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丽辣妈

 王苗丹 2020-10-25

●场景1

一个小孩站在玩具摊前,紧紧盯着某个玩具。

妈妈对孩子说,“宝贝你这次要是考到 100 分,妈妈就开心,就奖励你想要的那个玩具。”

“嗯。”孩子点点头,依依不舍的走开。

●场景2

天气晴朗,孩子看着窗外的景色,兴高采烈的拉着爸爸的袖子,想要去公园玩。

爸爸一边盯着电脑一边不耐烦的挥挥手,“走开,别烦,去什么公园,没看我在忙着吗,天天就知道玩,学习怎么没这精神头?”

孩子落寞的走开,不敢再靠近爸爸。

上面两个场景是不是有些熟悉?这是很多父母和孩子常见的相处模式。

我们总在探讨教育子女的模式,是用天才教育法,还是用特殊教育法?但最重要的那个问题却很少思考:孩子自身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教育?

其实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很简单,那就是:好好相处。

但就是这简单的四个字,很多父母完全做不到。他们甚至无法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个体,而是利用权威,居高临下的对待。

最糟糕的相处是对孩子有条件的示爱

有心理学家提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会利用孩子的心理,用物质或情绪做诱饵。这对孩子来说,其实是非常糟糕的情绪体验。

英国精神病学家  John Bowlby 首先提出了'依恋理论':婴儿天生会对母亲(或者其他照顾者)有一种特殊的依恋感情。

成长过程中,基于这种依恋关系,孩子总是会很重视母亲的感受,希望母亲开心、有笑容。

所以,所有孩子本能的都会去讨好母亲。

很多母亲利用孩子的这种“讨好”心理,把自己的情绪当成诱惑的筹码,来控制孩子达成自己的预期。

比如考试满分妈妈才高兴,听妈妈的话才被允许如何。

单纯的孩子并不会想到自己为什么被要求这样或那样,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妈妈不开心了,我要想办法。

既然考试考好可以让妈妈开心,乖乖听妈妈话可以让妈妈开心,那我一定要去做。

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静止脸实验:一个母亲首先是和孩子互动,孩子非常开心,积极响应。

然后,母亲换成了没有表情的脸,孩子有点懵,随后用各种方式去逗乐母亲,可是母亲依然面无表情,没有回应。最后孩子崩溃大哭,情绪完全垮掉。

母亲对于孩子来说,地位非常重要。母亲如何看待孩子,孩子就会如何看待自己。

母亲的眼光如果是温柔的慈爱的,孩子就会感觉自己是安全的。

反之,如果母亲的状态是糟糕的,愤怒的,孩子会认为自己是不安全的,会不知所措,情绪紧张焦虑。

利用孩子的心理来有条件的示爱,绝对是父母对孩子最残忍的控制方式。并且,这种控制不可能长久。

当孩子长大,自我逐渐剥离独立,就不会一味再讨好母亲,物质诱惑力也会减弱。

回味此前长久的诱惑式教育,自己被迫做了太多不乐意的事情,内心深处会觉得,“那都是我被迫做的,我做这些都是为了父母,这是父母的事情而非我的。”

孩子一旦形成“学习是为父母学的,做事是为父母做的”观念,后果可想而知,他们成长的内在动能基本丧失了。

心理学家们提倡父母对待孩子要“不带诱惑的深情,不带敌意的坚拒”。不在满足他的同时掺杂诱惑,不在拒绝他的同时带有恶意。

比如带他们出去玩是因为天气合适而非考了 100 分,拒绝他们买新玩具是因为家里已经有很多了而非你心情不好不乐意。

家长首先应学会与自己相处

大部分家长在教育和掌控孩子的时候,常常忘记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他们自己有没有当好榜样。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曾提出“社会学习理论”。

该理论中提到,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模仿着榜样的行为模式。

而这个榜样多半是家中处于权威地位的父母。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并不能算是良好的榜样,他们对自己毫无约束感,却指望孩子自己成材。

有的家长自己手机不离身,却要求孩子不能碰一点电子游戏。

有的父母夫妻之间矛盾重重,一边哭诉委屈,一边发着脾气,却要求孩子安安静静用心学习。

甚至有时候双方还会把孩子来回拉扯,争取他成为自己阵营的伙伴。

“小时候每次我妈跟我爸吵架,跟我哭诉的时候,我都好恨我的爸爸,觉得他很混蛋。直到现在我自己当了爸爸,才开始理解他的处境,明白父母双方都存在问题。”

很多家长意识不到自己的威力有多大,会对孩子产生多大的影响。

爸爸妈妈之间无法好好相处,孩子的情绪就时刻处于焦虑不安之中,无法从中学习正确的相处模式和表达方法。

父母自己生活状态一团糟,不求上进不思进取,孩子就觉得这样的人生就是合理正确的,会在行动上和父母保持一致。

父母自己如果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绪、状态和心态,不能处理好夫妻之间的关系,孩子就不可能会遵照你的嘱咐。

即便是迫于淫威,那他们的内心认知也会分裂矛盾,对家长的权威产生更大的质疑。

杜绝“有名无实”的亲子关系

一般人会认为,只要有血缘关系存在,亲子关系就成立了。

事实并非如此,亲子关系的建立,除了血缘,还需要养育的过程和情感的连接。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亲子关系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家长和孩子之间,一起生活的日子很少,相处的时间很短,或者干脆是隔代抚养。

当父母长时间不在孩子的身边,无法密切相处,互相感受不到情绪变化和行为反馈,没有养育之恩也没有反哺之情,这种亲子关系就是断裂的,不完整的。

因此,很多长期出差或隔代养育的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常常产生矛盾。

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相处的条件,缺少情感连接的纽带。而那些虽然在家,却不和孩子发生情感互动的家长,也会产生同样的问题。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提出过“生活教育理论”,其中的精髓就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孩子是很善于学习的,他们会主动从父母身上,从生活中学习到行为模式,情感认知,从而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念。

所以,他们不需要多复杂高深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只需要你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里,好好相处。

与妻子丈夫好好相处,与女儿儿子好好相处。

作者:白首静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