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探微(146):參差不齐——释“齊、齐”(上)

 秋琰 2020-10-26

本文约4000字,阅读约需要8分钟


汉字探微

(146)

參差不齐——释“齊、齐”(上)

朱英贵

成语“参差不齐”源自《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参差”就是长短、高低不一致的样子,而“齐”字的含义恰好是长短、高低一致的样子,故有“参差不齐”一说。“齐”字本作“齊”,它的构字理据如何?本文就来梳理一下“齐”(齊)字的字义源流与演变梗概。

一、“齐”(齊)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齐”(齊)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齐”字本作“齊”,它的甲骨文字形,象谷类植物之穗长得很整齐的样子。种子变成胚芽、生根发芽叫“屯”;大量种子同时萌芽长得平齐叫作“齊”。“齊”字的构形符号,有的三者“平齐”,表示平视的感觉(线性平齐),眼前的几株等齐地出现在视平线上;有的“一前二后”,表示俯视的感觉(面性平齐),眼前的一片都很整齐。

“齊”字的金文字形,有的跟甲骨文构字理据近似,有的在下面添加类似“二”的两条横线,表示农作物长势均等。

“齊”字的小篆字形则综合了各种金文字形的特征加以改进,使其进一步规范与线条化,只是延申了两侧的植物茎,并将“二”置于其中而已。

“齊”字隶变以后,隶书形体将上部的三个穗头书写成了隶书的体式,这就为它进一步楷化以后演变为楷书的“齊”字做了铺垫。

“齊”字的现代楷书形体是在小篆字形和隶书形体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其上部发生了一些讹变,已经看不出上部究为何物了。

“齊”字的简化汉字再行简省,于是就变成了“文”字头的“齐”了,其最初的构字理据已经面目全非,几乎荡然无存了。

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齐”(齊)字的初文(甲骨文)不是象谷类植物之穗长得很整齐的样子,而象是简化的三条鱼齐头并进或等速前行的样子,后来金文增加的两条横线象游鱼后面的水波纹之形。这种说法只是对“齐”(齊)字的意象物体认识不同,但对“齐”(齊)字的“平齐”或“整齐”的造字本义并无异议。来看看东汉许慎的解释:

《説文解字》卷七齊部:“齊,禾麥吐穗上平也。象形。凡亝之屬皆从亝。”许慎所解释的意思大致是:“齐”,禾麦吐穗时穗子上端处于同一高度。它是一个象形字。凡是与“亝”(齊)相关的字,都可采用“亝”(齊)作为表意偏旁。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在解释《说文》中“禾麦吐穗上平也”一句时云:“象形。从二者,象地有高下也。禾麦随地之高下为高下。似不齐而实齐。参差其上者,盖明其不齐而齐也。引伸为凡齐等之义。”这也应该算是对“齊”字构字理据的另一种解释。

    二、“齐”(齊)字的字义的引申发展脉络

“齐”(齊)字的造字本义应为平齐或整齐例如:“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易·说卦》)高亨注:“齐者,整齐也。”再如:“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汉·班固《白虎通·礼乐》)又如:“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前蜀·韦庄《台城》诗)

“齐”(齊)字由此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几方面的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其一,表示物体平直或两者表面相平例如:“云中遥望鹊桥齐,隔河影半迷。”(清·洪升《长生殿·怂合》)再如:“正门前,春水初齐。”(清·朱彝尊《南乡子》词)按,“齐”,谓水与岸相平。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三种意思:

一是表示正,正常例如:“公薨于路寝。路寝,正寝也。寝疾居正寝,正也。男子不绝于妇人之手,以齐终也。”(《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再如:“齐之义为正。以齐终也,犹曰以正终也。”(俞樾《群经平议·春秋谷梁传三》)

二是表示相同,一样例如:“见贤思齐焉。”(《论语·里仁》)朱熹集注:“思齐者,冀己亦有是善。”再如:“贤齐则其亲者先贵,能齐则其故者先官。”(《荀子·富国》)又如:“其竹则二箭殊叶,四苦齐味。”(宋书·谢灵运传》)

三是表示犹如,好像例如:“穴中多钟乳,凝膏下垂,望齐冰雪,微津细液,滴沥不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涢水》)再如:“遂虐甚剖心,痛齐钳齿。”(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平等寺》)

其二,表示思想或行动一致,同心协力例如:“兵合而不齐。”(《孙子·九地》)杜预注:“其兵虽合而不能一。”再如:“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荀子·议兵》)杨倞注:“齐,谓同力。”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两种意思:

一是表示齐备,齐全例如:“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无它故焉,四者齐也。”(《荀子·王霸》)杨倞注:“齐,谓无所阙也。”再如:“佳期别在春山里,应是人参五叶齐。”(唐·韩翃《送客之潞府》诗)又如:“各屋子里丫头们将灯火俱已点齐。”(《红楼梦》第八三回)

二是表示一齐,都例如:“民不齐出于南亩。”(《史记·平准书》)裴骃集解引李奇曰:“齐,皆也。”再如:“文教与鹏翼齐举,武功与日车并运。”(《梁书·武帝纪上》)又如:“四人齐作了一个揖。”(《儒林外史》第十八回)

其三,表示集合、召集的意思。例如:“里正就齐了一班地方人,张家孝子扶从了扛尸的。”(《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三种意思:

一是表示陈列,并排例如:“耳听朝歌北鄙靡靡之乐,齐靡曼之色。”(《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齐,列也。”再如:“驰逐相逢,周流往来,方辕齐毂,隐轸幽輵。”(汉·扬雄《蜀都赋》)

