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猗园紫藤园&地气天气接地气

 乔茗星 2020-10-25

亭台到处皆临水,屋宇虽多不碍山。

古猗园初名猗园。万历年间河南通判闵士籍所建,嘉定竹刻名家朱三松设计布置,以“十亩之园,五亩之宅”的规模内筑亭、台、楼、阁,立柱、椽子、长廊都刻有千姿百态的竹景图案。

乾隆十三年改名古猗园。沈元禄《古猗园记》:园坐广福禅院西,门对曹家浜,南临良田万顷。园中有孤山曲廊,香阁翠楼,石舫水榭,怪石假山,全是明代建筑风致。

1933年当地爱国人士朱寿朋、陈少芸等60人署名成立古猗园整修委员会,募集银元6000元进行局部修复,此时全园的面积为1.8万平方米。抗日战争胜利后,镇政府将其作为公园开放先后筹款重修了缺角亭、不系舟(书画舫),新建了微音阁、南厅、白鹤亭,并种植了一批树木花草。

1958年市园林管理处拨款13万元,对公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园界向西、南两面扩展,全园面积增至5.84万平方米。次年对外开放。同年,南翔镇政府将当地原云翔寺的一对唐代石经幢和一座宋代石塔迁入园中。

此后,又将陈少芸捐赠的战国剑、诸葛鼓等一批文物交给古猗园长期在南厅展览。王鸣一捐赠了一株已逾百年的重瓣大红牡丹给公园,移植于五曲长廊北边。

1962年重建梅花厅。公园面积为7.8万平方米。

60年代园名改为南翔公园。石经幢和石塔上的佛像被破坏,古建筑的翘角被砸,明万历年间“嘉定四先生之一的李流芳(李宜之叔父)手迹的石碑被毁,丰子恺等名家书画和其他文物被没收。

1973年以后陆续进行修复,重建了鸢飞鱼跃轩、小松岗假山、白鹤亭、南亭、缺角亭和浮筠阁。恢复古猗园的园名,根据清沈元禄在乾隆十一年所作的《古猗园记》,重新改建北大门,筑幽赏亭种植桂花、丛竹。

《紫藤园》

公园始建于1997年,为纪念嘉定区与日本冈山县和气町开展友好交往十周年、建立友好关系五周年而建。布局既具有中国山水园林的特色,同时也融入了部分日本造园风格。

园内有水体、假山、小桥、亭子、棚架、石灯笼等景点。整个紫藤园中水体占近2000平方米,架占1500平方米、草坪1300平方米、林地2000余平方米、有百年前的平板桥、古井、半亭、望海亭,还有明代的雕花旗杆石和清代筑建的两座牌坊积翠坊、节孝坊。

植物材料主要以春季花灌木为主,有日本的樱花(同为藤本道生先生捐赠)、中国的白玉兰、杜鹃、红枫、海棠等树种,同时还有群众喜爱的桂花、腊梅、银杏、榉树等树种,所以整个园子显得自然、活泼、千姿百态。

在中日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每年四月下旬,园内紫花串串、芳香诱人,让人寻味无穷。漫步藤廊,两壁嵌有清人黄步瀛、黄家锟所撰的沙冈藤花歌及华亭派董其昌等的作品,与古藤相得益彰。

该园的90余株紫藤品种均由日本冈山县和气町原町长藤本道生先生无偿提供,每年藤本道生先生都会前来嘉定,义务为向大家传授紫藤栽培和修剪技术。

百年古藤外还有三大看点:

