度)。其高为280肘尺,底边长为440肘尺,因此,金字塔塔高和底比为:

280/440=7/11=0.636363……(自然注:实际上7=4+3和11与地月直径数据有密切关联,这种联系值得深究)

这个比率同中国河图数字是完全吻合的,丝毫不差。在河图中,东方两数之和恰好是11,北方两数之和恰好是7,不仅如此,而且280和440分别是7和11的40倍,而40之数也正好是《河图》东、北、西、南四方位之数的总和(8+3+1+6+4+9+7+2=40)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说明埃及法老王室正是按照中国河图数字设计金字塔的。他们特别重视东方和北方,因为他们的祖籍地中华本土就在古埃及的东北方。他们希望法老死后能够魂归故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