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设计:地貌的观察(下)(新教材)

 沐沐阅览室 2020-10-25

(三)地貌观察的内容

1、高度

  1. 坡度

(1)基本原理

坡度=垂直距离÷水平距离

(2)坡度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①对耕作的影响

坡地耕作易引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坡度大于15°的坡地上种植,一旦遇到暴雨,土壤侵蚀极为严重

      在一些山地丘陵地区,为了保持水土以及增加耕地面积,大力发展梯田种植。

②对交通运输建设的影响

山谷中修建公路要避开陡坡,降低坡度,尽量沿等高线修建,所以一般呈现“之”字形。 

张家界天门山盘山公路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比例尺为1∶100000),该地西部距大西洋较近。读图,回答1~3题。

1.现拟在甲村和乙村之间修建一条公路,a、b、c、d四条备选线路中,合理的是(  )

A.a B.b C.c D.d

2.与乙村相比,甲村(  )

A.位于迎风坡,降水多 B.位于阳坡,光照充足

C.位于背风坡,降水少 D.位于阴坡,光照不足

3.乙村和图中最高点相对高度可能为(  )

A.240米 B.280米 C.370米 D.420米

答案 1、B 2、C 3、B

解析 1、山区修路的原则是尽量少穿越等高线。a、b、c、d四条备选线路中,b线穿过的等高线最少,线路较短,且沿平行于等高线方向走线,地势起伏小,路线平坦,最为合理,故B项正确;a、c、d三条线路穿过的等高线较多,沿线地势起伏大,不合理,A、C、D三项错误。

2、根据文字信息和图示信息,不能确定甲、乙两村位于阳坡或阴坡;据图可知,甲村位于背风坡,降水少。

3、读图可知,乙村和图中最高点之间有六条等高线,根据相对高度计算公式可知,两地相对高度为250~350米,故B项正确。

 3、坡向

(1)阳坡与阴坡;

        【知识拓展】山南水北为阳 水南山北为阴

衡阳——衡山以南

江阴——长江以南

同一自然带,在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阳坡热量高,冰川年消融量大,故雪线阳坡比阴坡高。

(2)迎风坡与背风坡

       迎风坡降水多,气温低;背风坡降水少,气温高

天山北坡是迎风坡,雪线低于南坡

        

     (1)图中数字属于绝对高度的是         。属于相对高度的是         。 

     (2)如何利用图中数据计算乙坡的坡度?

     (3)甲、乙两坡相比,光照条件较好的是       。

     答案:(1)1500m、500m;1000m

               (2)AC/BC(1 000 m/1 000 m)

               (3)乙

    4、地貌的观察除了观察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要素,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5、地貌的观察还要注意,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还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横断山区

地貌观察的内容

(三)典型地貌等高线比较

  1. 山前冲积扇

洪积扇等高线多呈圆弧形,扇顶密扇缘疏。

  1.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峰林其峰体多呈圆锥形,四周陡峭,峰体中有山间洼地。

  1. 火山地貌

火山喷发物堆积形成为火山锥。火山口位于火山的顶端,是一个圆形洼地,常积水成湖。

等高线为近似的圆形,自里往外,数值先增大后减小。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内外两侧。

4、新月形沙丘

沙丘的平面形如新月,丘体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两个翼,迎风坡凸等高线稀疏,背风坡凹等高线密集。

5、梯田

6、黄土地貌

黄土峁:顶部浑圆,坡面向四周倾斜,状如馒头,等高线稀疏圆润。

黄土梁:长条状的黄土丘陵,等高线顶部平直稀疏。

黄土塬:桌状高地,等高线稀疏平缓。

三、本课小结

四、巩固练习

两位摩托车骑手想近距离观察沙丘地貌,正在直奔沙丘而去。图2是“该处沙丘的等高线图”。据此完成1~3题。

1.观察地貌状态,判断骑手现在正在前往的方向大致是(  )

A.北 B.南 C.西 D.东

2.图2中甲地与丙地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15米 B.20米 C.45米 D.50米

3.站在丁地能看见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都看不见

答案 1、C 2、A 3、A

解析 第1题,骑手正在对着沙丘而去,可以看见凹形坡面,看见甲处位置,并且沙丘的缓坡面在右侧,应该大致是自东向西骑行,选C。第2题,该等高线图中,等高距是10米,甲与丙中间实际有效间隔一条等高线,所以相对高度为0~20米的范围,选A。第3题,丁在凹形坡上,可以看见坡下的甲地,乙和丙地在另一面的缓坡上,丁地看不见,选A。

4.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图”(单位: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处地形部位是________;②处地形部位是________。

(2)站在C处能否直接看到丙村落?________。

(3)丙村落海拔h的范围是________。

(4)两位同学分别在某山地的A、B两处测量当地的温度,测得两地之间的温差约为________。

答案 (1)山谷 山脊 (2)不能 (3)0<h<200m(4)3.6℃

解析 (1)①处有河流发育,所以为山谷,②处等高线凸出方向与①处相反,因此②处地形部位是山脊。(2)图中显示C处与丙村落之间有山峰的阻挡,所以C处不能直接看到丙村落。(3)丙村落位于海平面与200m等高线之间,因此0<h<200m。(4)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规律:每升高100米,气温平均降低0.6℃。读图可知,A与B高度相差600米,因此两地之间的温差约为3.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