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乔茗星ART#老虎窗下的如厕

 乔茗星 2020-10-25

马上要过年了,大吃大喝是免不了的。然后呢。。。

拎马桶为上海弄堂的日常市景,一直延续到40年后的今天。

   这个东西你知道吗?

   坊间传说三反五反前有人云,解放军进城没筷子吃饭,班长一根根坳下来分给战士,后来造谣的人肯定是被枪毙了。 

它的学名老上海人叫它为,马桶划洗。陪伴着毛蚶壳,刷马桶最佳选择。木质马桶道口粪便容易渗透进去,时间一长便弥漫着驱之不散的臭味。以前这玩意也是骂人的词语,弄堂里吵架常有的事,但有人嘴里不干不净的长辈就会出来大吼,嘴巴里要马桶划洗,挡一挡是伐。

清同治三年工部局在南京路虹庙后,今南京东路福建路盆汤弄附近,建成了上海市区第一座公有公共厕所。1947年的海宁路公厕没有现代化的通风排气设备,基本没有异味,它的独特在于屋面采用气楼结构,层高比一般厕所要高,使用木质百叶窗,也就是俗称的老虎窗,加大了室内空气流通,达到抑制臭味的效果。

方圆500米以内四千多户居民都靠这个厕所,曹操下江南时的八十三万大军,数据统计1958年上海总人口数为750.8万,按7口一马桶计算,至少全上海有107万只马桶。

海宁路公厕是目前仅存、保存最完好的“上海公厕寿星”,但该公厕的保护价值上无法达到优秀历史建筑要求,无法列入名单进行保护。

但愿手拎马桶现象,将成为现代化上海的回忆。

部分数据图片为网络摘取,特此鸣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