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格尔 | 割断下来的胳膊不再是胳膊

 快乐QB 2020-10-25

“这里应该揭开那层面纱,它迄今在我眼前遮掩的不是单独的对象,而是整体自身,我感到自己是这个整体的一个环节,而且当我越是钻研单独的东西,这个整体对我来说就越是难以理解。”

                                            ——谢林

2020年7月21日晚上7点半,马克思主义与东西方人文经典读书小组进行了假期第17次在线读书活动,继续阅读和讨论黑格尔的《小逻辑》。

前面已经从纯粹本质演进到现象,现象是本质的展现,现象不站在自身的脚跟上,现象不是独立自足的,现象的真理不在自身,而在他物。现在开始论述现象(Die Erscheinung)的三个环节,第一是现象(世)界,第二是内容与形式,第三是关系。讨论了现象世界是具体世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关于现象的不同看法、内容与形式的彻底统一才是真正的艺术品、政治“照搬论”的思维方式、以力解释世界和上帝的限度等问题。

散漫自由的落叶是秋天的征兆

乍一看,现象的环节极其晦涩,“现象界”范畴对很多人来说闻所未闻,又由于“现象界”范畴的内容极其简略,更是增加了理解它的难度。另外,《小逻辑》与《逻辑学》中现象的几个环节也具有很大差异。《小逻辑》中分别是现象界、内容与形式、关系等三个环节,而关系环节中又包含整体与部分、力与力的表现、内与外三个小环节。《逻辑学》中分别是现象的规律、现象的和自在之有的世界、现象的消解。现象之后的环节“本质的对比”才是《小逻辑》中关系环节的三个小环节,《逻辑学》现象环节之中不包括《小逻辑》现象环节的后面两个环节,二者唯一重合的地方是现象界(或者说现象世界)。“现象界”范畴在《小逻辑》中显得极为突兀,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仿佛是从天而降的一个范畴。但是在《逻辑学》中,“现象界”是联系着“自在界”来理解的,于是便有了一定的内容,而不至于沦为空洞的范畴。这也符合黑格尔在前面所说的,本质论中的范畴都是成双成对出现,单独的范畴无法自足,任何一个范畴都必须通过与自己相对的范畴才能理解自身。

谈论现象界与自在界,必须从现象与本质开始说起。现象是本质直接在存在里呈现,“现象首先是在其存在中的本质”。理解现象必须注意两条,第一,直接的存在的不是现象,现象是反思的存在,本质将自己建立为有限、直接才有了现象;第二,现象的根据在于本质,现象是显现的东西,以他物(本质)为根据,现象只是建立起来东西,不是自在自为的东西。在《逻辑学》中,黑格尔谈到了现象与规律,现象世界与规律世界,规律是现象的自身反思,这一点我们都是能够理解的。现象世界与自在世界的关系首先是现象世界与规律世界的关系,规律世界是现象的静止的内容,现象世界是与规律世界具有同一性。

与佛学相比较,《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学与黑格尔共同承认现象界的非独立性,“诸相非相”、“五蕴皆空”,但佛学全部否定了现象,把它们当作空幻的泡影,以此得到生死烦扰的解脱,但是黑格尔并没有全盘否定现象,认为现象是本质的显现,二者具有同一性。

    另外,必须提一句,在我们这个时代流传极广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分,其实二者的区别并不是“物质与意识何为第一性”,关键在于是否承认现象的自足与独立,那些被标签成唯心主义的思想家,大多认为个别的东西、现象的东西不是自足的,因此必须从更为普遍的全体与系统来某一现象或因素,全体是真实存在的。而唯物主义者认为现象的东西是自足的、独立的,普遍的宏大的全体不过是现象之思维抽象和概括,全体在唯物主义的思想中反而是不真实存在的,仅仅是思维的概括。试想一粒沙子、一片叶子,无论沙子自身如何坚硬,叶子飘起来如何自由,但他们并不具有独立性,其根据不在于自身,而是依赖于他物,依赖于绝对。一叶落而天下知秋,散漫自由的落叶仅仅是秋天的征兆。