上海地区唯一修复完整的三门四柱五顶、乾隆十二年建的节孝坊(国家一级文物),主顶清晰可见“圣旨”字样。

其二是原塘湾(现并入吴泾)姚姓人士保存的距今近800年的宋代八棱石井栏。

其三是建于乾隆年间,5.4米高的单门二柱三顶式花岗石“积翠”牌坊。

《紫藤花》

四月芳菲紫藤花盛开,一抹清新亮丽的紫色,让你在这个怡人的春季怦然心动。园内一棵紫藤有470多年的历史,为沪上紫藤之最,系明嘉靖年间乡贤、诗人董宜阳手植。

从前有一个喜欢穿紫色衣服的女孩每天向月老祈求,希望自己遇到一个能够珍惜自己的人。

有一天,月老被女孩的虔诚感动对她说:当春天到来时后山的槐树林里,会遇到一个白衣男子,那就是她期待很久的的情缘。

春暖花开的日子,痴心的女孩满心欢喜地如约独自来到了槐树林,等待着属于她的美丽情缘。一直等到天快黑白衣男子还是没有出现,失望之时被草丛里的蛇咬伤了脚踝。就在女孩感到绝望无助的时刻,白衣男子出现了,他上前用嘴帮她吸出了脚踝上被蛇咬过的毒血。

白衣男子来自他乡,婚事遭到了村里人的强烈反对,最终两个相爱的人双双跳崖殉情。

他们殉情的悬崖边上长出了一棵槐树缠着一棵藤开出朵朵花坠,紫中带蓝灿若云霞,美丽至极。

后人称那藤上开出的花为紫藤花。

紫藤花需缠树而生,独自不能存活。有人说那女孩就是紫藤的化身,槐树就是白衣男子的化身,紫藤为情而生,为爱而亡。

PS:《地气、天气&接地气》

人生天地之间,离不开天气也离不开地气。

地气包括地球磁场以及从地面散发出来的所有气息。《短命条辩》:病家不接地气,故阴阳不通。是之阳气自行消长,而症候随之消长。嘱病家每日赤足走路,半时辰即可。

老人们普遍认为,住高层的远离地气,平均寿命低于住低层的人。石要细腻可凿,土要坚实难锄。石若刚燥、土若松散则不吉。土石颜色以红、黄、白为上,青次之,黑为下。

地气:

中医里面性属阴为多潮湿。地气对天气,气藏地中。地生气,气生水,水生风,风生火,火生土。循环不止。气随形动,遇水则止。

建筑工程中,一般直接连接地面的建筑或建筑的部分,属于接地气的,例如别墅、平房、地下室、一楼等。

农村的火炕可以很好的接受地气,人就会很健康,不易得病。城市里人们住进楼房,离开地面,就接不到地气了,所以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需要经常到公园田野里走动一番补充地气,保健身体。

夏季有人喜欢在地板上睡觉,第二天会受凉,人们就说此人是吸收了地气而着凉了。生理角度而言,地气本身不会对人体产生特别直接的影响,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来说心里因素有可能影响其身体素质

风水学家认为气藏于地中,人不可见,唯循地之理以求之;天以气资地,地以气载生;在十二地支中,子是兹的意思,指万物兹荫于既动之阳气下;故接地气,要注意乘生气、避死气。

传统典籍中涉及地气最典型的是“辟谷”,宗旨就是为了获取天地之精度华的地气。

天气:

为阳气,自然的阳光、风雨雷电宇宙的微波辐射,都属天气范畴。

接地气:

接地中之气,或者说适应特定的地域环境。

引而申之,也就是说在自然界,只有地气和天气上下相接,才有春暖花开,才会出现生机蓬勃的状态。

民间谚语。出自《周礼·考工记》,“橘逾淮而北为枳,鸜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一曰“地中之气”出自《礼记·月令》,孟春三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二曰“不同地区的气候”。

海上生活的人大部分时间在海上漂,不能下地。船员间有接地气的说法,船靠岸会到岸上走走补充一下地气。

人生活在地球上最好每天都接触地气。现在楼房越建越高,较多人待在住房或办公室内很少外出,较少机会接触到地气,对健康会产生不利影响。

图片为:

每天在地面接触两小时地气对身体健康有帮助,老人们如是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