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年读书如海绵吸水

 淡墨书香日子长 2020-10-25

最佳读书年龄大概是6-15岁,区区十年而已。这十年,读书没有自觉的功利盘算,像干海绵吸水。过了这十年,读书就不复单纯。


海绵吸了水,不论好坏,都难除尽,挤不掉,晒不干。好水如沃土,坏水似荆棘。沃土可以开垦为良田,种出粮食菜蔬花果,长出栋梁材;荆棘妨碍前进与成长,不仅降低吸收能力,还形成难以察觉的偏见。

偏见有两个特点,一牢固,二偏颇。牢固,因为先入为主。偏颇,要么虽然真切然而片面,要么不仅片面而且荒谬。很少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有偏见,但多数人有肚量承认自己有成见。其实,成见不过是偏见的雅称。与偏见成见对立的是既真切又全面的正见,是照亮幽暗之处的一道光,也就是洞见。

伽达默尔说,偏见与成见不可避免,但可以成为理解的起点。每个人的认识过程,都以形成自己的见解为起点。见解属于自己,每个自我都独一无二,每个人的见解必然有偏颇。但是,每个人都必须与他人共存,良性共存的前提是相互理解,所以人与人必须相互理解彼此的偏见。

理解的起点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承认自己的见解是偏见,承认自封的洞见只是一得之见;另一方面是承认他人的偏见也是见解,承认他人自信的洞见也是一得之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这见解是每个人看他人的视角,视角就是视野或视域;理解一个人,就是自己的视域与此人的视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融合。理解他人,就是理解自己;认识世界,就是认识自己。

寻求理解,是循环往复的两个过程。一个过程是自省,每个人都必须警惕自己的偏见与成见,时时提醒自己,常常自我省视;另一个过程是倾听,平等待人,诚恳倾听。在这个意义上,解释学是艺术,是人与人良性相处的艺术,也是人群与人群良性相处的艺术,这艺术的精髓就是能倾听。

如果察觉不到自己的偏见,甚至把偏见视为正见,把暗影当成洞见,固执己见,偏见就成了无法摆脱的黑洞。脑子里出现了这样的黑洞,就发生了永久性脑损伤(permanent head damage,简称PhD)。

读书能力最强的时候,有闲暇读书,有选择书的自由,还有各种好书供选择,是人生一大幸运;缺一个条件,就是一大不幸。我的最佳读书年龄,有闲暇,有自由,然而找不到几本好书。高中读到《水浒传》,是借了评水浒批宋江讨伐投降派的东风。对以治学谋生立命而言,这属于后天营养不良。脑力发育如同长身体,最需要钙的时候吃不到富有钙质的食品,骨骼无法正常发育,会出现驼背鸡胸等畸形。过了发育年龄,鱼虾再多,吃得再健康,也无济于事了。

先天平平,后天不足;头脑中沃土少,荆棘多。能长出粮食,是我之功;长不出大树,非我之过。这样想,心意平,不懈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