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献注释写作的六个原则

 叨叨道 2020-10-25
本文为高校科研活页原创

很多人认为写大论文者不拘小节,但是编辑会认为形式问题会影响他们对稿件的判断。可以说,在文献注释的规范问题上,双方各有道理。但我们从中可以认识到,哪怕是引用注释的小细节也要引起重视。从现实的角度来讲,有一部分编辑认为文献在论文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审稿时习惯看完论文题目后就看文献,如果文献部分处理不妥,就可能带来负面的审稿结果。

那么,编辑审文献是关注哪些方面呢?文献是否比前言、正文更重要呢?为何从文献就能判断一篇论文呢?下面我们看一下文献引用的基本原则:

第一,紧密相关性

主要是指论文所引用的文献与观点的紧密结合程度,自然是越高越好的。像很多论文所用举例或者引用文献,与论文的关联比较远,这就在逻辑推理上显得比较松散。

第二,证明充分性

引用文献主要用于证明、推理论文的观点,如果相关度不高的话,那么证明效力也就会下降,这就可能导致观点不成立,甚至推翻整篇论文。

第三,时效性

时效性意味着论文的前沿性,一般来讲,论文引用文献的时间上限十年,如果所用文献都是十年之前的,可能这类研究的重复率很高。当然,这一点也要区分文献的类型。从整体上来讲,文献的时效性越强越好,如果能控制在三五年内将会非常完美。

第四,分布层次性

这主要指的是文献的高中低层次,比如 C刊文献、中文核心文献、普通期刊的文献等等,一篇论文引用文献要有一定的层次,错落有致。有人可能会质疑,难道不是C刊论文是最好的吗?目前很多编辑部倾向于论文引用高水平文献,但也有期刊对此模棱两可。因此,相比较前面几项原则,不同期刊在分布层次性上有所区别,作者在应用时可以灵活一些。

第五,类型全面性与平衡性

论文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此外还有书籍、网络文献、论文集等有好多类型。一篇论文在引用文献时,首先要做到类型全面。这并不是说要出现所有类型,更多的是指不要引用单一类型的文献,像一本图书或者一篇论文的观点都没有引用,都是有问题的。同时,还要做到文献类型的平衡性,比如全篇论文二十个论文文献,只有一个图书文献,这就会不够美观。

第六,期刊灵活性

无论是文献引用的层次性,还是全面性、平衡性等,不同期刊的具体要求都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文献引用的具体操作中,应该关注到期刊的灵活性,不要过于较真。

作者:科研写作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