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将自己从过滤泡中解放出来?

 hercules028 2020-10-26

对于很多读者,尤其是我们专业新闻传播学的各位师友来讲,过滤泡这个说法也不新鲜了。

因为早在20多年前,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里就提到了“我的日报”;桑斯坦在他非常著名的书里也提到了“信息茧房”,再到后来的“回音室效应”等等,在我们这个学科更是讨论得非常多;再到后面,在数字新闻学中,人们担心数字化新闻的生产可能会带来的内容的去多样化;新闻增值的这样一种商业模式可能会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以及包括社会心理学当中关于“群体极化”、“确认偏误”的研究,可能都跟过滤泡这个概念都相关。

过滤泡其实不仅仅只是一个单独的概念,而是它吸收了包括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心理学、未来学、技术社会学等各种学科的营养,所以到最后它才可以以一种比较直观的方式,给我们来呈现出这样一个问题。

但是,当我们欣然的去享用个性化给我们带来的这些红利的时候,帕里泽也就注意到过滤泡背后,可能会有一些隐秘的表现。

第一是封闭性,也就是用户被孤立和隔绝在过滤泡里。大家想想,这是一个非常孤独的,甚至是有一点点封闭的状态,这里面只有你一个人,没有人跟你在一起。

第二是隐蔽性,也就是当你置身于过滤泡的时候,你有可能意识不到它的存在,意识不到它是如何去运作的。这其中的很多逻辑都是隐藏起来的。而且这种隐藏可能会带有很多的偏颇,但是你都不知道。

至少在这本书里,帕里泽认为这个是需要怀疑的,因为在帕里泽看来,从人工编辑的新闻转化到由算法过滤器来推荐的新闻,相当于是用一个具有明确的、经过充分辩论的公民的责任感和公民身份的意识体系,来交换了一个没有道德感的体系。

虽然这个说法稍微有一点点夸张,但是他恰恰是希望用这样的一套方式提醒大家去注意,我们之前的体制虽然不完美,但是我们是有规范的,但是现在这一套体制,它的规范是非常模糊的,而且虽然可能有一些公司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依然没有办法真正的去完全解决这个问题,“给人们他们想要的东西”这样的一个说法,可能会变成一种肤浅的公民哲学。

我相信在互联网的初期,包括我自己,也包括很多的研究人员可能都对互联网抱有一种美好的愿望,认为它最终会提供一个媒介,去创造一个互通的文化。但是,过滤泡的存在可能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非常不一样的东西,也就是一个被算法分类和算法操纵的公共领域,在本质上让权力有可能更加的集中了,让公民更加分散了,更排斥对话了。

但是,由于你可能仅仅在自己的过滤泡当中,你跟其他的群体是缺乏交流的可能性的,所以,你看不到和自己不同的想法、观点。如果我们一起来解决某一问题的话,我们找不到有哪些可以有共同商讨的基础、共同的知识结构,甚至越来越难以去超越自身的利益去思考问题,去下判断和行动。

所以,过滤泡的控制权过于的集中于背后的这样一套机制,它可以轻易的被一些力量去筛选、排版、导流、控制,然后进行某种隐秘的操作。因此,帕里泽在这本书里是有点悲观的,他认为过滤泡对公共的政治生活和民主已经构成了一种本质上的威胁。

另一方面,当我们获取一个信息之后,可能会不断去获取类似的信息,那么这样就会形成了一个心理学中所谓的“确认偏误”:我们会倾向于相信那些能够强化我们原有观点的事物。我们去看我们想看的东西,我们去认同我们认同的东西,而随着这样的一个循环,那么就会形成固有的成见,或者是一种认识事物的微妙的平衡。

帕里泽发现,过滤泡的出现,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放大了一些确认偏误,打破了一些我们本来可能会认为的是熟悉的想法,但是同时又导致我们对于自己的思维框架非常的自信。

更重要的是过滤泡从我们的环境当中移除了一些本来可以激发我们学习欲望的提示,虽然这些提示可能是以一种“意义威胁”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过滤泡把这样的一个意义威胁给移除掉了。

所以,这些混乱的、令人不安的事物有可能就不会再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而有可能这些东西恰恰会激发我们去理解,或者是去获取一些新的事物和新的思想。

第二个就是所谓的编辑论。这个和我们的新闻传播学距离比较近。我们知道,其实是在大众媒介时代,编辑就是我们的把关人,我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就是通过编辑室,通过集体的、个体的层层的把关之后,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那么在这里,人们就会认为算法也是一种技术编辑,然后它也起到了帮我们去挑选内容的作用。

但是,这个问题就在于以前我们的编辑有可能是受过专业的训练,同时我们的媒体的一些倾向性和专业性其实都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但是算法到目前为止,有可能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规范的状态。所以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不那么专业的一个编辑。

第二,在自动化时代,我们要保有一种健康的怀疑精神。如果在机械时代,我们丧失了对于操作或者是劳动的知识,那么,在这个新时代当中,我们可能丧失了某种像个体或者是生命知识一样的存在。

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尤其是自动化时代,有可能会制造出另一种,我觉得那个词用得还挺好的,因为它本来的翻译叫做“去无产阶级”,但是我更喜欢的一个翻译叫做“废人化”,也就是有可能在自动化时代,我们会面临一个“废人化”的状态。那么在这个状态当中,我觉得我们更加的需要一种健康的怀疑精神,然后对于这种自动提供的、送上门来的东西保持某种警醒的态度,它不是完全美好的,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质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