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爱民教授皮肤病辨治典型案例分享(7)

 耐心是金 2020-10-25

整理:王诗煜

指导:刘爱民

刘爱民教授运用加减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冬季湿疹1例

患者女,10岁,汉族,郑州人,2019年5月10日就诊。

主诉:

口周、右肘窝出丘疹、脱屑伴瘙痒2年,加重5个月。

疗前照片:

现病史:

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口周、右肘窝处出丘疹伴瘙痒,每逢冬季加重,5月前症状加重,下颌部、右肘窝出丘疹,干燥、脱屑,夜间痒剧,于郑州某三甲医院治疗,外用黄连紫草膏、尿素软膏等,口服药物不详,效果不明显。现症见:下颌部出丘疹,干燥、脱屑,右肘窝皮损肥厚,瘙痒,纳眠可,二便调,舌尖稍红,苔薄白,脉可。

诊断:

西医诊断:湿疹

中医诊断:湿疮

证型:风寒外束,湿热内蕴

治法:祛风散寒,清热利湿

首次方药:

诊方药:

皮损全部消退,纳差,舌淡胖,苔薄白,脉可。

治疗后照片:

按语:

很多人认为湿疹为湿热所致,或为湿重,或为热重,而本例患者除湿热表现外,皮损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每逢冬季加重,究其根本病机,考虑为风寒外束,湿热蕴肤,机体素有湿热,又感受外来风寒之邪,湿热聚于肌表,形成湿疹。治宜祛风散寒,清热利湿,以荆芥易麻黄,方选麻黄连翘赤小豆加减,方中荆芥、防风祛风解表,黄芩、黄柏、苍术、生薏仁、陈皮清热肃肺,健脾利湿,一宣一降,湿热即散,配合清热燥湿类中药湿敷,药到病除。二诊时皮损全部消退,纳差,舌淡胖,调整方药以健脾利湿为主,巩固治疗,痊愈停药。

刘爱民教授运用加减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冬季湿疹的学术思想和经验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皮疹呈多样性,慢性期则局限而有浸润、肥厚,瘙痒剧烈,易复发。[1]而中医以其辨证论治、标本兼治、整体观念为特点,在治疗湿疹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刘爱民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首先提出了季节、脏腑、经络、部位四位一体的辨治新思路[2],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治疗湿疹的方法,疗效显著。刘教授认为冬季发作的湿疹通常与外感风寒之邪和人体阳气不足有关,阳虚水湿不化,体表失于温煦,风寒外束,腠理闭塞,湿郁化热,发于肌肤则为湿疹,因此冬季湿疹在清利湿热的同时还应当散寒、温阳、通阳。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263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导师根据仲景原方立意将其加减用于湿疹的治疗,去掉原方中的生姜、甘草、大枣等甘温类药以防加重湿热之象,加防风以加强麻、杏的宣肺除湿之功,加苍术、薏苡仁、黄柏,以燥湿清热,厚朴芳香化湿行气,白鲜皮走表,除肌肤之湿热。全方辛温宣散与清利肃降并用,一宣一降,温清并举,使肺气宣降功能恢复,湿热自除。此方适用于秋冬季节发作或加重的湿疹,即符合外有风寒,内蕴湿热的病机特点。[3]

加减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在临床中应当灵活运用,除秋冬季、初春发作的湿疹外,因夏季贪凉、淋雨、久居空调房、气温骤变而受寒者亦可使用,若外寒祛除后应及时调整处方。还应根据患者体质、性格、饮食等不同,随证加减,如头面皮损较严重者,可加大黄芩用量;肝胆湿热者,加柴胡、栀子疏肝清热利湿;肝郁者,加柴胡、佛手疏肝解郁;兼有阳虚者,加附子、干姜、桂枝温阳通阳;兼气虚者加黄芪;兼脾虚者加炒山药、炒白术、党参等健脾除湿。

参考文献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765-0774.

[2]刘爱民,屠远辉,胡会丽.季节、脏腑、经络、部位四位一体辨证治疗湿疹的体会[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25(04):306-308.

[3]刘爱民,胡秀云.加减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湿疹的新思路与临床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13(04):239-241.

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

个人简介:

二级教授

医学博士

河南省名中医

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

河南省干部保健局特聘专家

河南省中医院皮肤科名誉主任

河南中医药大学皮肤性病研究所所长

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常委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副会长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中医美容分会副会长

河南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主任委员

世中联中药养颜分会副理事长

日本九州大学皮肤科访问学者

持续获取皮肤病方面医疗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