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乔茗星ART#半吊子英国人

 乔茗星 2020-10-25

以前只知道国人被老外视为大嗓门。出国留学了,就知道喉咙胖的并非只有中国人。大凡在再大的酒吧大声打招呼的,吐出3个字,其中必带发克谢特的必定是让人侧目的美国人。

1848年美国传教士文惠从上海道台手里,获得苏州河北岸的虹口土地建立虹口美租界。

当时的美国政府对殖民移民还是记忆有新,规定美国人不能在外国建立殖民地。但是不要脸的国家终究是不要脸的,虹口美租界与英租界合并后,变成了所谓的公共租界。美国作为后起的暴发户,在上海的美国人地位不高,别的国家的侨民都把上海的美国人称之为半吊子英国人。

PS: 《王家弄、张家宅、陈家巷你住哪里?》

此中阀阅,多由南渡。

随着移民的增多、繁衍和扩散,移民地名由少到多,从最初的村落逐步扩大到一乡一镇,以至于整个区片。宋元以后,随着外地移民的逐渐增多,大批士族门阀及平民百姓南渡北迁纷至沓来,由此形成的姓氏移民地名。有证可考的有:

南宋时期的瞿家湾、瞿家路、瞿家园等,为河南开封人瞿榆维子孙繁衍,由此定名;

杨湖宅,杨家将的后代由河北避难迁此地得名;

孟家堰,亚圣孟子五十四世孙孟观,其祖父南渡后迁至枫泾而得名;

侯家宅,宋崇宁丙戊进士山西河东人侯细,随高宗南渡后隐居于此而得名;

钱家塘,明中叶浙江杭州人钱南泽移居之地;

闵行镇,明嘉靖年间山东人闵其卜居之处。

上海市区有史可查的还有清代的:

朱家湾,安徽朱姓族人逃荒居此得名;

陈家宅,安徽陈氏一族逃荒至此命名。

民国二年商务印书馆,上海城厢租界地图上标注有许多以姓氏为首的地名。

1950年上海市人口的籍贯构成中,本地籍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5.1%,外地人口高达84.9%。

移民而缘起的移民地名,空间上遍布于上海的每个角落。无论是以姓氏命名的还是以籍贯命名的,或以社会组织、建筑以及职业等命名的移民地名,都反映了移民在上海地名上的重要作用。

1989年出版的《上海市路名大全》可以看到很多以姓氏冠首的地名:市区“王家弄”六处、“何家宅”三处、“陈家宅”“陈家弄”“陈家巷”两处、“李家宅”八处、“陆家宅”六处、“杨家弄”七处、“杨家宅”五处、“张家宅”五处。

移民地名在郊区更是不计其数,几乎是有史以来即已形成,移民的逐代增加而相应发展,在上海地名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王家弄、张家宅、陈家巷你家住哪里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