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票友”一词的趣谈

 cxag 2020-10-25

谈谈“票友”、 “玩票”、 “票房”之关系 。我觉得应该是先有“票友” ,“票友”嗜戏成瘾这才清唱或演出称之为“玩票” 、因为最初“玩票”的“票友”财力雄厚 , 这又有了“票友”集聚之地“票房” 。三者关系是“票友”——“玩票”——“票房” 。

“票友” 一词的来历 ,有几个不同的版本 :

一些学者认为 ,以前没有收音机 、录相机 ,爱好者学唱戏 ,只有买票去剧场观摩 ,因此叫票友 。

还有一种说法是 ,清政府禁止旗籍士兵去民间戏院看戏 ,( 清代 ,旗人住内城 ,汉人住外城 , 所以戏园子多在前门的外城一带 ) ,清政府就专门设一种唱太平鼓词的娱乐场所供士兵消遣 ,凡旗籍士兵均发给免费入场票一张 。这些人当中出现了一批业余演唱者 ,称为票友 。

另有一种说法是清朝初期政局尚不稳定 ,为了鼓舞清军斗志 ,令文人编写了一些太平鼓词 ,让八旗子弟在军营中演唱子弟书 ,展开部队文娱活动 ,给大清朝作政治宣传 。朝廷宗人府对演唱者颁发“龙票” 。“龙”是代表政府 ,“龙票”是政府颁发的通行证 ,演唱者不取任何报酬 ,类似现今的慰问演出 。这些人是义务演唱 ,没有酬劳 。人们把这些唱鼓词的八旗子弟称为 “票友” 。

还另一有说法 ,在清朝 ,雍正皇帝在当贝勒(即皇子)时 ,好与善歌者往来 ,他登位之后 ,因为念及这些伶界旧交 ,乃发给 “ 龙票 ” 作为他们的生活费用 ,但禁止他们再和戏班中人相混 ,以示与伶人有别 。从此 ,凡好演唱而不以此为业者,均称为 “票友” 。

最精彩的说法是 :在乾隆年间 ,流传着一种名叫 “ 清音子弟书 ” 的曲种 ,为八旗子弟所创,(我自己以为类似“八角鼓”及“单弦”一类曲种的前身) 。演唱的曲目多编自于小说和戏曲,曾一时盛行京城 。八旗子弟到外地演唱 ,都须要得到批准 ,而获得批准的证明叫“龙票” , 凭“龙票”可聚会演唱 。后来 ,清朝统治已经稳定 ,此活动逐渐停止 。因其属于业余爱好 ,不取任何报酬 ,清中叶以后 ,便把不取报酬的业余曲艺 、戏曲演唱者及乐师称之为 “ 票友” 。而对“ 票友 ”的演出行为称之“玩票” 。票友须有一个进行排练 、演唱的活动之处 ,于是该场所就取“ 票友 ”演出“玩票”之意 ,而把此地称为 “ 票房 ” 。

再一说法是到了同治光绪年间 ,八旗子弟长期养尊处优 ,不会骑马打仗 ,他们在吃喝玩乐中唯有一技擅长 ,就是跟艺人们学习得来的“演唱”本领 。后来在西北的征战中 ,这批贵族子弟特准随军演唱以鼓舞军心 ,犹似今日之部队文工团 ,因为他们都有朝廷宗人府颁发的“龙票”为证 ,所以把他们称为 “ 票友 ” 。

在最初 , “ 票友 ”一词与京剧毫无关系 ,但是随着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 后来演唱子弟书就逐渐转变为清唱京剧了 。

从同治年间始 ,京城各区票房林立 ,参加活动者少则十几人 ,多则数十人 ,甚至上百人 。有的还在自家宅内设立家庭票房 ,那些酷爱戏曲的豪门富户 ,腾出宽敞的房间或客厅 ,而且屋内桌椅 、茶具等设施极为讲究 ,甚至挂有精致的水牌 。有的王公贵胄和名门显贵的“票友” ,为顾及身份 ,演唱时还背向听众 。还有的自己出钱为皮影戏 “ 钻框子” 或为托偶戏 “ 钻筒子 ” 配唱 ,即不让人看见自己的庐山真面目 ,又过了“戏瘾” 。 

同(治)光(绪)年间 ,正是京剧的鼎盛时期 ,票友 、票房遍及京城 。

过 去 对 “票友”的定义 :是指那些会唱戏而不是专业以演戏为生的爱好者 ,票友是出于爱好而唱戏 、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业馀演员 。就象现在说的 “ 纯属玩票 ” 。

票友大多数是为自唱自娱 ,如清朝的皇帝爱新觉罗.载湉 、贝勒爱新觉罗·载涛 、夏山楼主 、袁世凯的公子袁克文 、同仁堂的经纪人周子衡 , 上海的杜月笙 、银行老板冯耿光、张伯驹 、生理学家 刘曾复 都是造诣很深的名票 ,为京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中国京剧从她诞生那时起 ,就培养产生了自己忠实的“观众群” 。正是有了这样庞大的“观众群” ,在新时代的文艺多元化的冲击之下,京剧才能仍然屹立不倒 !

时代在发生巨大变化 ,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极其丰富 ,消遣娱乐的方式多样化起来 ,“票房”的“定义”为 :只要是有“票友” 聚集演唱之地 ,皆可称为“票房”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