现象与本质、现象与现象的规律、现象界与自在界,二者之间都具有同一性,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固然已经是一大进步。但是还须认识到,在黑格尔哲学中,现象虽然是本质的现象,但是本质也离不开的现象,脱离现象的本质是理智的抽象,二者须臾之间不可离。甚至,我们可以说现象与本质实际上是同一东西,现象也是本质,“表现是本质的根本性格”(张世英)。现象世界是作为全体的现象,本质的现象,这是经过反思的现象总体,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一个自身回复了的有限性的世界和整体”。如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来说,现象界是“从抽象到个别的具体世界”。具体世界既是个别的,又是普遍的,既有现象的环节,又有本质的环节,这样便过渡到对具体世界、现象界、经过反思的现象总体的二重分析,也就有了后面内容与形式、整体与部分、力与力的表现、内与外的范畴了。

  贰

     知性思维将普遍原则运用到任何内容之上

自然科学的理智思维(知性思维)在我们时代的精神中占统治地位,而理智思维的特征之一即是形式主义,因此内容与形式的范畴,稍有知识素养的现代人应该已经熟悉了,正如黑格尔所言,“形式与内容是成对的规定,为反思的理智所最常运用。” 或许,对于研习黑格尔《小逻辑》的人来说,形式与内容是研习过程中遇见的第一个清楚易懂的范畴。

知性思维习惯于将内容与形式分开,甚至将单独的形式整合成一门科学,即普通逻辑科学。此种形式主义的知性思维是一种外部的反思,其内容是作为一种给予的材料从外面取来的,形式仅仅作为一种外部反思在各种内容中到处移动。伽达默尔在《20世纪的哲学基础》中说,“对门外汉来说,反思是到处移动的推理能力,它不停留于任何特定内容之上,却知道如何将普遍原则运用于任何内容之上。黑格尔认为这种外在的反思过程的诡辩论的现代形态,因为它任意地把事物置于一般原则之下。”形式主义正是将原则、形式、规律套用到任何东西和内容之上,而这种形式、原则和规律仅仅是与内容不相干的外在的形式,但是这种思维方式却在我们这个时代生效甚嚣尘上,将完全不相干的外在形式套用到特定内容之上,还自称此为学术研究!

在黑格尔哲学之中,形容与形式是彻底统一的。一件艺术品,如果缺乏正当的形式,则不能算是真正的艺术品,一本小说或者一首诗,如果不具备小说的正当形式或诗的正当形式则不能成为伟大的小说或诗。很多哲学家尝试写作小说、戏剧与诗歌,通过某一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哲学内容,但鲜有哲学家同时也是伟大的小说家或者戏剧家。并非他们的思想内容不深刻,而是没有掌握正当的艺术形式。宋代的朱熹是一个思想深刻哲学家,哲学论辩极为精彩,但是他的诗作却了了无味。如黑格尔所言,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内容是特洛伊战争,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内容是由于两个家族的仇恨而导致一对爱人毁灭的故事,单单一个战争或者一个故事的内容并不足以造成《伊利亚特》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不朽。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三十年,中国出现了大量以底层人民群众生活为内容的艺术作品,包括诗歌、小说、绘画等,这些作品现在大多被遗弃了,没有人会把那些作品当作真正的艺术品。主要原因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对底层群众生活内容的排斥,而是这些作品的形式并没有达到相当的艺术水准。一些当下流行的后现代艺术作品,看后使人极为反感,比如他们将一堆垃圾随便摆设或者在宣纸上胡乱撒墨,并且竟然称之为表现主义的艺术。他们试图仅仅靠某一观念制造艺术作品,全然不顾这个艺术作品的形式多么糟糕。而粗鄙的形式是无法承载不朽的艺术作品的,否则人人皆为艺术家了——只要他声称某一无厘头的胡闹表现了自己某一观念就可以了。

