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珠溪语文~ 提要 珠溪语文2021高考作文讲评课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人们在季节更迭中延续着几千年来的耕耘与收获,品尝着个中的艰辛与欣慰,体会其中智慧与启迪。咀嚼粮食就是品味与之相关的一切念想与盼望。…… 【聚焦高考】陈海峰 徐玲玲|“敬畏粮食热爱生命”——粮食材料作文导写课件 敬畏粮食 热爱生命 ——粮食材料作文导写 陈海峰 徐玲玲 【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粮食有生命,也有灵性,吃饭不只是得口舌之快,还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人们咀嚼粮食也是咀嚼时光。人与粮食同行,有辛苦,有温暖,有感恩,有敬畏…… 【审题突破】 这则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说的是先辈们对粮食的敬畏,深刻体现“民以食为天”的古训,“社稷”二字就是先辈们对粮食敬若神明的浓缩表达,国家社稷,关乎苍生,这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最基本的生活底色,成为源远流长的文化土壤,养育着整个中华民族。 第二句话阐述粮食的生命意义与灵性之光,吃饭不仅是满足果腹之欲,更是生命与生命的一种碰撞与相互滋养。人们在咀嚼粮食的同时总会联想起与之相关的春夏秋冬,那些与之相关的艰辛与喜悦、饥饿与盼望、富足与感恩、沉重与辛酸等等也会涌上心头,所以咀嚼粮食就是咀嚼与之相关的时光,进而对生活有了更深认识。 第三句话表明人们离不开粮食,需要与之同行,与此同时你会感受到辛苦、温暖、感恩、敬畏等等。这句话是对上文的总结,更是帮助考生打开思路,引导考生思考人与粮食的关系以及应具备的态度,这在当下尤为重要。 【立意思考】 方向一:敬畏粮食就是对劳动的礼赞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劳动人民用辛勤劳动创造了生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劳作让人们明白诚实劳动、珍视收获的朴素道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告诉人们天地酬勤的可贵事实,总之“粒粒皆辛苦”的粮食让人类繁衍生息。敬畏粮食就是对劳动的礼赞,就是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就是对人类辛勤耕耘的坚守与展望。 方向二:咀嚼粮食就是对时光的敬畏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人们在季节更迭中延续着几千年来的耕耘与收获,品尝着个中的艰辛与欣慰,体会其中的智慧与启迪。咀嚼粮食就是品味与之相关的一切念想与盼望。毛泽东曾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曾饱尝过饥饿的苦果,也领略了丰衣足食的甜蜜,对粮食的咀嚼中更能体会沉甸甸时光对人类的恩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具有生命和灵性的粮食告诉人类关于时光的秘密:付出,总会有回馈。这是对粮食以及一切生命的讴歌。 方向三:思考粮食就是对生命的观照 在回首与粮食同行的日子里,人们更容易看到往日时光,也更容易体会到天地诚心,更容易看到自己的渺小与伟大。渺小是因为天地生万物,我只是其中一员,要靠吃饭活着;伟大是因为渺小的人类用双手和大脑创造生活,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但不管是渺小还是伟大,人类都应该对粮食心怀感恩与敬畏,因为对粮食的感恩与敬畏就是对自身的尊重与珍视,就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反省。思考粮食的价值与意义,实质上就是观照自己的生命,洞察人类生存的秘密。关心粮食和蔬菜,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幸福生活的起点与必需。 【范文点评】 粮生百味,归于真淳 盐城市伍佑中学 李美娜 晚清贤臣曾国藩于其家规中有令人动容之“三咀”。 何为“三咀”? 即每饭之前,取一小口米饭,缓缓咀嚼,无声轻咽。 文正公之良苦用心令人不禁感叹:粮生百味,归于真淳。 咀嚼的,不仅是米饭、粮食,更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对自我的警醒与顿悟。文正公曾细细对其族中子弟解释,粮生百味,人各有好,然唯一不可缺,谓米,初觉无味,细品则口齿噙香。生亦如此,乱花繁多,唯本心不可失也。此番话语恳切意深,令子弟皆为之深省,克己行事。 诚如斯言,粮食与人一般,皆有灵性。人们咀嚼粮食,不单获得了气力,更重要的是逐渐获得至善的人格和宽阔的心怀。 古有颜回“箪食瓢饮”不改其乐,今有粗茶淡饭仍潜心向学之说。千百年间,粮食逐渐成为人们心灵的归宿与寄托。 元遗山曾盛赞渊明诗中有: “繁华落尽见真淳”。 渊明之真淳与他对粮食的敬畏与感悟是密不可分的。在那个沧海横流的年代,渊明独居南山,面对“草盛豆苗稀”他也一笑置之。因为他种的不单是粮食,更是一份平和圆融的心境。 人在咀嚼粮食的同时,也在咀嚼时间。时光崎岖,岁月深长,渊明与文正公,“纵化大浪中,不喜亦不忧”,大致是他们对粮食与生命关系的彻底思索才能达到的境界。 一粒米,包含了太多的艰辛与汗水,所以才能有细品的清甜。一瓢水,承载了太多的跌宕与倾泄,所以才有了入口的甘洌。一个人,经历了太多的风雨与锤打,才能有平和的心境。世间万物,皆源于深沉的土壤,于无声中滋养万物,粮生百味,归于真淳。人生百态,归于简单。 粮食用质朴而谦和的姿态告诉人们,回归自然,才是最好的归宿。喜欢那一句:“我热爱自然,其次是艺术。” 人与粮食从未分隔,休戚与共,有人品出的是感动,有人品味的是激情,有人品出的是面对岁月更迭的优雅与从容。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边界,生命的边界。 于我而言:粮生百味,归于真淳;生活多姿,归于简单。 【教师点评】 文章首先由曾国藩饭前“三咀”的家训切入论题,引出细细咀嚼之后方能品出粮食香醇之味的生活道理,进而挖掘品味粮食与涵养心境和开阔胸怀的紧密关联。其中巧妙地运用陶渊明和颜回的例子,让论证逐层深入,最后提出核心观点:用敬畏生命之心对待粮食,在与之同行过程中体会美好时光与深邃生活,体会淡然、简单的处事心境,会让人生变得更加圆融与通透。文章构思巧妙、立意新颖、素材运用自然、语言自然优雅,令人读来愉悦舒畅。 栏目编辑:徐玲玲 文字校对:吴中扬
● 珠溪语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