二是表示布列例如:“菉苹齐叶兮,白芷生。”(《楚辞·招魂》)闻一多校补“‘绿苹齐叶’,言苹叶生而布列于水上也。”

三是表示平等,平均例如:“阍,门者也,寺人也,不称名姓。阍不得齐于人。”(《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再如:“今俱是民也,俱是臣也,安危劳佚不齐,独不当调邪?”(汉·桓宽《盐铁论·地广》)

其四,表示取齐、高低一样的意思。例如:“兔葵燕麦,向残阳,影与人齐。”(宋·周邦彦《夜飞鹊》词)再如:“且休斩,先剪头发齐眉,将新衣剥了,头面脱下,换与单薄衣服,贬在冷宫者!”(《前汉书平话》卷中)又如:“那白嫩的圆面孔,眉毛上面齐着和霜一样的帽边。”(萧红《桥》)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两种意思:

一是表示告诫,诫饬例如:“予齐百工,伻从王于周。”(《书·洛诰》)王闿运《尚书笺》:“齐,饬也。”曾运干正读:“齐,整齐之,犹礼言戒肃也。”

二是表示整治,整理例如:“必将脩礼以齐朝,正法以齐官,平政以齐民。”(《荀子·富国》)杨倞注:“齐,整也。”再如:“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礼记·大学》)又如:“傍架齐书帙,看题检药囊。”(唐·杜甫《西郊》诗)

其五,古指长衣下部的缉边例如:“两手抠衣,去齐尺。”(《礼记·曲礼上》)再如:“凡侍于君,绅垂,足如履齐。”(《礼记·玉藻》)郑玄注:“齐,裳下缉也。”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三种意思:

一是泛指长衣的下摆例如:“摄齐升堂,鞠躬如也。”(《论语·乡党》)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衣下曰齐。摄齐者,抠衣也。”再如:“济济群吏,摄齐升堂。”(汉·蔡邕《行小黄县颂》)

二是表示将丧服下部的边折转缝起来例如:“若齐,裳内衰外。”(《仪礼·丧服》)郑玄注:“齐,缉也。凡五服之衰,一斩四缉,缉裳者,内展之,缉衰者,外展之。”胡培翚正义:“五服之衰与裳,有齐者,有不齐者,故云‘若齐’也。齐,谓缉其边也。不齐者,谓斩也……缉裳者则先转其边于内,缉衰者则先转其边于外,而后施针功也。”

三是指丧服例如:“同居,则服齐衰期,异居,则服齐衰三月。”(《仪礼·丧服》)“齐衰”丧服名。为五服之一。服用粗麻布制成,以其缉边缝齐,故称「齐衰」。服期有三年的,为继母、慈母;有一年的,为「齐衰期」,如孙为祖父母,夫为妻;有五月的,如为曾祖父母;有三月的,如为高祖父母。再如:“穆公之母卒,使人问于曾子曰:‘如之何?’对曰:‘申也闻诸申之父曰:哭泣之哀,齐斩之情,饘粥之食,自天子达。’”(《礼记·檀弓上》)孔颖达疏:“齐斩之情者,齐是为母,斩是为父。父母同情,故荅云‘之情’也。”

其六,表示带糟的浊酒例如:“辨五味之名: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缇齐,五曰沈齐。”(《周礼·天官·酒正》)孙诒让正义:“五齐,有滓未泲之酒也……吕飞鹏云:‘五齐指酒之浊者。’”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两种意思:

一是指酿造例如:“行当腊欲破,酒齐不可迟。”(唐·杜牧《雪中书怀》诗)

二是指合金例如:“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周礼·考工记·筑氏》)郑玄注:“目和金之品数。”孙诒让正义:“《少仪》注云:‘齐,和也。’《亨人》注云:‘齐,多少之量。’故和金锡亦谓之齐,品数即谓多少之量也。”

其七,表示界限的意思。例如:“百年,寿之大齐。得百年者千无一焉。”(《列子·杨朱》)杨伯峻集释引《释文》:“齐,限也。”再如:“汉土之限选,若易行矣,不以纳税为齐,而以识字为齐。计汉土识字者,十人而三,则七人无选举之柄。”(章炳麟《代议然否论》)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两种意思:

一是指极限例如:“是以尊卑都鄙,贤愚勇惧,鱼鳖禽兽闻之者,莫不张耳鹿骇,熊经鸟申,鸱视狼顾,拊噪踊跃,各得其齐。”(汉·马融《长笛赋》)

二是表示限制,局限例如:“情无所止,礼为之俭;欲无所齐,法为之防。”(汉·仲长统《昌言》)再如:“今子以区区之近知,齐所见而为限,无乃诬前贤之识微,负夫子之妙察也。”(三国·魏·嵇康《声无哀乐论》)

其八,表示古国名例如:公元前11世纪“齐”是周分封的诸侯国。春秋初期“齐”国力富强,成为霸主。战国时“齐”为七雄之一。公元前221年“齐”为秦所灭。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三种意思:

一是表示古地名今山东省泰山以北黄河流域和胶东半岛地区,为战国时齐地,汉以后仍沿称为“齐”。

二是表示朝代名例如:南北朝时代,南朝萧道成代宋为帝,国号“齐”,史称南齐;北朝高洋代北魏为帝,国号“齐”,史称北齐。唐末起义军领袖黄巢所建的政权也曾称作“齐”。

三是表示传说中的古乐曲例如:“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齐》者,三代之遗声也。齐人识之,故谓之《齐》。”(《礼记·乐记》)

根据上面对“齐”(齊)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齐”(齊)字字义的引申发展脉络用图表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未完待续)

      相关链接:

      汉字探微(145):穆如清风——释“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