割断下来的胳膊不再是胳膊

      继形式与内容范畴之后,便过渡到关系范畴,其中包含全体与部分、力与力的表现和内与外三个环节,在我看来,后面三个环节都是内容与形式范畴的进一步展开。全体与部分范畴仍然是理智思维常用的范畴,黑格尔对这一范畴进行了批判,在他看来,全体与部分的关系是一种机械性的关系,有其适用的限度,比如无机物,而在精神领域,全体与部分的范畴便显得极度贫乏。在有机的生命中,这一范畴也并不能适用,因为有机体的肢体并不能像无机体的木桌一样,前者脱离开身体便不再是原来的肢体了,这些肢体和器官只有在它们的统一体中才是肢体和器官。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一旦用全体与部分范畴思考国家,那么国家就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部分所组成的,由经济制度、政治机构、文化观念等部分组成,所以,落后国家赶超某一发达国家只需要将一纸宪法以及各种政治经济制度搬来,将各种文化引进,落后国家赶英超美的现代化便大功告成。这样一种政治思维的本质是不自觉地使用全体与部分范畴,是一种机械性的思维方式。但正如割断下来的胳膊不是胳膊一样,搬过来的民主制度不再是民主制度。

      循着落后国家的现代化思路,既然全体与部分思维不适用于国家有机体,那么什么才是应该坚持的思维呢?黑格尔的答案是力与力的表现的思维更好点。落后国家的现代化既然不能通过移植照搬它国,并不是这种向他国学习态度本身有问题,而是全体与部分的思维导致落后国家的知识分子去照搬他国的政治、经济等制度和观念,将这些制度和文化观念当作能够独立自存的部分引进,期待他们发挥相同的功能,但如前所说,割断下来的胳膊不再是胳膊,离开了发达国家的制度总体的某一制度不再是原来的制度,不再发挥先前的作用。换一种思维代替全体与部分的思维——力与力的表现的思维,那么在一个国家之中,表现为独立的部分实际上是“力的表现”。在浸透着黑格尔哲学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看来,政治制度与文化观念等对象并不是部分,也是“生产力”的表现,现代国家的各种政制与观念实际上是发达的生产力及其表现,代表制、契约精神、主体性观念等等无不是发达的生产力的表现。主导中国改革开放的思维就是“力与力的表现”的思维,在这种思维之下,才有了邓小平的“不照搬苏联与西方模式”“不搞争论,不论姓资姓社,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就是发展生产力”等政治思想。

       回到黑格尔关于“力与力的表现”的范畴。与“全体与部分”的范畴相比,“力与力的表现”明白地建立起了两方面的同一——力的发挥即力本身——而“整体与部分”两方面的同一仅是潜在的,因此运用该范畴的人至少明白对象的两方面是同一的。黑格尔并没有在政治的意义上讨论该范畴,而是对自然界、上帝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文艺复兴时期,自然哲学家将上帝看成一单纯的力,牛顿把上帝看成“第一推动力”,究其本质,乃是用“力与力的表现”范畴思考自然界、上帝。这固然建立了力与世界的同一性,上帝与世界的同一性,但是力与力的表现用来解释自然界,如近代物理学那样,在黑格尔看来是有问题的,因为这样就是将有限的力当作根本性的存在了,受此影响,甚至有人用“引力”与“斥力”来思考一切存在,包括精神性的东西,夸大了某一个别力的适用范围,把它们当成独立自存的根本的东西去了。与将个别的有限的力夸大相反,而在上帝的问题上,上帝成为抽象的不可知的力,上帝变成远居彼岸的存在了,上帝是推动世界的力,推动之后便与世界的进展没有了关系,如此的自然哲学被教会斥为无神论,也算是不无缘由。黑格尔认为力是一个有限的范畴,不足以表达无限的神圣的上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