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们,是农高会上最抢眼的人

 汉茂油桃 2020-10-25

【陕西新闻广播消息】(记者 赵文彬)10月22日,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27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隆重开幕,拉开了为乡村全面振兴、农民持续增收、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中外农业合作交流的大幕。

他们,是农高会上最抢眼的人

农高会也成了这几天的热搜词,而在这个舞台上,有很多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让年年农高会的成色越来越丰富丰满。这里介绍几位代表,他们是职业农民、是大学生、是企业家、是教授,但他们更是衷情于农业的人。

他们,是农高会上最抢眼的人

在杨陵区发展火龙果种植的火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艳,大学毕回乡创业,做事业就如她的性格,快人快语,风风火火,都一样出色。在本届农高会上,王艳不但展示了他们合作社种植的火龙果,更是将这一南果北种的成功经验向更多的农民朋友传授。

他们,是农高会上最抢眼的人

王艳不但掌握了火龙果种植的过硬技术,还依托电商平台将火龙果种苗卖到了海外,成为远近闻名的发展特色产业带头人。

她说,火龙果耐旱且对土质要求不高,北方种植只需保持棚内温度8摄氏度左右即可。她是信心满满地踏上了“南果北种”之路。做有心人,做有智慧的人,王艳的起步也是反复试验,有过失败和挫折,但今天看到的她和她的事业,却是成功者的形象。

他们,是农高会上最抢眼的人

经过几年的发展,王艳种植的火龙果因为品质优良,在西安、咸阳等地市场上颇受欢迎。2017年,她为自家的火龙果园区注册了“青皮她园”商标,让“南果北种”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由当初的几座大棚,到如今的现代化种植基地,王艳走出了一条发展特色产业的致富之路。

在杨陵区揉谷镇的田东村,王艳的火龙果种植基地已初见雏形,按照每座大棚栽种2000余株火龙果种苗计算,预计每亩纯收入可达4万元至5万元,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产业兴旺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火龙果姑娘”王艳用技术创新、新型经营之道,作出了依靠特色产业致富的新示范。

他们,是农高会上最抢眼的人

从北京大学毕业,来杨凌示范区创业的一对夫妻,如今,在杨凌智慧农业谷产业园区有个菲格庄园,200多亩无花果基地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杨凌菲格庄园无花果研究院院长刘琳文。

无花果种植,人们并不陌生,但如何把它做成产业,听听刘琳文,他们夫妻是怎么做到的。

要做整个无花果的深度体验,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在果盘里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不断扩大三产融合的内涵和外延,把小小的无花果做成大产业,赋予农业全新的理念。这是他们夫妻俩从一开始就雅芳撒娇好的创意农业产业的思路。

用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的一种农业,这个领域里面可以结合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所有现代高科技的东西,然后让农业也成为一个可以和这些金融业、互联网去相媲美的,一个非常体面非常荣耀的一种职业。

他们,是农高会上最抢眼的人

刘琳文和方瑜是毕业于北京大学的一对夫妻,三年前他们开始在杨凌种植无花果,凭借这里独特的技术和政策优势,从品种选育、栽培管理到产品加工,探索出多个标准化模式。

创立了无花果产业发展研究院,立志让杨凌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无花果产业研发、推广和国际交流中心。他们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合作,引进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通过铺设反光膜等科技措施,无花果品质得到了大幅提升。现在,菲格庄园的20多个品种的无花果陆续进入盛果期,产量达20多万斤,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让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果品种植、加工,就能做成一个有前景的产业,看来,干什么事情,如果当成一个事业,再加上智慧的头脑,就会带来效益,就能创造价值。

在每年举办的农高会上,有一个深受广大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广大农民朋友欢迎的,就是百名专家咨询团,他们在这里学技术、解难题,这里,也成就了很多种植、养殖行业的佼佼者。

在今年的百名专家咨询团里,有一名蜜蜂专家,他就是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历任中国养蜂学会理事、全国中蜂协作委员会委员、现任陕西省蜂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黎九洲、黎老师。黎老师可是养殖蜜蜂的农民朋友爱戴的老师了。这几天,来向他咨询养蜂的人不少。

他们,是农高会上最抢眼的人

 “蜂蜂”火火、“蜂”起云涌、“蜂”声四起,这便是年逾古稀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陕西蜂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黎九洲对蜂产业的总结。

  “蜂产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也是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目前,陕西省的蜂群总数近80万群,年产蜂蜜2万吨,产值5-6个亿以上。”黎教授说。

  从事蜜蜂养殖技术研究推广工作40多年的杨凌农科专家黎九州,他的足迹踏遍了整个陕西所有的养蜂产业村,为蜂农传授养蜂技术,时刻不忘科技助农、科技扶贫的使命。不是在做培训,就是在去做培训的路上,每年有200多天都在外地培训,平均每年培训蜂农3000多人。不只在陕西开展养蜂培训,帮助农民养蜂致富,他还深入宁夏、甘肃、青海等地,为贫困户们解决发展养蜂产业遇到的各种难题。

  在本届农高会百名专家咨询团现场,黎教授的座前,总是围满了人。而黎九洲老师给蜂农开的“药方”,从买什么药?怎么使用?什么时候使用?都一一细致地给蜂农解释,这还不放心,他赢得了群众的普遍赞誉。

他们,是农高会上最抢眼的人

养蜂大多在山川原区,不怕山高路远和身体年迈,黎教授说,不到现场,怎么给农民说清楚。蜂农周世红说,宁陕祖祖辈辈都在养蜂,但是以前的每家自产的蜂蜜不仅产量低,也达不到商超标准,在黎老师的指导下改良技术后使得养蜂产业化成为了可能。目前,周世红已经将合作社规模扩展到了5个标准养蜂基地,1000多箱养蜂,正常丰收年可年产3万斤,并且开创了自己的蜂蜜品牌“疯婆娘”和“风情谷”。

黎老师把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蜂农。

为了更好地把养蜂技术传授给蜂农,黎九洲还经常参与相关书籍的编写工作,在《中国养蜂》《养蜂科技》《农业科技》等刊物上发表相关文章。

编辑:崔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